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传统文化价值 传承石刻文化记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掘传统文化价值传承石刻文化记忆

作者:杨谦

来源:《海外文摘·学术》2018年第10期

摘要:中国石刻艺术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留下的精美石刻艺术,构成了后世各种石刻的强大文化基因,并成为历代石刻艺术家可资借鉴的良好范本。中国石刻艺术技巧的演变历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同历史时期,艺术表现手法的差异创造出了众多的优秀石刻作品。白花石刻的匠师们从更为宏大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巧用石质色彩,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法自然”,创作出了适应当代审美情趣的白花石刻山水意象作品。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白花石刻;文化记忆;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8)10-0016-04

在人类文明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以多种艺术方式展现出奇异瑰丽的社会与人文风貌,或以具体可感可知的建筑、雕塑、绘画等实体存在,令世人震撼;或以文学、舞蹈、音乐等传达情感并引起共鸣。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元白花石刻,采用镂空的雕刻手法,制作出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饰品和器具,形成其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继承和发扬中国石刻艺术的文化品质,已成为历代白花石刻艺人自觉的艺术追求。

1 根植中国传统石刻艺术,孕育白花石刻创作

人类艺术有其共性,更有其地域性,所谓艺术的更是民族的。因此,在论及白花石刻艺术之始,需要将其放在更为宏大的“中国石刻艺术”,甚至于“中国艺术”的范畴之中进行阐释。

石刻艺术是造型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艺术学概念来说,石刻艺术属于雕塑艺术,是运用雕刻的技法在石质材料上创造出具有实在体积的各类艺术品。在中国石刻艺术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石刻艺术家、匠师的不断总结、继承、发扬、创新,留下了众多技法总类繁多、艺术特征鲜明的石刻艺术品。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石刻呈现出的艺术品质和表象具有考古意义上的断代作用。从石刻的宗教、祭祀及艺术赏析的不同用途来看,不同的石刻用途承载了人类不同的物质、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在人类文化发展中,因为不同时代审美趣味、意旨的不同,石刻艺术形成了“环肥燕瘦”、各领风骚的审美价值取向。

纵览中国艺术发展历史,雕塑以其绝对数量占压倒优势,这一优势直接为后学石刻艺术者提供了数以千万计可以直接借鉴使用,并可以充分挖掘文化、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这中间尤以汉唐石刻艺术技术最为纯熟、完善。统治者的治国宏图、国土的广袤辽阔、对外文化的广泛

交流融合,让汉唐石刻气势雄浑,生动精美的古韵流风成为后世不可企及的一个高度,并成为显著区别于其他朝代的艺术风格。

中国石刻艺术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所留下的精美石刻艺术构成后世各种石刻的强大文化基因,并成为历代石刻艺术家可资借鉴的良好范本。广元白花石刻工艺产生于隋唐,到清咸丰年间,民间艺人采集大山深处的一种特殊石材而雕刻的工艺作品,故名“白花石刻”。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与民族感情、民族智慧、民族特色融为一体,汇入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长河。将白花石刻的艺术本源放在中国石刻艺术的巨大宝库之中探究是白花石刻传承人溯本求源和文化传承的必由之路(见图1)。

2 继承传统石刻技法,丰富发展白花石刻艺术

如同绘画使用不同的表现技法,形成不同的艺术表现效果;石刻艺术因其不同的技术表现手法,可以达成不同的现实呈现状态。在历朝历代石刻艺术家的不断总结过程中,中国传统石刻形成了圆雕、浮雕、镂雕、透雕、减底平雕、阴线刻纹等各种技法。这些技法的系统性、具体可学性,以实物、文字、图示为后学者创设了良好的条件。

故宫的建造,因“样式雷”的八代技艺、图本相传而形成了独特的皇家建造风格和气派。同样,在中国石刻艺术的发展中,历代官方或是民间的石刻匠师、艺术家也形成了丰富的石刻艺术表现技巧。论及中国石刻艺术,鲁迅先生有言:“唯汉代艺术,博大沉雄”,对汉代石刻艺术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汉代石刻艺术具有汉代艺术整体风格特征,即具有浑厚古朴和精神活泼的风格,这正是其后不断发展的中国绘画理论中所总结的形、神的早期追求。

