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学总论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2024年)方剂学ppt课件完整版
主要用于治疗里寒证,如理中丸、四逆汤等。
补益剂
主要用于治疗虚证,如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等 。
2024/3/26
8
常见方剂类型介绍
消导剂
主要用于治疗食积证,如保和丸、枳实导滞丸 等。
理气剂
主要用于治疗气滞证,如越鞠丸、柴胡疏肝散 等。
2024/3/26
理血剂
主要用于治疗血瘀证和出血证,如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等。
34
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与发扬
继承经典名方
学习并掌握历代医家留下的经典方剂 ,如麻黄汤、桂枝汤等。
发掘民间验方
收集并整理民间流传的有效验方,加 以研究利用。
师承名医经验
跟随名老中医学习,传承其独特的诊 疗经验和方剂运用心得。
2024/3/26
35
创新发展,提高临床疗效
中西医结合
将现代医学知识与传统中医理论相结合, 创新方剂研发思路。
痹症
独活寄生汤、羌活胜湿汤等,以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为主,适用于 风寒湿痹型痹症。
26
05
方剂制备工艺及质量 控制
2024/3/26
27
传统制备工艺简介
手工炮制
如炒、炙、煅、蒸、煮等传统炮制方法。
2024/3/26
水提醇沉
用于去除杂质、保留有效成分。
粉碎与过筛
将药材粉碎成适当粒度,便于制剂和服用。
药的毒性或烈性的药物;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使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 使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灶的药物;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2024/3/26
5
方剂分类方法
如汤剂、丸剂、散剂等。
如麻黄汤类方、桂枝汤类 方等。
补益剂
主要用于治疗虚证,如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等 。
2024/3/26
8
常见方剂类型介绍
消导剂
主要用于治疗食积证,如保和丸、枳实导滞丸 等。
理气剂
主要用于治疗气滞证,如越鞠丸、柴胡疏肝散 等。
2024/3/26
理血剂
主要用于治疗血瘀证和出血证,如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等。
34
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与发扬
继承经典名方
学习并掌握历代医家留下的经典方剂 ,如麻黄汤、桂枝汤等。
发掘民间验方
收集并整理民间流传的有效验方,加 以研究利用。
师承名医经验
跟随名老中医学习,传承其独特的诊 疗经验和方剂运用心得。
2024/3/26
35
创新发展,提高临床疗效
中西医结合
将现代医学知识与传统中医理论相结合, 创新方剂研发思路。
痹症
独活寄生汤、羌活胜湿汤等,以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为主,适用于 风寒湿痹型痹症。
26
05
方剂制备工艺及质量 控制
2024/3/26
27
传统制备工艺简介
手工炮制
如炒、炙、煅、蒸、煮等传统炮制方法。
2024/3/26
水提醇沉
用于去除杂质、保留有效成分。
粉碎与过筛
将药材粉碎成适当粒度,便于制剂和服用。
药的毒性或烈性的药物;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使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 使药: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以达病灶的药物;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
2024/3/26
5
方剂分类方法
如汤剂、丸剂、散剂等。
如麻黄汤类方、桂枝汤类 方等。
中医方剂学ppt课件
中医方剂学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REPORTING
• 中医方剂学概述 • 中医方剂的组成与分类 • 中医方剂的配伍与变化 • 中医方剂的煎煮与服用 • 中医方剂学经典名方介绍
目录
PART 01
中医方剂学概述
REPORTING
中医方剂学的定义与特点
要点一
总结词
中医方剂学是一门研究中医方剂的组成、配伍规律及其临 床应用的学科。
剂量的变化规律
在临床应用中,剂量的变化往往会导 致整个方剂功效和主治的变化,因此 需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
中医方剂的变化规律
药味增减
在原方基础上,增加或减少药物,以适应病 情的变化。
药量增减
在原方基础上,增加或减少药物的用量,以 达到不同的治疗效果。
剂型更换
将汤剂改为散剂、丸剂或膏剂等不同剂型, 以适应不同的治疗需求。
忌口
服用中药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 物以及生冷食物,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
观察病情变化
服用中药期间,应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不 良反应或病情加重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PART 05
中医方剂学经典名方介绍
REPORTING
六味地黄丸
总结词
滋补肾阴的经典方剂
详细描述
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和牡丹皮组成,主治肾阴虚引起的头晕 目眩、腰膝酸软、遗精盗汗等症状。
热服
煎好的药液趁热服用,多用于解表药或温补 药。
饭前服用
一些具有滋补作用的中药汤剂,建议饭前30 分钟左右服用,以利于药物吸收。
中医方剂的注意事项
遵医嘱
服用中药方剂时应遵医嘱,按照医生的建议和指 导使用。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REPORTING
• 中医方剂学概述 • 中医方剂的组成与分类 • 中医方剂的配伍与变化 • 中医方剂的煎煮与服用 • 中医方剂学经典名方介绍
目录
PART 01
中医方剂学概述
REPORTING
中医方剂学的定义与特点
要点一
总结词
中医方剂学是一门研究中医方剂的组成、配伍规律及其临 床应用的学科。
剂量的变化规律
在临床应用中,剂量的变化往往会导 致整个方剂功效和主治的变化,因此 需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
中医方剂的变化规律
药味增减
在原方基础上,增加或减少药物,以适应病 情的变化。
药量增减
在原方基础上,增加或减少药物的用量,以 达到不同的治疗效果。
剂型更换
将汤剂改为散剂、丸剂或膏剂等不同剂型, 以适应不同的治疗需求。
