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用车白车身接头静刚度分析规范

合集下载

白车身结构弯曲静刚度有限元与试验分析

白车身结构弯曲静刚度有限元与试验分析
= — —
( 2 )
1 白车身弯 曲刚度理论模型
对 于 白车 身 , 为 了模 拟 轿 车 在行 驶 过 程 中 的
轿 车轴距 , mm;
真实加载变形状态 , 相关 的约束载荷施加在前后 悬 的安装孔 上。测试静刚度 时 , 必须保证约束装 置 的刚度不影 响白车身 自身 的刚度 ; 且 白车身受 载后 , 约束装置不能影响 白车身在空 间上 的 自由
现在 许 多现 有 的轿 车 白车身 试验 都 假定 车身
整体是一具有弯曲刚度 的简支梁 , 但是 由于在实
际受 载 中 白车 身在 空 间上 存 在 自由 的伸 缩 变形 ,
法: 1 ) 在座 椅 固定处 加 载荷 ; 2 ) 在左 右 车 门门槛 上
所 以采用图 1 所示 的约束方案 , 在梁上施加力 F 。 按照材料力学的公式计算 , 此时 白车的弯 曲 刚度用车身载荷 ( ,) 与最大弯曲挠度( ) 的比 值来求 , 即: 弯曲刚度 K b = F / t o 。 弯曲刚度计算公式如下 :
40 0 m mX 40 0 mm。
根据 空间 自由度计算 公式 进 行计算 , 可得 :

S = 6 n 一 ‘ ∑( i P . I ) 一 5 I + L s v
i =l
( 3 )
式 中: s为空 间机 构 的 自由度 , n为活 动构 件 的数 量, P 为分 别 对 应 各类 的运 动 副数 量 , 5 代 表 虚 约束 , S , . 代表 局部 自由度 的数 量 。 分 析 可得 : : 3 , P = 5 , P , =l 。此 外 支撑 和 支撑 绕 自己轴线 的转 动 为局 部 自由度 S , , = 2, 而

白车身弯曲刚度分析规范(参考Word)

白车身弯曲刚度分析规范(参考Word)

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乘用车弯曲刚度分析的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本公司乘用车白车身弯曲刚度分析。

2、输入条件2.1 BIW 几何模型数据要求如下:1)模型完整,数据无明显的穿透或干涉;2)各个零件的厚度齐全;3)几何焊点数据齐全;4)各个零件的明细表完整齐全。

2.2 BIW有限元模型1)各个零件网格模型完整,数据中无穿透;2)焊点数据齐全;3)各个零件厚度数据齐全;4)各个零件材料数据齐全。

3、输出物BIW刚度分析输出物为PDF文档格式的分析报告,正对不同车型统一命名为《XX车型BIW 刚度CAE分析报告》4、分析方法4.1 分析模型分析模型包括BIW有限元模型,钣金件均采用壳单元模拟,点焊采用CWELD单元模拟,线焊和螺栓连接采用RBE2模拟,减震胶采用SOLID模拟。

4.2分析模型建立建立有限元模型,应符合以下要求:1)BIW网格质量符合求解器要求;2)BIW材料须与明细表规定的明细表相对应;3)BIW的厚度须与明细表规定的厚度相对应;4)焊点几何坐标须与3D焊点坐标一致,焊点连接的层数须明确,点焊采用CWELD模拟,线焊和螺栓采用RBE2模拟,减震胶采用SOLID模拟。

4.3刚度分析1)定义刚度分析约束条件2)定义防毒分析求解工况3)定义刚度分析载荷条件4)求解器设置4.4分析工况约束条件:在前后悬架与车身连接处,约束XYZ移动自由度;载荷条件:在前排左右座椅质心处各施加1000N的吹响李,后排座椅质心处施加2000N的垂向力。

