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决策要参-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农”决策要参
2017年第37期(总第213期)
关键词:农业碳排放 低碳农业行为 减排技术
*本文为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2015―2016学年度“清华农村研究博士论文奖学金
项目”(编号:201504)的部分研究成果。
-1-
随着农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生产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一是单位面积生产对投入的化肥、农药等农业物资的需求量显著降低;二是投入的农业生产物资相比以往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更小;三是农业生产模式相对更为优化。
一、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的典型实践
(一)“低碳型”现代化大农业:以黑龙江省为例
黑龙江省属于我国典型的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的地区,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
结合黑龙江省垦区特征,其开展的低碳农业实践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保护性耕作制度的实践,即在一定范围内对符合条件的区域推广免耕耕作和保护性耕作,从而增加土壤碳汇,目标是实现垦区年均推广免耕耕作面积3000万亩,推广保护性耕作面积1000万亩;二是推动农业生物质能源的利用,黑龙江省每年农作物产量高,相应的副产品如秸秆资源丰富,风能、太阳能等生物质能源也是优势资源,黑龙江省部分垦区已利用太阳能发电进行农业生产,部分垦区开始推广秸秆气化技术以及稻壳发电技术,相应建立起完善的气化工程和发电工程体系,形成低碳的能源体系;三是在垦区注重对生态工程和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建设,促进林业碳汇不断增加。
(二)低碳技术应用与秸秆资源化:以江苏省为例
作为率先在我国启动适应气候变化农业项目的省份,江苏省政府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秸秆气化工程”项目和“秸秆发电”技术等低碳行为。
一方面,大力推广测土配方肥的使用,江-2-
苏省大力补贴测土配方肥的价格,鼓励在农业生产中使用绿肥,同时持续监测土地的质量,完善耕地信息评价和管理系统,提高土地用肥的经济性和科学性,这些措施对节能和固碳具有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江苏省丰富的秸秆资源为其开展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奠定了基础,其综合利用的行为主要包括秸秆气化工程、秸秆还田、秸秆肥料化等,这些措施有效地减少了秸秆的随意焚烧行为,对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和空气污染大有裨益,同时也提高了经济效益。
(三)基于资源特色的低碳循环农业发展:以安徽为例
安徽省已开展的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模式包括农业种养结合、立体复合型发展、绿色观光农业等。
农业种养结合模式发展是以沼气为中心,通过沼气工程将养殖业和种植业紧密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更大的协同价值,如“猪-沼-菜”“牛-沼-果园”等经典种养结合模式。
立体复合型发展模式则充分结合种植业、养殖业以及林业不同的特点,利用生物间的相互关系,实现多层次的配置和多级能源的循环利用,发挥大农业优势。
立体复合型农业通常适合特色农产品开发。
特色农产品通常需要特殊的光热及生物资源的支持,该模式正好能满足其发展需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
(四)减排技术与土壤增汇协同发展:以重庆为例
农业相对于工业等其他产业具有碳排和碳汇双重特征,重庆市充分利用这一独特性,努力增加土壤碳汇,提倡和发展不同作物间作、套作和轮作三种种植模式,将豆科与禾本科等作物进行多茬轮作和水旱轮作,起到培育地力、提高土壤有机质及改善土壤理化性
-3-
状的效果。
在此基础上,大力推广免耕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多种农业节能减排新技术。
免耕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从根源上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促进农作物产量增加,保护土壤和水资源。
一大批如育种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畜禽健康养殖技术、绿肥饲用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施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在保障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和谐稳定的同时,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二者兼顾。
二、我国低碳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在低碳农业发展中取得一定成果,但是从现阶段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如低碳农业法制不健全、缺乏持续资金支持、技术创新未能有效落地等。
从我国农业基本国情出发,根据各地开展的低碳农业实践,结合我国农业环境政策、宏观经济政策、可持续发展政策,我们看到,虽然发展低碳农业是人心所向,但农业的低碳化转型之路荆棘不断。
我国农业由于长期以来依靠高投入获得高产出,农业的发展积累了一系列问题,低碳农业的发展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一)低碳农业相关法制建设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
“低碳农业”的提出虽已有些年头,但由于多为学术探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概念界定难以达成统一。
同时,对于低碳农业的自身属性,以及相比循环农业、绿色农业等具备的典型特征也缺少权威的阐述。
很显然,缺乏明晰的法律法规条款的界定不利于低碳农业的宣传与推广,高投入、高排放的生产方式得不到有力的改-4-
变,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缓慢的很大原因正在于此。
(二)低碳扶持资金缺乏和有效激励机制缺位
当前,我国尚未形成稳定的政策性低碳农业投入机制,更多依赖政府临时性拨款和政府贷款或国际机构的捐款和贷款来完成大规模低碳农业技术示范项目。
金融支农投入作为一种市场行为对效率和效益较为敏感,鉴于低碳农业发展具备资金投入成本高、资金需求大、效益周期较长的特征且具备公共产品属性,在发展低碳农业的过程中,我国面临着金融机构对低碳农业技术项目支持力度弱、信贷放款量少的筹资窘境。
目前零散的农业环境政策未能充分激发农户的环保意识,然而发展低碳农业最需要的恰恰就是农户的自我约束。
