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史复习资料(主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人解答,仅供参考——城规092班)
1.建筑十书:是古罗马建设辉煌的历史总结,总结了希腊、伊达拉里亚和罗马的建筑设计和城市建筑经验。
2.营寨城:有方整的城墙、十字交叉道路东南西北四门、道路交叉处建神庙、后期居民住在据点附近随着演变久居民点。
3.郭:是外城,劳动人民住的地方.
4.闾里:中国古代城市中的居住区称为“闾里”。
里是一个封闭的居住单位,闾是里的门.
5.瓮城:围在城门外的小城,或圆或方。
瓮城与城墙同高,周围设暗堡,城顶建战棚。
城门开在侧面,以便在大城和瓮城两个方向抵御攻打瓮城城门的敌人。
6.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指在农业革命时期把农业与畜牧分离开来。
7.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
8.四水贯都:开封城内的汴河、蔡河、金水河、五丈河,通过三套护城河相互贯通,利用河道将整个开封贯通。
①城市政治强于城市经济,城乡差别不大; ②没有完善的城墙防御设施,一般均为版筑夯土墙;
③城内有完整的宫殿、宗庙及小型公建,公建占有一定的比例;
④城市功能不完全,公建、宗庙、居住地段之间有空白地段,无建设;
⑤市场在城市中不明显,手工业规模小,水平低。
1)城市既是统治者的政治中心,也是商业手工业集中的经济中心,城市统治着农村; 2)城市规划庞大
3)城与廓有明确分工,城—政治中心,廓—经济中心;
4)城市的经济活动区域增加,有集中的市场,常在城廓地带;
5)城防功能有所提高,已出现系统的排水设施; 6)城市选址符合早期城市特点,出现系统的排水设施,护城河,未来分区。
7)不同形式体现了“宫”为中心,中轴线主导,后朝后市等传统布局。
秦汉时期城市总体特征:
①都城形态规则、规模大富户集中,都城沿用一些传统城制进行修建,宫殿部分有中轴线; ②城市内部无陵墓区,道路系统完整,且有较完善
的建造技术;
③城市的手工业、商业发达,经济活动区域增大,有集中的市场;
④按照闾里制度对居住进行管理; ⑤宫殿占城市面积比例较大; ⑥出现了礼制建筑;
⑦都城的内部及周围出现了一些离宫园囿 。
曹魏邺城(“七五城”,东西七里,南北五里) a 、平面布局:平面呈横长方形,城市分成南北两部分,御苑—铜雀园兼具游赏与军事堡垒功能 b 、曹魏邺城规划特点 *城市有了明确的功能分区;
*宫城由多宫变为单一宫城,且位于城北正中 *方格网状的道路系统
*宫城与坊里不复相参的规整的坊里
*中轴纵贯全城呈对称布置,这种手法对以后的都城分布有很大影响
隋唐长安城规划;元明清(元大都规划特点); 汉长安建设的过程及规划要点 规划要点:
1.平面配合地形呈不规则矩形,按《周制》中建制,主要宫殿在南,东西市在北。
2.与战国时期不同,将官署、市场、居民区布置在城内。
3.宫殿占地面积大,占1/2以上
4.实行闾里制,闾里与宫城相参。
隋唐长安规划要点
隋唐长安是继魏邺城之后第一个平地而起的城市,继承了古代的优良传统,是按一定意图修建的古代城市规划工整的典范。
1.体现了《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规划,平面呈方形,旁三门,左祖右社,但市在宫南。
2.中轴对称的布局,突出了宫殿的位置,方格道路网,宽度超过了实际需求
3.实行坊里制,严格管理市民,坊里规模大,各阶层严格分开 影响:
国内:东都洛阳,宋汴梁直接受其影响,金中都仿汴梁,元大都仿金中都,间接受其影响
国外:渤海国上京龙泉府,日本古都平城京(奈良)平安京(京都),完全模仿长安 元大都的城市规划特点
①继承了古代都城的传统规划手法——三套城墙和中轴线布局,而且城墙形式更加规整、轴线对称更加突出;
②规则宫殿与不规则的园囿有机结合; ③完善的上、下水道系统;
④城市的规划建设始终有周密的计划和安排,专人负责从选址、勘测到修筑下水道,再营建宫殿。
1)、在原始社会,随着农业的出现为标志的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逐渐产生了原始的固定的居民点;
2)、最早的城市是人类社会在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商业、工业是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 3)、出现在从原始社会走向奴隶社会过渡到时期; 4)、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的
古埃及城市建设的成就及其影响
1)用地选择上因地制宜。
村镇庙宇修筑于尼罗河畔的高地上,解决水源与交通运输;金字塔修筑于远离河道的高地沙漠上,免受水患。
2)最早运用城市分区(
