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席勒的美育思想比较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国, 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 ” 可见, “ 乐”对人的陶冶超越了技术
如何来拯救人性呢?席勒认为它是通过 “ 游 戏 ”来 完 成 这 个 任 务的 。 席 勒 接 受 了 康 德 的 人 性 有 感 性 和 理 性 两 个 部 分 观 点 , 它 们 形 成 两 种 相 反 的 要 求 , 产 生 两 种 对 立 的 力 量 , 或 者 叫“ 冲 动”。一种是感性 ! 物质 " 冲动, 一种是理性 ! 形式 " 冲动, 这两种冲 动 的 矛 盾 与 对 立 对 人 性 都 有 强 制 性 ,只 有 消 除 对 立 与 矛 盾 , 把 它们 结 合 起 来 才 能 有 和 谐 完 满 的 人 性 , 获得真正的自由。这需 要第三种力量—— —游戏冲动作为中介和桥梁。 席 勒 所 说 的 “ 游 戏”不是指一般的游戏, 而是指摆脱了感性需要和理性的道德强 制 的 自 由 活 动 。 人 在 游 戏 时 从 现 实 生 活 中 取 得 素 材 作 为“ 形 象”, 而在形象中又能体现出自己的生命精神, 生命 和 形 象 的 结 合就是 “ 活的形象”。这个 “ 活的形象”就是游戏冲动的对象, 就 是美与艺术。 “ 美是两个冲动的共同对象, 也就是游戏冲动的对 象。” “ 游戏冲动” 实际上就是人的自由创造的审美活动, 因为 “ 在美的观照!即 ‘ 游戏冲动’ 心情处在法则与需要之间的一 "中, 种恰到好处的中间位置 , 正 因 为 它 分 身 于 二者之间, 所以它既脱 开了法则的强迫, 也脱开了需要的强迫。” “ 所以人通过自由的 审美活动把感性与理性、物质与精神结合起来,克服人性的分 裂, 成为完整的、 自由的人。 席勒说: “ 人同美只应是游戏, 人只应 同美游戏。” “ 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 他才游戏; 只有当 人游戏时, 他才完全是人。” 至此, 艺术通过 “ 游戏”完成了它 拯救人性的任务, “ 游戏”甚至 “ 将承担起审美艺术以 及 更 为 艰 难的生活艺术的整个大厦。”
(’’& 年第 ) 期 ( 复总第 &* 期)
船 山 学 刊
+,-./0,./ 12-3/.4
567)8(’’& 9-: 527&*
孔子与席勒的美育思想比较
杨家友
摘
李燕群
要: 孔子和席勒都高 度重视游戏的功能, 试图用艺术去成就人格的完善, 进而
给社会带来和谐、 统一和幸福。不同的是, 孔子用来谐和两种 “ 冲动” 的艺术更贴近于现 实生活, 是生活的艺术化, 或者说是 “ 以美启善” , 而席勒的人性净化却是在作抽象地玄 思, 是艺术的生活化, 是 “ 以美存真” 。
! 时整个德国社会的叛逆的精神。 ” 启蒙运动高扬理性的大旗, 对
爱”的 “ 理性王国”。启蒙运动的一个任务就是解放被封建专制 和宗教迷信束缚的人, 彻底地实现人权的自由和解放。但席勒对 启蒙的作用表示怀疑。因为启蒙带来的现实是: “ 在为数众多的 下层阶级中 , 我们看到的是粗野的、 无法无天的冲动, 在市民秩 序的约束解除之后这些冲动摆脱了羁绊,以无法控制的狂暴急
$) $( $’ $& $%
