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讲 40年代电影:战时与战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讲 40年代电影:战时与战后
抗战时期(1937-1945)的中国电影
• 满映 • 孤岛 • 中制、中电(中国电影制片厂、中央电影 摄影场) • 延安 • 香港 • 中联(中华联合制片股份有限公司)
一、“满映”
• 8月,日本在被其占领的长春建立了“满 洲映画株式会社”(简称“满映”)。 “满映”至1939年全部建成,为其时亚洲 最大的电影制作基地,其主要管理和创作 人员均为日本人,以后又吸收了一些中国 职员。
八千里路云和月(史东山 )
女学生江玲玉,家住江西,在上海某大学就读,寄居姨母家。抗日 战争爆发,玲玉不顾姨母和表兄周家荣的阻止,毅然参加救亡演剧队, 沿京沪线宣传抗日。不久, 她与同队青年音乐家高礼彬相爱。随着战 争发展,演剧队长途跋涉,辗转湘桂黔,到达重庆。这时周家荣假公 务之名,来重庆做投机生意,以金钱为饵纠缠玲玉,被 玲玉拒绝。抗 战胜利后,玲玉与礼彬成婚。周家荣摇身变为“接收大员”,返沪前 寻访玲玉,欲携同行,得知玲玉已婚,悻悻而去。玲玉与礼彬复员回 沪,无处栖 身,不得已仍寄居姨母家。周家荣靠“接收”大发横财, 礼彬和玲玉则一贫如洗,幸得老友夏光原相助,租得一间阁楼栖身。 礼彬当小学教师,玲玉在一家报社任记 者。不久,礼彬因营养不良和 过度疲劳,患了肺病,玲玉怀孕后仍坚持工作。一夜,大雨倾盆,玲 玉准备写稿揭发周家荣“劫收”的罪恶,因体力不支,回家途中晕 倒 街头。礼彬和演剧队员们四出寻找,后得悉玲玉已被送往医院,即赶 赴医院探视。玲玉已早产,医嘱需长期休养。大家面面相觑,不知如 ,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 • 10月,国民党中宣部所属中央电影摄影场 (“中电”)派员前往上海接收了“华影” 六厂和二厂,分别改组为“中电”一厂、 二厂。中国电影制片厂(“中制”)接管 了“华影”三厂,改组为“中制”摄影场, “华影”五厂改组为上海实验电影工场。
• “中电”在北平设立第三分厂,并接收日本 “满映”,在长春成立“长春电影制片 厂”。 • 中国共产党也分别派出几批人员前往长春 接管“满映”。 • 翌年,重庆等大后方电影工作者陆续返回 上海,并开展检举“附逆影人”活动。
孤岛电影特点
首先就是电影界的相对独立。虽然当时摄制的电影都需 要经过租界当局的审查,并且还往往被大量删节,但一个 基本的事实是,电影的制作其实基本上不被任何其他力量 控制,电影界惟一的老板就是电影公司,就是资本,这在 最大程度上保证了电影的快速产业化发展。从孤岛电影的 发展史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资本的力量,正是电影投资商张 善琨在1938年以《飞来福》、《貂禅》等一系列影片取得 轰动性的成功刺激了孤岛电影的繁荣,此后孤岛上海先后 成立了20家左右电影公司,而资本最雄厚的自然还是张善 琨的新华影业公司,孤岛时期的一半以上影片都由这个公 司出品。
《八千里路云和月》(原名《胜利前后》)以抗战时期抗敌演剧队 四九两队的生活为蓝本,纪实性地描写了演剧队员们战时和战后的遭 遇。由于编 导者史东山曾经有过和剧中人物同样的经历,致使他得以 深刻地认识到国民党统治集团的腐败和罪恶,并在影片中对它理行鞭 鞑和揭露。在影片中,观众不仅看到鲜 明的纪实性画面,而且也感受 到一种浓烈的政论风格。《八千里路云和月》于1946年9月在极其简 陋的物质条件下开拍,1947年2月完成上映,轰动了海内 外,受到了 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报刊纷纷发表评论,赞扬它取得的成就,认为 它“替战后中国电影艺术奠下了一块基石,挣到了一个水准”。认为 它“继承了战前 国片的优良的作风,而且将中国的电影艺术向前推进 了一步”。 本电影所描述的不同的恋爱方 式,更融合了文学三种的崇高精神---真、 善、美,而又发生在抗日时期的爱情故事的书。忧患重重的时代,加 上乖舛的人物遭遇,读来就更令人感慨。
三、“中制”
