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 云南昆明650092)
摘要: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我国教育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西南联大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
富, 随着历史的发展, 这种精神显得更加可贵, 值得我们学习、发扬。
关键词: 西南联大; 文化精神; 传承发扬
收稿日期: 2007—11—13
作者简介: 李林瑞( 1975—) , 男, 山东临沂人, 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2005 级中国近现代史专
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中国近现代文化史。
1937 年7 月7 日,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七七”事
变, 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很快, 北平、天津失陷。北
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所高校奉命南迁, 先
暂驻于“衡山湘水”的长沙。随着日本的侵略加剧, 形
势危急, 1938 年三校又迁到云南, 名为国立西南联
合大学。
被人们称为“西南联大精神”的西南文化精神,
就是在这段时期逐渐凝炼而成的。西南联大精神并
不是把北大、清华、南开的精神简单叠加在一起来构
成西南联大精神, 而是在三校原有精神的基础上加
工整合、提炼升华, 形成了新的、具有整体性的西南
联大精神。如李埏先生所说: “三校联合为联大, 它们
的特点风格也汇合在一起, 成为联大的特点和风格。
但这种汇合, 不是简单的相加, 而是融合成一种既同
于北大、清华、南开, 而又不完全同于任何一校的新
特点和新风格”。
[1]
西南联大把清华、南开严谨教学
的精神与北大传统的自由研究的精神结合了起来,
把北大的自由与民主、清华的生动活泼与事业心、南
开的实干与严格整合起来, 以培养学生成为勤奋努
力、事业心强、学习严谨、具有自主能力和主动性的
人才。西南联大精神的形成, 是为抗战的现实需要,
在继承三校传统和精神的基础上, 结合西南联大的
办学理念加以整合、提炼的结果。
首先, 西南联大对三校原来的传统精神并没有
停留在简单继承的基础上, 而是在原有传统精神的
基础上, 进行了调整整合, 进而形成了使三校原有精
第六卷第一期
2008 年2 月
Vol.6.No.1
Feb.2008
- 42-
神互补的西南联大精神。比如北大具有自由的精神,
西南联大继承了它思想自由、学术自由的精神, 但对
于北大自由到看似无序的状态, 西南联大并不赞成。
而是选择了以清华讲秩序、守纪律和严谨的精神状
态来纠正北大学生自由的无度。北大的学生可以逃
课, “你爱上课, 可以; 你不爱上课, 也可以; 你爱上你
爱上的课而不爱上你不爱上的课, 更是天经地义的
准可以! 总之, 一切随意”。
[2]
而清华则有严格的纪
律, 没有自由散漫的习气。西南联大《教务通则》第
四十五条规定: “学生一学期内,

无故缺课( 体育及军
事训练在内) 满十小时者, 由注册组予以警告; 满二
十小时者, 酌以训诫; 训诫后而仍无故缺课者, 由教
务长酌令休学一年或一学期”。第四十六条规定:
“学生一学期中因任何事故于某课程缺课愈三分之
一者, 不得参该课程之学期考试, 该课程以零分计”。
[3]
其次, 西南联大没有满足于对三校传统精神的
继承, 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 又根据西南联大所处的
抗战时代的要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 有选择性和针
对性地培育和发展了新的精神。根据抗战建国的需
要, 西南联大在教育过程中十分注重培育和形成了
西南联大的爱国精神; 根据三校联合办学的现实, 西
南联大又突出了学校自身团结精神的培养。
西南联大精神是大学的普遍精神与西南联大个
性精神相结合的产物。普遍性与个性的完美结合,
使西南联大精神能够传之久远、弥久弥珍; 能够浸透
代代学人的心灵, 成为西南联大人的团体意识; 能够
至今让人击节赞叹、感怀不已。
一、“刚毅坚卓”
“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始终”。西南联大迁
昆不久, 即于1938 年10 月聘请冯友兰、朱自清、罗
常培、罗庸、闻一多组成校歌、校训编制委员会, 编制
