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践认识论看中医发展历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实践认识论看中医发展历程
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实践和认识之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二者之间的互通在哪里呢?
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而中医理论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我曾经看过一位医家的著作,其中提到,杨振宁教授认为传统文化里缺少实验,缺少自然哲学,但只在中国文化里我们看不到像现代这样的实验研究。就医学而言,运用人体以外的东西,如用蟾蜍、小白鼠或其他动物所进行的一些实验,的确没有。中医的许多理论,中医的许多事实,光凭一个思考是不行的,比如经络、穴位这样一些东西,比如风池、风府这个问题,凭什么思考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特定的穴位要叫作风池、风府?凭什么思考出少阳经是这样一个循行,太阳经又是那样一个循行?无论如何聪明,这些东西也是思考不出来的。而这些认识则是通过“内证”这样一种实践方法得出的,那么内证是什么呢?张仲景的《胎胪药录》有提及。胎,不是指胎儿,而是指胎息,是一种回复到胎儿时期的特殊呼吸状态。人一旦进入到胎息的状态,心明的状态也就自然产生了,内证的条件也就具备了,这个时候内证实验室就可以建立起来。此时,你对药物的感受是实实在在的,药物服下去以后,它的气味如何,它先走哪一经,后走哪一经,在这些部位发生什么作用,这些都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所以,古人讲药物的气味,讲药物的归经,并不都是思考出来的,而是真正试验出来的。所以,《胎胪药录》就是在能够进行内证实验的条件下,对药物在体内运行作用过程的一个记录。因此,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医理论的构建,来源于实践。
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同理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推动了生态文明理论的发展,原始人类为了生存和缓解病痛的需要,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某些食物能减轻或消除某些病症,这就是发现和应用中药的起源;在烘火取暖的基础上,发现用兽皮、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通过反复实践和改进,逐渐产生了热熨法和灸法;在使用石器作为生产工具的过程中,发现人体某一部位受到刺伤后反能解除另一部位的病痛,从而创造了运用砭石、骨针治疗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针刺疗法,进而形成了经络学说。以此推动了中医理论的发展。
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人们通过实践获得知识,不是为了认识而去认识,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而医者学习中医知识,最终目的是为患者解除病痛。学习中医,首先学习理论知识,再去实践,以掌握理论知识,再去学习理论知识,以证明实践真伪,查漏补缺,再去学习理论知识,取得更好的实践效果。胡永盛教授崇尚“伤寒派”但他任然认为张仲景写的《伤寒论》距离今天已经有1700年的历史了,在这个过程中,时代发生改变,环境发生改变,环境有所改变所以人们的处方也要随之改变,后来他崇尚“温病派”,发现用这些方也能很好得解决问题,所以他认为,把疾病治好,能解决问题,才是最关键的。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不也正是一个由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吗?
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毛主席曾说过:“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刘柏龄
教授是我们学校的国医大师,他能够熟背《冰湖脉学》之后,却还是不得要领,给患者把完脉也很难确诊。叔父说他这就是“指下难明啊”,叔父看他一脸茫然,就笑着告诉他:“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学切脉,关键就是要在实践中学习和理解,在实践中掌握和运用啊!”从此,他每次他一遇到病人就给人家把脉,在看叔父给人家把脉,从中学习经验,慢慢体会。时间久了,他就有了自己的经验体会,对于各种脉象都有了自己的认识和掌握。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了日积月累的努力,教授把脉的水平已经非常高了,给病人切得非常准确,甚至达到了他叔父的水平。第一次正骨。学习正骨的重点是正骨手法,须在临床实践中体会运用,久而久之,才能得心应手,收到实效。所以他经常和叔父一起为患者接骨、拿环,顺骨捋筋。一次叔侄俩接诊了一个六岁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叔父让他给他手法复位。当时,刘柏龄看着孩子痛苦的表情,不免有些胆怯,叔父看出了他在犹豫,就说:“你不是跟我看了多次正骨吗?自己不动手做,永远也学不会。”他鼓起勇气,决心和叔父把这个儿童的骨折整复好。他把用什么手法,怎样进行复位,向叔父说了一遍。叔父点头笑着说:“很好,就这样。不过,这次正骨,咱俩配合,要以你为主。”在叔父的鼓励下,终于大着胆子,请叔父握住患儿的上臂,自己握住患儿的前臂,作顺势相对拔伸,然后用手挤压远近骨折端,纠正重迭移位,复以两手拇指从肘后推远端向前,两手其余四指重迭环抱骨折近端向后拉,同时用捺正等手法矫正侧方移位,在拔伸下屈曲肘关节,且感到复位的骨擦感而成功。这是第一次以他为主进行正骨,他已经紧张的大汗淋漓了。用小夹板固定后,X线摄片检查:完全达到解剖复位,这年他18岁。身怀“起死回生术”的小大夫。随着临床经验的丰富,他的医术也在不断提高,叔父不在的时候,他也能给患者诊治一些常见病。如果没有一次次的实践,我觉得刘柏龄教授也不会得到那么多的知识和经验,不会有那么大的成就,我们上学期刚学完《伤寒论》,即使班里有能熟背条文的同学,但是他们并没有真正的实践过,所以依然是不得其要,而有一个同学,上课就能听懂老师所讲的意思,课下认真体会背诵条文,后来就开始试着给人把脉开药了,效果意外地很理想,后来他学得越来越好,遇到患者时,通过思考和实践,又能更好地体会到理论知识,所以实践真的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已经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时期,促使其由零散的、自我意识的、局部的、流传于民间的医学实践知识,成为系统的医学知识体系,它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各个历史时期,至今仍然在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成为了一种特别的、具有特殊意义和贡献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