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秋难定为贼为臣,字句以辨是忠是奸

——从文学作品角度分析曹操曹操(公元一五五——二二〇年),字孟德,小名阿瞒,东汉末年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东汉著名的鉴赏家和评论家许劭曾经评价其为“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而正是作为一代枭雄的曹操千百年以来世人对其的评价不算太好,甚至被称为“奸绝”,就连京剧脸谱中的曹操也是以奸诈的白脸形象出现的。当然,除了受《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重刘轻曹”的思想影响以外,还与鲁迅先生提出的“短命王朝无好人”的历史评价观念有关。那么,真正的曹操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这并不容易回答。然而从古至今,对历史人物的分析就少不了对其所著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正好曹操也曾以文学家的身份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在文坛上,曹操是建安风骨的创始人之一,与其子曹丕、曹植并称“三曹”,就连鲁迅也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对曹操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也许能让我们重新认识一个我们原来不认识的曹操。

一、借古写新,用乐府谱写天下

梗概多气,豪迈奔放。作为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曹操有着其他建安诗人诗歌不曾拥有的风格特征。无论是“驾六龙,乘风而行”的自信,还是“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的渴望,无不体现了曹操将天下为己任,征战一生,昂扬进取的精神。他的诗歌,有着政治领袖的宏大气魄;有着乱世英雄的豪情壮志;有着治世能臣的丰功伟绩;有着军事法家的深谋远虑。他将坚定的信念,博大的情怀,高远的志向,雄伟的气势融入诗歌当中,长叹“历登高山临谿谷,承云而行”。

感情真挚,气运沉雄。与世人对曹操本人的评价其虚伪不同,曹操的诗歌往往是发自肺腑的,字句之间末世英雄的形象跃然纸上——“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是他对民生的担忧;“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是他对反贼的痛恨;“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是他对军队的无奈;“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是他对艰险的藐视。字字之间透露着的一代枭雄的真情实感,透露着在那个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的年代,“不戚年往,忧世不治”的愁恨。

苍凉悲壮,朴实无华。相较于两汉甚至春秋战国的诗歌写作风格,曹操的诗词可谓是朴实无华,不饰辞藻。“神龟虽寿,犹有竟时”是他对生命的感悟;“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是他对贤才的渴望;“雨泽如此,百谷用成”是他对盛世的期盼;“威服诸侯,师之者尊”是他对群雄的蔑视。他用最通俗的字句写诗作歌,而写出了最朴实、最真诚的诗歌。他用

最朴实的诗词诉说,诉说着人生感悟,诉说着期盼愿望,诉说着天下苍生。

二、序令书表,以字句杜撰人生

比起诗歌,曹操流传于世的更多的是序令书表。据统计,曹操的诗歌共有二十余首,而其序令书表竟有百余篇,涵盖国家、政治、军队、法律、内务等方面,其涉及面之广令人惊叹。

从他的作品中我们能看见,“用披浮云,显光日月”是他对荀彧功绩的赞扬;“登天山,履险峻”是他对张辽功劳的肯定;“夫定国之术,在于兵强足食”是他远大的战略眼光;“选其乡之俊造而教学之”是他心系的教育大业……他也将自己的思想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不如令者斩”、“夫废立之事,天下之至不详也”、“方今天下大乱,志士劳心之时”……很多,真的还有很多,其实曹操为这个朝廷所做的其实并不亚于诸葛亮对蜀汉所做的——兴修水利、改革屯田、招贤纳士、提倡薄葬,有多少当权者能够提出这些措施?而又有多少当权者能够真正的完成这些改革?但曹操做到了。

而曹操在其序令书表中最令人为之动容的,也许是于建安二十五年所著的《遗令》。也许是察觉自己大限将至,曹操不再怀揣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取而代之的是对自己后事的交待。《遗令》全文没有大幅涉及曹操对自己政治方面的安排,却表露了曹操最“天下尚未安定”的遗憾以及要求“有司各率乃职”,甚至还提及了自己去世之后对自己的嫔妃、衣物的安置。对此后世中有不少人认为曹操的这一点很让人看不起,如苏轼评论其为“留连妾妇,分香卖履”,并认为只有“临难不惧,谈笑就死”才是真正的英雄。但是,曹操不是神,他只是一个普通人,而絮絮叨叨的安排这些后事,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曹操的从容,并不遮遮掩掩,装腔作势,慷慨陈词的描述自己未能完成的宏图大业,反而将自己“凡夫俗子”的一面公开出来,我认为这比那些豪情万丈的“遗嘱”要可爱得多,也真实得多。

三、评注孙子,凭兵法逐鹿中原

同汉代的大多数为官者一样,曹操的言论和行动都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比如崇尚仁义礼仪,并以儒家学说勾画自己的理想蓝图。可是,曹操的治国方略是“霸王道杂之”,仅仅依靠儒生之学,怎么可能在乱世中立足生存呢?况且,虽然曹操崇尚儒家的礼节风尚,但是曹操最为反感的也是儒家在政治斗争领域的处事风格,曹操认为,在乱世之中,只有“兵无常形,以诡诈为道”,才能做到“变其正,得其所用九也”。而评注《孙子兵法》,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曹操立足的基础。

曹操小时候骗叔父的故事大家都不陌生,一个小孩就能把兵学和诡道参透到如此的地步,无论做什么都想到“欲攻敌,必先谋”,使得他的目标“未战而敌自屈服”,其日后所

能达成的成就也将是不平凡的。而历史也向我们证明,参透了权谋之术的曹操,在先后击败袁术、袁绍之辈后,成为了逐鹿中原最后的胜利者。正如曹操在《孙子注》中的《计篇》开篇写到:“计者,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远近险易,计于庙堂也。”

曹操对《孙子兵法》的评注,不但为其个人军事方面需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人研究《孙子兵法》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材料。在其留下得到评注资料中我们可以发现,几乎《孙子兵法》中的每一句话,曹操都从自己的认知中出发来对其进行评注,甚至还将自己的战争经验直接写入《孙子注》中。

对《孙子兵法》的评注,表现的是曹操对兵学和诡道的参悟,而在那个崇尚儒家风气的时代,对于崇尚兵学和法学的曹操,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儒大夫们攻击和贬低的对象了,与此相似的还有一个人,那就是秦始皇嬴政,一个崇尚法家思想的人,却在死后的二千多年里成为了儒士们进攻的对象。

也许我们永远也无法知道曹操真正的历史面目,但是通过解读他的作品,我们可以去接近他,感受战火纷飞的东汉末年,一位枭雄是如何屹立于诸侯之中;感受这位“乱世之英雄”如何逐鹿中原,治理北方;感受一位南征北战,戎马生涯的人在临终之际对生活的眷念,对亲人的感情和对享受天伦之乐的愿望;感受一位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末世英雄所经历的丰富人生。

参考文献

[1]《曹操集》曹操【东汉】著,中华书局2012年4月出版。

[2]《三国志》陈寿【西晋】著,海潮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

[3]《易中天品三国》易中天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

[4]《曹操传》张作耀著,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

[5]《黑白曹操》秦涛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3年10月出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