西南联大的校歌、校训。11 月24 日, 该委员会提出
“刚健笃实”四字为西南联大校训, 上报常委会。11
月30 日联大第95 次常委会讨论校训, 议决以“刚毅
坚卓”为校训。“刚毅坚卓”较之“刚健笃实”更加具
有感召力和震撼力, 更符合抗战时期催人奋进的要
求。
“刚毅”语出《论语·子路》“刚毅木讷近于仁”, 注
云: “刚: 无欲; 毅: 果敢”。“卓”为“超绝出众”意。“刚
毅坚卓”即为坚强果敢、坚忍不拔、超绝出众、卓尔不
群之意。
“刚毅坚卓”是在抗日战争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
对三校精神传统的最具时代性的继承和弘扬。西南
联大“刚毅坚卓”的精神首先体现了以西南联大人在
抗战的艰苦条件下, 为成就学术救国、以文化振兴民
族的大业而克服一切困难、脚踏实地、坚忍不拔的精
神品质。这正是在抗战时期对苦干、实干精神的继承
和弘扬。
这一精神最能反映在整个抗战时期西南联大的
精神风貌。凭着刚毅坚卓的精神, 无论是距“七七”事
变爆发仅3 个月后长沙临时大学即完成提议、筹建、
组建到开课的所有工作, 还是从长沙到昆明, 实现了
1671 公里的远距离整体搬迁, 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
的奇迹; 无论是在抗战的八年间, 顶着日寇的空袭,
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生活条件下“弦歌不辍”, 培养了
大批高质量的人才, 还是克服一切困难坚持科学研
究, 始终执当时中国学术之牛耳, 在西南联大

所取得
的成就中无不贯穿着“刚毅坚卓”的精神。
“刚毅坚卓”成为西南联大精神的基础, 支撑着
西南联大的其他精神。因为有了“刚毅坚卓”的精神,
所以西南联大人能够在抗战爆发之初, 就抱定抗战
必胜的信念, 如校歌所唱“千秋耻, 终当雪”, “便一成
三户, 壮怀难折”, “待驱除仇寇复神京, 还燕碣”; 凭
着这种精神, 西南联大教师能够始终以弘扬、建设民
族文化进而挽救和振兴民族为己任。要坚持文化救
国、文化兴国, 就要安贫乐道, 就要做到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在外敌入侵、生活困顿的抗战时期, 要
做到这一点是十分困难的。
西南联大的基本精神——民主、自由、团结、实
干、严谨等, 都是在“刚毅坚卓”精神的支撑下才得以
不息不绝并不断壮大。西南联大能够克服战时的一
切困难, 坚持把联大办成当时的一流大学, 靠的也正
是这种精神。
二、爱国精神
在西南联大校园, 上上下下、教师学生中最为浓
烈的情感就是爱国的情感, 最感人的精神就是爱国
精神。“七七”事变后, 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 西南联
大的知识分子们忧心如焚, 对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多
焦虑难安。他们认为: 只要文化不灭, 中华民族就不
会灭亡。忧国之思使他们找到了抗战时期自己的位
置: 以文化传播、文化创造为维系民族血脉的使命。
因此, 西南联大的知识分子们并没有仅仅停留于忧
国忧民的感叹之中, 而是坚定、勇敢地投入到学术救
国的行列中, 以自己的知识才华报效祖国。
李林瑞论西南联大精神
- 43-
很多在国外求学的学者, “七七”事变后, 也放下
自己的研究和学业, 不惜牺牲个人在国外的学术发
展和优厚的待遇, 纷纷赶回祖国, 以期用自己的才学
报效祖国。当时的华罗庚正在剑桥大学访问, 他已经
引起了世界数学界的关注。他认为, 中国当时缺乏的
不是一流的将军和士兵, 而是科学。救国必须靠科
学。他决心与全国同胞共赴国难, 因而不顾师友的挽
留, 毅然于1938 年回到祖国。
[4]
黄子卿教授战前在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行研究, 当时学院的负责人都
挽留他, 并且劝说他: “你的祖国正象一只破船在风
雨中飘摇, 哪里会有美国这样好的研究条件? ”黄子
卿答道: “我愿和我的祖国一起受苦! ”
[5]
毅然回国。
像华罗庚、黄子卿这样的人还有很多, 如陈省身、范
绪筠、张青莲、王竹溪、张文裕等。
“在长期的战争中, 联大的师生都生活在苦难的
日子里, 贫穷笼罩着一切, 营养的不良, 衣衫的褴褛,
书籍仪器研究工具以及居室都是奇特的困难、缺乏、
憔悴、衰颓、死亡, 世局国难的苦闷, 社会的辛酸……
这种种人

间的不幸, 不断地连续打击在他们的身上,
而他们依旧坚贞不屈, 在继续一个永远不会终止的
工作——真理的追求”。激励他们去克服一切困难、
完成学术研究的勇气与力量就是西南联大的爱国精
神。
三、自由与民主
冯友兰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中所
