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讲 城市化和城市化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讲城市化和城市化问题

一、城市化

1.城市化

(1)主要表现:

①城市人口增加。

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③城市数量增加及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2)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推动力:社会经济的发展。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特点

1.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

2.不合理的城市化表现:

(1)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耕地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和雨岛效应,引发城市内涝、地面沉降、海水倒灌等问题。

(2)对社会环境的影响:环境污染严重、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交通拥挤等。

三、地形表态对聚落的影响

1.河流为聚落提供生产、生活用水;河流作为交通运输通道,可方便聚落的对外联系和运输;河流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可为聚落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2.聚落规模与河流地貌的关系:如华北平原耕地连片,常形成大规模的乡村;江南水乡河网密布,耕地破碎,乡村的规模相对较小。

3.聚落选择的地点,不仅要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还要避免受到自然灾害的威胁。在河流冲积平原上的聚落,首先要考虑洪水的威胁,因此聚落一般分布在洪水淹不到的地方。

4.在山区河谷中,为防御洪水,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即高于洪水位的地方,而且还要注意避开滑坡、崩塌、泥石流。

5.在平原低地,为防御洪水,人们通常要加高和加固河堤。

考向一城市化

美国东北部大城市带(亦称波士华城市带)是世界上形成最早、发育最为成熟的大城市带。下图为“1970~2008年波士华城市带五个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变化和城市带人口增长率曲线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波士华城市带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Ⅰ阶段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减少,出现逆城市化

B.Ⅲ阶段和Ⅱ阶段相比,波士顿市的中心城区人口增多

C.Ⅳ阶段后,各中心城区人口负增长状况得到有效抑制

D.Ⅳ到Ⅴ阶段,巴尔的摩市的人口逐渐向中心城区集聚

2.影响Ⅳ~Ⅴ阶段波士华城市带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交通状况B.产业结构

C.人口政策D.自然环境

答案 1.A 2.B

解析第1题,图中显示Ⅰ阶段各大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为负值,说明人口在减少,由此可判断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A选项正确。Ⅲ阶段波士顿中心城区人口增长率是负值,人口数量在减少,Ⅱ阶段其人口增长率是正值,人口数量是增加的,所以B选项错误。Ⅳ阶段后,不是所有城区人口负增长都得到抑制,巴尔的摩、费城依然是负增长,C选项错误。Ⅳ和Ⅴ阶段,巴尔的摩城区人口依然是负增长,因此人口不会向市中心集聚,D选项错误。第2题,考查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关系。B选项正确。

(2013·江苏学测21)下图为“2013年春节期间深圳某大街‘空城’一角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题。

3.进一步提升城市化发展内涵的合理途径是()

①提高城市人口素质②扩大农业耕地征用③增加城市建筑密度④改善城市环境质量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答案 D

解析扩大耕地征用会造成耕地的浪费;一味地增加城市建筑密度会破坏城市环境。所以,进一步提升城市化发展内涵的合理途径是提高城市人口素质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拓展延伸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区别

(1)郊区城市化:指城市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绝对数量下降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如图1所示。

(2)逆城市化:指城市人口由市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的现象。一般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并且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如图2所示。

考向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013·江苏学测6~7)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特大暴雨,导致严重内涝。下图为“城市水循环部分环节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导致北京此次严重内涝的自然原因是()

A.①过多B.②受阻

C.③过快D.④增大

5.此次北京城市内涝现象给我国城市建设带来了启示,今后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该() A.加快城市土地资源开发

B.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C.加强城市大气污染治理

D.加强城市人口迁移管理

答案 4.A 5.B

解析第4题,此题主要考查城市化前后水循环的变化及影响。首先,城市化前后地表状况发生了明显变化,表现为植被覆盖率下降,水泥路面增多。①表示大气降水,特大暴雨造成降水过多,是产生内涝的主要原因;②是蒸发,对消除内涝的作用不大;③是地面径流,地面径流过快不易导致涝灾出现;④是下渗,下渗增大也利于积水的减少,选项A正确。第5题,城市积水、内涝的出现,客观上是因为降水强度过大造成的,人类对降水环节影响不大,只能从主观上去解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径流排水,才能减少或避免涝灾的出现,所以选项B正确,其他三个选项,与解决内涝无关。

(2015·江苏学测4)近年来上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效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下图为“城郊间热力环流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6.下列能有效缓解上海城市“热岛效应”的措施是()

A.提高建筑物高度B.增加市区道路密度

C.加强城市绿化建设D.扩大中心城区面积

答案 C

解析“热岛效应”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加强绿化能有效缓解。

7.[判断题](2015·江苏学测39)合理规划城市道路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措施之一。() 答案正

拓展延伸城市内涝

(1)原因:城市化进程加快,地表硬化面积大,下渗弱,从而导致地表径流增加;城市排水系统老化,排水能力不足,遭遇暴雨时雨水易在短时间汇集。

(2)措施:①疏浚河道;②完善排水系统;③扩大城市绿地面积;④推广使用渗水砖。

考向三地表形态对聚落的影响

(2017·镇江模拟)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民居图”。读图回答8~9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