忌口
服用中药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 物以及生冷食物,以免影响药效的发挥。
观察病情变化
服用中药期间,应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不 良反应或病情加重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PART 05
中医方剂学经典名方介绍
REPORTING
六味地黄丸
总结词
滋补肾阴的经典方剂
详细描述
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和牡丹皮组成,主治肾阴虚引起的头晕 目眩、腰膝酸软、遗精盗汗等症状。
热服
煎好的药液趁热服用,多用于解表药或温补 药。
饭前服用
一些具有滋补作用的中药汤剂,建议饭前30 分钟左右服用,以利于药物吸收。
中医方剂的注意事项
遵医嘱
服用中药方剂时应遵医嘱,按照医生的建议和指 导使用。
《中医方剂学》课件
二、方剂的组成和配伍
中草药的结构和化 学成分
描述中草药的组成,包括植 物的各个部分以及药物的化 学成分。
单味草药的作用和 配伍特点
解释单味草药的药效作用和 在组方中的配伍规律。
Hale Waihona Puke 方剂的组成方法和 配伍规律讲解方剂组成的方法和药物 在方剂中的合理配伍规律。
三、方剂的制剂和质量控制
方剂的制剂方法和常用制剂技术
总结中医方剂学在中医药学中的重要性和当前的学科发展现状。
对中医药学研究的启示与展望
探讨中医方剂学对中医药学研究的启示以及可能的未来发展方向。
方剂的质量控制方法和技术
介绍方剂的制剂过程和常见的制剂技术,如煎剂、 丸剂和散剂等。
讨论方剂的质量控制方法,包括鉴别、测定和质 量标准等。
四、方剂的临床应用
1 风热感冒方的临床
应用
分析风热感冒方的方剂 组成和治疗原理,以及 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情 况。
2 温阳益气方的临床
应用
探讨温阳益气方的适应 证、方剂组成和临床应 用,如阳虚、气虚等疾 病。
3 补肾壮阳方的临床
应用
介绍补肾壮阳方的选择 药物、作用机制和在男 性性功能障碍等方面的 应用。
五、方剂的多样化
1
方剂的变化和创新
探索传统方剂的变化和新的创新方向,如个体化方剂的发展。
2
中药的多样化应用和方剂的新开发
讨论中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未来方剂开发的前景。
六、总结与展望
中医方剂学的学科意义和发展现状
《中医方剂学》PPT课件
中医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涵盖了中药的分类、方剂的组成 与配伍、方剂的制剂与质量控制、方剂的临床应用等内容。
一、概述
方剂学 1总论PPT课件
13.08.2020
1
整体概况
概况一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01
概况二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02
概况三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03
2
13.08.2020
药物
剂量
方剂学
用法
3
绪言
一、何谓方剂?何谓方剂学?方剂学在中医 学中起何作用?
(1)方剂?
(2)方剂的标准?
(3)方剂学?
(4)地位和重要性
13.08.2020
方剂学
10
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
一、治法:
二、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方从法出,法随证立,以法统方” 以法组方、选方、类方,、释法
13.08.2020
方剂学
11
三、治疗大法
八法:
1、来源:论病之情,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字统 之;而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2、含义:
l 和法:
13.08.2020
方剂学
6
五、其它
1、教材:正方182首(一级方100首、二级方50首、 三级方32首)、附方180首。
2、课时、考试 3名词:①经方②时方③成方④禁方
13.08.2020
方剂学
7
第一章 方剂学发展简史
起源:《针灸甲乙经》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 神农本草以为汤液。 三个阶段 奠基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发展时期------两汉到清末阶段 较成熟时期----解放后几十年
13.08.2020
方剂学
24
Q&A问答环节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问学问,边学边问。
He is quick and eager to learn. Learning is learni ng and asking.
1
整体概况
概况一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01
概况二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02
概况三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03
2
13.08.2020
药物
剂量
方剂学
用法
3
绪言
一、何谓方剂?何谓方剂学?方剂学在中医 学中起何作用?
(1)方剂?
(2)方剂的标准?
(3)方剂学?
(4)地位和重要性
13.08.2020
方剂学
10
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
一、治法:
二、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方从法出,法随证立,以法统方” 以法组方、选方、类方,、释法
13.08.2020
方剂学
11
三、治疗大法
八法:
1、来源:论病之情,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字统 之;而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2、含义:
l 和法:
13.08.2020
方剂学
6
五、其它
1、教材:正方182首(一级方100首、二级方50首、 三级方32首)、附方180首。
2、课时、考试 3名词:①经方②时方③成方④禁方
13.08.2020
方剂学
7
第一章 方剂学发展简史
起源:《针灸甲乙经》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 神农本草以为汤液。 三个阶段 奠基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发展时期------两汉到清末阶段 较成熟时期----解放后几十年
13.08.2020
方剂学
24
Q&A问答环节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问学问,边学边问。
He is quick and eager to learn. Learning is learni ng and asking.