不是功能分区),如卡洪城分两区,阿玛纳分三区 3)最早运用棋盘式路网,对希伯丹姆规划型式有重要的影响 4)出色的建筑群落与景观设计,规划中应用对称、序列、对比、主题等构图手法。
西欧中世纪城市规划思想
1.凸显以教堂为核心的空间组织理念
2.实行自然主义的非干预规划
3.丰富多变的景观与亲切宜人的特质
中世纪西欧城市规划建设的的主要特征
中世纪的城市多是自发形成的,主要从三种类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要塞型,城堡型,商业交通型。
主要特征:
1)城市选址与发展:粮食水源丰富,易守难攻
2)道路以环状和放射为主 3)城市中心是教堂广场 4)城市划分为若干教区 5)注重城市环境景观
近代亚非拉殖民地城市
殖民地城市一般特征:城市平面简单;对城市发展、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没有科学的预测
近代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
空想社会主义的城市
早期:托马斯.摩尔的乌托邦(Utopia ) 后期:欧文的新协和村 傅立叶的法郎吉 意义:解决社会问题的积极探索,田园城市、卫星城镇等理论的渊源
北魏洛阳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洛阳是东汉、魏、西晋、北朝历代的都城,为了便于统治全国和进一步学习汉族先进文化,501年新筑城郭,即外城。
a 、规划特点:
1)单一的宫城;2)三套城垣:宫城、内城、外城 3)道路成方格状
4) 中轴线(自南向北,干道—衙署—宫城—御苑) 5) 全城寺院多,重视宗教 b 、意义
1) 北魏洛阳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功能分区较之汉魏时期更为明确,规划格局更为完美
2) 城市完全成熟的中轴线规划体制奠定了中国封建时代都城规划的基础确定了以后的皇都格局的模式。
南宋临安(杭州)
规划特点:a 、城市形状呈宽带状;
b 、宫城、 大城两套方城;
c 、宫城偏于城市南端,外形不规整;
d 、宫殿建筑规模趋小,但更精巧奢华。
规划思想:因地制宜,道法自然
原因:巴黎是围绕塞纳河逐步扩大形成的。
17世纪下半叶路易十四统治时期,巴黎有了很大的发展,以卢浮宫为主的中心建筑群和以香榭丽舍田园大
街为主轴线在那时已基本形成。
到19世纪中叶拿破仑第三执政时,由豪斯曼主持对巴黎进行了较大的改建。
除完成城市纵横两条轴线和两条环路的建设外,出于整顿市容、开发市区和便于军事行动以镇压人民起义等目的,在市区密集的街巷中开辟了许多宽阔的放射型道路,并在道路交叉口建设了许多广场,道路与塞纳河交叉处则形成很多桥头广场、绿地和新的轴线,这基本奠定了巴黎市区的骨架
轴线:卢浮宫,协和广场,香榭丽舍,爱丽舍宫,星形广场(凯旋门),新凯旋门(拉德芳斯)
巴黎地区总体规划:
(1)在更大区域范围内安排工业和城市人口的分布。
(2)改变向心城市结构,提倡平行带状发展战略,城市发展廊带,保护巴黎旧城方针。
(3)打破单一中心模式,树立区域发展的战略思路,区域快速公共交通的联系。
巴黎改建(三个时期)
1雅各宾专政时期:贫民化改建(道路、绿化、土地管理),公民美德般单纯的建筑
2拿破仑帝国时期:军事独裁,皇帝宣传对外战争胜利;代表大资产阶级的政权;城市面貌(灰色屋顶的多层住宅建筑);有连续的券廊的里沃利大街;巴黎西部贵族区建设;凯旋门和明星广场;巴黎的核心协和广场。
3拿破仑第三时期:十字干道和环路;市中心改建;城岛改建;市政改施建设的近代化
中世纪巴黎的城市建设
1)在罗马营寨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位于赛纳河口的一个小岛上,即城岛
3)几次扩建城墙和城市
4)卢浮宫,巴黎圣母院等大型公共设施的建设
绝对君权时期的城市建设
a.巴黎改建
路易十四时期—为了炫耀君权与国家强大而改建1)改建卢浮宫等大型古典主义建筑
2)富裕贵族在巴黎建造城市府邸
3)修建路易十四广场和胜利广场歌功颂德
4)形成巴黎城市的中轴线,完成香榭丽舍大街和协和广场的建设
5)采用区域性、轴线性的方式
b.凡尔赛的建设
1)位于巴黎西南郊外,由猎庄发展而成
2)宫前有3条放射性大道,呈50度角,将景物包容在同一视野中
3)凡尔赛花园采用强烈的轴线,对称布局,十字水渠,用列树装饰道路,构成无限深远的透视
4)反映了王权至上,体现了唯理主义思想
绝对君权时期的城市(17世纪后半叶)
古典主义---君权专制与维理主义思潮的产物
追求抽象的对称与协调,在艺术作品中寻求纯粹的几何结构与数学关系)强调轴线和主从关系。
平面上是中央广场,立面上是中央穹顶统帅着其他部分。
凡尔塞宫花园:三公里中轴线,对称严谨布局的后花园、三条放射形道路、几何形式构图、十字水渠与喷泉、为树篱封闭的两侧以及远处的自然森林、大量精美的雕塑小品
强调的是法国王权至上、财富和人超越自然的思想(总体布局对欧洲城市规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