从孔子和席勒的美育方法可以看出,他们都要求感性与理 性、 物质与 精 神 、 内容与形式统一于艺术, 在艺术中去成就人格 的完善与和谐, 并高度重视游戏的功能。所不同的是孔子的用艺 术 “ 因为精神性的 ! 乐”" 来谐和的 两 种 冲 动 更 贴 近 于 现 实 生 活 , “ 仁”是人的生活不可或缺的, 它通过艺术而外现于人的感性生 活, 生活 也 因 艺 术 而 成 为 艺 术 化 的 生 活 , 李泽厚把这种 “ 仁 ”内 “ 所谓 ‘ 实践理性’, 是说把 化于生活叫做 “ 实用 !或实践 "理性”, 理性引导和贯彻在日常现实世间生活、 伦常感情和政治观念中, 他相信康 而不作抽象的玄思。” 而席勒恰恰被李泽厚所言中, 德抽象的人性论, 他的人性的净化都是在作抽象的玄思。他用哲 学思辨的结果—— —艺术—— —来统一人的感性和理性,使艺术走 向了生活。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孔子美育思想提倡的是生活艺 而席勒却是艺术生活化 ! 艺术向现实 术化 !现实生活向艺术靠拢 ", 生活靠拢 "。 或 者 说 , 孔子是 “ 以 美 启 善 ”, 而席勒则是 “ 以美存 真 ”, 因为在孔子的美育思想中艺术 “ “ 道 ”、 “ 德 ”、 ! 乐 ”" 是 以 “ 仁”等为前提且以之为终极目的的。而席勒的艺术则是游戏的 艺术, 它是完全摆脱了感性需要和理性的道德强制的自由活动, 游戏的过程就是美和真展示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 孔子的美育 实质上是以美育来施行教化, 代替了德育而不是纯粹的美育。而 美育在席勒 那 里 真 正 确 立 了 其 独 立 的 地 位 , 它和体育、 智育、 德 育等区别开来。席勒说: “ 有健康的教育, 有审视力的教育, 有道 德的教育, 也有趣味和美的教育。最后一种教育的意图是, 在尽 可能的和谐之中培养我们的感性和精神的整体。”
$ 是一个人的自觉地精神状态。 ” 然而人在生活中还有个体的感性
封建专制和宗教迷信进行猛烈的批判, 力图建立 “ 自由、 平等、 博
!"!
欲望的需求, 如何来调和这两种需求呢?孔子说: “ 质胜文则野, 文 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 《 “ 文胜质” 与 ! 雍也》 "孔子反对 “ 质胜文” 两种片面倾向, 要求 “ 文”与 “ 质”两者完满地统一。君 子的存在应表现在一种同人的尊严、 教养、 智慧、 才能相称的感性 形式之中, 即感性与理性、 内容与形式要统一。 那么, 如何才能成为 君子呢?孔子为人们指出了一条道路: “ 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 《 首先要以学 ! 述而》 "君子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完满的人, 道为其志向, 其次要遵守道德!远古氏族的礼俗或习惯 ", 还要把自 己的各种欲望归依于仁, 最后学习和掌握各种 “ 艺” 。 古代的 “ 艺” 是指礼、 乐、 书、 数、 射、 御。 这种 “ 艺” 和现在的艺术不能等同, 但包 含了当时的 “ 乐” 等艺术。孔子对于 “ 艺”的态度是 “ 游” , 它与游 戏的自由性、 愉悦性与非功利性相关。这里的 “ 游”虽然不能等同 于游戏, 但是神游于 “ 艺” 的人的主体精神在极度张扬的情况下已 经摆脱了功利性,达到了高度的自由感,这也就是为什么孔子把 “ 游于艺”放在 “ 志道” “ 、 据德” “ 、 依仁”之后的原因。即 “ 游于 艺” 不仅仅是前三者的补充, 更是它们的完成。君子仅仅具备前三 者, 那么他还是内在的、 静态的、 尚未实现的精神的人格, 而在 “ 游 于艺” 之后, 便塑成了外在的、 动态的、 现实的人格。 孔子说: “ 兴于 诗, 立于礼, 成于乐。” 《 “ 游于艺” 中只是间接地包含了 ! 泰伯》 "在 “ 乐” , 而这里孔子则直接强调 “ 乐”在感染、 陶冶、 塑造人的情性 方面的作用。 如果说 “ 游于艺” 讲的是通过掌握客观规律的自由感 受, 那么 “ 成于乐”则直接讲 “ 乐”对人的内在心理的自由塑造。 “ 孔子学鼓琴于师襄, 十日不进。 师襄子曰: ‘ 可以进矣。 ’ 孔子曰: ‘ 丘已习其曲矣, 未得其数也。 ’ 有间, 曰: ‘ 已习其数, 可以益矣。 ’ 孔子曰: ‘ 丘未得其志也。 ’ 有间, 曰: ‘ 已习其志, 可以益矣。 ’ 孔子 曰: ‘ 丘未得其为人也。’ 有间, 有所穆然深思焉, 有所怡然高望而 远志焉, 曰: ‘ 丘得其为人, 黯然而黑, 几然而长, 眼如望羊, 如王四