中医方剂学ppt课件
特点
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注重 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同作用 ,以及药物与机体之间的相互关 系。
中医方剂学的发展历史
古代方剂学成就
自《黄帝内经》开始,历代医家不断 总结和发展方剂学理论,形成了丰富 的方剂学著作,如《伤寒杂病论》、 《金匮要略》等。
现代方剂学研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剂学研 究逐渐深入,涉及药理、药效、毒理 等多个领域,为方剂的临床应用提供 了科学依据。
川芎茶调散
川芎、荆芥、防风等,疏风止痛,清利头目 。
羌活胜湿汤
羌活、独活、防风等,祛风胜湿,止痛活络 。
补益方剂
四君子汤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主治脾胃 气虚证。
六味地黄丸
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等,滋阴补肾,主治肾阴 虚证。
补中益气汤
黄芪、人参、白术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 治脾虚气陷证及气虚发热证。
健脾,和胃消食的功效。
辨证施治
根据患者症状,辨证为脾胃虚弱型消 化不良。治以健脾和胃,消食化积为 法。
疗效评估
患者服药后胃胀、食欲不振等症状明 显改善,大便逐渐恢复正常,乏力、 气短等症状减轻。
失眠病例分析
病例介绍
患者赵某,女,28岁,因失眠多梦、心悸不安、 头晕耳鸣等症状就诊。伴有口干、口苦等症状。
02
中医方剂学基础理论
方剂的组成与分类
组成
方剂是由药物按一定法度配伍而成, 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也是中 医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类
方剂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不同 类型,如按功效可分为解表剂、清热 剂、泻下剂等;按剂型可分为汤剂、 丸剂、散剂、膏剂等。
方剂的功效与主治
功效
方剂具有多种功效,如解表、清热、泻下、温里、补益等,这些功效是通过药 物之间的配伍来实现的。
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注重 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同作用 ,以及药物与机体之间的相互关 系。
中医方剂学的发展历史
古代方剂学成就
自《黄帝内经》开始,历代医家不断 总结和发展方剂学理论,形成了丰富 的方剂学著作,如《伤寒杂病论》、 《金匮要略》等。
现代方剂学研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剂学研 究逐渐深入,涉及药理、药效、毒理 等多个领域,为方剂的临床应用提供 了科学依据。
川芎茶调散
川芎、荆芥、防风等,疏风止痛,清利头目 。
羌活胜湿汤
羌活、独活、防风等,祛风胜湿,止痛活络 。
补益方剂
四君子汤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主治脾胃 气虚证。
六味地黄丸
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等,滋阴补肾,主治肾阴 虚证。
补中益气汤
黄芪、人参、白术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 治脾虚气陷证及气虚发热证。
健脾,和胃消食的功效。
辨证施治
根据患者症状,辨证为脾胃虚弱型消 化不良。治以健脾和胃,消食化积为 法。
疗效评估
患者服药后胃胀、食欲不振等症状明 显改善,大便逐渐恢复正常,乏力、 气短等症状减轻。
失眠病例分析
病例介绍
患者赵某,女,28岁,因失眠多梦、心悸不安、 头晕耳鸣等症状就诊。伴有口干、口苦等症状。
02
中医方剂学基础理论
方剂的组成与分类
组成
方剂是由药物按一定法度配伍而成, 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也是中 医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类
方剂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不同 类型,如按功效可分为解表剂、清热 剂、泻下剂等;按剂型可分为汤剂、 丸剂、散剂、膏剂等。
方剂的功效与主治
功效
方剂具有多种功效,如解表、清热、泻下、温里、补益等,这些功效是通过药 物之间的配伍来实现的。
(2024年)方剂学电子课件pptx
2024/3/26
11
现代研究与应用进展
方剂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方剂配伍规律研究
通过现代分离和分析技术,研究方剂中的 药效物质基础,阐明方剂的药效作用机制 。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方剂配伍规律进行 深入研究,揭示方剂配伍的科学内涵。
方剂制剂工艺与质量控制研究
方剂临床应用研究
采用先进的制剂技术和质量控制方法,提 高方剂的制剂水平和质量控制水平。
通过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评价方剂的临 床疗效和安全性,为方剂的临床应用提供 科学依据。
2024/3/26
12
03
CATALOGUE
常见疾病治疗方剂举例
2024/3/26
13
感冒类疾病治疗方剂
麻黄汤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主治外感风寒表实 证。
桂枝汤
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主治外感风 寒表虚证。
方剂学电子课件pptx
2024/3/26
1
CATALOGUE
目 录
2024/3/26
• 方剂学基本概念与理论 • 药物组成及功效解析 • 常见疾病治疗方剂举例 • 中药配伍禁忌与注意事项 • 方剂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 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
2
01
CATALOGUE
方剂学基本概念与理论
2024/3/26
药物性味
指药物具有的四气五味,反映药物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
2024/3/26
药物归经
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主要对某经(脏腑及其经 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
功效关系
药物的性味归经与其功效密切相关,不同性味归经的药物具有不 同的功效。
9
药物配伍变化规律探讨
中医方剂学(全套1413页PPT课件)
*《医方集解》:清代,汪昂编著。开创了新的治法 (功效)分类法(22类综合分类法)。
*《中医方剂大辞典》:南京中医药大学 载方96592首。
第三节 方剂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 方剂学具有基础与临床的双重属性; * 方剂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运用的重要形式; * 衔接传统中医与现代生命科学法(二十二类分类法):见于清代汪昂之 《医方集解》。其开创了方剂新的治法(功效)分类法, 具体将方剂分为:补养、发表、涌吐、攻里、表里、 和解、理气、理血、祛风、祛寒、 清暑、利湿、润燥、泄火、除痰、 消导、收涩、杀虫、明目、痈疡、 经产和急救良方共22剂。
