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经济学分析(文献资料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龄化经济学分析
一、定义:
人口老龄化是指一定社会中老龄人口比重相对较高的一种人口结构状况。目前国际社会广泛公认的一种定量标准是, 如果在一个社会中, 60及60 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在10%以上, 或65及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在7%以上, 那么该社会就可称为是老龄化社会。
二、现状:
三、我国老龄化的特征:
( 1) 我国老龄人口绝对值为世界之冠。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 加上20多年改革开放, 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人口预期寿命日益延长, 老年人口逐年增加, 到目前已接近1132 亿, 我国已经成为全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占世界老年人总数的 1 /5, 占亚洲老年人口的1 /2。
( 2 ) 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进入老年型仅用了18 年左右的时间, 与发达国家相比, 速度十分惊人。法国完成这一过程用了115 年, 瑞士用了85年, 美国用了60年,英国用了45 年, 最短的日本也用了25年。
( 3 ) 老年人口在区域分布上不均衡。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地区差异上看, 中国人口目前已经自东向西开始老龄化了, 而且速度越来越快, 不久的将来, 这一银发浪潮! 就将席卷全国。( 4 ) 老龄人口高龄化趋势十分明显。在中国人口总体老化的同时, 老年人口内部也在不断老化, 特别是2040 年以后, 老年人口的内部老化尤为严重。2040 年, 70∀79 岁的中老年! 人口将突破老年人口总数的一半, 达1 86 亿, 而80 岁及80 岁以上的老老年! 人口的比例也将占老年人口总数的8 9%, 达3300 万。到了2050 年, 70及70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近2 亿( 1990 年为2909万) , 而其中80 岁及80岁以上的老老年! 人口的比例也将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2 9%, 绝对数达5000 万( 1990 年为771万)。
( 5 ) 我国人口未富先老, 对经济压力很大。与世界其他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相比, 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 经济发展水平不仅是较低的, 而且差距很大。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尚未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时, 老龄化程度已进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 呈现未富先老的特征
四、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双重影响:
1、储蓄——供求规律的角度进行分析
我国目前的人口老龄化危机实质上是由两方面因素, 即人均寿命的延长和生育率的下降造
成的。首先对前者进行分析。如果人均寿命延长后, 退休年龄不变, 那么职工退休期就会相应延长, 笔者在这里称之为一种相对意义上的提前退休 。从个人账户制度的运行机理来说, 提前退休 就意味着储蓄增加, 个人账户上将会有更多的货币资产。其次, 对后者进行分析。从表面上看, 由于每个退休人员都在工作期间理性地为自己多储蓄了相当的货币资产, 因此, 生育率下降导致的在职职工的减少, 并不会影响其退休后养老金的数额和生活水平。但进一步分析我们就会发现, 即使个人账户的储存额巨大, 并实现了预期的保值增值, 但其始终是处于货币或金融资产形态的, 其具体的价值实现过程不可能不受到货币或金融资产供求规律的影响。退休人员在退休后通过出售个人账户上储存的金融资产来获得养老金时, 如果生育率的下降, 使得有能力购买这些金融资产的在职职工数目和购买力相应下降, 则这些金融资产的价格必然随供求关系的失衡而下降, 退休人员实际能得到的养老金数量也会相应减少。而且, 就储蓄本身而言, 个人账户上的退休金储蓄和普通储蓄的性质截然不同。后者是否转化为消费, 何时转化为消费, 一般取决于个人的主观判断, 在既定期限内并不具备必须转化为消费的刚性。而前者则相反, 其转化为消费是必然的, 转化的时期也是既定的, 不管这一时期金融资产的供求如何失衡, 退休职工的唯一选择仍是出售, 不存在任何时间上延期等待的可能。这就会进一步增大退休人员实际得到的养老金数量下降的风险。
