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体和乳状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l FeO + FeO+ + F eO + O Fe O+ Fe
Cl-
胶粒 吸附层 胶团
Cl-
Cl
Fe
-
Cl -
ClCl -
Cl -
Cl-
扩散层
-
Cl -
胶粒
胶团
扩散层
{[Fe(OH)]m · nFeO+ · (n-x)Cl-}x+ · xCl
胶核 吸附层
胶粒
胶团
扩散层
胶团结构中带电荷的部分: 胶粒、吸附层、扩散层
(三)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凡是能显著降低溶液的表面张
力,产生正吸附的物质(表面活性物质)
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征
表面活性剂分子结构上的特征:
既含有亲水的极性基团——亲水基,如-OH、 -COOH、-NH2、 -SH、-SO3H等;
又含有疏水的非极性基团——疏水基,一些直 链的或带侧链的有机烃基
位能,称为表面能,用 Es 表示。 表面积 表面能 Es = γ△A
表面张力 只要有界面存在,就一定有表面能存在
讨论
一切物质都有自动降低其势能的趋势
通常自发降低表面张力有两条途径: 液滴形成球状或分散的微小液滴聚集在一起自发 降低表面积; 自发吸附(adsorbate)周围介质中能降低其表面张 力的其它物质粒子填入表面层,使表层粒子的浓度 大于液体内部粒子的浓度,以降低表面张力。
胶团结构中不带电荷的部分:
胶核 、胶团
胶体溶液亦不带电荷!
K+
用AgNO3和KI制备AgI 溶胶,KI过量时,AgI胶
K
+
K
+
K+
K+ - I- I I I -
团结构示意图及胶团结构
的简式:
K+
K+ K - I- I-I -I - K + I (AgI)m
+
K+ K+
I I II - I
K+ - - K
K+ K+
K+ K+
{(AgI)m · - · nI (n-x)K+}x- · + xK
+
- I- I I I -I -
K
+
K+
NO3-
用AgNO3和KI制备AgI 溶胶,AgNO3过量时,
NO3-
NO3-
NO
N
NO3-
{(AgI)m · nAg+ · (n-x)NO3-}x+ · xNO3-
3 + NO Ag Ag +

外加电解质 不敏感,加入大量造成 敏感,加入少量引起聚沉 离子的影响 盐析
(二)高分子化合物溶液对溶胶的保护作用
高分子化合物分子将溶胶胶粒包裹起来,在胶 粒表面形成保护膜,削弱了胶粒聚集的可能性
意义:保护作用在生命体中非常重要。
例: 1. 医用胃肠道造影的硫酸钡合剂是阿拉伯胶 保护的硫酸钡溶胶。 2. 如微溶电解质MgCO3或Ca3(PO4)2等,在血 液中的浓度比在体外纯水中的浓度高了近5倍,这 是因为它们在血液中被蛋白质保护的缘故。当保 护蛋白质减少时,这些溶胶状态的微溶就会因聚 沉而形成结石。
要下沉,这一现象称为沉降
(sedimentation)
沉降速率等于扩散速率,溶胶系统
处于沉降平衡
3 溶胶的电学性质——电泳和电渗
用惰性电极在溶胶两端施加直流电场,可观察到胶 粒向某一电极方向运动。这种在电场作用下,带电粒 子在介质中的定向运动称为电泳(electrophoresis)
电泳实验说明溶胶粒子是带电的,由电泳的方向 可以判断胶粒所带电荷的性质
第四章 胶体和乳状液
从胶体观点而言,整个人体就是一个典型的胶体系
统,人的皮肤、肌肉、血液和毛发等都是胶体系统。 生物体类发生的许多生理和病理变化都与胶体和乳 状液等性质密切相关。 药物制备、使用和保管过程中应用到大量胶体及乳 状液方面的知识。(胰岛素、疫苗、乳白鱼肝油、脂 肪乳剂等)
第一节 分散系
煮沸As2S3溶胶,会有As2S3的黄色沉淀。
第三节 高分子化合物溶液
一、高分子化合物溶液及其稳定性 高分子化合物(polymer)指相对分子质量大于1万的化 合物
高分子化合物在液态的分散介质中形成的单相分子、 离子分散系统称为高分子化合物溶液。 高分子化合物溶液的分散粒径在1~100nm的胶体分 散系范围内,所以也有一些胶体分散系共有的性质。
2 溶胶动力学效应 1) 布朗运动
(分子热运动) 因为介质分子不断碰撞这些粒子,碰撞的合力不 断改变其运动方向和位置,成为无规则的运动
2) 扩散与沉降
胶粒从分散密度大(溶度高)的区 域向分散密度小(溶度小)的区域
迁移,这种现象称为扩散(diffusion)
(透析原理---血透)
在重力场中,胶粒受重力的作用而
用量多, 一定范 需要一定 围内可 的助表面 与油水 活性剂 混合 用量相对 不混溶 少,不需 要助表面 活性剂
微乳液特征:
1.