5分析数据处理5.1在车身纵梁下部和门槛梁下部分布了一系列考核点,通过考核点的X坐标值和Z向变形量绘制弯曲刚度曲线。

5.2绘制白车身弯曲刚度变形曲线5.3刚度计算刚度计算公式k=F/δ(F为加载力,δ为位移)。

5.4刚度云图6 BIW弯曲刚度分析评价标准1)弯曲变形曲线要求计算的弯曲变形曲线应连续变化,无突变。

2)各车型弯曲刚度要求按照车型级别分类,同时参靠标杆车。

包括:A级车弯曲刚度不小于10000N/mm;B、C级车弯曲刚度不小于14000 N/mm。

轿车白车身静刚度分析

轿车白车身静刚度分析
Ab t a t T p l gc s r lg r m i a id f mp r n sr c : o o o ia o t l a o i h t s k n o i o t t a l o i m n a p i t n o g a h t oy, s a e x ai e t ag r h i p l a o r p e r t i p p re p t t e t ci f h h a h
某些有 向环 的消 除并无 现成 规则 可供 遵 循 .需要装 配工 艺人员 的介入 或者 对装 配顺 序 推理 规则集 进行
(nvr t o h g a fr c n e& T c nl y U iesyf S a h io i c i n Se eh o g , o S a ga 20 9 ,hn) h nh 0 0 3 C ia i
手减少 实际 参与排 序 的节点 数 、消 除初 始装 配信 息
模 型 图 中 的 有 向 环 的 途 径 来 建 立 车 身 装 配 体 的 A V模型 。 配体 中一 些典 型子 装配 的识 别与装 配 O 装
Th e Aut -Bo y As e bl qu n e Pl n o d s m y Se e c a Ba e o p l g c lSo ti s d n To o o i a r n Die t d Gr p r ce a h
维普资讯
轿车白 车身静刚度分 , 林 析 夏国
设 计 -硼 究

夏 国林
( 龙 联 合 汽车 工 业 ( 金 苏州 ) 限公 司 , 州 2 5 2 ) 有 苏 10 6
摘 要 : 用HyeMeh A S S 件 建 立 了 某 国 产 中 高级 轿 车 白车 身 的 有 限 元 模 型 。通 过 对 其 进 行 刚度 分 析 和对 国 采 pr s和 N Y 软 内 外 同级 别 的车 型 进 行 比较 来 判 断 该 轿 车 的 刚 度 情 况 .针 对 分 析 结 果 和 相 关 车 型 的 比较 后 对 该 车 刚度 情 况 做 了一

SAE-C2009C168白车身静刚度分析

SAE-C2009C168白车身静刚度分析

1郾 25m, 所以 该 车 的 最 大 扭 转 载 荷 为 M = 0郾 5 伊 1025 伊 9郾 8 伊
1郾 565N·m = 7835N·m。
摇 摇 采取逐步加载的方式进行加载, 得到相应转矩下该车的
转角和扭转刚度见表 3。
表 3摇 各载荷工况下轴间扭转角和抗扭刚度
转矩 / N·m
转角 / ( 忆)
1562
SAE鄄C2009C168
2009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摇
白车身静刚度分析
张雷摇 陶其铭摇 丁锡幸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摇 摇 揖 摘要铱 摇 本文采用 UG 和 ANSYS 软件建立了某国产中高级轿车白车身有限元模型, 通过对其刚度的分析和对国内外同 级别的车型进行比较来判断该轿车的刚度情况。 针对分析结果和相关车型的比较后对该车刚度情况做了一定的分析, 通过相 关实验进行验证, 为后续相关的优化和改进提供了依据。 摇 摇 揖 关键词铱 摇 轿车摇 白车身摇 ANSYS摇 刚度分析
1564
SAE鄄C2009C168
2009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摇
源的限制, 单元的基本大小要有一定的限度。 本文将车身结 性, 而单元的质量是模型质量的有力保证。 本文网格划分采
构单元的基本尺寸定为 25mm, 对于比较平整的部位单元尺 取手动控制的划分方法, 即控制单元长度, 进行整体划分,
图 4摇 整车焊点情况
2郾 2摇 单元的选取及单元特性
摇 摇 本文选用 ANSYS 提供的三维板单元 Shell63。 Shell63 既 具有弯曲能力又具有膜力, 可以承受平面内载荷和法向载 荷。 本单元每个节点具有 6 个自由度, 即: 沿节点坐标系 X、 Y、 Z 方向的平动和绕节点坐标系 X、 Y、 Z 轴的转动。 应力刚化和大变形能力已经考虑在其中。 在大变形分析( 有 限转动)中可以采用不变的切向刚度矩阵[3] 。 三维板壳单元 示意图如图 5 所示。

