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党争内容的读书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党争内容的读书笔记
一、关于明末士大夫名节与党争的若干反思
1、明末王学末流“无善无恶”的心体说,极大地消解了士大夫的名节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并导致了整个社会文化生态的恶化(文化对士大夫观念的影响)
2、东林清流士大夫苛于君子小人之辨,疾恶太甚,失之偏激,既未能对敌对党派采取正确策略,也没有团结中间派,结果酿成急变,促成了阉党势力的膨胀(东林党自身的缺陷使得阉党势力有可乘之机)
3、三、阉党政治本质上是小人政治。明末清流士大夫书生气太重,思想激进,但清操有余而机变不足,致使对阉党的政治斗争陷入窘境并以失败告终(东林党失败的原因)
4、四、明末党争的无序全面毒化了政治,加剧了政治危机,它给建州女真关外坐大、入主中原以可乘之机(党争的影响)
二、论牛李党争
1、是什么之争?牛李两党争执的焦点并不是“科举”与“门第”之争二两党争执的焦点也不是对藩镇叛乱持不同态度三牛李党争是统治阶级内部一场争权夺利的斗争
2、为什么会产生党争?党争强弱与皇权强弱的关系
三、曾布“奸臣论”辨析
———立足于北宋中后期党争的考察
1、从神宗朝的熙丰变法到徽钦之际的靖康之难,短短的六十多年间,新旧两党你方唱罢我登场,国家政治走向了周期性反覆动荡的怪圈
2、宋代党争的特征:朋党和朋党之争历代有之,它是统治阶级内部权力之争的产物,也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的派生物,但北宋新旧党争除此之外,还有着其独有的特点柳诒徵先生这段论述揭示了新旧党争区别于专制社会中以往历代朋党之争的不同之处,即在于新旧两党“皆主于救国”,体现了北宋士大夫一种志在当世、忧国忧民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精神是以往代朋党之争中所没有的。
3、宋代新旧党争产生的原因:儒家自古以来就宣扬“道不同不相为谋”,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除了新旧两党,第三阵营是没有的
4、新旧两党的演变:事实上,北宋新旧党争最终偏离了政见之争的轨道,走向了更为激烈的意气之争,士大夫党同伐异,喜同恶异的政治性格被充分凸显。(演变的原因是什么呢?没有法治?官僚的晋升依靠?“政党分肥制?”)
四、北宋台谏制度与党争问题研究
1、党争成员的特点:北宋党争在主体上都是士大夫阶层。东汉末年的党锢之祸是世家贵族与宦官专权之争,中晚唐的牛李党争是贵族官僚与庶族之争。明朝后期党争也主要是文
官集团与宦官集团之争。然北宋党争的主体双方都是士大夫官僚
2、结党先是由于政见不同:在变法活动中士大夫阶层因为政
见不同,遂相互结党,进行纷争最终引发北宋政治生活中的全面党争,整个士大夫
阶层都陷入党争漩涡。同时伴随士大夫之间的政见相左的纷争而引发出思想观念上
的争论,君子小人之辩,义利之辨等。
3、北宋党争对北宋政治的影响:长时间大规模的党争,给北宋政治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为北宋的灭亡种下了祸根。长时间的党争已经耗尽了北宋的政治资源,北宋王朝已是千疮百孔,最终在少数民族的入侵走向灭亡。以致元人在评价北宋历史的时候发出“始以党败人,终以党败国”②之叹。2.3.1党争对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破坏2.3.2党争对政治风气的影响
2.3.3党祸对人才的迫害
五、中唐牛李党争与北宋新旧党争性质论
1、新旧两党在变法上的政见不同之处:除去在制置三司条例司问题上发生争论外,新旧
两党在围绕青苗法上展开的争论,本质上也是两种思想观点的冲撞,即对“兼并”的认识冲突。熙宁四年三月枢密使文彦博与宋神宗论新法时
2、新旧两党刚开始时都希望能变法图强:在反对范仲淹与王安石新法的同时,要求改变“三冗”之弊和更张法制之迫切愿望,并不比新法倡导者弱,这些人中如张方平、司马光、苏轼、苏辙、程颐、程颢等无不如此
3、北宋的新旧党争性质有所变化:
4、由纯粹的政见之争向意气之争发展,最后形成相互倾轧,其造成的负面影响极其深刻,
六、政治学视域下的北宋新旧党争探析
1、北宋新旧党争之特点梳理:最初是政见之争,后来成为了人事之争
2、妥协和公共的善——摆脱党争困境的设想,罗尔斯,笔者认为那些值得称道的政治家应该是遵循理性妥协,并以全体公民的意志所构成之公共的善为价值取向。总而言之,笔者认为借助罗尔斯先生的重叠共识,政党之间寻求妥协和公共的善,是摆脱党争困境的一种有益设想。