具有超低的表面活性
稳定
2.有很大的增容量
W/O型油增量5%,O/W型油增量60%
3.粒子直径小 4.热力学稳定
(二)吸附现象
吸附:固体或液体表面吸附其他物质、分子、原 子或离子聚焦在其表面的过程。(物质在相界面上 的浓度自动发生变化的过程) 吸附可发生在任何两相的界面上 固体表面的吸附
固体表面积无法自动变小,常常吸附其他物质以降 低表面能。(活性炭、硅胶、活性氧化铝和分子筛等)
液体表面的吸附 液体表面会因为溶质的加入而产生吸附,液体的 表面张力因此发生相应的变化。(硬脂酸纳盐、合成 洗涤剂)
三、胶团结构
(一)胶粒带电的原因
胶粒在形成过程中,胶核优先吸附与胶核中相同 的某种离子,使胶粒带电。
Fe(OH)3
+
HCl
FeOCl + FeO + +
2H 2O Cl-
FeOCl
ClClClCl
(二)胶团结构
Cl
-
Cl-
Cl-
ຫໍສະໝຸດ Baidu
胶核
Cl-
Cl -
Cl -
Fe O+ Fe O + FeO+ + FeO + O
微乳液:由水、油、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
性剂等物质按适当比例混和,自发形成一种 同性、透明、低粘度、稳定的特殊乳状液
助表面活性剂:短链醇、胺或其他极性物质
类型 微乳 液
分散性
透光性
稳定性
乳化剂
溶解性
液滴直 半透明或 热力学 径10透明 稳定, 100nm, 离心难 分层 分布均 匀 乳状 液滴100- 不透明 热力学 液 500nm, 不稳定, 分布不 易离心 均匀 分层
乳状液的类型
乳状液的类型有两类:
油分散在介质水中形成水包油型(O/W)乳状液
水分散在油介质中形成油包水型(W/O)乳状液
水 油 水

水包油型(O/W)乳状液
油包水型(W/O)乳状液
39
乳状液医学上的应用
青霉素注射液
乳白鱼肝油 脂肪乳剂:牛奶 消毒和杀菌的药剂
三、微乳液
Cl Cl-
-
Fe O+ FeO
Cl
-
Cl-
Cl
-
Cl-
{[Fe(OH)3]m · nFeO+ · (n-x)Cl-}x+ · xCl 胶核 吸附层
Cl
FeO FeO++ FeO + O Fe
Cl
F F e eO + O+ FeO + [(Fe(OH)3]m FeO+ + F eO + O Fe
+ +
均相、稳定系统、 NaCl水溶 小分子或离 分散相粒子扩散 子 液等 快 胶粒 多相、热力学不 稳定系统、有相 Fe(OH)3 对稳定性、分散 溶胶等 相粒子扩散较慢 均相、稳定系统、 蛋白质溶 分散相粒子扩散 液等 慢
胶 溶胶 体 1~100nm 分 散 系 高分子 溶液 >100nm 粗分散系
高分子
二、乳状液
将一种液体以直径大于100 nm 的液滴作为分散相, 分散在另一种与之不相溶的液体中,形成的分散系统 称为乳状液(emulsion)。 一相是水
另一相统称为油(包括极性小的有机溶剂,如苯)
乳化剂和乳化作用:稳定性 1. 降低界面张力和界面能 2. 形成单分子保护膜,阻止乳状液的 分散粒子间的相互聚集合并
常见表面活性剂
1.长链脂肪酸盐(硬脂酸纳)、合成洗涤剂
(十二烷基磺酸钠) 2.构成细胞膜的脂类(磷脂、糖脂)、血液 中的某些蛋白质
人体中表面活性剂的作用: 1. 磷脂:使细胞保持一定的形态,有利于物质的交换 2. 血浆蛋白:使脂溶性物质形成稳定的胶体,有利于 之类物质的运输 3. 胆汁酸盐:乳化脂肪形成稳定的乳状液,有利于脂 类物质的吸收和消化
盐析:加入大量的电解质,使高分子化学物 溶液中聚沉吸出的过程。 分离蛋白质: 例 在血清中分别加入溶度为2.0mol/L、3.5mol/L 硫酸铵。可使血清中的球蛋白、清蛋白分步沉淀 而分离。
第五节 表面活性剂和乳状液
一、表面活性剂
(一)表面能与表面张力 将相内部的分子移到表面上,就必须克服向内的 引力而作功,所做的功转化为移到表面层的分子的
应用: 蛋白质、氨基酸和核酸等物质的分离和 鉴定方面有重要的应用。 例如在临床检验中,应用电泳法分离血 清中各种蛋白质,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