说“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 转移社会一时之
风气, 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 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
可以说是对西南联大自由与民主精神的一个很好的
概括。
思想自由为北大所固有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
为北大所坚持, 而且也是清华所具有的, 最终为联大
所继承。西南联大继承了三校思想自由的核心价值
观, 并加以扩展和升华, 使之成为西南联大精神的灵
魂。因而在西南联大, 形成了“自由研究、自由讨论是
教育的主要方法, 尊重个性、尊重人格是教育的主要
目标”的风气。
民主和自由是不可分割的。西南联大既然继承
了追求思想自由的精神, 必然也要同时继承民主。在
西南联大, 民主精神体现为校内的学术民主、学校的
民主管理与对民主制度的政治追求。
自由与民主的精神已经成为西南联大的制度性
规范,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遵守, 不得破坏。国民
政府要干涉学术自由, 西南联大人予以坚决抵制。包
括教授在处理师生关系时, 也必须恪守自由民主的
精神, 而不得破坏。为了通过学术复兴带动民族复
兴, 就要让学术顺利发展, 西南联大必须具备自由与
民主的精神。自由与民主是西南联大精神的一个非
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四、团结精神
西南联大在八年的办学过程中还体现了一种反
映西南联大现实特点的精神——团结。冯友兰在《国
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中说“文人相轻自古而
然。昔人所言, 今有同慨。三校有不同之历史, 各异之
学风, 八年之久, 合作无间。同无妨异, 异不害同, 五
色交辉, 相得益彰”。当时西南联大的总教务长郑天
挺教授也认为“西南联大的八年, 最可贵的是友爱和
团结”。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三校之间均如此。
[6]
西南联大的团结精神首先表现在学校领导的团
结。西南联大刚成立时, 曾定常委会主席由三校校长
轮流担任, 一年一轮。而张伯苓将权力委托梅贻琦,
蒋梦麟常到重庆为西南联大联系政府与社会各界,
联大的最高权力实际让给了梅贻琦。这也反映了张、
蒋从大局出发, 自觉维护西南联大的团结意识。这种
权力的划分, 不仅体现了张和蒋对梅贻琦的信任, 而
且在权力的实际运行中又不会对梅贻琦的工作造成
过多干扰, 更能提高行政效率, 避免了“三足鼎立”带
来的政令不一、政出多门和“

轮流坐庄”引发的人为
矛盾, 保证了西南联大的稳定。梅贻琦也能从公心出
发, 做事公正、公平, 从而使三校的团结得以巩固。三
位校长对团结的维护, 是保证西南联大能够团结的
首要因素。
西南联大教师之间也较为团结。在学业、生活中
相互关心、相互支持、相互帮助, 共同克服困难, 致力
于学术救国。1938 年10 月, 为避空袭, 联大教授有
家眷者多迁居昆明郊外。华罗庚一家因贫困及行动
迟缓竟无处落身。这时闻一多伸出了热情之手, 邀华
罗庚与其同住。在狭小的房子内, 闻家8 口与华家6
口隔帘而居, 共度难关。西南联大教授间的无私与团
结精神, 着实令人敬佩。
在那个特殊的时期, 联大师生之间也保持着团
结亲密的关系。陈岱孙回忆道: “老师与学生亲密一
致。警报一响, 师生一起跑出去, 敌机飞到头上时, 大
家一起趴下, 过后学生抬头一看, 原来是某某老师,
相视一笑。大家风雨同舟, 患难与共。”
[7]
战争, 反而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Tongren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Social Science Edition)
第六卷第一期
2008 年2 月
Vol.6.No.1
Feb.2008
- 44-
( 上接第59 页) 纽带, 但他最后还是离开了小镇。
影片最后婼玛和观众看到刊载在世界摄影杂志
封面上阿明为婼玛拍的照片: 婼玛那美丽动人的微
笑。这是文化融合意味深长的微笑, 婼玛已被外面
电梯文化的世界所接受和拥抱。婼玛甜蜜的微笑预
示着哈尼族的人们在前进的路上不论有多少艰难险
阻, 都将始终保持着梯田文化的优良品格, 义无反顾
地走向历史长河的电梯文化中去……文化的碰撞与
融合, 意味悠长, 令观众深思。
参考文献:
[ 1] [ 2] 王一川,孟梨野,王人殷,等.婼玛的十七岁——美
丽而古朴的诗情[ J] .电影艺术,2003,(1).
