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州杨氏史籍编年(附--引用书目)13-1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播州杨氏史籍编年·附·引用书目提要辨证
引用书目提要辨证
罗克彬纂辑
杨文神道碑铭
一九七二年三月遵义县高坪区衙院出土。
撰人不详。
以文中“巴蜀,吾乡国也。
杨君勋在吾乡,义不得辞,乃掇其行述以书之。
”等语且甚熟识巴蜀地名者,似知撰者隶籍巴蜀。
又云“予家青□下,号天下大岷山,尚羁贯。
”南宋巴蜀地名,以“青”为首命名之山或原,有青城、青居、青衣、青野、青神等处。
青居而外,皆近大岷山下。
此知,撰者又当川西一带人也。
因撰者居军中,与杨氏关系密切,闻见川军杨氏参战事宜,加有行实为凭,故其叙述杨氏也详,所记战事亦确。
碑又云:岁甲寅(宝祐二年,1254),予正居军席,“亲作御鞑四策。
一曰待敌,不可轻战。
二曰保山险,不可散居平地。
三曰宜用夜劫,不可昼战。
四曰聚收粮食,毋以资敌。
其□则以诸国唇齿相依,利害相关,平日不可各分彼此,缓急必须相为救援。
宣阃镂此榜文,首以达之思、播二郡,又徧及诸蛮部。
”,此知撰者时在宣抚制使麾下参与军事,且甚熟悉川中战事,所作御鞑四策,亦中机宜,宣阃采纳,见之施行。
撰者入幕进言,当与余玠治蜀,招贤纳言不无关系。
余玠甫一进川,就走访四川各界人士,听取他们对政策的意见。
他的口号是集思广益,要象诸葛亮那样起用四川地方贤达。
为此,他特设招贤馆以招纳地方人才。
正德《四川志》载:“招贤馆,在治(重庆府)左(今重庆巴县东),宋余玠建。
其供帐一如帅府,下令:‘欲有谋以告我者,近则径诣公府,远则自言于郡县,以礼遣之。
’士之至者,玠不厌礼接,咸得其欢心。
言有可用,随才而任;苟不可用,亦厚谢之。
”1此后,余玠虽去,其继任者仍旧继用余玠这一政策。
在此大背景下,播州杨文、二冉,川人牟子才、吴昌裔等相继建言,支持抗蒙战争。
杨文保蜀三策,撰者御鞑四策,二冉徙城钓鱼,皆当其时,精于料敌。
神道碑文,当为南宋四川重要抗蒙文献。
惟撰者无闻,著述无传,他书无载。
又因碑文记载杨文生前参加宋王朝抗元斗争的历史,而他的后人却因改朝换代,接受元王朝
1、按:招贤馆今已不存。
封赏,有意将碑砸断,埋入地下,甚至用作杨文墓田氏墓室东侧的封门石。
2是以湮没,无人引述以究南宋抗蒙史事。
播州杨氏,抗蒙功勋,杨氏不言,元人不传,由是不显。
此碑出土,诸多历史迷雾得以解开。
杨文抗蒙事迹,《宋史》多有不载。
历史是胜利者写的,《宋史》自不例外。
元人脱脱,主修《宋史》,对蒙古多有回护,对宋蒙战争中宋军详细战果,有意回避。
相反,对宋金战争中宋军战果却详细列出。
杨文神道碑碑里杨文将兵击败蒙军和俘虏蒙军将领的事迹,自然不会出现在《宋史》之中。
杨文碑出,文中所记“淳祐辛亥,制使余君欲捣汉中,君承阃令,选锐卒五千,命总管赵寅领之,首战于罗村,再战于□子头,三战于西县。
皆我军贾勇先登,俘获颇众。
余帅当时亲书忠勇赵寅之旗以旌之。
”,可知余玠在淳祐十年的抗蒙战争中,汉中战役并非一无所获,而是先后三次突破蒙军防线,“俘获颇众”。
今存神道碑文,首载《文物》一九七四年第一期贵州省博物馆李衍垣《贵州高坪“播州土司”杨文等四座墓葬发掘记》一文附录中,题“宋沿边宣抚使播州土司十五世杨文神道碑碑文”。
次载一九八四年四月《遵义地区文物志》一书,题“宋中亮大夫抚使御使杨文神道碑文”,末注:“1972年杨文墓发掘清理,1974年《文物》第一期发表了贵州省博物馆《遵义高坪“播州土司”杨文等四座墓葬发掘记》一文,其中附录了《杨文神道碑》部分残碑文。
1979年在杨文墓前发现此碑上段,增补了原残碑所缺文字。
这篇增补后的碑文,尚属首次发表。
”三载一九八六年《贵州省墓志选集》,题“南宋播州安抚使杨文神道碑”,尾按:“杨文神道碑,一九七二年三月在遵义高坪出土。
早年断成三截,中、下两截散置杨文墓前的填土中。
上截被用作封门石,文字略少于中截,当时未被发现。
一九七八年十二月,谭用中再次到墓地调查,发现上截,即移存农民家中,无拓片。