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升降相随、散收同用、刚柔相济、 通涩并行。 · 制毒纠偏; · 引经报使。
第三节 方剂的变化
1.方剂变化的原因: ·病情的轻重 ·邪正的虚实 ·兼证的有无 ·体质的强弱 ·年龄、气候、方土习俗。
2.方剂变化的形式:
a、药味增减的变化; 通过增加或减少方剂的一、两味药
方剂学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一、方剂学的概念: * 是中医药学的基础课程之一,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
指导,以中药学为基础的一门学科;
* 是研究和阐明方剂学的基本理论(治法、制方原理 等)、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 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中药防治疾病的经验总结; 是中医理、法、方、药在辨证论治中的综合运用。
第一节 方剂与病证
* 方剂是临床辨证论治的产物; * 方剂的产生都是以辨证为依据的; * 方剂是针对具体病证作出的针对性治疗的方案。
金 银 化
第二节 方剂与治法
一、治法的概念:
* 治法:即治疗方法。指临床辨证审因之后,在治疗原 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中医方剂大辞典》:南京中医药大学 载方96592首。
第三节 方剂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 方剂学具有基础与临床的双重属性; * 方剂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运用的重要形式; * 衔接传统中医与现代生命科学法(二十二类分类法):见于清代汪昂之 《医方集解》。其开创了方剂新的治法(功效)分类法, 具体将方剂分为:补养、发表、涌吐、攻里、表里、 和解、理气、理血、祛风、祛寒、 清暑、利湿、润燥、泄火、除痰、 消导、收涩、杀虫、明目、痈疡、 经产和急救良方共22剂。
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升降相随、散收同用、刚柔相济、 通涩并行。 · 制毒纠偏; · 引经报使。
第三节 方剂的变化
1.方剂变化的原因: ·病情的轻重 ·邪正的虚实 ·兼证的有无 ·体质的强弱 ·年龄、气候、方土习俗。
2.方剂变化的形式:
a、药味增减的变化; 通过增加或减少方剂的一、两味药
方剂学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一、方剂学的概念: * 是中医药学的基础课程之一,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
指导,以中药学为基础的一门学科;
* 是研究和阐明方剂学的基本理论(治法、制方原理 等)、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 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中药防治疾病的经验总结; 是中医理、法、方、药在辨证论治中的综合运用。
第一节 方剂与病证
* 方剂是临床辨证论治的产物; * 方剂的产生都是以辨证为依据的; * 方剂是针对具体病证作出的针对性治疗的方案。
金 银 化
第二节 方剂与治法
一、治法的概念:
* 治法:即治疗方法。指临床辨证审因之后,在治疗原 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方剂学总论 ppt课件
主要内容
1、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2、方剂学的学科性质及学习 目的和任务 3、方剂学的学习方法
方剂的概念
辨证论治
治法 在处方上写几味药
≠
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学:阐明和研究治法和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 门学科。 (1)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和方剂的理论。 中医药学历来用理法方药四个环节来概括它。 理是理论,包括生理[脏像学说为代表]、病理[病因病机学 说为代表],以及 治法、方剂、中药。 (2)方剂学,还强调临床运用。在理论与临床运用方面探 讨治法和方剂的本质及其运用规律。
书名 作者 年代 特 点
《五十二 早于《 不详 病方》 内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方书。 载方283
《黄帝内 春秋战 不详 国 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 专著,它创立了方剂学理论, 为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 了基础。它包括治法、组方 原则、组方体例等。载方13
《伤寒杂病论 东 汉 张 末年 仲 》 景
热证
实热
热结
7、消法:
8、补法:
第三章在教学大纲安排里面,基本上是属于三类内容。三类内容是属
于提示的。主要靠自学。
1、七方说:又名七方分类法。(源于《内经》)所谓七方,是指的大、 小、缓、急、奇、偶、重。后来又改为大、小、缓、急、奇、偶、复。 复方。 2、病证分类法:源于《伤寒杂病论》如:太阳病,少阳病等。 3、主方分类法:施沛的《祖剂》是很典型的一本主方分类书籍。 4、治法分类法:(以法统方)最早十剂,宣、通、补、泄、轻、重、滑、 涩、燥、湿后面各加个剂字。它是从药物分类沿用而来。比如,治虫、 痈疡,这类是病证了。本种分类法为一种综合的分类方法,所以又把它 叫综合分类法。
六、明清时期
1、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2、方剂学的学科性质及学习 目的和任务 3、方剂学的学习方法
方剂的概念
辨证论治
治法 在处方上写几味药
≠
方剂学的概念
方剂学:阐明和研究治法和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一 门学科。 (1)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和方剂的理论。 中医药学历来用理法方药四个环节来概括它。 理是理论,包括生理[脏像学说为代表]、病理[病因病机学 说为代表],以及 治法、方剂、中药。 (2)方剂学,还强调临床运用。在理论与临床运用方面探 讨治法和方剂的本质及其运用规律。
书名 作者 年代 特 点
《五十二 早于《 不详 病方》 内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方书。 载方283
《黄帝内 春秋战 不详 国 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 专著,它创立了方剂学理论, 为方剂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 了基础。它包括治法、组方 原则、组方体例等。载方13
《伤寒杂病论 东 汉 张 末年 仲 》 景
热证
实热
热结
7、消法:
8、补法:
第三章在教学大纲安排里面,基本上是属于三类内容。三类内容是属
于提示的。主要靠自学。
1、七方说:又名七方分类法。(源于《内经》)所谓七方,是指的大、 小、缓、急、奇、偶、重。后来又改为大、小、缓、急、奇、偶、复。 复方。 2、病证分类法:源于《伤寒杂病论》如:太阳病,少阳病等。 3、主方分类法:施沛的《祖剂》是很典型的一本主方分类书籍。 4、治法分类法:(以法统方)最早十剂,宣、通、补、泄、轻、重、滑、 涩、燥、湿后面各加个剂字。它是从药物分类沿用而来。比如,治虫、 痈疡,这类是病证了。本种分类法为一种综合的分类方法,所以又把它 叫综合分类法。