$+ $*
性的 “ 曲” “ 、 数” 及技术后面的精神 “ 它能陶冶、 塑造人格。 ! 志” ", 从而, 本来是维系氏族社会的原始歌舞 !乐 ", 却被孔子用来发展完 满、 自觉的人性, 这正是孔子美育观的深刻之处。 面对着人性的堕落、 腐化和分裂, 席勒到古希腊人那里去寻 求答案。席勒是通过古今两种人的对比来说 明 近 代 人 的 处 境 并 进而展开批判的。 希腊人 “ 既有丰富的形式, 同时又有丰富的内 容, 既善于哲学思考 , 又长于形象创造, 既温柔, 又刚毅, 他们把 想 像 的 青 春 和 理 性 的 成 年 结 合 在 一 个 完 美 的 人 性 里 。 ”"而 近 代人正在发生着 “ 享受与劳动、 手段与目的、 努力与报酬都 彼 此 脱节”#的现象, 近代人已经丧失了人性 的 和 谐 。 “ 给近代人造 成 这 种 创 伤 的 正 是 文 明 本 身 ”$。 那 么 如 何 能 让 分 裂 的 人 性 恢 复到如古希腊人那样和谐完美的人性呢? 席勒认为: “ 为了这个 目的, 必须找到一种国家不能给予的工具, 必须打开尽管政治 腐 败 不 堪 但 仍 能 保 持 纯 洁 的 泉 源 。 ”%这 个 独 特 的 工 具 是 什 么 呢? “ 这个工具就是美的艺术, 这些泉源就是在美的艺术那不朽 的典范中启开的。”&因为艺术是自由的女儿, 它能够不受社会 政治的污染, 它可以打开纯净的美的源泉, 用以滋养、 培育高 尚、 完美的人 性 , 实现人的真正自由, 维护人的尊严。所以席勒 斩钉截铁地说: “ 人丧失了他的尊严, 艺术把他拯救。”
作为中、 西方美学史上最伟大的美育思想家, 孔子和席勒的 审美教育思想一直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但对二者美育思想的 比较研究尚未见。本文拟对此作一点探讨。 一、 美育的背景 孔子生活在殷周奴隶制 “ 礼坏乐崩”、 封建制生产关系渐渐 萌芽的春秋末期。在那个动荡的变革年代, 他明确地站在保守、 落后的奴隶制方面。 他竭力维护、 保卫 “ 周礼”。 “ 周监于二代, 郁 郁乎文哉 ! 吾从周。” 《 “ 周礼”: " 八佾》# 要求人们从各方面遵循 “ 行夏之时, 乘殷之辂, 服周之冕, 乐则韶舞。” 《 " 卫灵公》# 因为 “ 周礼” 作为原始的巫术礼仪的氏族统治体系的规范化和系统 化, 它仍然具有原始社会氏族血缘的特征: 一定的等级性和平等 性。但在 “ 礼崩乐坏”的时代, “ 周礼”已不复存在, 氏族统治体 系和原始公社共同体的社会结构都化为乌有, “ 上失其道,民散 久矣” 《 代替这种氏族 “ 礼治”的是无情的 “ 法治”, 这 " 子张》#, 种 “ 法治”赤裸裸地肯定压迫剥削。而孔子在政治上却还竭力维 护 “ 礼”的 统 治 秩 序 , 在经济上维护原有的社会经济结构, 以试 图保存原有的氏族制度和统治秩序, “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 而患不安” 《 反对追求财富的聚敛而损害君臣父子的既 " 季氏》#, 定秩序和氏族贵族的人格尊严的行为, “ 富与贵,是人之所大欲 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贫与贱, 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 之, 不去也。 ” 《 正是提出在这种变 " 里仁》#孔子的仁学思想体系, 更的时代里, 而他的美育思想正是其仁学思想的延伸和发展。 席勒生活的十八世纪下半期的德国是一个四分五裂的政治 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 但在其思想界却爆发了启蒙运动, 它对当 时落后的政治经济进行猛烈的批判。恩格斯说: “ 这个时代政治 和社会方面是可耻的,但是在德国文学却是伟大的。 $%&’ 年左 右, 德国所有的伟大思想家—— —诗人歌德和席勒、 哲学家康德和 费希特都诞生了; 过了不到二十年, 最近的一个伟大的德国形而 上学家黑格尔诞生了。这个时代的每一部杰作都渗透了反抗当
