[科技统计,指标体系,现状]国内外科技统计指标体系的现状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科技统计指标体系的现状研究
摘要:中国科技统计起步较晚,虽然现今我国科技统计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努力向国际接轨,但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政治体制与发达国家有所不同,所以我国在科技统计上一开始就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制定的国际统计规范有很大差异。
本文在介绍科技统计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主要阐述国内外科技统计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与发展,通过在指标体系上的国际对比,为我国科技统计进一步趋向国际规范化提供参考。
关键词:科技统计;指标体系;国际规范化
一、引言
现今,如何准确评价我国综合实力和科技统计在科技经济活动的作用,对于科技管理和科技政策制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科技统计指标体系尚未成熟,各地区的统计口径和指标界定不尽相同,没有规范和统一的科技指标,但在科技技术领域可靠又可比的统计数据和指标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建立一个具有科学性、综合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来科学的决策,有效的制定和实施这一领域的发展战略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
(一)研究目的
研究国内外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目的:
(1)可以全面、客观、科学的描述和评价我国的科技技术在国际上的综合实力。
(2)可以规范和统一不同地区的科技指标体系,以使我国不同地区或者是各个行业,乃
至企业的科技体系得以完善,具有可比性。
(二)科技统计指标相关定义和范围界定
科技统计是统计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制定正确的科技政策和发展规划必不可少的测度工具,把有限科技资源在各类科技活动中合理分配的重要手段。
科技统计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含义,从广义来讲,是用统计的方法对科学技术活动的规模和结构进行定量的测定。
具体来讲,科技统计是指常规科技统计,是用一套可以有效测度国家科技系统复杂机制的指标,对一国范围内科技活动的规模、结构及功能进行连续的年度数量测定,为国家科技政策的制定与评价提供准确、系统的年度科技统计数据及统计分析报告。
其中科技统计指标是科技活动数量特征的一种反映,是进行科技管理和研究的基本依据之一。
科技统计指标具有可量性、综合性和具体性等特点,主要有三种要素构成:指标名称、计量单位和计算方法。
指标按其统计内容不同,可分为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按其统计形式不同,可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等。
国际上,科技指标体系大多采用欧洲经济合作组织(OECD)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议的最基本的结构模式,即以“投入――活动――产出与影响”为主线的结构模式。
其中,科技投入包括科研机构、科技人员、科研经费和物质基础,是开展科技活动的基本条件:科技活动包括R&D活动、教育与培训、科技服务与科技交流,是科技活动的表现方式;科技产出与影响包括科技论文、专利、科技成果和技术贸易,反映了科技活动的成果和价值。
科技活动系统环境描述指标体系主要由人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国际环境和其他环境指标组成,反映了一国科技发展与世界科技发展的依存性,开放性及不平衡性。
科技活动系统描述指标体系是由科技投入、科技活动、科技产出及影响、科技效益和科技进步的指标构成,反映了科技活动过程和社会经济功能。
所以科技统计指标体系也可以描述为是沿着“科技环境――投入――活动――产出和影响”这一模式展开的。
这是整个科技活动指标体系中最基本的体系,本文将在这个基础上对国内外的科技统计指标体系的现状进行研究。
二、国际科技统计指标体系的发展和现状
目前,国际上大部分工业化国家所采用的科技统计指标体系已经比较成熟,这都是经合组织(OEC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欧共体成员国40多年来不懈努力的结果。
(一)OECD和UNESCO建立规范科技统计指标
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一些发达国家逐渐开始建立起科学规范的科技指标,经过后续的发展和修订,到1963年6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意大利召开了成员国R&D统计专家会议,首个版本《研究与实验发展调查实施标准》正式发行。
刚开始的科技指标主要围绕的是R&D资源投入指标的测度,但是,通过主要科技统计组织对科技指标的不断探索和努力,逐步由刚开始的局限在科技系统内的体系发展为在科技,经济,社会这一大环境中发展的体系。
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推出的“弗拉斯卡蒂系列”可以清楚了解到这一变化。
以投入为主体的指标主要反映有关R&D活动的经费和人员状况,长期以来也得到广泛的应用,但还不足以描述科技活动的产出,知识的传播与扩散以及创新系统的行为,对政策制定所起的作用也是具有局限性的。
OECD开始探索其他科技指标的研究。
在20世纪80年代,技术创新统计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成为了R&D统计的纵向延伸。
1960年,经合组织(OECD),欧共体成员国及部分发展中国家主要围绕以科技研究与发展(R&D)为中心的指标体系,即R&D投入科研活动的费用和人力资源的测量指标。
虽然这些指标以标准化,也得到广泛应用,但是也有很多缺陷,例如:分类必须定期更新,国家体系的不同会导致部门覆盖不同,多项科技活动模糊不清难以分离,各项科技活动中的时间难以估量。
1970年,引进了出版物的指标,即对论文和文献引用的测量指标,信息主要通过非政府机构采集,是知识生产的主要产出物。
但是没有可以参考的标准手册,对各个国家和语种的覆盖不全,只反映了科技影响,不能反映科技质量。
2003年3月,经合组织和国界科技指标专家组召开了关于“技术创新调查手册――奥斯陆手册的修改”和“科技人力资源指标”。
会议的议题在创新费用的测度方面,建议奥斯陆手册不再考虑企业全部的创新费用,而是考虑企业创新费用占销售额的大致比例;在创新产出的测度方面,建议指标不能只局限与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方面,在调查时直接询问企业有关企业的组织和战略变化带来的产出的影响。
(二)主要发达国家的科技统计指标