六、明清时期
方剂学课件1总论 26页
05.11.2019
课件
8
8 《和剂局方》: 9 《伤寒明理论》: 10 《普济方》: 11 《中医方剂大词典》:
05.11.2019
课件
9
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
一、治法:
二、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方从法出,法随证立,以法统方” 以法组方、选方、类方,、释法
05.11.2019
课件
10
三、治疗大法
二、现代剂型: 冲剂: 片剂: 糖浆剂: 口服液: 注射剂:
05.11.2019
课件
21
第六章 方剂的服法
1、数量规格:
2、服法:
3、有毒方服法:
4、小儿服法:
5、昏迷患者服法:
6、服药时间:
7、宜忌:
05.11.2019
课件
22
度量衡 a秦代、汉代、汉唐和现代差很大 b原方比例3:1 c隋唐以后差别不大 d不带括号的是原方用量 e带括号的是参考用量
3名词:①经方②时方③成方④禁方
05.11.2019
课件
Hale Waihona Puke 6第一章 方剂学发展简史
起源:《针灸甲乙经》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 神农本草以为汤液。 三个阶段 奠基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发展时期------两汉到清末阶段 较成熟时期----解放后几十年
05.11.2019
课件
7
方书
1《五十二病方》: 2 《皇帝内经》: 3《伤寒杂病论》: 4《备急千金药方》 《千金翼方》: 5 《外台秘要》: 6《圣惠方》: 7 《圣济总论》:
八法:
1、来源:论病之情,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字统 之;而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2、含义:
中医方剂学-方剂总论PPT优选课件
2.适应证:里寒证。
3.分类:根据里寒证的程度和寒邪的部位不 同,分为:a.温中祛寒——治里寒证;b.回 阳救逆——治阴盛阳衰、阳气将亡;c.温经 散寒——治寒在经脉之证。
2020/10/18
11
■清法
1.含义:是通过清热、泄火、解毒、凉血等方 法,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的一种治疗方 法。
2.适应证:里热证。清法的运用范围很广, 尤其常用于治疗温热疾病。
3.分类:a.清气分热——治热在气分;
b.清营凉血——治热入营血;
c.清热解毒——治热盛成毒;
d.清脏腑热——治热在脏腑;
e.清虚热——治阴虚发热证。
2020/10/18
12
■消法
1.含义: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 水、以及驱虫的方法,使气、血、痰、食、 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解的一 种治法。
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
二是针对重要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2020/10/18
16
三 方剂的组成
(一)组方原则
佐药:有三种意义,
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直 接治疗次要的兼证,如麻黄汤的杏仁,银翘散中 的桔梗和芦根;
二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与 烈性,如十枣汤中的大枣,九味羌活汤中的生地、 黄芩;
2.适应证:里实证 3.分类:寒下;温下;润下;峻下逐水。
2020/10/18
9
和法
1.含义: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来达到疏解 邪气,调整机体,扶助正气的一种治疗方法。
2.适应证:邪在少阳半表半里;肝脾不和;胆 胃不和;寒热失调;表里同病等。
2020/10/18
10
■温法
1.含义:是通过温里祛寒的方法,使在里之寒 邪得以消散的一种治疗方法。
3.分类:根据里寒证的程度和寒邪的部位不 同,分为:a.温中祛寒——治里寒证;b.回 阳救逆——治阴盛阳衰、阳气将亡;c.温经 散寒——治寒在经脉之证。
2020/10/18
11
■清法
1.含义:是通过清热、泄火、解毒、凉血等方 法,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的一种治疗方 法。
2.适应证:里热证。清法的运用范围很广, 尤其常用于治疗温热疾病。
3.分类:a.清气分热——治热在气分;
b.清营凉血——治热入营血;
c.清热解毒——治热盛成毒;
d.清脏腑热——治热在脏腑;
e.清虚热——治阴虚发热证。
2020/10/18
12
■消法
1.含义: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 水、以及驱虫的方法,使气、血、痰、食、 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解的一 种治法。
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
二是针对重要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2020/10/18
16
三 方剂的组成
(一)组方原则
佐药:有三种意义,
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直 接治疗次要的兼证,如麻黄汤的杏仁,银翘散中 的桔梗和芦根;
二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与 烈性,如十枣汤中的大枣,九味羌活汤中的生地、 黄芩;
2.适应证:里实证 3.分类:寒下;温下;润下;峻下逐水。
2020/10/18
9
和法
1.含义: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来达到疏解 邪气,调整机体,扶助正气的一种治疗方法。
2.适应证:邪在少阳半表半里;肝脾不和;胆 胃不和;寒热失调;表里同病等。
2020/10/18
10
■温法
1.含义:是通过温里祛寒的方法,使在里之寒 邪得以消散的一种治疗方法。
2024版方剂学全套课件
痿阴汗小便淋浊妇女湿热带下等。
清虚热剂
青蒿鳖甲汤
由青蒿、鳖甲(先煎)、细生地(酒洗)、知母(生)、丹皮组成,主治温病后期邪伏 阴分证。症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苔少脉细数。
清骨散
由银柴胡(醋炙)胡黄连秦艽鳖甲(醋炙)地骨皮青蒿知母甘草组成,主治肝肾阴虚虚 火内扰所致的骨蒸潮热低热日久不退形体消瘦唇红颧赤困倦盗汗烦躁口渴舌红少苔脉细
苦微渴。
辛凉解表剂
桑菊饮
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 梗、甘草、芦根,主治风温初起,表 热轻证,症见咳嗽、身热不甚、口微 渴。
银翘散
金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荆芥 穗、淡豆豉、桔梗、甘草,主治温病 初起,症见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 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
扶正解表剂
败毒散
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邪证,症见憎寒壮热、 头项强痛、肢体酸痛。
