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讲义-学阅读——说文解字,文言文细品味(含答案) 全国通用

六年级下册语文讲义-学阅读——说文解字,文言文细品味(含答案) 全国通用
六年级下册语文讲义-学阅读——说文解字,文言文细品味(含答案) 全国通用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文言文是中国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俗称“之乎者也”。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了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的事情,就需要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可以说“文言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记录“压缩”格式。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第一个“文”,是美好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语言文章”也叫做语体文。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比如像说现在的,“你吃饭了吗?”。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口语)面语言”(书面语)来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却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这里,“饭”名词作动词用,意思为吃饭。

其实文言文和现代文一样,文章都是由很多句子组成的,而组成句子的最小单位是字词,因此,想要准确理解整篇文言文,关键在于能准确把握其中字词的含义。怎样才能准确把握文言字词的含义呢?显然我们首先应了解文言字词的特点,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才能在和古人的对话中百战不殆。那么,我们现阶段接触的文言字词究竟有哪些特点呢?

1.为啥古人写了很多错别字?(通假字)

通假字的成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⑴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达哪个意思还在形成过程中,没

有一个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

⑵避讳。

⑶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秦记》以外的各国史记、巫医之外的古书几乎烧光,到汉代,

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著之竹帛”由于当时背诵者只记读音,未记字形,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

⑷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二用了别字代替,第一个人这样写固然是前面所说

的写了白字,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便成了“通假”字了。

通假字的特点:

⑴通假字和本字只是语音相同或相近,而在意义上是毫不相干的。

⑵通假字一般只能单方面通假(甲通假为乙,乙不能通假为甲)例如:“亡”为“无”的意

义,但“无”不具“亡”的意义。

2.一词多义

词一般会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也就是说一个词会有多种意思。在古文中也存

在这种现象。

3.古今意义不同

现代汉语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有些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形

成古今异义的现象,古今异义词主要有以下几种:

⑴词义扩大

⑵词义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指词义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变得狭小,词义缩小主要有两类:

A .程度减弱:如:“病”古义指严重的疾病,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而今

天的病一般指所有疾病,程度减弱了。

B .范围缩小,如“臭”古代指古代气味,现在则仅仅指臭味。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①者,先自度②其足,而置之③其坐④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⑤

。”反⑥归取之。及反,市罢⑦,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

“宁信度,无⑧自信也。”

——《韩非

子·外储说左上》

【注释】

①履:鞋。 ②度:d úo ,测量,量(长短)

③之: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④坐:同座,就是座位,这里指椅子、凳子一类

的家具。

⑤度:d ù,尺寸、尺码。 ⑥反:同返,返回。

⑦罢:罢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⑧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1.解释加点字。 经典精讲

而忘操.之宁.信度

2.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意思。

⑴至之.市

⑵而忘操之.

⑶反归取之.

⑷何不试之.以足

3.翻译下列句子。

⑴先自度其足

⑵宁信度,无自信也

4.我认为那个郑人太了,这则故事告诉我们

课后作业

(一)晏子使楚

晏子使①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②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③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yē),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④三百闾(lǘ)⑤,张袂(mèi)⑥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zhǒnɡ)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子何为使乎?”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⑦。其贤者使贤主,不肖者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⑧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⑨善盗乎?”晏子避席⑩对曰:“晏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注释】

①使:出使,被派遣前往别国。②延:作动词用,就是请的意思。

③傧者:就是专门办理迎接招待宾客的人。

④临淄:临淄,地名,古代齐国的都城,在现今山东省。

⑤闾:古代的社会组织单位,二十五户人家编为一闾。三百闾,表示人口众多。

⑥袂:就是衣裳的袖子。

⑦主:主张,这里是规矩、章程的意思。

⑧诣:到……去。⑨固:原本、本来。

⑩避席:离开座位。⑽徒:只是。

⑿得无:莫非。⒀熙:通“嬉”,开玩笑,戏弄。

1.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组是( )

A.晏子避席

..对曰——离开座位

B.寡人反取病

..焉——自找倒霉

C.叶徒.相似——徒然、白白的

D.吏二缚一人诣.王——到……去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使”的意思。

①晏子使.楚

②使.子为使.

③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④齐命使.各有所主

⑤故宜使.楚矣

3.写出下列句中划线词的古今意义

⑴谓左右曰

古义:,今义:。

⑵其实味不同

古义:,今义:。

⑶寡人反取病焉

古义:,今义:。

⑷齐人也,坐盗

古义:,今义:。

4.翻译以下句子。

⑴张袂成阴,挥汗如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2)其贤者使贤主。

5.晏子的回答,可谓巧妙得体,体现了一个外交家的风范,请说说晏子外交的特点。

真一些就行了。

2.①出使②派遣使臣③出使④使臣⑤出使

【分析】本题考察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作此题时需要在知道“使”本义的基础上联系具体语境进行理解。

3.⑴古义:指近侍;今义:左和右两方面。

⑵古义:它的果实;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含转折)。

⑶古义:辱;今义:疾病。⑷古义:犯罪;今义:一种动作。

【分析】本题考察文言文中古今异义的现象,作此题时需要结合具体的文言环境,切忌望文生义。

4.⑴张开衣袖就形成浓阴,流下的汗水像下雨,肩并肩,脚跟挨脚跟,凭什么说没人?

⑵那些有品德、能力的人,让他们出使有品德、才能的君主。

【分析】本题考察句子翻译。要准确翻译句子,首先要准确理解句子中字词,在对句中关键字词准确把握的基础上进行意思连缀,连缀的时候注意语句通顺合理。

5.晏子外交特点:擅长辞令、聪明机智、维护国家尊严。

【分析】本题考察我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做对此题,首先需要结合注释理解重要字词,然后理解重要句子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把握,只有循序渐进,才能准确体会。

【相关参考】

[译文]晏子出使楚国。楚国人因为他身材矮小,想侮辱他,就在城门旁边特意开了一个小门,请晏子从小门中进去。晏子说:“只有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中进去。今天我出使的是楚国,应该不是从此门中入城吧。”楚国人只好改道请晏子从大门中进去。

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恐怕是没有人了吧?”晏子回答说:“齐国首都临淄有七千多户人家,人挨着人,肩并着肩,展开衣袖可以遮天蔽日,挥洒汗水就像天下雨一样,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为什么派你这样一个人来作使臣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各有各的出使对象,贤明的人就派遣他出访贤明的国君,无能的人就派他出访无能为力的国君,我是最无能的人,所以就只好出使楚国了。”

楚王摆酒宴宴请晏子,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小吏绑着一个人走到楚王的面前,楚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回答说:“齐国人,犯了偷盗罪。”楚王看着晏子说:“齐国人原来爱偷东西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说:“晏婴听人说过,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树了,仅仅是叶子相似,它们果实的味道却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水土不同啊!这个人在齐国的时候不偷盗,到了楚国就偷东西了不,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盗吗?”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取其辱啦!”

[点评]这个寓言故事,表现了晏子的机智敏捷、能言善辩的才干,同时也表现了他热爱祖国、维护祖国尊严的可贵品质。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应该懂得: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外交无小事,尤其在牵涉到国格的时候,更是丝毫不可侵犯。晏子以“针尖对麦芒”的方式,维护了国格,也维护了个人尊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