科技统计工作起源于一些主要的发达国家,中国可以加以了解主要发达国家的科技统计情况,吸取有益的方法和经验,克服不足之处,本文就以美国,意大利等一些科技统计工作领先的发达国家为例,总结他们现有的主要的科技统计指标。
三、中国科技统计指标体系的发展和现状
我国的科技统计工作起步晚,在20世纪70年代末此开始就科技统计进行理论和方法上的准备,基础相对较弱,1978年组织的全国科学技术工作标志着我国的科技统计工作正式拉开帷幕,我国的科技统计体系在不断的发展中,科技统计指标体系也从无到有,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虽然借鉴了国际科技统计经验,但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科技统计体系还是有相当多的不完善之处。
以下就以我国科技统计指标体系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做一阐述。
(一)我国科技指标体系的发展概况
1985年,由国家科委,国家统计局、国家教委等部门共同实施了“全国科技普查”,这次普查为科技统计工作奠定了基础。
也是首次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科学技术统计工作手册》引入我国,根据手册将科技统计指标进行指标定义和标准分类,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和统计目标,初步构建了一套科技统计指标体系。
通过科技普查基本掌握了全国科技活动状况的总量数据。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政府科研机构、普通高等学校和大中型工业企业三个独立系统的科技统计年报制度。
1991年,国家统计局建立了全国科技综合年报制度,综合反映了我国科技统计的情况,并在同年第一次公布了我国研究与发展(R&D)数据。
科技综合统计报表制度的建立,使我国科技统计基本的总量指标得到规范,特别是能够在国家层次上进行国际比较,并成为我国科技管理和宏观决策的重要工具。
2006年,国家统计局从技术创新能力的角度,提出衡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四大指标,分别是潜在技术创新资源指标,技术创新活动评价指标,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指标,技术创新环境指标。
同年建立了“中国主要科技指标数据库”,基本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指标查询系统。
2013年底,为配合国家创新调查制度建设,计划司与中国科技指标研究会组织编写并出版了《创新的基本概念与案例》,以《奥斯陆手册》为依据,对创新和创新活动的基本概念
进行了详细解释,并以案例的形式对创新的四种类型――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组织创新和营销创新分别进行了具体说明,旨在为创新活动统计和创新监测评价工作提供参考。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和发展,我国的科技统计才有了适合我国体制和国情并且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的科技指标体系。
该体系在逐步修正中沿用到至今。
(二)我国目前的科技统计指标体系
通过借鉴国外科技统计的指标设定,中国的科技统计努力与国际接轨,逐步建立起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科技统计指标体系,这一体系包括了科技统计,社会统计与经济统计相关的数据,指标体系的设计大体上采用了国际上“投入――活动――产出与影响”的模式,能较系统全面的描述我国科技统计的发展状况和未来趋势。
在R&D活动方面,通过简要分析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R&D投入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这一指标在统计公报中得以体现,可以将其在
国际上进行比较。
同时,统计指标主要体现在R&D经费上,也以此作为国内各省市科技状
况对比的依据。
总体来说,我国的统计指标体系还不够成熟,指标体系还过于繁杂,报表内容繁多,平衡关系式错综复杂,统计口径和指标界定难以把握,指标定义理解还是存在难度,例如R&D
指标的界定。
所以进一步完善精简可操作性比较强的指标体系迫在眉睫。
四、国内外科技统计指标体系比较研究
综合前文国际上和我国科技统计指标体系的发展历程和目前些基本情况的阐述,笔者就具体通过以下几方面做出较为具体的国际对比。
(一)科技活动分类
国际上,根据OECD《弗拉斯卡蒂手册》的标准,科技技术活动(STA)包括研究与发展活动,教育与培训,科技服务,而我国目前的科技活动分类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验发展,研究与实验发展成果应用和生产性活动。
我国的科技活动分类中与国际对比中多了“研究与实验发展成果应用和生产性活动”,由此造成了一些科技指标口径与国际上的标准不一致,例如:科技成果转化一直都是我国科技创新政策的重点,一般用科技成果转化率来评价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而国际上没有科技成果转化率这一指标,国际上一般通过综合化的指标体系来衡量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绩效。
我国技术市场管理30年来一直致力于统计技术开发,转让,咨询,服务等技术交易方面的统计,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统计评价没有系统的考虑,与国外相比,一些国际通行的其他指标却没有展开调查,也就无法进行相应的国际比较。
而且我国引用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在引用时并没有相关说明,不能正确反映出我国科技成果的情况。
(二)R&D活动与非R&D活动的比较
由于我国科技活动分类中存在“R&D活动成果”应用这一项,对此大多数学者持否定态度,也有学者持中性态度,例如2000年马世晓的“关于改进我国科技统计工作的若干建议”中认为主要还是如何改进具体指标的问题。
因为这一分类与国际标准的差异,使得区分实验发展与R&D成果应用成为我国划分R&D活动与非R&D活动的关键。
而在国际上,区分实验发
展与非实验发展才是划分两者的关键。
(三)科技活动的产出统计指标
通过查看近期我国国家科技部和部分省市科技局公布的相关资料,可以了解到我国科技活动的指标在逐渐趋向成熟,但是在科技统计公报上显示指标主要集中在科技投入方面,尤其是R&D经费投入,针对描述科技产出的指标还很少,仅有论文,成果,专利和技术贸易
等几个指标的统计,而国外是利用专利,出版物,劳动生产率,科技产出和技术贸易,投资效益等综合反映科技活动的产出效果。
具体通过以下三方面指标反映科技产出和影响:
(1)科技知识的产出指标:专利授权量,科技文献发表数量。
(2)物质形态产出:工业企业工艺,产品创新,重大技术装备研制。
总体来说,中国的科技统计在逐渐发展中调整和精简了一些指标,但是指标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仍是我国科技统计工作努力的重要方向,争取尽快做到与国际标准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