现据席克定、张定福、吴正光一九七九年复查抄本及中下截拓片辑录。
碑文楷书,自右而左,共三十七行,上、下、右均有残缺。
据宋濂《杨氏家传》记载,杨文卒于南宋咸淳元年(公元一二六五年),立碑时间可能即在此年。
”此书末附勘误表一,知《选集》录文审慎,然疏漏之处,仍所难免。
其后,中华书局《遵义市志》、贵州人民出版社《遵义县志》均有此文,惟在后者,讹误更甚,不足以据。
2、见贵州省博物馆李衍垣文《贵州高坪“播州土司”杨文等四座墓葬发掘记》,载《文物》一九七
四年第一期。
又,杨文妻田氏,卒于元至元二十七年(庚寅,1290)十月,葬在二十八年(辛卯,1291)八月。
是知杨文神道碑毁于至元二十八年之前。
幸杨氏家乘录载此碑,明初宋濂撰辑《杨氏家传》,得以参见,引入传中。
有明代元,杨氏抗蒙功勋,家乘可表。
杨铿有心,献呈家乘,杨文父子事迹,得入《传》中。
又惜万历平播战争中,杨氏著述,李氏悉行烧毁。
播州文献,荡然无存。
今舍《家传》而外,杨氏族史及播州历史,无由得详。
忠烈庙碑
元程钜夫撰。
今传存钜夫文集,以《四库全书》本最全,题名《雪楼集》。
然据严绍璗3《日本藏汉籍珍本文库追踪纪实――严绍璗海外访书志》称,钜夫文集,尚有元刊残本存世。
《访书志》八“在静嘉堂文库访‘国宝’”23“元人文集刊本十种”(4)“程钜夫撰《雪楼程集》(残本)六卷”云:“元人程钜夫《雪楼程集》元刊本国内已无存本,静嘉堂文库今藏一元刊本的残本。
此书全三十卷,今存卷二十二至二十七,凡六卷。
此本原系新宫城文库、岛田皇村等旧藏。
今静嘉堂文库、国家公文树冠和大仓文翰财团令藏有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与耕书堂刊本《楚国文宪公雪楼程先生文集》三十卷,《年谱》一卷,《附录》一卷,国内尚有同刊本六套收藏,恕不赘言。
”
杨汉英神道碑
元人袁桷(1266~1327)撰,题“资德大夫绍庆珍州南平沿边宣慰使播州安抚使侍卫亲军都指挥使上护军追赠推忠效顺功臣银青荣禄大夫平章政事柱国封播国公谥忠宣杨公神道碑铭”。
载《清容居士集》卷二十六,有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影印元刊本。
桷,字伯长,庆元路鄞4县人。
大德初,荐为翰林国史院检阅官。
官终侍讲学士。
师侍王应麟,熟悉掌故,长于考据。
所作文以制诰碑铭题跋为多,又能诗。
著《清容居士集》,关乎播州杨氏诗文凡七。
神道碑外,尚有:
1、《敕资德大夫绍庆珍州南平沿边宣慰使播州安抚使侍卫亲军都指挥使上护军杨
汉英赠推忠效顺功臣银青荣禄大夫平章政事柱国封播国公谥忠宣制》;
2、《敕杨播国公妻田氏遵义郡夫人加播国夫人制》;
3、《书姚牧庵赠播州杨安抚汉英乐府》;
4、《挽播州宣抚杨资德》
5、《书杨安抚训子诗后》;
6、《题黄宗道绘播州杨氏女策马夺昆仑关图》。
珍州图经
编次、撰人不详。
今存数条言及珍州、遵义军事,见于《方舆胜览》卷之六十一珍州风俗项下。
方舆胜览
祝穆初撰,祝洙重订。
穆、洙父子,南宋人。
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四年影印宋刻3、璗,音dang。
本有谭其骧跋,称:“祝穆《方舆胜览》原本,据卷首吕午序及穆自序,刻印于理宗嘉熙三年(一二三九),清季杨守敬在日本访得此书。
全书分为前集四十三卷,后集七卷,续集二十卷,拾遗附录若干条,每卷标题‘新编四六必用方舆胜览’。
祝洙增订本刻印于度宗咸淳二至三年(一二六六――一二六七),去原本梓行凡二十八年。
祝跋称‘先君子编辑方舆胜览行于世者三十余年’,可能是因为原本刻印以前已经以钞本行世,所以到咸淳初共有三十余年。
重订本去‘四六必用’四字,不分前、后、续集名目,又将拾遗散附各府、州下,新增五百余条,通编为七十卷,而各路次序仍同原本。
”又云:“祝穆原本在国内可能早已失传。
据近年调查,现在全国各地图书馆所藏都属于祝洙重订本。
北京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所藏是重订本的宋刻本,但并非同一版刻。
北图本较早,上图本较迟。
