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体运动学第四章神经系统与运动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神经系统与运动控制
第一节与运动相关的神经系统结构与反射
一、大脑皮层的主要运动区:
为中央前回4,6区。此外还有8区,额上回,扣带回,及额叶内侧面的运动补充区和补充前区。
大脑皮层的主要运动区的功能特点:
1.交叉支配(躯干、头面部除外);
2.倒置安排(头面部正立);
3.机能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的精细程度有关;
4.运动柱(motor column): 这可能是在皮层控制存在时,人的肢体可以做单个关节的分离运动的原因。锥体系和锥体外系。
1. 皮质脊髓束(“锥体束”):
大脑皮层运动区
经内囊
延髓锥体交叉(80%)不交叉(20%)
对侧脊髓外侧索同侧脊髓前索下行
(皮层脊髓侧束)(皮层脊髓前束)
脊髓前角、神经元白质前联合交叉
肌肉
2. 皮质脑干束:
大脑皮层运动区
经内囊
脑干内脑神经核运动神经元
头面部肌肉(下部面肌和舌肌为对侧支配,其余头面部肌肉为双侧支配)
●上运动神经元:控制下运动神经元的高位神经元;
●下运动神经元: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硬瘫:皮层运动区6区损伤,整个运动区损伤;
●软瘫:下运动神经元损伤,皮层运动区4区损伤;
●“中枢性瘫痪”: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硬瘫,肌肉不萎缩,牵张反射增强;
●“周围性瘫痪”:下运动神经元损伤,软瘫,肌肉萎缩,牵张反射减弱或消失;
●锥体束综合征: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合并损伤。上下运动神经元的区分在临床上失去意义。
3.锥体外系:
大脑皮层运动区
脑干内神经核(红核、豆状核、尾状核)
顶盖脊髓束网状脊髓束前庭脊髓束红核脊髓束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调节肌紧张,肌协调、姿势调节)
三、反射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产生的适应性反应为反射,是运动的很重要的因素。
(一)脊髓水平的反射
(二)脑桥、延髓水平的反射
(三)中脑水平的反射
(四)大脑水平的反射
(一)脊髓水平的反射
●脊髓反射的主要作用是抵抗重力,支持身体维持姿势,逃避伤害性刺激。生理条件下他受到高位中枢的抑
制,不表现或表现不明显;高位中枢出现病变时,脊髓水平的反射易于表现出来,脊髓水平的反射表现为高兴奋性或亢进。
● 1.牵张反射
● 2.屈肌反射
● 3.交互抑制
● 4.联合反应
● 5.共同运动
● 1.牵张反射
●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伸长时,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称为牵张反射。包括肌紧张和腱反
射两种,感受器为肌梭和腱器官。
(1)肌梭
●感受肌肉长度和速度变化的感受器,包裹在肌梭囊内,位于梭外肌纤维之间,与梭外肌并联分布。
●梭外肌纤维,与肌梭并联,受运动神经元支配,大---快肌,小---慢肌,引起骨骼肌随意收缩;
●梭内肌纤维,位于肌梭内,受运动神经元支配,调节肌梭对牵张刺激的敏感性,协调肌肉的运动;梭内肌纤维分为:
●核袋纤维:细胞核集中于肌纤维中部,Ia类传入纤维传入信号,对快速牵拉敏感;
●核链纤维:细胞核分布于整个肌纤维,II类传入纤维传入信号,对缓慢持续牵拉敏感;
(2)牵张反射的类型
①腱反射(位相性牵张反射)
●概念:腱反射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特点:主要是快肌纤维收缩,冲动沿Ia类纤维传入脊髓,与运动神经元形成单突触反射。
