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本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本方法

作者:陈玉英

来源:《语文天地·高中版》2010年第11期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关键和核心。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待事物,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所以说,“发现了问题,就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半”。我国著名的教育学专家钟启泉教授也指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Ⅲ。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应该是我们这些基层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一、引导学生拓宽生活领域。全面开发教育资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了使学生能从发现的问题中选择到与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相适合,与自己的思维水平和知识水平相适应的研究课题,我们必须帮助学生扩大生活面,拓宽涉及领域,增加有待发现的问题之源。自然、社会和学生的自身生活就是问题之源。增“源”,就是要引导学生走向大自然,介人现实社会,参与家庭生活,为发现问题创造良好的客观条件。

1引导学生走向大自然。走向大自然,不仅是要求学生在节假日外出观光旅游,不仅是组织学生清明节祭扫烈士墓,重阳节登高爬山,春天远足,秋天郊游,而且应该积极创造条件,把各学科教学场地尽可能地移到大自然之中。譬如说,美术课可以去花园、公园写生;自然课可以到田间、原野观察;同样,语文课也应该尽可能这样做。譬如说,教学《夕阳真美》[苏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我们可以结合课文内容,组织学生(或要求学生家长在周末带领孩子)到郊外去观察夕阳西下的景色。我们可以提醒学生,重点观察夕阳西下过程中,太阳、云彩、天空、霞光等景物的颜色是怎样变化的,以及自己在观察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有什么变化。学生认真观察归来之后,再用心去读课文《夕阳真美》,就会对课文中描写重点的选择、遣词造句的运用、字里行问洋溢着作者的主观感情等为文之道,有所发现,有所领悟。这样做的教学效果,比把学生关在教室里,仅仅捧一本语文书读读背背,不知要好多少倍。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们可以组织学生结合语文课文内容或到南京郊外的梅花山赏花,或到苏北丹顶鹤自然生态保护区去考察,或到西安华山去攀那“自古华山一条道”等等。我们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先写一篇观察习作,然后再学习《春到梅花山》、《美丽的丹顶鹤》、《咏华山》等课文,把自己的习作与课文进行比较,在用心比较中,学生是会真正发现、领悟出作文门道的。

2引导学生介入现实社会。介入现实社会,就是让学生作为社会正式成员,参与到社会生活之中,成为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中的一员。具体说,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学校服务、敬老服务、育幼服务、助残服务、环保服务、指挥交通服务、维护社会秩序服务等社会服务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就社区或地方历史演变、环境保护、社会治安、食品卫生等问题的现状及政策进行调查性的考察,了解政府对社会或社区发展的战略等: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义演、义展、募捐等社会公益活动等等。在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会对社会现实生活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和比较真切的感受,而且会对一些事物、现象产生探究的愿望和研究的兴趣。社会实践活动在向学生提供探究课题的同时,还向学生提供了研究的具体材料、用于论证观点的各种例证。所以说,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作为社会正式成员,参与到社会生活之中,是十分必要的。

3引导学生真正的、比较全面的参与家庭生活。有人也许会说,学生在上学期间是学校的学生,回到家里,自然是家庭成员了,当然参与家庭生活了。其实不然,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长的宝贝、心肝,在家里的地位,不是王子,就是公主,他们在家里的生活面,其实是比较狭窄的,除了学习之外,主要集中在娱乐这方面。不是看电视、玩游戏、打电脑、上网,就是拣最好吃的吃。拣最漂亮的衣服穿。总之,他们的家庭生活范畴,除了学习,就是吃、穿、玩。而真正的家庭生活范畴,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很多。我们所说的参与家庭生活,就是学生在家长的配合下,参与家庭食品制作、清洁卫生、简单手工及家庭理财、家庭投资、家庭生活文化设计等各种活动。是全面参与,真正的参与,而不是部分参与,有限的参与,浮光掠影似的参与。

总而言之,不能把学生关在学校内,坐在教室里,仅靠几本教科书开展学习活动,要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校内资源,社区资源,电脑信息资源,学生家庭中的教育资源以及大自然中的山水草木、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资源),拓展发现问题的空间,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古人说的“世事洞察皆学问,人情达练即文章”,就是这个道理。

二、帮助学生优化心理品质,持久保持研究兴趣

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点就在于自身的兴趣。兴趣是学习和研究的动力源泉,培养和发展探究兴趣,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关键,也是学生乃至长大成人后有所创新、有所成就的重要心理品质。

好奇,对什么事物都要问个为什么,这是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但是,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只是对新奇的事物感兴趣,而且,这种好奇心稍纵即逝,兴趣点广泛而不稳定、不专一,很容易转移,这种心理品质将会导致研究性学习浅尝辄止,半途而废。虽说研究性学习

对于学生而言,其目的并不在于取得多深的研究进展和获得多么重大的创新成果,但是,做事缺乏恒心,探究浮光掠影、不求甚解,却是形成问题意识、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大敌。因此,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既培养学生兴趣的广度,叉发展学生兴趣的深度,就是教师指导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认识兴趣与学生的基础知识有关,只有那些学生想知道而又未知道的东西,才能激起其探究的兴趣。据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当考虑适当的梯度、密度和难度等因素,也就是说,要从易到难,由浅入深,从简到繁,循序渐进,让学生随着问题的解决和兴趣的满足,不断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不断发现更新、更深的问题,不断生成新的目标、新的主题。同时,还应该对学生有意识的、持久的保持深究的兴趣等心理品质进行优化训练,可以用科学家严谨治学的精神教育学生,从理性上对他们的心理品质进行优化和强化,以长久的保持探究的兴趣,为发现问题和进-步的分析、研究问题,在主观上提供动力支持。

三、指导学生加强合作交流,大力培育团队观念

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社会的人文精神的弘扬,也把善于交流、乐于合作作为重要的基石。问题的发现以及研究任务的完成,一般都离不开课题组内的合作以及与课题组外人士(如学校教职员工、社会力量、研究对象等)的沟通合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要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以及成果,养成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

在研究性学习中,我们鼓励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倡导多种形式的合作方式,如小组合作探究、班级合作探究、年级合作探究、跨班级和跨年级合作探究、学校合作探究、跨学校合作探究等等。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还要倡导学生借助网络技术等方式进行跨地区、跨国界合作探究的研究方式。因为,信息技术不仅是拓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范围、提升其实施水平的有效手段,而且其领域本身就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探究内容。

四、给学生提供必要指导,适度进行启发点拨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教师的指导作用也不可忽视。而且,就指导力度而言,不同学段甚至是同一学段的不同年级之间,指导的力度应不尽相同。年级越低,指导的力度越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