" 于得到兽性的满足。” 而上层阶级更加让人失望: “ 文明阶级则
显出一副懒散和性格败坏的令人作呕的景象,这些毛病出于文
# 明本身, 这就更加令人厌恨。” 因此, 席勒需要寻求改造人的新
办法, 这就是席勒审美教育提出的背景。 从孔子和席勒审美教育的背景看, 一个发生在中国古代, 一个 发生在近代的德国, 二者虽然在时间上相差两千多年, 地域上也相 隔万里, 但都面临着社会制度的更替, 政治经济的变化及其随之而 来的人性的堕落和腐化,都迫切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审美教育方 法来扭转它们, 相同的是孔子和席勒都把目光投向了过去, 不同的 是孔子钟情于 “ 周礼”而席勒却向往古希腊人性格的完整和集体 的和谐, 他们都找到了实现各自目标的审美教育方法。 二、 美育的方法 针对春秋时期的社会动荡的现实状况,孔子思想集中在社 会稳定和人心和谐。 对于人们的各种欲望的追逐活动, 孔子并不是 简单地一概否定, 而是要求其合乎 “ 礼” 。 他创造性地运用以 “ 仁” 释 “ 礼” 的方法来引导人们遵守 “ 周礼” 。孔子从生命的感性存在 入手, 倡导 “ 里仁为美” 。 “ 仁”内在于每个人的生命之内, “ 君子 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 是。” 《 “ 仁” 是贯穿于每一事物并赋予其以意义和 " 里仁》 #说明了 价值的一种精神, 且内在于人的生命而顷刻不离Baidu Nhomakorabea “ 民之于仁也, 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 " 卫灵 公》 “ 仁” 为群体生活所必须, 远甚于对水火的需求。所以 #说明了 孔子说: “ 仁远乎哉? 我欲仁, 斯仁至矣。 ” 《 “ 而 " 述而》 # 为仁由己, 由人乎哉!” 《 “ 仁”是人的内在的精神 " 颜渊》 #这样孔子就承认了 需求, 徐复观在 《 中国人性论史》中也说: “ 就仁的自身而言, 它只
如何来拯救人性呢?席勒认为它是通过 “ 游 戏 ”来 完 成 这 个 任 务的 。 席 勒 接 受 了 康 德 的 人 性 有 感 性 和 理 性 两 个 部 分 观 点 , 它 们 形 成 两 种 相 反 的 要 求 , 产 生 两 种 对 立 的 力 量 , 或 者 叫“ 冲 动”。一种是感性 ! 物质 " 冲动, 一种是理性 ! 形式 " 冲动, 这两种冲 动 的 矛 盾 与 对 立 对 人 性 都 有 强 制 性 ,只 有 消 除 对 立 与 矛 盾 , 把 它们 结 合 起 来 才 能 有 和 谐 完 满 的 人 性 , 获得真正的自由。这需 要第三种力量—— —游戏冲动作为中介和桥梁。 席 勒 所 说 的 “ 游 戏”不是指一般的游戏, 而是指摆脱了感性需要和理性的道德强 制 的 自 由 活 动 。 人 在 游 戏 时 从 现 实 生 活 中 取 得 素 材 作 为“ 形 象”, 而在形象中又能体现出自己的生命精神, 生命 和 形 象 的 结 合就是 “ 活的形象”。这个 “ 活的形象”就是游戏冲动的对象, 就 是美与艺术。 “ 美是两个冲动的共同对象, 也就是游戏冲动的对 象。” “ 游戏冲动” 实际上就是人的自由创造的审美活动, 因为 “ 在美的观照!