• 1938年中国电影制片厂在武汉汉口建立 (简称“中制”)。该制片厂的前身为 1935年建立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南昌行 营政训处所属的“汉口摄影场”,重组为 中国电影制片厂后改归军事委员会政治部 第三厅领导,许多抗日救亡演出队中的进 步电影工作者被调入该厂。该厂的建立是 基于抗战需要进行的军事机构调整,是抗 战时期大后方最大的电影制片机构,并附 设中国万岁剧团、中制合唱团及10个放映 队。
• 中国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抗日题材影片《保 卫我们的土地》、《热血忠魂》和《八百 壮士》上映。这是第一批集中出现的抗日 题材的故事片。
• 9月,中国电影制片厂因武汉濒于沦陷, 迁往重庆(陪都),并进一步吸收了 大量进步电影工作者作为创作力量, 成为抗战期间大后方规模仅次于“中 制”的电影制作机构。


事实上,孤岛电影的繁荣和好莱坞有着某种相似之处,好莱坞电影正是 基于强大的资本、庞大的市场和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成为世界电影的旗帜,而 在另一方面,商业化的好莱坞同样给了艺术电影相当大的生存空间,电影在 成为盈利机器的同时并没有丧失艺术追求。
木兰从军
木兰从军的传奇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而在 1939年的上海“孤岛”更显得意义非凡,影片的 热映显然与当时的抗战背景和观众压抑不住的爱 国心有关。实际上,这部影片也有意将叙事重点 由传统的对父亲尽孝偏移到为国家尽忠,使得片 中人物的言外之意更加明确。影片的成功,也在 与它制作精良,风格流利而轻快,插曲优美动人, 欧阳予倩的剧本情节与对白非常精彩,女演员陈 云裳也正是因为在这部影片中的表演受到欢迎而 由此成为当时的超级明星。
四、延安
• 1938年9月,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 团在延安成立(习称“延安电影 团”)。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最 早的电影制作和放映机构。
五、香港
• 蔡楚生等导演在香港拍摄了《血溅宝 山城》、《正气歌》等粤语抗日题材 影片。
六、中联
• 1942年 4月,在日军和汪伪政府的操纵下, 新华、华成等12家中国电影公司实行合并, 成立了中华联合制片股份有限公司(简称 “中联”),由此前成立的“中华电影公司” 投资。公司董事长为汪伪政府宣传部长林 柏生,副董事长川喜多长政(日),经理 张善琨。“中联”至1943年结束,共摄制 影片50余部,大多为爱情伦理片。
昆仑影业
• 中国私营电影企业。1946年5月,一批进步的电影工作者蔡楚生、史东山、 孟君谋、郑君里等在上海组成联华影艺社,拍摄了影片《八千里路云和月》 和《一江春水向东流》(上集)。1947年,联华影艺社与当时已经成立的小 电影企业昆仑影业公司合并,仍沿用“昆仑”之名,上述两部影片则以昆仑 影业公司的名义发行,并由它继续拍摄《一江春水向东流》(下集)。改组 后的昆仑公司,继续和发扬了三十年代左翼电影的传统,成为战后进步电影 的重要基地。为加强对影片创作的领导,成立了编导委员会,由阳翰笙、蔡 楚生、史东山、陈白尘、沈浮、陈鲤庭、郑君里任委员。阳翰笙、陈白尘先 后任主任。公司汇集了多方面的电影人才,又先后生产了《万家灯火》、 《关不住的春光》、《丽人行》、《希望在人间》、《三毛流浪记》等影片。 这些影片内容进步、艺术精湛,获得广泛欢迎。特别是在解放战争末期拍摄 的《乌鸦与麻雀》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精品。1950年,昆仑公司与其他私营 电影企业联合改组为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1953年并入上海电影制片厂。
一江春水向东流(蔡楚生)
现代陈世美和秦香莲的故事。导演以一家人的生活变迁,表现了十年的 社会图景。上海某纱厂的女工素芬和夜校教师张忠良相识并相爱。张忠良为 宣传抗日,给义勇军募捐,引起纱厂温经理的不满。没多久,素芬和忠良结 婚了,一年后有了一个儿子。抗战全面爆发以后,忠良因参加救护队离开了 上海,与亲人告别。素芬带着孩子、婆婆回到乡下。但农村已被日寇侵占。 忠良的弟弟忠民和教师婉华参加了抗日游击队。父亲因向日寇要求减少征收 粮食,被吊死。素芬又和儿子、婆婆回到上海,到了难民事务所。忠良在参 加抗战过程中历尽磨难,好容易逃出到了重庆,但无依无靠,为生活所迫, 他去找在抗战前认识的温经理的小姨子王丽珍。已成交际花的王丽珍在干爸 庞浩公的公司里给忠良找了份工作。渐渐地,忠良经不起堕落生活的诱惑, 终于和王丽珍结了婚。这时,素芬和婆婆则过着艰难的生活。忠良当上了庞 浩公的私人秘书,终日来往穿梭于上层社会的人群中,将素芬等早已抛置脑 后。而抗战胜利后,素芬还盼望着得到丈夫的消息。忠良回到上海后又和王 丽珍的表姐何文艳发生了关系。素芬为养家糊口,到何文艳家做了女佣。一 次在何文艳举行的晚宴上,素芬认出了丈夫忠良,当她说出真相时语惊四座。 后素芬收到忠民的来信,忠民已与婉华结婚,并祝兄嫂全家幸福。这时,素 芬才将实情告诉婆婆。张母找到儿子,当面痛斥忠良,但懦弱的忠良仍不悔 改,素芬万般无奈,投河自尽了。