因老年人口数量增加或老年人口比例增加而有所下降, 因为个体通常在退休之前达到自己财富积累的顶峰, 退休后财富数量开始逐渐减少, 为了使一生的消费保持在比较平稳的水平, 个体一方面会在工作阶段减少消费增加储蓄, 以保证退休后的消费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另一方面, 由于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发展, 老年人口比例在上升, 而老年人口的收入水平低, 从而整个社会的储蓄水平比较低。
储蓄是资本形成的重要来源,人口老龄化进程可能对储蓄产生不利影响。根据生命周期理论,人们在工作期间的储蓄倾向为正,当人们预期到寿命会提高时,也会增加储蓄的份额,而退休后储蓄倾向往往由正为负。从社会整体来看,如果一定时期人口的总负担系数较低,即工作人口在全部人口中占有较大比例,那么全社会的储蓄规模将极为可观,反之,当人口的总负担系数较高,特别是退休人口在全部人口中占有比例出现增长时,储蓄规模就会不断收缩。近20 年来,对于大部分处在人口老龄化不断上升过程中的国家来说,其家庭储蓄率(家庭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出现了持续下降的现象,这意味着人口老龄化对于家庭储蓄率的变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2、消费
2030 重度老龄化意味着社会消费需求结构和需求量及消费模式的变化。对于总人口近1/4 的需求群体,社会需求必有其特殊性,不仅总量庞大,而且增速快。其中,高龄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将大大快于低龄老年人口增长的速度。据估计,老年人的消费需求总量2005 年以后将突破6000 亿元,2010 年达到1万亿元以上,到2050 年左右,我国老龄市场的消费需求将达到5万亿元(叶宁,2006)。但其拉动的社会需求对经济的贡献趋势是呈下降趋势(彭秀健,2006)。这当中消费性支出呈现减少趋势,保健医疗消费和公共消费支出会明显增长,对大宗商品如住宅、耐用消费品的需求量将减少,即短期内会刺激消费增长,长期而言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消费和经济增长。
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具有这样一些特征: 第一,老年人在生理上进入了衰老阶段,导致其活动范围和活动频率有所下降,因而在饮食方面的需求较之其他年龄段大为降低。第二,老年人在社会角色上的转换会导致原有的附着于这些社会角色的相关消费需求下降,比如,与工作和职位有关的服装、应酬、交通等费用以及人力资本方面的投入会降低或消失。第三,老年人闲暇时间的增多会大大降低其享受文化和精神方面的休闲活动的成本,进而提升这方面的需求。第四,老年人具有相对节俭的消费习惯,这使得他们的消费水平未必随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同比例提高,随着老年群体在社会人口结构中的比重上升,可能会使得社会总需求中耐用消费品的需求趋于衰退。在消费支出的年龄模式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比如,0 -4 岁的人口,自身尚无消费意识,消费规模也很小; 15 -19 岁的人口,不仅需要较多的教育消费支出,而且好奇心强,消费欲望强烈,消费用品新旧置换和交易频率很高,所以其消费支出较大。相应的,老年人往往没有青壮年人“喜新厌旧”的消费习惯,比较“恋旧”,且商品市场上往往很少考虑老年人接受新产品时学习能力的下降这一因素,没有进行相应地适化改进,这导致老年人不易于接受新产品或有旧不买新,对于产品的买卖置换和交易活动不活跃,进而固化了这一群体的消费结构,在老龄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这有可能会进一步导致社会消费结构的整体固化,不利于产品的更新换代和新兴产业部门的发展。
老年人消费需求的总体弹性小于年轻人,但消费开支却远远超过少年儿童,因为赡养老年的费用与抚养少儿的费用具有不对等性。在一个运转良好的经济体中,老年人的收入和医疗护理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依托于强大的社会保障系统。
负储蓄、投资少、消费少
人口老龄化将带来储蓄额的下降,减少资本形成,对贸易、投资均有相应影响
3、对国民收入的分配——切蛋糕
个人账户基金的征缴和发放实质上属于社会的分配和再分配的环节, 而且这笔基金迟早都
要进入消费领域, 和消费环节发生联系。但其一旦进入消费领域, 就必然会遭遇保险基金货币形态与实物形态的矛盾。因为, 从本质上讲, 退休者退休后所拥有的是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 不是物, 而其消费的是实物, 因此, 仍然存在着物的再分配问题。即无论是现收现付制还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 退休人员消费的实物都取决于该国当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