电 渗
在外电场作用下,分散介质通过多孔性物质定向移动 的现象称为电渗(electroosmosis)
溶胶净化、海水淡化
由电渗实验中分散介质的移动方向也可判断胶粒所 带电荷的性质
2. 加入带相反电荷的溶胶有相互聚沉能力。
当 正、负溶胶按适当比例混合致使胶粒所带电 荷恰被中和时,就可发生聚沉。 例如污水中的胶状悬浮物一般带负电,加入明矾 后,明矾中的Al3+可水解成Al(OH)3正溶胶使悬浮物 发生聚沉,达到净水目的。
3.加热
加热增加了粒子的运动速度和粒子间的碰撞机会, 同时削弱了胶粒的溶剂化作用,使胶粒聚沉。如:
非均相、不稳定 泥浆、乳 粗分散粒子 系统、易聚沉或 汁等 分层
第二节 溶胶
溶胶:难溶解性固体分散在介质中所形成的胶 体分散系。
溶胶介质:液溶胶、固溶胶、气溶胶(分散介 质定义) 溶胶分散相:小分子、原子或离子形成的聚焦 体 溶胶:热力学不稳定性(多相、高分散、聚集 不稳定)
1 溶胶光学效应
于暗室中用一束聚焦强可见光源照射溶胶,在 与光束垂直的方向观察,可见一束光锥通过,这种 现象称为Tyndall效应(Tyndall effect)。
分散系: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介质 中 所形成的体系称为分散体系。 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相, 容纳分散相的物质称为分散介质。
举例:食盐水溶液、蛋白质水溶液、淀粉溶液、 悬 浊液、乳浊液、空气、海水等等。
根据分散相粒子大小分类
分散相粒 子大小 <1nm 分散系类型 分散相粒子 真溶液 性质 实例
树林中的丁达尔现象
左边是溶胶,右边不是溶胶
丁达尔现象的产生与胶粒大小及入射光的波 长有关:
分散相粒子直径接近入射光波长,光散射, 产生乳光
若分散相粒子直径大于入射光波长,光被 粒子表面反射,体系混浊 若分散相粒子直径远远小于入射光波长, 光透过
可以此来区分溶胶、真溶液、悬浊液 注 临 射床 和大分子溶液
溶胶直径接近,有光散射,有乳光
真溶液直径很小,对光的散射非常弱,无 乳光
粗分散系直径很大,只有反射而无散射, 混浊 高分子溶液,无界面存在,乳光很弱
用应 真用 溶: 液 的 灯 检
光通过颗粒直径略小于其 波长的物质时,发生散射
Tyndall效应实 际上已成为判别溶 胶与分子真溶液的 最简便的方法。
电解质对溶胶的聚沉作用,有如下规律:
(1)反离子的价数愈高,聚沉能力愈强。聚 沉值与反离子价数六次方成反比 (2)同价离子的聚沉能力虽然接近,但也有 不同。如用一价正离子聚沉负溶胶时,其聚沉 能力次序为 H+>Cs+>Rb+>NH4+>K+>Na+>Li+ 一价负离子聚沉正溶胶时,其聚沉能力次序为 F->Cl->Br->I->CNS-
高分子化合物溶液和溶胶的性质比较
性质 分散相颗粒 特征 通透性 扩散速度 高分子化合物溶液 粒径1~100nm; 不能透过半透膜 慢 溶胶 粒径1~100nm; 不能透过半透膜 慢
胶团由胶核与吸附层、扩 分散相组成 单个水合分子均匀分散 散层组成 均一性 单相系统 多相系统
稳定性
粘度
稳定系统

不稳定系统
O3
团结构的简式:
NO3-
Ag
AgI胶团结构示意图及胶
+A
g+
Ag
+ Ag+
NO3-
3
Ag +
(AgI)m
NO 3 + + Ag AgA g+
-
NO3-
NO3-
四、溶胶的相对稳定因素及聚沉
(一)溶胶的相对稳定因素 1. 胶粒带电 2. 溶胶表面的水合膜
3. 布朗运动
(二)溶胶的聚沉现象
当溶胶的稳定因素受到破坏,胶粒碰撞时会合 并变大,从介质中析出而下沉。此现象称为聚沉 (coagulation)。 1. 电解质的聚沉作用 电解质对溶胶的聚沉作用主 要是改变胶粒的吸附层的结构。电解质加入后, 使扩散层中的反离子更多地进入吸附层,胶核表 面所带电荷被反离子中和,吸附层随之变薄,溶 胶的稳定性下降,最终导致聚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