• 满映是日本对华文化侵略的重要机构,开 始时主要拍摄宣传日本侵略政策的电影。 从1937至1945年,满映共拍摄了200余部 为侵华战争进行宣传的故事片及大量纪录 片。
二、孤岛电影—东方好莱坞
• 从1937年11 月上海的失守到1941 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上海租 界形如孤岛。战局动荡,各种势力林立是孤岛时期的特色。一方面, 虽有许多电影工作者转移到内地和香港,但仍有留下的电影工作者坚 持斗争,他们排除困难,拍出了一批令人刮目相看的影片,如1932年 2月由欧阳予倩编剧、卜万苍导演的《木兰从军》就是号召国民抗战 的佳作。此外,于伶的《花溅泪》、柯灵的《乱世风光》等,都在暴 露现实的同时,反映出抗日救亡的时代心声。 • 但同时,因为电影界在租界相对独立,电影制作受到其他力量的 控制较少,电影公司老板可以相对自由的控制资本,所以这一时期的 商业片发展繁荣。在孤岛上海在不到4年的时间里先后成立了20家左 右的电影公司,制作了近200部电影。歌唱片、古装片等商业类型片 在“孤岛”时期达到发展的新高潮。电影投资商张善琨长袖善舞,他 的新华影业公司在“孤岛” 时期资本最为雄厚,半数以上的“孤岛” 时期影片都是这个公司出品的。

第二是当时租界强大的电影消费能力。日军因为外交原因暂时没有侵入租界, 使得孤岛成为当时最安全的地方之一,它也因此吸引了大量具有较强消费能 力的队伍。事实上孤岛电影的发展和观众的狂热是分不开的,张善琨的成功 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正是电影消费需求空前增长的结果。 第三点同样重要的是当时的孤岛拥有一个强大的电影创作群体。随着资 本的投入,电影业很快繁荣,也吸引了一大批电影精英回到电影业。孤岛初 期的电影几乎都以艳情、武侠、神怪吸引观众,这样的主题虽然能取得一时 的商业成功,却不可能长期吸引观众,此时以杨小仲为代表的老一代影人的 回归和以欧阳予倩、柯灵为代表的进步力量的介入使孤岛电影在创作上得到 了最大的保证,此后的孤岛电影开始呈现出古装片与时装片,历史片与生活 片共同繁荣发展的景象。
这个时期的影业体现了最彻底的商业特性,即使对这个 时期电影持最严厉批判态度的人们也无法否认这样一个事 实:这个小小的孤岛在不到4年的时间里面制作了近200部 电影,并且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无论是在电影的数量 还是制作技术上,孤岛时期的电影业都达到了高峰。 回头再看当时的历史环境,电影的繁荣其实并非偶然。当 时的电影已经基本解决了技术上的所有基本问题,可以拥 有一个稳定的盈利模式,而另一方面,好莱坞电影在上海 的同步上映也为国内电影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直接的样本, 最重要的,当时的孤岛上海,具备了电影业繁荣所必须的 多种要素。
1946年
• 10月,中共东北局将原接收“满映”基础 上成立的“东北电影公司”正式更名为 “东北电影制片厂”(后更名为长春电影 制片厂)。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 大型电影制片机构。
第三节 战后电影
• 抗战之后,民族电影产生了丰硕的果实。 《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 流》、《松花江上》、《天堂春梦》、 《万家灯火》、《小城之春》 • 文华的《假凤虚凰》是抗战时立后第一部 在美国上映并受到好评的中国影片。 • 梅兰芳主演的《生死恨》是中国摄制彩色 影片的第一次尝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