即 ‘ 游戏冲动’ 心情处在法则与需要之间的一 "中, 种恰到好处的中间位置 , 正 因 为 它 分 身 于 二者之间, 所以它既脱 开了法则的强迫, 也脱开了需要的强迫。” “ 所以人通过自由的 审美活动把感性与理性、物质与精神结合起来,克服人性的分 裂, 成为完整的、 自由的人。 席勒说: “ 人同美只应是游戏, 人只应 同美游戏。” “ 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 他才游戏; 只有当 人游戏时, 他才完全是人。” 至此, 艺术通过 “ 游戏”完成了它 拯救人性的任务, “ 游戏”甚至 “ 将承担起审美艺术以 及 更 为 艰 难的生活艺术的整个大厦。”
(’’& 年第 ) 期 ( 复总第 &* 期)
船 山 学 刊
+,-./0,./ 12-3/.4
567)8(’’& 9-: 527&*
孔子与席勒的美育思想比较
杨家友
摘
李燕群
要: 孔子和席勒都高 度重视游戏的功能, 试图用艺术去成就人格的完善, 进而
给社会带来和谐、 统一和幸福。不同的是, 孔子用来谐和两种 “ 冲动” 的艺术更贴近于现 实生活, 是生活的艺术化, 或者说是 “ 以美启善” , 而席勒的人性净化却是在作抽象地玄 思, 是艺术的生活化, 是 “ 以美存真” 。
! 时整个德国社会的叛逆的精神。 ” 启蒙运动高扬理性的大旗, 对
爱”的 “ 理性王国”。启蒙运动的一个任务就是解放被封建专制 和宗教迷信束缚的人, 彻底地实现人权的自由和解放。但席勒对 启蒙的作用表示怀疑。因为启蒙带来的现实是: “ 在为数众多的 下层阶级中 , 我们看到的是粗野的、 无法无天的冲动, 在市民秩 序的约束解除之后这些冲动摆脱了羁绊,以无法控制的狂暴急
$) $( $’ $& $%
从孔子和席勒的美育方法可以看出,他们都要求感性与理 性、 物质与 精 神 、 内容与形式统一于艺术, 在艺术中去成就人格 的完善与和谐, 并高度重视游戏的功能。所不同的是孔子的用艺 术 “ 因为精神性的 ! 乐”" 来谐和的 两 种 冲 动 更 贴 近 于 现 实 生 活 , “ 仁”是人的生活不可或缺的, 它通过艺术而外现于人的感性生 活, 生活 也 因 艺 术 而 成 为 艺 术 化 的 生 活 , 李泽厚把这种 “ 仁 ”内 “ 所谓 ‘ 实践理性’, 是说把 化于生活叫做 “ 实用 !或实践 "理性”, 理性引导和贯彻在日常现实世间生活、 伦常感情和政治观念中, 他相信康 而不作抽象的玄思。” 而席勒恰恰被李泽厚所言中, 德抽象的人性论, 他的人性的净化都是在作抽象的玄思。他用哲 学思辨的结果—— —艺术—— —来统一人的感性和理性,使艺术走 向了生活。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孔子美育思想提倡的是生活艺 而席勒却是艺术生活化 ! 艺术向现实 术化 !现实生活向艺术靠拢 ", 生活靠拢 "。 或 者 说 , 孔子是 “ 以 美 启 善 ”, 而席勒则是 “ 以美存 真 ”, 因为在孔子的美育思想中艺术 “ “ 道 ”、 “ 德 ”、 ! 乐 ”" 是 以 “ 仁”等为前提且以之为终极目的的。而席勒的艺术则是游戏的 艺术, 它是完全摆脱了感性需要和理性的道德强制的自由活动, 游戏的过程就是美和真展示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 孔子的美育 实质上是以美育来施行教化, 代替了德育而不是纯粹的美育。而 美育在席勒 那 里 真 正 确 立 了 其 独 立 的 地 位 , 它和体育、 智育、 德 育等区别开来。席勒说: “ 有健康的教育, 有审视力的教育, 有道 德的教育, 也有趣味和美的教育。最后一种教育的意图是, 在尽 可能的和谐之中培养我们的感性和精神的整体。”
$ 是一个人的自觉地精神状态。 ” 然而人在生活中还有个体的感性
封建专制和宗教迷信进行猛烈的批判, 力图建立 “ 自由、 平等、 博
!"!
