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公允价值计量的革新
摘要:为了顺应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进一步实现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并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2014年1月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新准则引入了“输入值”、“公允价值层次”等全新概念,明确了公允价值计量的技术方法,首次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体系。为了研究如何严谨地划分公允价值层次,准确地进行公允价值计量,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即公允价值层次、公允价值披露和估值技术,通过分析准则和举例论证的方法来阐述新准则带来的变革。
关键词:公允价值计量输入值估值技术
随着社会发展和会计环境的变迁,历史成本作为长期使用的计量属性其弊端日益显现出来。我国也已经意识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大势所趋。在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存货、资产减值、股份支付、租赁、职工薪酬、企业年金基金等内容中都涉及到了公允价值,但并没有对公允价值计量单独进行规定。此次《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从相关资产或负债、有序交易和市场、市场参与者、公允价值初始计量、估值技术、公允价值层次、非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披露等多个角度全方位地就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进行了规定,提高了公允价值计量的系统性和相关性。
与会计理论界相比,会计实务界保持了更为谨慎的态度,市场中采用《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的企业并不多见。大部分企业认为,公允价值主要影响的对象是金融企业,非金融企业的主要资产是固定资产、存货等以历史成本计量的非金融资产,因此准则的影响有限。并且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全成熟、新准则实施的时间较短而缺少示范性、公允价值计量本身存在的难度与风险、难以准确地划分公允价值层次,以及第三层次公允价值因使用了不可观测输入值而引起了报表使用者对其可靠程度的质疑等等一系列原因,使企业避而为之。
公允价值披露是会计信息相关性的最终体现,而公允价值层次、估值技术决定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本文将对以上问题就公允价值层次、公允价值披露和估值技术的应用这三个方面对《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进行解读和剖析,并得出相关研究结论。
一、公允价值的层次
第一层次输入值来源于活跃市场中取得的未经调整的报价,为公允价值的计量提供了最可靠的依据,最能够准确代表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但在有些特殊情况下需要对活跃市场的公开报价进行调整:
例如,某公司持有大量的类似债券,在计量日难以取得每一种债券的价格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部分可以确定价格信息的债券报价来确定其他类似债券的公允价值,但是计量结果不再属于第一层次的公允价值。
虽然企业持有的资产或负债是以活跃市场报价的,但是它们是大量类似、不相同的,所以难以确定每项资产或负债单独的价格信息。准则要求公允价值计量应当划入较低层次。
又如,在证券交易市场闭市与计量日期间,若发生了特殊公告、买卖双方直接交易、经纪人交易等重大事项,这时的市场报价将不再可靠,应对公开报价进行调整。企业应当制定相应会计政策与标准来识别哪些是影响公允价值计量的重大事项,并持续地应用,保持一致性原则。
所以如果发生了影响公允价值计量的重大事件,且确认了该重大事项直接或间接地导致活跃市场的报价不能代表计量日的公允价值,准则规定公允价值计量应当划入较低层次。
另外,如果使用不可观察输入值对可观察输入值进行调整,并且该调整引起了相关资产或负债公允价值计量结果显著增加或显著减少,则公允价值计量结果应当划入第三层次的公允价值。
图1 公允价值计量所属层次关系图
企业应该注意,公允价值计量结果所属的层次,由对公允价值计量整体而言重要的输入值所属的最低层次决定。企业应当在考虑相关资产或负债特征的基础上判断输入值的重要性。所以,在进行重要性评估时,应当考虑公允价值计量本身,而不是考虑公允价值的变动以及这些变动的会计处理。
二、公允价值的披露
根据公允价值计量所使用的不同层次输入值将公允价值划分为三个层次,并适用于不同的披露要求,以增强公允价值披露的相关性和可比性。
(一)第一、二层次公允价值计量信息的披露
对于持续和非持续的公允价值计量,企业应当披露第一、二层次公允价值计量中的所属项目及其金额。在第二层次公允价值计量信息的披露中,还应涉及使用的估值技术和输入值的描述性信息。当变更估值技术时,企业要披露这一变更以及变更的原因。
(二)第三层次公允价值计量信息的披露
由于企业在活跃市场中得不到有效信息,所以财务人员在允许使用企业内部数据的基础上,可能会遵循管理层的偏好运用特定估值技术来计量公允价值,以满足其特定目的。并且不可观察输入值存在风险假设,特定的估值技术需要完善的经济市场作为前提,但现实条件与假设相差较远,上述都会造成公允价值计量的不准确。
所以,对于第三层次公允价值计量,企业应当更加细化地披露,以充分反映第三层次公允价值计量涉及的不确定性和主观性,以帮助财务报表使用者更好地理解企业在公允价值计量中所作的判断和假设。
(三)估值技术的选择
准则中并未规定企业应当优先使用何种估值技术,除非在活跃市场上存在相同资产或负债的公开报价须优先使用该报价来确定其公允价值,否则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从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中选择一种或多种估值技术,用于估计相关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企业在公允价值计量中使用的估值技术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提供了公允价值计量的方法,三种不同方法的应用为估值技术的合理性和准确性提供了一定的保障,降低了企业估值错误的风险。
四、研究结论
以上多种估值技术都结合了财务管理中资产评估与定价的思想,运用了利息率和货币时间价值等原理,提高了估值技术计量公允价值的准确性。企业在实际应用中,可以结合上述资产评估的思想和方法,使之服务于企业的公允价值计量。
在公允价值层次方面,企业应当认识到公允价值计量结果所属的层次取决于估值技术的输入值,而不是估值技术本身。在划分公允价值层次的时候,企业要重点关注对公允价值计量整体而言重要的输入值所属的最低层次。
估值技术应用的准确性和公允价值的层次直接决定了公允价值的披露。一般来讲,估计程度和虚拟程度会影响公允价值的可靠性,需要通过不同程度的披露来弥补。因此,使用的重要输入值越不可观察,公允价值层次越高,虚拟程度也越高,就越需要更加详细的披露。尤其对于第三层次公允价值,由于本身的模糊性与不可确定性,需要披露计量使用的估值技术和相关程序等信息,来消除报表使用者对其可靠程度的质疑,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4.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3]陈美华.公允价值计量基础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4]谢诗芬.公允价值:国际会计前沿问题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5]葛家澍.财务会计计量模式的必然选择:双重计量[J].会计研
究,2010,(02):8-16.
[6]葛家澍.关于公允价值会计的研究——面向财务会计的本质特征[J].会计研究,
2009,(05):6-13.
[7]刘思淼.公允价值计量的发展与监管启示[J].会计研究,2009,(08):20-24.
[8]王爱红.新企业会计准则下的公允价值[J].会计之友,2009,(08):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