上图本可能利用了一部份旧版,大部分是重刻的。
现存的唐宋地理总志,共有唐代的《元和郡县志》,北宋的《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和《舆地广记》,南宋的《舆地纪胜》和《方舆览胜》六种。
一九六九年,今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前生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决定将北图、上图两个宋本中所缺页较少的上图本(北图本缺正文十四页,上图本不缺)影印问世。
一九八四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才将影印计划付诸实现。
”
按,洙本《胜览》,夔州路下,有南平军而无遵义军,有珍州而无播州。
乃穆修志时,遵义军废,改隶珍州。
播州亦废,仅播川一城,当隶南平。
以《胜览》南平军下载白锦堡故矣。
时南平领南川、隆化二县,军治南川,白锦当亦南川县属。
《胜览》卷之六十山川云:“白锦堡,去播州三百里,系纳土官杨光荣子孙世袭守之。
”
杨氏家传
明宋濂撰。
今存最早刊本,当在张缙所刻《宋学士文集》七十五卷中。
明正德年间,太原人张缙在杭州购得宋濂手订八编,乃“初公存日,定八编,凡若干首,以细眼方格命子遂缮录精整,首简犹公手笔。
其亦归郑氏,久之流入钱塘。
”正德八年,张缙总漕于淮时,命人翻录入刻,将原来的八帙5展而大之为《宋学士文集》七十五卷。
张本编定原则,以撰文时间先后为序。
在朝制作,以翰苑为名,分前、后、续、别各十卷。
其《翰苑别集》,首篇即为《杨氏家传》。
又,张刻《文集》,《四部丛刊》亦予影印入集。
另,《钦定四库全书》之宋濂《文宪集》,卷十亦有《杨氏家传》。
“宋濂(1301~1381),字景濂,号潜溪,浙江浦江人。
《杨氏家传》收入他在朝所作的文集《翰苑集》中,故一般认为著于洪武十年(1376)以前。
如果作进一步考证写作的具体年代,大致可定在洪武九年(1376)。
因为洪武十年前杨鉴曾三次入朝:五年二月入朝是初次归附;七年十月入朝,史书记载甚略;只有九年八月入朝时,《明实录》记载较详。
杨鉴曾在南京活动将近一个月(8月28日~9月20日),朱元章勉励他“尔先世世忠贞,故使子孙代有爵土。
然继世非难,保业为难。
则志不可骄,欲不可纵。
志骄则失众,欲纵则灭身。
尔能益励忠勤,永坚臣节,则可保世禄于永久矣。
”这番话结
合杨氏先世历史,既告诫又勉励,显然事出有因,故很可能是在这一年杨鉴请宋年为之作传的。
“宋濂是明初开国文臣之首,天下文章第一,官居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修国史。
一个这样大的名气和这样高政治地位的人物,为杨氏作传,这对杨氏的统治是极大的支持。
杨氏土司自然极力宣传《杨氏家传》。
1954年贵州省博物馆在高坪杨昇墓发掘的墓志铭,有这样的文字:‘杨氏自太师公端,逮公之考庸斋府君,为世二十有一。
官代行绩,载诸世家及宋景濂所著《家传》传世者,兹不泛述,乃断自公书之。
’在杨纲墓志铭上说:‘按程文宪公钜夫所撰《忠烈公庙碑》及宋翰林景濂所著《家传》,太师受命靖南边之乱,奄有播土。
’可见《杨氏家传》在杨氏土司统治播州时期在文化方面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由于平播之役,杨氏土司一方的历史文献被毁,明方的官私文书中涉及播州历史的著作,都本《杨氏家传》,《杨氏家传》无异成为播州历史的官方文献。
“《杨氏家传》全文4571字,记载了杨氏土司二十一世约五百年时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活动。
《遵义府志》的‘土官’,在明以前部分,就是据《杨氏家传》编写的。
抗日时期谭其骧教授‘以《杨氏家传》为本,参证正史、府志及地舆杂书’阐述遵义杨保族的梗概。