七、论北宋党争的起因
1、宋代绵延不绝的朋党之争与北宋立国的历史特点和中央集权的高度强化是
紧密相关的。
2、北宋王朝“异论相搅”的传统家法和台谏势力的病态发展也与北宋的朋党
之争有着不解之缘。
3、宋王朝的日渐腐败,危机四伏的窘况以及宋王朝素所奉行的统治政策,也
在客观上为北宋的朋党之争创造了多方面的条件
八、元佑新旧党争起因探源
1、元佑新旧党争出现的社会历史根源可径直追溯至宋初。
2、根抵于赵宋王朝建国伊始,初萌于宋仁宗时期,是宋代社会各种矛盾交织发展的产物. 3王安石变法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这个阶层的利益.、
4、元佑新旧党争的思想根源如何呢?
九、从三篇《朋党论》看北宋的党争成长健师君侯
1、所谓朋党之争,在封建社会,是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之间内部矛盾的具体反映,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斗争。可以说,这种斗争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从未间断,只是时隐时现,时强时弱,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而已。(党争的实质)
2、北宋四个时期的党争的特点这一时期改革派与反改革派的斗争最具典型性.双方(特别是改革派)有周详的政治纲领,有自己的理论根据,颇具近代政党色彩.如王安石的变法,他制定了青苗、保马、保甲、免役、方田、均税等一系列民政、财政、军事的改革措施,并以注释《周丰L》作为改革的理论根据。而保守派的司马光等,却以祖宗之法不可变来抗拒新法,且以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来责难王安石。但这时的争论,集中在新法是否可行.
3、北宋党争的特点流血少、士大夫之争—不同政见之争—近代党争的特点、后来变成了
士大夫的意气之争
4、北宋党争呈现出这种特点的时代背景夺取后周政权,建立了北宋王朝。政权建立后,为了不使宋朝成为继五代以后的第六个短命王朝,赵匡靖L施行了一系列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首先是削减州郡长官的权力。州县官员由中央官吏兼摄,临时指派,三年一换。地方长官权力分散,任期短暂,无法与朝廷对抗。其次,限制宰相的权力。宰相之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管军政、财政等大权。宰相权力的分散,从而确保了皇帝的大权独揽。宋朝统治者还吸取了前朝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对外戚、宦官、后妃专权的弊病有所注意,并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参政议政。“兴文教,抑武事”,任用大批文职官员以代替原的武官。科举取士的数目大为增加,或间年一科,或三年一举。每次取进士多者三、四百人各科八、九百人。仅宋太宗在位二十一年间,通过科举得官的就近一万人。到嘉枯八年(1063年),官吏便“十倍于国初”(司马光《司马文正公传家集》卷二八)。官僚机构臃肿,盛于以前各个朝代.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统治者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当然各有利弊,
十、曾布与北宋后期党争
1、王安石变法引发的新旧党争构成了北宋中后期政治的主要特点,从神宗朝的
熙丰变法到徽钦之际的靖康之难,短短的六十多年间,新旧两党你方唱罢我登场,
国家政治走向了周期性反覆动荡的怪圈。明代宰相叶向高对这段历史有一个概括:
“自元枯诸君子用事,尽改熙丰之法,一激而为绍圣,则小人胜,反而为元符,
则君子小胜,又激而为崇宁,则小人大胜。当其胜,必尽去其人,尽反其事。即
易代革命,不若是甚者。纲纪,法度,国家,所以治乱安危,而堪此播弄,堪此
翻覆,亡形见矣。是安得不有靖康之祸哉!”277因此,许多后来学者认为北宋以党
争亡国,自有一定的道理。
3、之后变成了一种意气之争
4、新旧两党“皆主于救国”与其他党争的区别
5、原因:道不同不相为谋”,逻辑思维上的排他性早已成为中国士人传统文化心理和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