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户籍制度改革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户籍制度改革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摘要】户籍制度是我国一项长期的社会制度,它在起到社会管理功能的同时,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和人力资源的流动,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更甚。户籍制度中对户籍的限制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大学生异地就业,使大学生在异地就业的过程受到不平等的待遇。户籍制度的有效改革,甚至是取消户籍制度,将是促进大学生自由充分就业有效途径。
【关键字】户籍制度改革大学生就业影响
一、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及其发展趋势
户籍制度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制度,是指通过各级国家机关对其所辖范围内的户口进行调查、登记、申报,并按一定的原则进行立户、分类、划等和编制。它是统治者征调赋役、落实行政管理、执行法律的主要依据,也是国家对农民实行道德教化、经济剥削、人身控制的重要途径,所以,历代王朝都沿袭着这一制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采用“编户”、“定籍”的办法管理户籍,至秦朝建立严密的户籍管理办法,秦汉魏晋时期实行乡里制,宋朝实行都保制,明清实行保甲制,民国时期实行“联保连坐”。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第一部宪法,其中规定公民有“迁徙和居住的自由”。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流动,我国的户籍制度也不断作出新的调整。建国以来,中国户籍管理制度的变化大致可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958年以前,属自由迁徙期;第二阶段,1958年~1978年,为严格控制期;第三阶段,1978年以后,半开放期。从区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确立城乡二元结构,到允许“农转非”以及长住人口城市落户,虽然户籍制度改革日渐宽松和开放,但其存在仍然对社会发展产生制约。因此取消户籍制度已是历史之必然,2009年9月10日国家统计局官员在北京表示,未来扫除城市化发展的障碍——取消户籍制度,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但是户籍制度已存在多年,它与政府管理、百姓生活、学生就业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取消户籍制度并非易事,在方式方法上还需要不断地探索。
二、现行户籍制度下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及户籍制度改革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对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但是由于目前我国户口管理制度还不是很完善, 使得人才的流动受到很大的制约。以往的情况是, 大多数大学生毕业之后, 从哪里来就得回哪里去, 先回到省, 再回到市, 最后回到县、乡、镇。一张户口本, 使得从不同地区来的大学生, 在人才市场和就业中被区别对待, 在就业机会
和就业权利上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而就业权的不平等, 实际上造成了不同地区大学毕业生人格上的不平等, 并由此形成了以排斥外地人为主要内容的地域歧视。
虽然国家现在也在试探性地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政策来鼓励人才的流动, 如取消大学毕业生就业户口限制, 但还未进一步大规模展开。一些省份在一定范围内取消了大中专院校新生入学必须同时迁移户口的政策, 规定新生入学不再转户口。此举被认为是大学生户籍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这项措施使得大学生在毕业之后, 如果找到工作, 则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户口是否迁移, 这既利于人才的流动, 也利于社会的管理。
因此,从大学生就业中户籍制度的发展趋势来看,户籍制度无疑是日益走向宽松的。但在当前,对大学生选择职业采取户口等限额措施的情况依然存在,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大型城市和其他沿海经济发达城市。放开这些大都市的户籍制度究竟对大学生就业意味着什么?是否意味着大学生找工作更容易了呢?这需要具体分析。
1.户籍制度对我国不同发展程度城市的影响存在差异。放开户籍制度的限制,一方面可能会使更多的外地大学生留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致使大城市高级人才进一步积聚,从而使这些大城市的大学生就业更加困难;另一方面留在大城市的大学生,由于解决了户籍问题的束缚而找工作可能更容易。这两者之间究竟会出现哪种结果,仍然有待实践的检验。从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来看,在没有户籍制度限制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大学生在大城市的就业也并未得到缓和,相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出现了受过专门训练的劳动力队伍日益集中于大城市,特别是首都的趋势。
2.户籍制度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还体现在不同的产业类型。在高科技企业,户籍制度的影响相对较弱,这一方面是由于高科技企业多数为非国有制企业,户籍制度对非国有制企业影响相对较弱;另一方面,人才因素对高科技企业的重要性,也就使得高科技企业不得不在户口方面做一些让步。如有“中国硅谷”之称的北京中关村一带,就至少有10 万名没有北京户口的大学毕业生受雇于各种高新技术企业。假如这些没有北京户口的IT 业精英如民工一样被“清退”,很难想象中关村是否还能正常运转。
3.户籍制度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在选择职业方面也存在着不同的影响。一般来讲,文科学生对户籍制度重视程度相对较大,因为文科学生更多的依赖在国有制单位就业,而国家所有制的企事业单位对户籍制度的重视程度普遍比非国有制要大。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管理类特别是工商管理类学生虽然属于人文类学科范围,但企业在对待该类学生比其他人文类学科学生在户籍制度上要豁达许多,这与其在市场经济环境的条件下,专业技能的需求较大有关。由此可以说明,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就业机会少或生存能力较弱的人才对户口的依赖
性也较大,也越难以摆脱户口的情结。
三、针对大学生就业中户籍制度改革的对策
1.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 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高校学生户口管理模式
建构高校学生户口管理模式必须有法可依, 且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迁徙自由是一种法律自由, 而法律自由是指一定社会中人们受到法律保障或得到法律认可的, 按照自己意志进行活动的人的权利。因而迁徙自由绝不是任意迁徙, 而是在一定法律规范下的自由移动。迁徙自由的实现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必须有相应的立法保障和相关单位的有力配合。尽管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迁徙自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鉴于高校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 我国政府应尽快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 建构适应时代发展的高校学生户口管理模式, 以确保人才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应从促进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 制定大学生就业和户口新的政策, 即户口跟着工作走, 大学毕业生找到工作就等于落下了户口, 两难合一难, 使大学生们有了更广阔和灵活的就业空间。
2.建立新型人口信息管理模式来代替传统的户口管理方式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人口常住地登记的方式, 很大程度上使得公民依赖于户口才能得到生存。所以应仿效西方国家, 实行出生地登记制度, 即户口登记仅仅是对出生人口的登记, 使户口真正起到统计人口数量的目的, 而剥离附加其上的行政功能。出生登记内容应在现行常住人口登记表的基础上加以改进, 增加公民特别识别标记, 选择适当的公民不良记录方式。实行由市场经济选择人口居住和生存的方式, “适者生存、不适者迁移”, 使大学生们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生存的岗位和地方, 这将有助于社会的发展。
总之,大学生就业关乎民生,户籍制度改革甚至是取消户籍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推进户籍制度的改革,促进人才自主流动,使大学生自由充分就业,使社会更加进步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