论及汉代石刻艺术,最具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的当首推霍去病墓前石雕。这一组石雕是西汉纪念碑群雕的代表作,打破了旧的程式,突出体现了当时石刻艺术的水平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汉代雕塑艺术中最重要的内容。作品运用了中国石刻循石造型的艺术手法,巧妙地将圆雕、浮雕、线刻等技法融汇在一起,刻画形象以恰到好处,足以表现客体特征为度。雕刻技法冼练,决不作过多雕镂,凸显了石刻作品的整体感与力度感,彰显了“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的艺术追求。

南北朝时期,中国石刻艺术技巧上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以南朝宋代陵墓石刻为例。现存武帝刘裕陵和文帝刘义隆陵的石兽,前者兽身平整,装饰简朴,属早期代表;后者兽身趋窈窕,装饰华丽。雕刻技巧随体型而异,平整简朴者用方刀法,繁复者用圆刀法,较汉代简便粗放的石雕大有进步。

整体来看,中国石刻艺术技巧的演变历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同历史时期,艺术表现手法的差异创造出了众多的优秀石刻作品。北魏末年,广元当地艺人就在千佛崖凿石开龛,后来,随着大规模造像停止,当地艺人为了谋生,逐渐由凿崖造像转为雕石为器,成为白花石刻

的发轫。在吸取前代优秀艺术表现技法的同时,白花石刻历代艺人巧借善用,运用深雕、浅雕、镂空等技法,对石刻技巧进行丰富和发展(见图2),许多作品达到了较高的艺术境界。

3 运用中国石刻技艺思维,创新白花石刻作品

实用性和象征性是中国石刻的两个显著特点。所谓实用性是指石刻的雕刻目的。实用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现象,这种文化现象,一方面体现为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另一方面体现为现实生活中的人对求美欲望的一种满足。如前文所述霍去病镇墓兽,其实就是一种祭祀和敬奉精神的体现。同时,更多的日常生活中的石刻作品摆件、雕件则体现了人们对装饰和审美的需要。

所谓象征性,主要是指艺术上的追求。中国文化尚“意”,石刻艺术通常是写实且写意,在追求写实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石刻作品着力追求写意的境界,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以川南石刻为例,艺术家将主观情思和浪漫想象融入到客观对象的塑造中,按照需要去安排自然界的万物,没有树的地方可以画上树,没有云的地方可以画上云,没有亭台楼阁、室内陈设,也可以随意加以增设。

白花石刻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石刻的基本理念和思维方式。新中国成立后,白花石刻传人魏礼先在广元城东山办了个石刻所,构思因材命题,打坯就势造型,雕琢依色取俏,从造型以及文化内涵上赋予深刻的含义,雕刻出许多精美佳品。如《飞龙》石砚、《荷花》鱼钵,《嫦娥奔月》、《春江水暖鸭先知》花盆以及在鱼缸、花瓶、花盆、糖果盒等上所刻“泛舟寻春”、“白猴盗桃”、“海外仙踪”、“松涛鹤唳”等,清新自然、惟妙惟肖,起到了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见图3)。既具有实用性,象征性意味也十分深厚。

4 挖掘中国传统石刻内涵,丰富白花石刻创作内容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从未中断、文化传统完整并延续保留下的国家。同于国家的悠久传统文化延续,中国石刻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也在缓慢而绵长的历史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表现主题和内容。

一切艺术的表现形式都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再创造,从这一观念来看,中国传统石刻的各种丰富表现题材体现了人们对“美”的不断追求,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审美价值取向。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说明了先民在温饱之余审美上的艺术价值取向;汉代墓葬画像石的丰富内容只不过把地上的俗世生活再现到了另一个世界;历代石刻艺人常用翡翠雕刻白菜,寓意“百财”兴旺。

在题材选择中,白花石刻历代匠师借鉴中国石刻丰富题材,以“喜上眉梢”,“老鼠偷葡萄”,“二龙戏珠”等内容创作出了众多精品。白花石刻的艺术特色在于巧妙地利用石材中的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