欲望的需求, 如何来调和这两种需求呢?孔子说: “ 质胜文则野, 文 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 《 “ 文胜质” 与 ! 雍也》 "孔子反对 “ 质胜文” 两种片面倾向, 要求 “ 文”与 “ 质”两者完满地统一。君 子的存在应表现在一种同人的尊严、 教养、 智慧、 才能相称的感性 形式之中, 即感性与理性、 内容与形式要统一。 那么, 如何才能成为 君子呢?孔子为人们指出了一条道路: “ 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 《 首先要以学 ! 述而》 "君子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完满的人, 道为其志向, 其次要遵守道德!远古氏族的礼俗或习惯 ", 还要把自 己的各种欲望归依于仁, 最后学习和掌握各种 “ 艺” 。 古代的 “ 艺” 是指礼、 乐、 书、 数、 射、 御。 这种 “ 艺” 和现在的艺术不能等同, 但包 含了当时的 “ 乐” 等艺术。孔子对于 “ 艺”的态度是 “ 游” , 它与游 戏的自由性、 愉悦性与非功利性相关。这里的 “ 游”虽然不能等同 于游戏, 但是神游于 “ 艺” 的人的主体精神在极度张扬的情况下已 经摆脱了功利性,达到了高度的自由感,这也就是为什么孔子把 “ 游于艺”放在 “ 志道” “ 、 据德” “ 、 依仁”之后的原因。即 “ 游于 艺” 不仅仅是前三者的补充, 更是它们的完成。君子仅仅具备前三 者, 那么他还是内在的、 静态的、 尚未实现的精神的人格, 而在 “ 游 于艺” 之后, 便塑成了外在的、 动态的、 现实的人格。 孔子说: “ 兴于 诗, 立于礼, 成于乐。” 《 “ 游于艺” 中只是间接地包含了 ! 泰伯》 "在 “ 乐” , 而这里孔子则直接强调 “ 乐”在感染、 陶冶、 塑造人的情性 方面的作用。 如果说 “ 游于艺” 讲的是通过掌握客观规律的自由感 受, 那么 “ 成于乐”则直接讲 “ 乐”对人的内在心理的自由塑造。 “ 孔子学鼓琴于师襄, 十日不进。 师襄子曰: ‘ 可以进矣。 ’ 孔子曰: ‘ 丘已习其曲矣, 未得其数也。 ’ 有间, 曰: ‘ 已习其数, 可以益矣。 ’ 孔子曰: ‘ 丘未得其志也。 ’ 有间, 曰: ‘ 已习其志, 可以益矣。 ’ 孔子 曰: ‘ 丘未得其为人也。’ 有间, 有所穆然深思焉, 有所怡然高望而 远志焉, 曰: ‘ 丘得其为人, 黯然而黑, 几然而长, 眼如望羊, 如王四
$+ $*
性的 “ 曲” “ 、 数” 及技术后面的精神 “ 它能陶冶、 塑造人格。 ! 志” ", 从而, 本来是维系氏族社会的原始歌舞 !乐 ", 却被孔子用来发展完 满、 自觉的人性, 这正是孔子美育观的深刻之处。 面对着人性的堕落、 腐化和分裂, 席勒到古希腊人那里去寻 求答案。席勒是通过古今两种人的对比来说 明 近 代 人 的 处 境 并 进而展开批判的。 希腊人 “ 既有丰富的形式, 同时又有丰富的内 容, 既善于哲学思考 , 又长于形象创造, 既温柔, 又刚毅, 他们把 想 像 的 青 春 和 理 性 的 成 年 结 合 在 一 个 完 美 的 人 性 里 。 ”"而 近 代人正在发生着 “ 享受与劳动、 手段与目的、 努力与报酬都 彼 此 脱节”#的现象, 近代人已经丧失了人性 的 和 谐 。 “ 给近代人造 成 这 种 创 伤 的 正 是 文 明 本 身 ”$。 那 么 如 何 能 让 分 裂 的 人 性 恢 复到如古希腊人那样和谐完美的人性呢? 席勒认为: “ 为了这个 目的, 必须找到一种国家不能给予的工具, 必须打开尽管政治 腐 败 不 堪 但 仍 能 保 持 纯 洁 的 泉 源 。 ”%这 个 独 特 的 工 具 是 什 么 呢? “ 这个工具就是美的艺术, 这些泉源就是在美的艺术那不朽 的典范中启开的。”&因为艺术是自由的女儿, 它能够不受社会 政治的污染, 它可以打开纯净的美的源泉, 用以滋养、 培育高 尚、 完美的人 性 , 实现人的真正自由, 维护人的尊严。所以席勒 斩钉截铁地说: “ 人丧失了他的尊严, 艺术把他拯救。”