白车身灵敏度分析规范

白车身灵敏度分析规范

1
1
DESVAR
1 gc10.75 0.6 0.9
$HMNAME DVPRELS 1
~gc1 1
DVPREL1 1
PSHELL
1
4
1
1.0
5. 选择 SOL200 求解器
关键字:SOL 200
6. 设置分析类型
变量的初始值、下限和上限
变量和板件属性关联
0.0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白车身灵敏度分析规范1of10pdfcreatedwithpdffactoryprotrialversion1标题摘要目录11标题标题部件子系统名上一级系统版本号白车身灵敏度分析规范白车身na目的相关的试验规范分析白车身性能对板件厚度的灵敏度na撰写人撰写日期黄石华2011032612摘要白车身灵敏度分析就是确定白车身特性响应对板件厚度变化的灵敏度白车身特性响应主要包括扭转模态频率和扭转刚度弯曲刚度工况下的关注点位移
白车身灵敏度分析规范
PDF created with pdfFactory Pro trial version
1 of 10
1 标题/摘要/目录
1.1 标题
标题
白车身灵敏度分析规范
目的
部件/子系统名 上一级系统
白车身
N/A
相关的试验规范
分析白车身性能对板件厚度的灵敏度
S
i r
=
0.01M 0
S
i m
P0
×
S
i p
× 100%
(1)
式中,
S
i r
为第
i
个部件的相对灵敏度;
M 0 为白车身初始状态总重量;

轿车白车身静刚度分析_夏国林

轿车白车身静刚度分析_夏国林
表2 轿车白车身扭转角 测量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扭转角/' 22.5 21 15 11.5 8.7 7.8 6.5 6.2 4.4 2.5 - 0.5 - 0.85
图5 轿车白车身扭转刚度扭转角计算值结果图
3.3 弯曲刚度计算 车身结构的弯曲刚度计算模型的边界条件处理
关键问题是边界条件的处理。本文通过在车身的前、 后悬架安装处利用MPC184单元建立塔形支撑, 约束 后塔形塔尖处的6个自由度及前塔形两塔尖中点处的 6个自由度, 在前塔形两塔尖处施加大小相等方向相 反的竖直方向的集中力, 如图3所示。白车身的扭转变 形图如图4所示。由图可以得到前部两塔尖处的变形 分别为±3.976 6 mm, 由式( 2) 可以求出车身的扭转角 度 为 0.367°, 其 中 U1 =3.976mm, U2=- 3.976 mm, B= 620×2 mm 。由式( 1) 可以求出在5 400 N·m的扭转工 况下, 该模型的扭转刚度为14 714.3 N·m/deg。
图3 扭转刚度分析模型的边界条件
( a)
( b)
图4 白车身扭转刚度变形图
最 大 扭 转 载 荷 根 据 下 式 确 定 [ 5] :
M=0.5×前 轴 最 大 负 荷 ×轮 距
本 文 所 研 究 的 样 车 前 轴 最 大 负 荷 为 1 025
kg, 轮 距 为 1.25 m, 所 以 该 车 的 最 大 扭 转 载 荷 M=
detection in assembly planning [ J] .Annals of the CIRP,
Key wor ds:directed graph; topological sort; assembly sequence

白车身接附点动刚度优化设计

白车身接附点动刚度优化设计

白车身接附点动刚度优化设计白车身接附点动刚度优化设计随着车辆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汽车的安全性能、舒适性能以及使用寿命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白车身的接附点动刚度优化设计成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接附点动刚度是指车辆受力后在车身车轮接触点产生的位移值与施加的受力的比值,通常也叫做车辆的高速稳定性。