方剂学全套课件
• 方剂学基本概念与理论 • 解表剂 • 清热剂 • 祛湿剂 • 祛暑剂 • 温里剂
01
方剂学基本概念与理论
方剂定义及分类方法
方剂定义
方剂是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选择适 当的药物和剂量,按照一定的配伍原 则和方法制成的药剂。
分类方法
方剂可以按照药物组成、功效主治、临 床分科、剂型等多种方法进行分类。
祛风胜湿剂
羌活胜湿汤
祛风、胜湿、止痛。主治风湿在表之 痹证。肩背痛不可回顾、头痛身重、 或腰脊疼痛、难以转侧、苔白、脉浮。
独活寄生汤
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主治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 证。腰膝疼痛、痿软、肢节屈伸不利 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 舌淡苔白、脉细弱。
05
清虚热剂
青蒿鳖甲汤
由青蒿、鳖甲(先煎)、细生地(酒洗)、知母(生)、丹皮组成,主治温病后期邪伏 阴分证。症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苔少脉细数。
清骨散
由银柴胡(醋炙)胡黄连秦艽鳖甲(醋炙)地骨皮青蒿知母甘草组成,主治肝肾阴虚虚 火内扰所致的骨蒸潮热低热日久不退形体消瘦唇红颧赤困倦盗汗烦躁口渴舌红少苔脉细
苦微渴。
辛凉解表剂
桑菊饮
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 梗、甘草、芦根,主治风温初起,表 热轻证,症见咳嗽、身热不甚、口微 渴。
银翘散
金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荆芥 穗、淡豆豉、桔梗、甘草,主治温病 初起,症见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 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
扶正解表剂
败毒散
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邪证,症见憎寒壮热、 头项强痛、肢体酸痛。
方剂学全套课件
• 方剂学基本概念与理论 • 解表剂 • 清热剂 • 祛湿剂 • 祛暑剂 • 温里剂
01
方剂学基本概念与理论
方剂定义及分类方法
方剂定义
方剂是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选择适 当的药物和剂量,按照一定的配伍原 则和方法制成的药剂。
分类方法
方剂可以按照药物组成、功效主治、临 床分科、剂型等多种方法进行分类。
祛风胜湿剂
羌活胜湿汤
祛风、胜湿、止痛。主治风湿在表之 痹证。肩背痛不可回顾、头痛身重、 或腰脊疼痛、难以转侧、苔白、脉浮。
独活寄生汤
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主治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 证。腰膝疼痛、痿软、肢节屈伸不利 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 舌淡苔白、脉细弱。
05
方剂学课件-1总论-幻灯片
2024/10/9
方剂学课件
25
组成变化
1. 药味加减的变化 2. 药物配伍的变化 3. 药量加减的变化 4. 剂型更换的变化
2024/10/9
方剂学课件
26
⒈药味加减的变化
是在主证不变的情况下,随着
病情的变化,加入某些与病情相适 应的药物,或减去与病情不适应的 药物,亦叫“随证加减”。
如: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治纯热证时,于寒剂中少加热药,以行散之,以免凝闭郁
遏之患,如左金丸之用吴茱萸。又如为避免病势格拒,寒
药热服,热药寒服,亦反佐之意也。
2024/10/9
方剂学课件
24
使:
Guide
有两个含义
①调和诸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
用的药物。如麻黄汤中的甘草;
②引经药,即引药直达病所的药物。
如八正散中的灯心草。
方剂中蕴涵有丰富的有关中医辨证论治的 理论和经验,前人传留下的大量方剂则是这 些理论和经验的信息载体。
2024/10/9
方剂学课件
17
中医不同学术流派 的学术经验主要集 中在其所创立的方 剂中。
方剂的创制反映了 制方者在特定知识背景下,
结合临床实际, 对既有理论和经验的
某种发挥和创新。
一首方剂是一个 医家的学术精华
伤寒论 金匮要略
113 262
314
最早将理法方药融为 一体,是方书之祖。
晋·葛洪
肘后备急方
2024/10/9
方剂学课件
集价廉易得, 有效之方,以 供急救之用
6
孙
思 邈
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5000余首 2900左右
唐以前方剂之总结
外台秘要 唐·王焘
中药方剂学-ppt课件精选全文
❖ 根据证的不同,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和 扶正解表。
❖ 禁忌症: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性水肿,吐泻失 水,热病后期津液亏损
❖ 解表剂不宜久煎,服药发汗后注意避风寒。
第一节 辛温解表剂
❖ 麻黄汤 ❖ 麻黄9克 桂枝6克 杏仁6克 甘草3克 ❖ 用法:先煎麻黄去沫,再与余药同煎,温服 ❖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症见发热恶寒,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 (三)下法:通过泻下通便以祛除里实 病邪的方法,适用于实邪积滞胃肠,大 便不通,燥屎内结,以及痰饮、瘀血、 积水等邪正俱实之证。
❖ 方解:
❖ 君药:香薷—辛温芳香,既能散肌表寒 邪,又能宣肺利水
❖ 臣药:厚朴—苦温,除湿散满而解胸闷 ❖ 佐药:扁豆—祛暑和脾化湿,升清降浊,
治吐泻
可使表邪解而寒湿除,气机畅则腹痛消, 升降调则吐泻止
第二节 辛凉解表剂
❖ 适用于外感风热,邪在卫分 ❖ 桑菊饮
❖ 冬桑叶9克 菊花6克 杏仁6克 ❖ 桔梗6克 甘草3克 薄荷3克(后下) ❖ 连翘6克 芦根12克
❖ (六)重剂:用重镇之品,治疗心神浮 越、惊悸不宁证
❖ (七)滑剂:用滑利之品,治疗膀胱、 尿道结石
❖ (八)涩剂:用收涩之品,治疗自汗、 盗汗、遗精、遗尿、泻泄、崩漏带下等 久病滑脱之证
❖ (九)燥剂:用燥湿之品,治疗水肿腹 胀、小便不利等水湿内停之证
❖ 禁忌症: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性水肿,吐泻失 水,热病后期津液亏损
❖ 解表剂不宜久煎,服药发汗后注意避风寒。
第一节 辛温解表剂
❖ 麻黄汤 ❖ 麻黄9克 桂枝6克 杏仁6克 甘草3克 ❖ 用法:先煎麻黄去沫,再与余药同煎,温服 ❖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症见发热恶寒,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 (三)下法:通过泻下通便以祛除里实 病邪的方法,适用于实邪积滞胃肠,大 便不通,燥屎内结,以及痰饮、瘀血、 积水等邪正俱实之证。
❖ 方解:
❖ 君药:香薷—辛温芳香,既能散肌表寒 邪,又能宣肺利水
❖ 臣药:厚朴—苦温,除湿散满而解胸闷 ❖ 佐药:扁豆—祛暑和脾化湿,升清降浊,
治吐泻
可使表邪解而寒湿除,气机畅则腹痛消, 升降调则吐泻止
第二节 辛凉解表剂
❖ 适用于外感风热,邪在卫分 ❖ 桑菊饮
❖ 冬桑叶9克 菊花6克 杏仁6克 ❖ 桔梗6克 甘草3克 薄荷3克(后下) ❖ 连翘6克 芦根12克