作为中、 西方美学史上最伟大的美育思想家, 孔子和席勒的 审美教育思想一直受到学界的高度重视,但对二者美育思想的 比较研究尚未见。本文拟对此作一点探讨。 一、 美育的背景 孔子生活在殷周奴隶制 “ 礼坏乐崩”、 封建制生产关系渐渐 萌芽的春秋末期。在那个动荡的变革年代, 他明确地站在保守、 落后的奴隶制方面。 他竭力维护、 保卫 “ 周礼”。 “ 周监于二代, 郁 郁乎文哉 ! 吾从周。” 《 “ 周礼”: " 八佾》# 要求人们从各方面遵循 “ 行夏之时, 乘殷之辂, 服周之冕, 乐则韶舞。” 《 " 卫灵公》# 因为 “ 周礼” 作为原始的巫术礼仪的氏族统治体系的规范化和系统 化, 它仍然具有原始社会氏族血缘的特征: 一定的等级性和平等 性。但在 “ 礼崩乐坏”的时代, “ 周礼”已不复存在, 氏族统治体 系和原始公社共同体的社会结构都化为乌有, “ 上失其道,民散 久矣” 《 代替这种氏族 “ 礼治”的是无情的 “ 法治”, 这 " 子张》#, 种 “ 法治”赤裸裸地肯定压迫剥削。而孔子在政治上却还竭力维 护 “ 礼”的 统 治 秩 序 , 在经济上维护原有的社会经济结构, 以试 图保存原有的氏族制度和统治秩序, “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 而患不安” 《 反对追求财富的聚敛而损害君臣父子的既 " 季氏》#, 定秩序和氏族贵族的人格尊严的行为, “ 富与贵,是人之所大欲 也; 不以其道得之, 不处也。贫与贱, 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 之, 不去也。 ” 《 正是提出在这种变 " 里仁》#孔子的仁学思想体系, 更的时代里, 而他的美育思想正是其仁学思想的延伸和发展。 席勒生活的十八世纪下半期的德国是一个四分五裂的政治 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 但在其思想界却爆发了启蒙运动, 它对当 时落后的政治经济进行猛烈的批判。恩格斯说: “ 这个时代政治 和社会方面是可耻的,但是在德国文学却是伟大的。 $%&’ 年左 右, 德国所有的伟大思想家—— —诗人歌德和席勒、 哲学家康德和 费希特都诞生了; 过了不到二十年, 最近的一个伟大的德国形而 上学家黑格尔诞生了。这个时代的每一部杰作都渗透了反抗当
" 于得到兽性的满足。” 而上层阶级更加让人失望: “ 文明阶级则
显出一副懒散和性格败坏的令人作呕的景象,这些毛病出于文
# 明本身, 这就更加令人厌恨。” 因此, 席勒需要寻求改造人的新
办法, 这就是席勒审美教育提出的背景。 从孔子和席勒审美教育的背景看, 一个发生在中国古代, 一个 发生在近代的德国, 二者虽然在时间上相差两千多年, 地域上也相 隔万里, 但都面临着社会制度的更替, 政治经济的变化及其随之而 来的人性的堕落和腐化,都迫切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审美教育方 法来扭转它们, 相同的是孔子和席勒都把目光投向了过去, 不同的 是孔子钟情于 “ 周礼”而席勒却向往古希腊人性格的完整和集体 的和谐, 他们都找到了实现各自目标的审美教育方法。 二、 美育的方法 针对春秋时期的社会动荡的现实状况,孔子思想集中在社 会稳定和人心和谐。 对于人们的各种欲望的追逐活动, 孔子并不是 简单地一概否定, 而是要求其合乎 “ 礼” 。 他创造性地运用以 “ 仁” 释 “ 礼” 的方法来引导人们遵守 “ 周礼” 。孔子从生命的感性存在 入手, 倡导 “ 里仁为美” 。 “ 仁”内在于每个人的生命之内, “ 君子 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 是。” 《 “ 仁” 是贯穿于每一事物并赋予其以意义和 " 里仁》 #说明了 价值的一种精神, 且内在于人的生命而顷刻不离Baidu Nhomakorabea “ 民之于仁也, 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 " 卫灵 公》 “ 仁” 为群体生活所必须, 远甚于对水火的需求。所以 #说明了 孔子说: “ 仁远乎哉? 我欲仁, 斯仁至矣。 ” 《 “ 而 " 述而》 # 为仁由己, 由人乎哉!” 《 “ 仁”是人的内在的精神 " 颜渊》 #这样孔子就承认了 需求, 徐复观在 《 中国人性论史》中也说: “ 就仁的自身而言, 它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