《杨氏家传》至今仍是研究唐末至明以前遵义境内的民族、民族斗争、土司制度、土司与朝廷、土司与土司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物活动、军事活动、经济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史料。
”(遵义市志资料室《明代遵义的文化》之三“《杨氏家传》与方志”,载《遵义市志资料选辑》1985年第1期,遵义市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
)
杨文田氏墓志
两朝平攘录
诸葛元声辑,商浚、诸葛元调校。
诸葛元声,浙江会稽人,生平无考。
所著《两朝平攘录》,记叙明代隆庆、万历战事五件,依次编为五卷。
卷五“播州杨应龙”、“平播赞”两篇,记载万历间杨应龙叛乱及官军平叛事甚详,后之《三朝平攘录》、《万历武功记》播州部分皆以此为本。
《钦定四库全书》仅存其目,《总目提要》云:“元声之成是书,得之目睹者为多也。
”又有万历三十四年刊本,有王泮序一,1980年书目文献出版社尝予影印行世。
齐鲁书社《四库存目丛书》亦将万历刻本影印入集,在史部第54册。
勘处播州事情疏
明何乔新撰,有《纪录汇编》本,《丛书集成初编》据以影印。
《集成初编目录索
五十四页,一百○七面。
面十行,行二十字。
四周单框,无书口。
刊刻精美,足资观瞻。
平播全书
明李化龙撰。
李化龙,字长田。
直隶长垣人,万历二年进士。
擢右佥都御使,巡抚四川,总督四川、湖广、贵州三省军务。
万历平播,身为主帅。
二十八年,播平。
有王嘉谟者,官四川布政司参议,称“亲在军中,备见行事”,乃将化龙军中奏檄书记编次,遂成《平播全书》。
书分一十五卷,卷前为张文耀万历二十九年序及王嘉谟后序。
今存万历三十四年刻本,惟齐鲁书社《四库存目丛书》影印入集,见史部第50册。
《钦定四库全书》存目收有此书,《总目提要》尝云:“此书虽载文而不纪事,然其文全为平定播州而作,实具斯一事之始末,其载文即纪事业。
”
炎徼纪闻
东征纪行录
明人张瓒撰,有《今献汇言》本,《丛书集成初编》据以影印。
《百部丛书提要》云:“《今献汇言》,”丛书本《东征纪行录》,三十二页,六十四面。
面十行,行二十一字。
四周单框,无书口。
又,齐鲁书社《四库存目丛书》史部影印此书,所据乃《国朝典故》抄写本。
《国朝典故》,
田祐恭墓志
宋人于观撰。
以嘉靖《思南府志·邱墓》所载为今存最早刊本。
嘉靖《思南府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影印入集。
《方志选刊》,有上海书店六十年代线装本,八十年代精装本。
精装本第六十七册收入嘉靖《思南府志》、嘉靖《普安州志》二书。
宋氏世谱序
嘉靖《贵州通志》
李德辉行状
续资治通鉴长编
宋会要辑稿
明实录
招捕总录
大明一统志
炎徼纪闻
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田汝成撰。
汝成,字叔禾,钱塘人,嘉靖丙戌进士,官至广西布政司右参议,事迹具《明史·文苑传》。
史称其博学工古文,尤善叙述。
历官西南,谙晓先朝遗事,撰《炎徼纪闻》,即此编也。
书凡十四篇。
首纪王守仁征岑猛事,次纪岑璋助擒岑猛事,次纪赵楷、李寰事,次纪黄懘请立东官事,次纪征大藤峡事,次纪奢香事,次纪安贵荣事,次纪田琛事,次纪杨辉事,次纪阿溪事,次纪阿向事,次纪雲南诸夷,次纪猛密、孟养,次杂纪诸蛮夷。
每篇各系以论,所载较史为详。
前有汝成《自序》,称自涉炎徼,所闻诸事,皆起於抚绥缺状,赏罚无章,切中明代之弊。
其论田州之事,归咎於王守仁之姑息;论黄懘之事,归咎於于谦之隐忍;亦持平之议,不蹈门户之见。
史称汝成分守右江时,龙州土酋赵楷、凭祥州土酋李寰各弑主自立,与副使翁万达密讨诛之。
努滩贼侯公丁为乱,断藤峡群贼与相应,汝成复偕万达设策诱擒公丁,而进兵讨峡贼,大破之。
又与万达建《善後七事》,一方遂靖云云。
则汝成於边地情形,得诸身历。
是书据所见闻而记之,固与讲学迂儒贸贸而谈兵事者迥乎殊矣。
-
---出《四库总目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