以下介绍一些常见的白车身接附点动刚度优化设计方法。

1、轻质化设计将白车身轻量化是提高接附点动刚度的一种有效方法。

在设计过程中,可以采用高强度钢材、铝合金、碳纤维等轻量化材料来替换传统材料。

轻质化设计不仅可以减少车身重量,提高燃油经济性,而且可以提高车身的接附点动刚度。

2、前后轴重分配设计这是一种有效的设计方法,通过将车辆的前后轴荷载比例调整,使得车辆在行驶时的重心更加稳定,同时减小了车辆的滚动摆动。

前后轴重分配设计需要将引擎舱、乘员室等设备布置合理,实现前后轴重量分配的最佳状态,从而使车辆的接附点动刚度得到优化。

3、悬挂系统设计悬挂系统是车辆接收路面振动的关键部件,同时也是影响车辆接附点动刚度的重要因素。

在设计悬挂系统时,可以通过合理选择弹簧、避震器的硬度和减震器参数来优化车辆的接附点动刚度。

合理设计的悬挂系统可以使车辆在行驶时获得更好的稳定性。

4、结构优化设计通过优化白车身各组成部分的结构设计,有效地提高车辆的接附点动刚度。

例如,在车辆的底盘结构设计中,合理设计受力部位的加强筋和连接结构,可以有效地提高接附点动刚度。

另外,在车辆前后桥结构优化设计中,可以通过增加连接点的数量和降低连接点之间的距离等措施来提高接附点动刚度。

总之,白车身接附点动刚度是汽车制造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指标,对于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和使用寿命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合理运用以上设计方法,对白车身接附点动刚度进行优化设计,可以为汽车的制造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汽车产品,同时满足消费者不断提高的需求。

除了以上介绍的一些常见的白车身接附点动刚度优化设计方法,还有一些其他的设计方法可以帮助优化车辆的稳定性和运行平稳性。

轿车白车身静刚度分析

轿车白车身静刚度分析

nent 中, 这为后期处理带来了方便。在修改模型 或焊点处 理方式时, 只需 要进行 相关 的 co mponent 的修改, 而不需要调 出整个模型, 处理方便 简捷。
第6期
段 伟, 等: 轿车白车身静刚度分析
845
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如图 1 所示, 有限元模型 具 有 194 000 个 单 元, 196 000 个 节 点, 6 100 个连接点。
( 3) 前围板的最大垂直变形。 由仿真分析可知, 弯曲工况下门槛最大垂直变 形为- 0 53 mm, 该车门坎处的弯曲变形如图 5 所 示。相对弯曲刚度为 13 646 03 N/ mm, 国际一般 使用的设计参考值为 12 200 N/ mm, 因此该样车的 弯曲刚度可以满足设计要求。底部变形测量点分
关键词: 轿车; 白车身; 刚度分析; 有限元
中图分类号: U 270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 5060( 2008) 06- 0843- 05
Analysis of rigidity of the body- in-white of a car
DU A N Wei1 , SH I Q in1 , ZH A N G L ei2 , L IU Z hao1
Vol. 31 No . 6 Jun. 2008
轿车白车身静刚度分析
段 伟1 , 石 琴1 , 张 雷2 , 刘 钊1
( 1. 合肥工业大学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09; 2.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中心, 安徽 合肥 230020)
摘 要: 文章在 U nig r aphics 软件中建立了白车身的几何三维 模型, 用自行编制 的接口程 序生成命令 流文件,

k01白车身刚度分析报告减重20151027

k01白车身刚度分析报告减重20151027

K01设计开发项目白车身刚度分析报告(☑初版/□更改)重庆迪科汽车研究有限公司二〇一五年十月1.数据记录✧初始模型白车身(BIW)✧更改情况无2.分析内容(1)白车身弯曲刚度分析(2)白车身扭转刚度分析3.模型简述✧使用软件前处理:Hypermesh;求解器:Radioss✧建模过程网格划分白车身结构可分为五个总成:顶盖、地板、侧围、后围和前围,依次对各总成进行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再将其焊接为一整体。

建立白车身有限元模型的步骤包括几何模型分析、几何清理、模型简化、网格划分、单元质量检查、设置材料和单元属性、各部件焊接等。

由于白车身主要是由大的钢板覆盖件组成,其厚度尺寸远远小于其他尺寸,故白车身网格选用PSHELL的壳单元形式。

采用各总成逐个划分、连接,再总装的方式进行整车的有限元建模。

据工程实践和硬件条件,选取有限元网格的大小为8mm。

根据前面所述的几何清理原则,选用8mm的壳单元网格对各总成进行离散化,建立各总成对应的有限元模型如图3.1——图3.5所示:图3.1 车顶总成的有限元模型图3.2侧围总成的有限元模型图3.3后围总成有限元模型图3.4地板的几何及有限元模型图3.5前围的几何及有限元模型白车身各部件连接白车身大部分零部件是薄板冲压件,各零部件之间主要是通过焊接工艺实现连接,本次运用了点焊、缝焊等。