( 责任编辑: 王禹军)
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密切了联大师生的关系。
三校能够克服矛盾, 求大同存小异, 凡事从大局
出发, 始终保持了西南联大的团结, 尤显西南联大团
结精神的可贵。较之与西南联大同时成立的西北联
合大学成立不到二年即告离析, 西南联大从大局出
发, 化解矛盾、精诚团结的精神, 更显得难能可贵。
五、苦干实干
朱自清先生在20 世纪30 年代曾概括清华的精
神为“清华的精神是实干”。注重行动、注重实践、不
尚空谈的实干精神确实是清华主要的精神之一。而
苦干则是南开自成立之日起就一直在践行的基本信
条, 最能体现南开特点的精神。苦干实干的精神被
带进西南联大, 而经西南联大的发扬进一步得到光
大。
西南联大的苦干实干精神, 首先体现为在艰难
困苦的条件下坚持文化创造不停息的勇气和

不懈追
求。西南联大迁昆后, 物价飞涨, 生活困苦。到1941
年, “乃自暑假以来, 物价又复飞涨, 比于战前多高至
三十倍以上”, 而教授们的薪水不仅发放不足, 而且
到手的薪水也严重贬值。由此, 导致了联大教师们
生活的贫困化。在不得已的情况下, 他们或外出兼
课, 或凭借技艺挣钱, 甚至摆地摊、卖文稿。连梅贻
琦校长的夫人也不得不靠卖“定胜糕”以补家用。
即使在这样恶劣的生存条件下, 西南联大的教
师们仍然没有忘记自己以文化救国的责任, 坚守着
学术阵地。很多教师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 凭着苦
干实干的精神, 创造了非凡奇迹。
苦干实干精神还表现在克服困难、创造性地改
善教学和科研条件的努力方面。三校在匆忙间南迁,
大部分仪器设备未能带出。但是联大师生并没有因
此而放弃应进行的科研教学或等政府拨款重新购
买。相反, 他们想方设法创造条件, 以保证科研教学
的进行。
西南联大在八年的时间之所以能够创造出非凡
的业绩, 靠的就是这种苦干实干的精神。
总之, 西南联大精神是在特殊的时代条件下形
成的, 虽然历史已经过去了60 余年, 但是这些宝贵
的精神财富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学习。我们永远缅怀
那些在这种精神鼓舞下为国奋斗、拼搏的人们, 我们
更要坚持、发扬光大西南联大精神, 使之永远传承下
去。
参考文献:
[ 1] [ 7]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委员会文史资料
委员会.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34 辑)[ Z] .昆明: 云南
人民出版社, 1988.
[ 2] 陈平原,夏晓虹.北大旧事[ 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1988.
[ 3] 郭建荣.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 一) [ M] .昆明: 云南
教育出版社, 1998.
[ 4] 王元.华罗庚[ M] .北京: 开明出版社, 1994.
[ 5] 北京大学校友联络处.笳吹弦诵情弥切——国立西南
联合大学五十周年纪念文集[ C] .北京: 中国文史出
版社, 1988.
[ 6] 郑天挺.滇行记载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 一) [ Z] .昆
明: 云南教育出版社, 1998.
( 责任编辑: 王禹军)
!!!!!!!!!!!!!!!!!!!!!!!!!!!!!!!!!!!!!!!!!!!!!!!!!!!!!!!!!
李林瑞论西南联大精神
- 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