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中的情感效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阅读中的情感效应
发表时间:2011-12-23T10:20:31.593Z 来源:《时代报告》2011年10月下期供稿作者:刘翠哲
[导读] 阅读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这个过程若缺乏审美热情,阅读就会变得索然无味。
刘翠哲
(河北唐县高昌镇庄头小学,河北唐县 072350)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1)10-0059-01
摘要:带着情感阅读就会使学生进入角色,从而入情入境,获得情感效应。在情感中阅读就会荡起学生思维的涟漪。
关键词:语文阅读;情感效应;自悟自得
阅读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这个过程若缺乏审美热情,阅读就会变得索然无味。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着积极主动的情感进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引发情感效应。教师进入课堂要以饱满的精神,将文章中的情与自己心中的情融注于讲解之中,洋溢于讲台之上,再反转过来如水似地流到学生心中,唤起学生的情思,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跟老师一起去体会文章的意境、思想和情感。例如一些课的导语,尤其是一篇课文教学之始的导语,应该像诗一样精炼、感人,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一节课的结束语,特别是教完一篇扣人心弦的记叙文或抒情散文时的结束语,应在学生的心田留下情感的涟漪,达到“课尽而情未了”的效果,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新的欲望。
一、在阅读教学中激发情感
1.启动情感。如果把儿童的情感比做“小河”,要它漾起涟漪,泛起微波,那得需要外力的推动。这种外力须像一只蜻蜓在水上轻轻一点,像一阵微风悄悄地掠过水面。如从课文中选取一个美好的场景,一个或几个角色的鲜明形象,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于是孩子情感的小河荡漾起情感,对新课的学习,产生一份关注,形成一种期盼的欲望,期待着故事将怎么发生,将怎么一步步进展。如教学《月光曲》时,我以贝多芬的《月光》作为背景音乐,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部分,之后引导:这是一首多么美妙的曲子!贝多芬是怎样谱写成的呢?
2.牵住情感。儿童的情感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可以由生成——发展——稳定;也可以由生成——淡化——泯灭。在学生初读课文入情后,教师需倍加珍视,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只要教师巧妙地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惭惭地涌动起来。如教学《月光曲》中描写《月光曲》的内容时,通过图片、音乐引学生进入《月光曲》的意境,从而进行感悟、欣赏。再从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走进茅屋弹奏——即兴创作的情感变化中找出贝多芬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使学生仿佛看到了,也仿佛听到了,用整个心灵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驰而神往,激起孩子极大的兴奋,拨动他们的心弦。
3.推动感情。儿童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老师应从孩子的面部表情,从朗读的声调,从发言的措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孩子心头涌动,这是阅读成功的契机,应及时把握,并顺势将阅读过程推进课文精彩片断词句,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注意那些深浸着作者情感的词句,读出其神韵。当学生通过音乐和图画,对《月光曲》的内容有了深刻的感悟并陶醉其中时,水到渠成了,让学生尽情地朗读。学生在朗读中,读出了音乐的优雅、轻盈、热情和不可遏制的沸腾,读出理解,读出情感,读出韵味,使学生走进了贝多芬的情感世界。
4.痛快抒发。学生的感受加深了,情感被激发起来了。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说,想抒发情感。情感的抒发,可以使学生之间的内心感受得到交流,可以相互启发,相互感染;通过抒发,可以使儿童的情感更加明确。及时引导儿童抒发内心的情感,不仅是阅读的需要,而且也是儿童心理的需要。当学生对课文《月光曲》不仅仅停留在喜欢,而且有了深层的感悟,对贝多芬有了更深的敬慕。他们明白,正是贝多芬这样的音乐家,才能创作出这样美妙的音乐,把穷苦兄妹俩带到了这样的光明美好的世界!此时就要让学生痛痛快快地去评,去赞美,进一步把情感推向高潮。
二、在阅读对话中积淀情感
情感在本质上是一种心灵的感受和体验,这种感受和体验必须通过心灵的沟通方可获得。语文学习具有“披文人情”的重要特征。“披文入情”需要教师深入文本,从心底产生真情,用自己的情感来感染、激发学生与文本交流的热情,达到学生自主与文本交流情感的目的,最终让学生获得对文本情感的积淀。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读懂了《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了解到我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不可估量的损失后,黑板上出现:“不可估量化为灰烬”。上述板书全部写出来的时候。学生们被震惊了!这么了不起的圆明园,就这样被毁了!然后,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谈谈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分别从建筑宏伟与文物珍贵的角度谈了圆明园举世闻名的原因。这样做,对课文的情感基调进行总体的定位,在毁灭的前提下谈曾经的辉煌,悲痛的同时追忆曾经的爱。这样处理,整个课堂情感氛围营造得比较成功,为接下来的学习埋下了伏笔。“至此,圆明园的一切都没有了。”老师引领学生说话,堆砌悲伤的情感。“金碧辉煌的殿堂一一没有了”“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一一也没有了”(语气缓慢而沉重)……(师总结)正是“圆明两次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再引导学生带着感受回头细细品读全文。采用教师引读的方式对课文进行再创造,让学生有深刻的情感体验。然后教师缓慢地擦黑板,所有的都擦去,稍留痕迹一一“现在什么都没有了,圆明园留给你的是什么呢?”学生的情感在老师的层层引导中得到升华,深刻理解到: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损失!”总之,教学过程中既要让学生感受圆明园“美得让人心醉”,更应该让他们体验到“毁得令人心碎”。
三、在阅读理解中体验情感
有了对课文总体的感悟,就初步奠定了对课文的情感。但是要真正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课文,再借助课文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必须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要学生真正读懂课文,就要使学生真正读好课文。读出自己的感情、情味、特色。所以,引导学生读好课文尤其重要。如何使学生在已有对课文总体感悟,并有个性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好课文呢?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也就是说要真正理解作者的感情,与作者进行情感的交流,就必须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情境。所以我认为可以从创设情境入手。因为创设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