根据所提供的焊点图,在Hypermesh中通过运用spot-weld单元来把各板件焊点位置的节点连接起来,以此来模拟实际的焊点。

焊点材料选用08AL,焊点直径为7mm。

焊接完成后,焊点周围单元的质量可能会变差,通常需要对这些单元进行重新划分。

有限元焊接结果如图3.6所示图3.6 有限元焊接效果图由于工艺和部件性能的要求,在顶盖与顶盖横梁处,运用了粘胶连接。

本次分析采用了软件的粘胶连接来实现这些有限元部件的连接,通过这样的处理能更好的模拟结构的实际性能。

有限元粘接效果如图3.7所示。

图3.7有限元粘胶连接效果图在前围总成中还采用了螺栓连接,这主要是一些不需永久连接、进行更换的部件。

某轿车白车身静态刚度试验方法研究

某轿车白车身静态刚度试验方法研究

某轿车白车身静态刚度试验方法研究某轿车白车身静态刚度试验方法研究介绍静态刚度是评估汽车车身结构强度的重要指标,对保障汽车行驶安全、提升乘坐舒适性具有重要作用。

针对某轿车开展白车身静态刚度试验方法研究,可优化轿车车身设计和加强车身强度,增强车辆的稳定性和行驶安全性。

试验过程1.仪器准备某轿车可以用车架上升装置固定,避免扭曲变形,在车顶、地面和侧面分别安装模拟地面的制动台和模拟车顶的固定架。

使用压力计、屈曲力测试仪等测试仪器准备好。

2.试验步骤(1)静态强度试验:将压力计置于某车身状态下的指定位置上,逐渐加压并记录压力值,根据压力值-挠度曲线确定车身的刚度。

(2)屈曲强度试验:将杆状打码物压在某车身指定位置上,超过规定压力时,记录失稳的实验数,并计算试验最大失稳破坏载荷。

(3)扭转试验:在制动台辅助下,施加扭矩,记录各角度下的扭矩-扭曲角度曲线,得出车身的扭转刚度。

(4)弯曲试验:制动台辅助下,施加力、弯曲角度和气压的组合,记录各弯曲角度下的载荷大小和变形量,完成弯曲刚度曲线的绘制。

试验结果经过试验得到的结果如下:静态强度最大载荷为约500N/ mm,失稳载荷为约35N/ mm;扭转试验结果约为3.5N · m/度,弯曲刚度前倾角度下最大载荷为约1,750N,后倾角度下最大载荷约为1,500N。

结论某轿车白车身静态刚度试验得到的结果表明车身结构设计合理,各项指标均符合相关标准,汽车行驶稳定性和行驶安全性得到了保障。

建议在轿车下一步设计中,注重强度和刚度的平衡,进一步提高车身设计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应用轿车设计的静态刚度试验结果对于轿车的车身结构设计和加强车身强度有显著的指导意义,使得轿车的车身结构更好地满足了市场需求和业内质量安全标准。

同时,可以通过加强车身结构设计和提高车身强度来增加车辆的行驶稳定性、抗腐蚀性和抗疲劳性,从而有效提升行驶安全性,增加车内乘坐者的乘坐舒适性,促进轿车的性能和市场竞争力。

乘用车白车身接头静刚度分析规范

乘用车白车身接头静刚度分析规范

Q/JLY J711 -2008乘用车白车身接头静刚度CAE分析规范编制: ______________校对: _______________审核: _______________审定: _______________标准化: _____________批准: _______________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二OO八年九月为了给新车型开发提供设计依据,指导新车设计,评估新车结构性能,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由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提出。

本规范由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综合技术部负责起草。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袁连太。

本规范于2008年10月15 EI发布并实施。

1范围本规范规泄了乘用车白车身接头静刚度CAE分析的软硬件设施、输入条件、输岀物、分析方法、分析数据处理及分析报告。

本标准适用于乘用车白车身接头静刚度CAE分析。

2软硬件设施乘用车白车身接头静刚度CAE分析,主要包括以下设施:a)软件设施:主要用于求解的软件,采用MSC/NASTRAN:b)硬件设施:高性能计算机。

3输入条件3. 1白车身有限元模型乘用车白车身接头静刚度分析的输入条件主要指白车身有限元模型,一个完整的白车身有限元模型其中含内容如下:a)白车身各个零件的网格数据;b)白车身焊点数据;c)各个零件的材料数据:d)各个零件的厚度数据。

4输岀物乘用车白车身接头静刚度分析的输出物为PDF文档格式的分析报告,针对不同的车型统一命名为《车型白车身接头静刚度分析报告》(“车型”用具体车型代号替代如:车型为GC-1,则分析报告命名为《GC-1 白车身接头静刚度分析报告》),报告内容按7规左的内容编制。