❖ (六)重剂:用重镇之品,治疗心神浮 越、惊悸不宁证
❖ (七)滑剂:用滑利之品,治疗膀胱、 尿道结石
❖ (八)涩剂:用收涩之品,治疗自汗、 盗汗、遗精、遗尿、泻泄、崩漏带下等 久病滑脱之证
❖ (九)燥剂:用燥湿之品,治疗水肿腹 胀、小便不利等水湿内停之证
中医《方剂学》PPT课件-总论
复习思考题
1、名词术语解释:方剂学、方剂、治法、八 法、七方、十剂、轻可去实、通可去滞、 剂型、散剂、丸剂。
2、试述治法和方剂的关系。 3、简述方剂组成的目的。 4、何谓方剂的组成原则?试述其结构及各自的
涵义。 5、方剂为何要变化?如何变化? 6、熟悉方剂学发展史上的代表性著作及其意
义。
* 《黄帝内经》:战国时期,托名黄帝、歧伯
编著;载方13首。是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 是中医学理论的经典著作,书中有关辨证立 法、组方结构、配伍方法、用药宜忌等理论, 为方剂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期,张仲景著; 载方314首。既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经典著 作,又首创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誉 称为“方书之祖”。
*清法:
是通过清热、泻火、凉血等作用,使在 里之热邪得以解除的一种治法。适应于 热证、火证、热盛成毒以及虚热等证。
*温法:
是通过温里祛寒的方法,使在里之寒邪 得以消散的一种方法。适用于脏腑的陈 寒痼冷,寒饮内停,寒湿不化,以及阳 气衰微等。
*消法:
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 以及驱虫的作用,使气、血、痰、湿、 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 一种治法。
二、常用剂型简介
a、汤剂:指将处方药物加水适量,加 热煎煮到一定程度,去渣取 汁,以供服用的液体制剂。
* 汤剂的优特点: ·吸收快; ·疗效迅速; ·运用灵活;·能兼顾到个体的特殊性。
b、散剂:指将处方药物加工碾成细末, 并干燥、混匀以供临床应用 的一种制剂。可内服或外用。
* 散剂的优特点: ·吸收较快 ·不易变质;·节省药材 ·容易控制剂量,尤宜小儿服用; ·携带方便。
* 说明:
方剂学1总论精品PPT课件
下——指荡涤胃肠,泻下大便以攻逐在里的
病邪;
11.10.2020
方剂学课件
15
和——指和解表里的寒热或调和脏腑的功能; 温——指运用温热的方药以治疗寒证; 清——指运用寒凉的方药以治疗热证; 消——指运用有消导和散结作用的方药以治疗
气、血、痰、食、湿、火等所结成的病 邪;使之渐消缓散;
补——指补益人体脏腑气、血、阴、阳不足。
方剂学课件
13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方
就是依据治法进 行合理的恰当的 组方或选方。
药
就是选用适当的 药物组合成方。
法随证立
方从法出
方以药成
11.10.2020
方剂学课件
14
八法:
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汗——指解表发汗,开泄腠理,调和营卫以
祛散在表病邪;
吐——指运用催吐方药,引起呕吐,从而解
除停留在胸膈之上病邪;
方剂学课件
5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方剂的历史悠久,是在用单味药治病的 基础上,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认识到几味 药配合治病的疗效高于单味药,于是便逐渐 形成了方剂。
11.10.2020
方剂学课件
6
历代著名方书简介
五十二病方
现存最早的方书,载方283首。
成书于春秋战国,载方13首。
伤寒论 金匮要略
113 262
方剂学
Formula-ology
主讲
11.10.2020
方剂学课件
1
第一章 概 述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 法和方剂的理论、组方规律 及其运用的一门学科。
11.10.2020
方剂学课件
2
方剂学在中医学中的地位
方剂学是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 部分,是临床辨证之进行治疗的主要措施。 辨证是施治的基础,运用方剂或组方用药 是施治的主要环节,方剂的组成与运用正 确与否,对疾病的转归至关重要。
病邪;
11.10.2020
方剂学课件
15
和——指和解表里的寒热或调和脏腑的功能; 温——指运用温热的方药以治疗寒证; 清——指运用寒凉的方药以治疗热证; 消——指运用有消导和散结作用的方药以治疗
气、血、痰、食、湿、火等所结成的病 邪;使之渐消缓散;
补——指补益人体脏腑气、血、阴、阳不足。
方剂学课件
13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方
就是依据治法进 行合理的恰当的 组方或选方。
药
就是选用适当的 药物组合成方。
法随证立
方从法出
方以药成
11.10.2020
方剂学课件
14
八法:
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汗——指解表发汗,开泄腠理,调和营卫以
祛散在表病邪;
吐——指运用催吐方药,引起呕吐,从而解
除停留在胸膈之上病邪;
方剂学课件
5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方剂的历史悠久,是在用单味药治病的 基础上,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认识到几味 药配合治病的疗效高于单味药,于是便逐渐 形成了方剂。
11.10.2020
方剂学课件
6
历代著名方书简介
五十二病方
现存最早的方书,载方283首。
成书于春秋战国,载方13首。
伤寒论 金匮要略
113 262
方剂学
Formula-ology
主讲
11.10.2020
方剂学课件
1
第一章 概 述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 法和方剂的理论、组方规律 及其运用的一门学科。
11.10.2020
方剂学课件
2
方剂学在中医学中的地位
方剂学是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 部分,是临床辨证之进行治疗的主要措施。 辨证是施治的基础,运用方剂或组方用药 是施治的主要环节,方剂的组成与运用正 确与否,对疾病的转归至关重要。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汗
+
实 泻 吐 消 和(复合治法)
下
八法
❖ 八法学习要求:
1、定义 2、适应病证 3、常用分类 4、使用注意
汗法
❖ 1、定义:
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 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之外感六淫之邪随 汗而解的一类治法。
❖ 2、适应病证:外感六淫之邪所致的表证。
如感冒; 麻疹初起,疹发不畅; 水肿初起,腰以上肿甚; 疮疡、初起而有寒热表证; 疟疾、痢疾初起而有寒热表证。
治法具有多体系的特点:
❖ 病机的多体系特点决定了治法的多体系特点。 如:六经治法体系 卫气营血治法体系 三焦治法体系 脏腑治法体系
第二节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 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方以药成”与“方从法出,法随证立” 。 方剂必须“针对病机 ,体现治法”。
❖以法统方包括:
❖ 3、常用分类:
病邪之性质:辛温解表、辛凉解表 分类依据
体质有强弱:扶正解表
❖ 4、使用注意:
