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天气预报准确率调研报告.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升天气预报准确率调研报告
2页,当前在第[2] 工作,为国家气象中心此项工作的重要参与者,乡镇指导预报产品上传下达,已经形成业务流程,减灾处也下过文件。

刚刚公布的XXXX年10月全省天气预报质量表明,省气象台的温度指导预报成绩明显高于各市气象台的城镇报,客观指导预报产品下发了,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

在诸多原因中,由于没有共享平台,省台发布的乡镇精细化客观预报及雷电预警等短时临近预
警产品,市气象台只能从服务器上直接去查找产品文件,非常繁琐且不够直观明了,一些市台预报员可能没有参考,起不到预报业务指导作用。

4、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系统不够完善
国家级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系统正在开发。

目前,已建立完成了短时临近零版本,并在我省推广。

实现了雷达拼图、雷达定量估测降水等,目前正在开展一版本的研究,涉及强降水、短时大风、冰雹、龙卷的识别和预警指标建设,这些预警指标需要针对本省的大量历史个例进行总结,对系统进行本地化完善。

山东省前期已开展了关于灾害性天气的雷达分析研究,并提取了一些预警指标,但这些预警指标还不系统,主要停留在分析阶段,没有通过一定的算法形成灾害性天气的临近识别,也缺乏一个业务上方便快捷的、可以实现人机交互的临近预警制作平台。

(三)预报员少,结构不尽合理,能力不足
天气预报归根结底是预报员做出来的,最终还是要落实到预报
员身上。

预报员的素质和能力,是天气预报技术发展和实际预报成效的关键。

近年来,中国气象局和山东省气象局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加强预报员队伍建设,首席预报员的地位日渐提高就是一个佐证。

1、预报员少,结构不尽合理
当前,我省预报员队伍的突出问题是预报员少,结构不尽合理。

省气象台和部分市气象台都存在这个问题。

根据省局科技减灾处的统计数字,截止到XXXX年年底,省、市两级的预报服务人员约为170名,不到全省气象职工的10%,这与天气预报作为气象事业的核心是不相称的。

作为担负全省天气预报业务和对市级有指导任务的省气象台,目前共有XXXX年的大部分时间预报员都处于疲于应付值班状态,根本谈不上拿出必要的时间进行天气总结和科研。

另外,省气象台骨干预报员少,年轻预报员多,预报员结构不合理,青黄不接现象严重。

在19名值班预报员中,除了首席预报员外,仅有两名35-45岁的中青年预报员,其余多为30岁以下年轻预报员,且女预报员较多。

在人员紧张的情况下,年轻预报员往往预报经验不足,难以独当一面。

这种状况也造成省气象台一线预报员领军团队整体实力弱。

2、预报能力不足。

年轻预报员还停留在日本、欧洲等数值预报产品和
雷达、卫星产品的“看图识字”水平上,对天气影响系统的物理结构、演变机理等方面的分析还不够,预报技术总结尚未成为预报员自主行动,对首席预报员有较强的依赖性。

对系统配合较好,比较明显的大尺度的天气过程,预报较准确,但对中小尺度、局地性的灾害天气的预报能力有待提高,还需要大量的积累,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与预报经验的总结。

3、激励机制不够健全。

由于实行阳光工资,目前津贴、补贴标准按职务及职称而不是按岗位确定,每个人的收入都是阳光化,无法实施奖励政策,存在着大锅饭现象,不利于调动预报员积极性。

二、下一步我们该怎么做?
(一)整合天气预报技术方法
首先要组织精干力量收集整理我省的各类灾害性天气预报技术成果,凝练出预报技术方法;实现我省台风、暴雨、冰雹、雷暴、乡镇精细化预报等业务系统版本升级;组织对大雾等灾害性天气预报集中攻关,形成预报方法和指标;市气象台特色预报方法全省推广。

将以上的各种天气预报技术方法进行整合,使之运行和产品统一化,形成完整的省级天气预报技术方法体系。

(二)开发省市县共享的业务平台
开发省市县共享的业务平台,该平台能够实时显示地面自动站、天气雷达、卫星等各种观测资料、各种数值预报产品、省市县级预报产品及省台指导预报等。

对现行业务中的各业务制作系统进行归类整理,衔接到统一的平台上来。

(已在省局立项,目前完成省市县共享业务平台开发实施方案待论证)
(三)完善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警系统
对致洪暴雨、冰雹、雷暴大风、雷电等灾害性天气发生的物理量场特征进行总结,提炼灾害性天气发生的关键物理量特征指标,同时,基于多普勒雷达、地面自动站等总结此类灾害性天气发生的临近预警指标,对国家级短时临近预报系统进行本地化。

通过人机交互实现灾害性天气的最终识别和预警,建立基于gis 的省-市-县灾害性天气临近预警联防系统。

(已在省局立项)
(四)加大预报员队伍的建设力度
建设预报员人才队伍,是一个长期的的过程。

首先加强预报员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教育,充实队伍数量;其次提高预报员的预报能力;第三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和激励机制。

1、加强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教育,充实队伍数量
加强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教育。

目前,突发性天气事件越来越多,其造成的灾害越来越重,社会对天气预报的需求和要求越来越高。

工作在预报第一线的各级预报员面临着巨大的责任和重大的压力。

预报工作量较大,人数较少,待遇也不比其他岗位高。

部分预报人员思想较浮躁,怠于工作。

在人员数量无法迅速增加的前提下,加强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必须使他们具有奉献精神,充分挖掘现有预报员个人潜能。

尽快充实预报员队伍。

每年要引进一定数量预报员,人员充足了,预报员就会有足够的时间去总结和研究,而不是仅仅疲于值班应付。

也可以从市级气象单位引进优秀的预报员人才。

同时要保持预报员队伍稳定。

因为部门业务性质,长期以来一直有气象台出干部,领导多来自预报员的现象。

一方面说明了天气预报工作的重要,另方面不利于预报员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一名有经验的预报员需要十年的磨练,“经验”来自于勤奋和长期的积累,减少优秀的预报人员从事管理岗位的人数
2、加强预报过程的总结,提高预报能力。

中国工程院院士丁一汇认为:“天气预报过程的分析检验十分重要。

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天气预报的分析检验过程十分重要,每分析好一个个例,都能够增长很多知识。

只有坚持不断地对天气预报过2页,当前在第[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