●意义: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
②肌紧张(紧张性牵张反射)
●概念:肌紧张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特点:表现为受牵拉的肌肉发生紧张性收缩,阻止被拉长,主要是慢肌纤维收缩,为多突触反射,反
射可在同侧或对侧,也可扩布到不同脊髓节段的前根。
●意义:肌张力产生的机制。
(3)肌张力
●概念:正常人体的骨骼肌纤维经常发生轮流交替收缩,致使骨骼肌处于一种轻度的持续收缩状态,使
其产生一定的张力,称为肌紧张或肌张力。
●特点:肌张力的产生是由于骨骼肌抗重力作用,持续而缓慢地牵拉肌肉、刺激肌梭而发生的牵张反射。
人体抗重力肌在上肢主要是屈肌,下肢主要是伸肌。当中枢对脊髓的作用减弱或消失,抗重力肌出现肌张力增高。
(4)腱器官
●概念:腱器官大部分位于梭外肌的肌腱中,是感受骨骼肌张力变化的一种本体感受器。
●特点:当肌肉收缩时,肌梭放电减少,器官的放电增加,通过Ib类纤维传入脊髓,抑制和神经
元,调整肌张力不至于过高。
●意义:防止肌肉过度牵张。
2.屈肌反射
●刺激一侧下肢,则该侧下肢屈曲,对侧下肢伸展,是一种保护性发射,对保持平衡有重要意义。
3.交互抑制
●如果引起某一肌肉的伸展反射(伸肌兴奋),则与其相拮抗的肌肉(屈肌)松弛,称交互抑制。
4.联合反应
●是指偏瘫患者的健侧肢体用力做随意的抗阻收缩时,引起的患侧肢体不随意的紧张性活动。联合反应有对
侧的,同侧的,对称性的,相反性的。
种类一侧肢体用力另一侧肢体反应
对侧性联合反应
上肢(对称性)健肢屈曲,健肢伸展患肢屈曲,患肢伸展
下肢(对称性)健肢内收、内旋,健肢外展、外旋患肢内收、内旋,患肢外展、外旋下肢(相反性)健肢屈曲,健肢伸展患肢伸展,患肢屈曲
同侧性联合反应上肢屈曲,上肢伸展下肢屈曲,下肢伸展
5.共同运动
●指肢体在做随意运动时不能做单个关节的分离运动,只能做多个关节的同时运动。
上肢屈肌共同运动伸肌共同运动
肩胛骨上拾及后缩前伸及下沉
肩关节外展及外旋内收及内旋
肘关节屈曲伸展
前臂旋后(有时旋前) 旋前
腕关节屈曲背屈
手指屈曲及内收屈曲及内收
拇指屈曲及内收屈曲及内收
共同运动和痉挛的区别和联系:
●共同运动是脊髓水平的运动模式,而痉挛是脊髓水平的一种反射(牵张反射),不应混为一谈。相当数量的
偏瘫患者没有明显的过度肌紧张,但仍不能完成分离运动。
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为脊髓中枢支配的反应及运动形式,为中枢性瘫痪的特征性表现之一。二者与以上其他各脊髓水平的反射在正常人由于高位中枢的抑制作用的存在而不易表现出来。只有在中枢发生病变,脊髓失去了高位中枢的控制时,才易于表现出来。
四、运动的控制与调节
1.随意运动:是指按照人的意志活动引起的活动,主要由椎体束来支配。
●特点:由大脑高级中枢控制的,精细、协调、准确的运动。它随人本身的需要,可以是单关节的分离运动,
也可以是选择性的多关节的复合运动,甚至高度复杂的动作。
随意运动的产生
●首先在动机系统产生运动动机,激活皮层连合区,确定运动形式,将冲动经过大量神经元联系至皮层运动
区,形成运动指令。
●经过锥体系传至脊髓,兴奋或抑制相应的运动神经元,产生运动。
●同时,末梢传入的运动感觉信息又传入小脑、基底节,在此监测,并且与大脑皮层传来的指令进行比较、
修正或调整,再经丘脑传给皮层,也有部分修正后指令直接进入锥体外系传至脊髓中枢。
2.不随意运动:指不受意识控制的“自发”动作,主要由锥体外系和小脑系统来调节。
●在正常情况下,不随意运动的主要功能是维持肌张力,调节肌协调,保持正常的姿势,促使伴随运动的顺
利进行,如走路时上肢的交替摆动等。
●不随意运动是随意运动不可缺少的参与者,即机体必须在两个系统完整并彼此配合下,才能圆满完成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