农业兼业化使得农户更愿意使用大量化学投入品以代替劳动而非获取农业生产效益最大化,这成为发展低碳农业等环境友好型农业的最大阻碍。
(三)低碳农业技术操作复杂、成本偏高
尽管我国目前大力推广低碳农业技术,但是采用率仍然偏低,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大部分低碳农业技术操作复杂、采用成本高。
农民通常采用的是时间耗费少、操作简单、易于掌握的农业技术,一些传统的农业技术恰好有这方面的优势。
而大部分低碳农业技术操作复杂,难以适应农民对技术简化的要求。
研发者在研发低碳农业技术时集中在对技术本身的效果上,更多地偏重理论上的成果,忽略了在不同生产条件下采用该项技术需要付出的实际成本。
新技术所需的时间成本和学习成本会使农民减少对低碳农业技术的采用。
-5-
(四)农民低碳意识淡薄
我国农业落后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性扭转,农民平均收入水平和受教育水平远远低于城镇人口,导致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中急功近利,过分追求高投入、高产出,忽视低碳生产方式。
另外,随着城镇化发展和进城务工青壮年农民工数量的不断增加,大量的耕地空闲出来由妇女和老人经营,由于大部分妇女的耕作经验不足以及老人的传统耕作习惯,加之其农业产业低碳化意识淡薄,使得其农业生产停留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非低碳模式。
三、推进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目前我国低碳农业发展的典型实践和存在的相关问题,对策建议的重点应落脚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出台低碳农业战略规划,推进低碳农业立法进程
良好的规则与制度会带来生产有效率、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社会环境,否则会给社会造成损失。
通过分析国外低碳农业发展的经验发现:先进国家和地区均出台了相关的发展战略规划,如美国的《气候变化技术战略计划》、欧盟的《欧盟2000年议程》等。
结合低碳农业发展的特点,我国应适时推出相关发展战略和规划,通过经济、产业、环境等方面的政策促进低碳农业的不断发展。
低碳农业在我国的发展尚不成熟。
短期来看,政府为了推动其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保障措施,这些政策的实施对发展低碳农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目前还未出台正规的低碳农业法律法规强制保障低碳农业的实施。
相比政策措施的灵活性,法律法规更具强制-6-
性,其实施的成本更高,在低碳农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出台相关激励或约束政策更有利于其正确发展。
但从长远来看,加快低碳农业立法方能保障低碳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因此,现阶段要积极总结低碳农业政策实施的效果,为将来低碳农业立法提供依据。
(二)加大低碳农业资金支持力度,建立低碳激励机制
低碳农业在我国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应该完善政府支持体系建设,在财政、税收、金融以及组织运行等方面给予其专项扶持。
在财政方面,一方面加大对涉农科研院所的支持力度,鼓励其研发低碳农业技术;另一方面对切实践行低碳生产方式的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组织以及个体农户给予补贴,通过物质奖励的方式肯定其对低碳农业发展做出的贡献,积极引导其进行更加有效的低碳农业生产。
在税收方面,给予实施低碳生产的涉农企业税收优惠,提高低碳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在金融方面,对于从事低碳农业生产的涉农企业、农业合作组织以及个体农户,在信贷上予以优先考虑,对于符合条件的,考虑给予其低息甚至无息贷款,降低低碳农业生产成本。
除此之外,政府还应积极搭建农业碳交易平台,以使农业碳汇的经济价值得到体现。
(三)突出低碳技术的支撑作用,创新科技推广服务
一是积极构建基于技术支撑的农业产业低碳化发展模式,依托现有的各级农业科技研发单位,加大对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增强我国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更多优质的低碳技术。
一方面,在加大低碳农业科技研发投入的基础上,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7-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研发一批符合小农分散经营特点的清洁、无污染的低碳、绿色、高效农业生产技术,以满足农业产业低碳化发展的技术需求;另一方面,加快研发高效、环保的生物肥技术,借助生物育种技术,依托遗传改良技术,研发更多安全、低投入、低排放、高产出的抗疫抗病优良农作物品种。
二是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力量,搭建有利于推进各地各类低碳农业生产技术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加强低碳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注重低碳农业技术推广渠道的多元化发展。
在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应充分运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传播手段,构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立体交叉的低碳农业技术传播网络。
同时,深入实地调研,了解和收集农民在技术推广方面的需求和问题,实现技术供求之间的有效对接,创造出更多、更新、更有效的低碳农业技术推广方法和手段。
(四)促进产业间减排政策平衡发展,引导全民参与
目前整体经济朝着低碳化的方向发展,“低碳”一词逐渐融入公众的生产、消费与日常生活,但现阶段公众对低碳以及减排等概念的理解大都停留在对工业碳排放的认知。
相比工业碳排放,农业碳排放问题的公众关注度与减排行动的参与度均不够高。
应充分利用现阶段工业反哺农业相关支持政策的契机,引导公众更多关注农业碳排放问题,参与到低碳农业生产的行动中来。
首先,政府在适当平衡低碳工业资源与低碳农业资源的投入、促进农业与工业协同减排的同时,应充分发挥农业碳吸收的特殊功能,促进减排进入良性-8-
循环;其次,利用现代化的传播媒介对低碳农业进行宣传,例如在微信、微博等公众高度参与的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农业节能减排的科学知识,提高公众对低碳农业的认知程度;最后,强化低碳农业的减排责任制度,政府作为减排第一责任人,做好相关减排工作,引导和带动全社会参与低碳农业的社会实践活动。
华中农业大学 吴贤荣
-9-
中国农村研究院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612室(邮编100084) 电话:86-10-6277 3526
传真:86-10-6279 6949
电子邮箱:cirs@
网址:
刊号:TH-T-1021 (使用本文需征得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同意)
欢迎关注清华大学 中国农村研究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