5分析方法5. 1分析模型乘用车白车身接头静刚度分析的有限元模型,一般是从白车身有限元模型中抽取下来的接头模型,主要包括A柱与顶盖连接点、B柱与顶盖连接点、B柱与门槛连接点、C柱与顶盖连接点,这些接头模型用于接头参数化和引导设计。

白车身弯曲刚度分析

白车身弯曲刚度分析

白车身弯曲刚度分析规范前言本标准是为指导白车身的弯曲刚度分析而建立的,目的是通过其规范白车身弯曲刚度分析流程,并提高分析的一致性。

本规范是在过往分析应用的基础上总结形成。

本标准在内容和格式的编排上,符合产品开发体系版式标准的要求。

白车身弯曲刚度分析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白车身加载边界条件和、结果的处理和评价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乘用车、部分商用车白车身弯曲分析。

本标准不适用于重型卡车、皮卡类车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无3 术语和定义3.1.本规范中的BIW是指焊接车身的本体部分,不包含通过螺栓装配在车身本体上的部分(车门、发动机罩、行李箱盖以及需要螺栓连接的翼子板、仪表板支持横梁以及焊接在车身上的固定铰链),如图1所示。

图1 BIW示意图3.2.BIP带前挡风玻璃的白车身(在白车身弯曲刚度分析中需要考虑前挡风框变形率时使用不带玻璃的白车身模型,其余窗框变形率使用带玻璃的白车身模型)。

4 白车身弯曲刚度分析4.1加载如图2所示,找出纵梁上位于前后约束在X向的中点位置,用rbe2抓取此位置对应地板上面100*100mm的区域,左右分别加载-Z 向1000N 。

图2 白车身弯曲刚度分析边界示意4.2 约束如图2所示,采用对称约束方式,左后悬反冲块123,约束右后悬反冲块13,左前悬反冲块23,右前悬反冲块3,其中反冲块区域应变rbe2抓取100*100mm 范围内的节点。

4.3 结果后处理4.3.1 刚度值由载荷作用线作一竖直方向的平面与左、右中纵梁底面相交,其与左、右中纵梁底面中线的交点为测量点,测量左侧交点沿Z 向的位移量ΔZ1 和右侧交点沿Z 向的位移量ΔZ2,计算出平均值Δ和刚度值K ,记录于表1 所示的表格中。

乘用车白车身刚度分析规范

乘用车白车身刚度分析规范
7分析方法
7.1分析模型
分析模型包括白车身的有限元模型(不含四门两盖,不带前、后挡风玻璃),车身钣金件均采用壳单元模拟,焊点的连接采用CWELD模拟。
7.2分析模型建立
建立有限元模型,应符合下列要求:
a)白车身各个零件的网格质量应符合求解器的要求;
b)白车身同一总成的零件,须放在同一个“Assembly”里;
5输入条件
5.1白车身有限元模型
刚度分析的输入条件主要指白车身的有限元模型,一个完整的白车身有限元模型中含内容如下:
a)白车身各个零件的网格数据;
b)白车身焊点数据;
c)各个零件的材料数据;
d)各个零件的厚度数据。
5.2 白车身3D几何模型
乘用车白车身刚度CAE分析的白车身3D几何模型,数据要求如下:
a)白车身各个零件的厚度或厚度线;
b)白车身几何焊点数据;
c)3D CAD数据中无明显的穿透或干涉;
d)白车身各个零件的明细表;
e)座椅R点坐标。
6输出物
乘用车的刚度分析的输出物为PDF文档格式的分析报告,针对不同的车型统一命名为《车型刚度分析报告》(“车型”用具体车型代号替代如:车型为GC-1,则分析报告命名为《GC-1刚度分析报告》),报告内容的按9规定的内容编制。
后处理时间包括刚度曲线的绘制,刚度值的计算,分析报告的编写等,一般需要1个工作日/1人。
4.4总时间计算
完成一个白车身的刚度CAE分析需要的时间如下:
a)无白车身有限元模型,完成白车身刚度CAE分析,需要28~33工作日/11人;
b)存在完整正确的白车身模型,完成白车身刚度CAE分析,需要2~3工作日/1人。
7.3刚度分析
刚度分析,包括以下内容:

白车身质量块安装点动刚度分析与优

白车身质量块安装点动刚度分析与优

图9暋优化前后副车架前支架安装点Z 方向IPI曲线 图10暋优化前后发动机安装点Z 方向IPI曲线 图11暋优化前后变速器安装点Z 方向IPI曲线
图 8暋 厚 度 尺 寸 作 为 尺 寸 优 化 变 量 的 9 组 板 件
表 1暋 尺 寸 优 化 和 圆 整 结 果
mm
优化变量 前铰链立柱内板
上边梁内板 后窗台板
收 稿 日 期 :2009—06—12 基金项 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705067);上海市数 字 化 汽 车 车 身 工 程 重 点 实 验 室 开 放 基 金 资 助 项 目 (2008005)
度与材料特性之 间 的 关 系,拓 扑 优 化 后 得 到 单 元 密度值,且优化后的结构比较清晰 。 [5飊6]
笔者 运 用 Hypermesh 软 件 中 的 OptiStruct 模块,建立了 某 A 级 车 白 车 身 的 有 限 元 模 型,对 白车身与副车架的 两 个 连 接 点 (副 车 架 前 支 架 安 装点和副车架后支 架 安 装 点)以 及 白 车 身 与 动 力 总 成 连 接 点 (发 动 机 安 装 点 和 变 速 器 安 装 点 )分 别 进行 了 源 点 加 速 度 响 应 (inputpointinertance, IPI)分 析 。
图 5暋 发 动 机 安 装 点 IPI曲 线
图 2暋 质 量 块 安 装 点 位 置
白车身分析 模 型 无 约 束,为 自 由 状 态。 将 每 个分析点的每 个 方 向 (X、Y、Z)的 激 励 载 荷 定 义 为一个载荷工况(载荷为1N 的集 中 力,频 率 范 围 为关注的中低频 率 范 围),同 时,将 激 励 点 定 义 为 响 应 点 ,且 响 应 自 由 度 与 激 励 自 由 度 相 同 ,得 到 相 应的 加 速 度 响 应,并 且 通 过 数 据 处 理 得 到IPI曲 线 ,如 图 3~ 图 7 所 示 。

白车身静态弯曲扭转刚度设备技术要求

白车身静态弯曲扭转刚度设备技术要求

静态弯曲扭转刚度设备技术要求一.概述此系统用于整车白车身静态弯曲及扭转刚度的测试要求。

首先必须满足标准RES.52.200,但其应为柔性结构,不局限于该标准。

二.设备的主要目的:1.在标准要求的约束与加载工况下,确定白车身的弯曲及扭转刚度。

2.确定车身关键部位的变形情况3.确定车身扭转时,车身各洞口的变形测量情况三.该系统至少能实现如下试验功能:1.扭转刚度试验后部连接处约束三个平动自由度。

前端通过模拟悬架与台架的横梁刚性相连,该横梁可在YZ平面内旋转。

1) 在前安装位置用加载装置在一侧施加最大载荷4080NM,作为预加载荷,加载时载荷变化率应不大于408NM/秒,防止车身振动,加载至4080NM。

2) 载荷按每级1020Nm,分4级逐级加至最大。

3) 重复步骤1)、2)4) 将传感器调零,然后施加相反方向的扭矩,重复步骤1),2)2.弯曲刚度试验前端与后端连接处约束Z向平动自由度,在XY向平面自由支撑。

(A)中部加载1)中部均匀加载于前座安装点处,加载位置如下图一。

2) 先按最大载荷预加载中部载荷,中部最大载荷为6670N(680kg)。

3) 先将中部载荷按每级为1667.5N(170kg)分四级加至最大载荷6670N,4) 将中部载卸载至零5) 重复步骤3)、4)。

(B)后部加载1) 先按最大载荷预加载后部载荷,加载位置如下图二,后部最大载荷为3335N。

2) 将后部载荷按每级为833.75N(170kg)分四级加至最大载荷3335N。

3) 将中部载卸载至零;4) 重复步骤2)、3);图一中部加载位置图二后部加载位置四.车身测量点布置:车辆坐标系的定义:车辆坐标系取前进方向为X轴正向,前进方向左侧为Y轴正向,垂直向上为Z轴正向,X﹑Y﹑Z坐标符合右手定则。

测量点位置的选择可以视车身的具体结构而定,通常将测点设置在车身的主要结构件上,每个测量点上布置一个传感器。

如前纵梁、门槛梁、传动轴通道和后纵梁上。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