(1)辨清病邪的性质。 (2)中病即止,慎勿过量。 (3)兼顾兼挟病证。 (4)不宜久煎。
吐法
❖ 1、定义:
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 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 治法。
❖ 2、适应病证特点:
❖ 2、适应病证:
(1)虚证。 (2)正虚感邪。
❖ 3、分类:
补气、补血、气血双补、 补阴、补阳、阴阳双补。
❖ 4、使用注意:
(1)辨清虚损证型,不可滥用补法。 (2)应善用“通补”,不宜“呆补”。
❖ 八法运用要求:
“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 百法备焉。”
(《医学心悟•医门八法》)
第三章 方剂的分类
3、常用分类
❖ 清气分热 ❖ 清营凉血 ❖ 清热解毒 ❖ 清脏腑热 ❖ 清虚热
❖ 4、使用注意:
(1)不可滥用,注意顾护正气。 (2)“真寒假热”证,不可误用。
消法
❖ 1、定义:
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 利水、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 水、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 的一类治法。
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 或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形症俱实之证。
❖ 3、分类:
依据:病邪之性质、种类、正气之强弱。 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
❖ 4、使用注意: (1)辨清病情之属性。 (2)中病即止、顾护正气。
和法
❖ 1、定义:
和法是通过和解和调和的方法,使 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 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
(2)“真热假寒”证,不可误用。
❖ 1、定义:
清法
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
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
2、适应病证:里热证
实热
热 证
虚热
经热: 散漫之热
郁热: 蓄聚之热
热毒:搏结气血,腐败血肉---
局部红肿热痛 或见脓血
热陷心包--- 心神病变,甚则神昏
热实互结
瘀热互结
热结: 痰热互结
水热互结
❖ 一、七方说。 ❖ 二、病证分类法。 ❖ 三、祖方(主方)分类法。 ❖ 四、功用(治法)分类法。 ❖ 五、综合分类法。
❖ 2、适应病证:
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 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疮疡 痈肿。
❖ 消法与下法在适应病证方面的区别。
❖ 3、常用分类: ❖ 4、使用注意:
(1)治宜缓图,难以速效。 (2)常与补法等结合运用。
❖ 1、定义:
补法
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简史
❖ 一、先秦时期
复方的产生和发展
《五十二病方》
❖ 二、两汉时期
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
《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
❖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注重实用,略于理论 《肘后备急方》 《刘涓子鬼遗方》
❖ 四、隋唐时期 《千金方》 《外台秘要》
大部头方书的出现
❖ 五、宋(金)元时期 特点:方剂学的全面发展。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伤寒明理论》 《小儿药证直诀》
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 第一节 治法概述
❖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 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 《黄帝内经》 奠定了治法理论的基础。 ❖ 《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为
一体,总结了一整套临床辨证论治的体系。
治法具有多层次的特点:
❖ 治则 :所有疾病必须遵守的治法共性。 ❖ 治法 : ❖ 治疗大法:针对某一类病机共性所确立的治法。 ❖ 具体治法:针对具体证候所确定的治疗法则。
病位居上,病势急暴,体质壮实,内 蓄实邪。 ❖ 3、使用注意: (1)吐后调养脾胃。 (2)止吐方法:
A:冷稀饭、冷开水。 B:姜汁。 C:麝香一~二厘。
❖ 1、定义:
下法
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 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 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 的一类治法。
❖ 2、适应病证:
各医家流派,医学大家的贡献。
❖ 六、明清时期 特点:方、药的共同发展。由博返约的
规范,整理。 《普济方》 《医方考》 《医方集解》 《汤头歌诀》
❖ 七、近、现代时期 特点:继承整理与现代化研究
1、大量古代方书之校刊出版 2、方剂工具书的大量涌现
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杰出代表 3、教材建设的不断更新 4、实验方剂学的雏形出现 5、中药新药的研究和生产
以法组方 以法遣方 以法类方 以法释方
第三节 常用治法
❖ 《医学心悟•医门八法》:“论病之源, 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 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 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 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从八纲中寒热病性推导出八法之思路:
寒温
热清
虚补
单一治法
(七法)
❖ 和法常用分类:
和解少阳 调和肝脾 调和肠胃
温法
❖ 1、定义:通过温里祛寒作用,以治疗
里寒证的一类治法。
❖ 2、适应病症:
寒从中生
里寒证
外寒直中
❖ 寒邪之来源及治法:
外来之寒,温必兼散; 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 3、分类:
温中祛寒 回阳救逆 温经散寒
❖ 4、使用注意:
(1)“壮火食气,少火生气”(《内经》) “以息相火,微微生火”(柯韵伯)
❖ “和”有协调、平衡、双向调节之义。
“和为圣度”
(《内经》)
“冲气以为和”
(《道德经》)
❖ 和法包括“和解”、“调和”两类。 ❖ “和解”是专治邪在半表半里的一种治
法即《伤寒论》之“和解少阳”之治法。
❖ “调和”:“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
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 和。”
戴天章《广温疫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