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第五立面景观设计_从社会层面探讨城市社区景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园林论坛
MLA Forum 城市社区第五立面景观设计
——
—从社会层面探讨城市社区景观
Landscape Design of Fifth Elevation of Urban Community
——
—Discussion of landscape in urban community in terms of society
赵庆范震宇王崑
Zhao Qing Fan Zhen-yu Wang Kun
(东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园林系,哈尔滨150030)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ollege of Horticulture,Landscape Department,Harbin150030)
摘要:本文从城市社区景观规划与可持续社区建设的观念入手,在深入研究社区社会属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掘社区
第五立面景观的概念、体系以及社会功能,并结合实例,初步得出社区第五立面景观的设计方法。

关键词:社区;第五立面景观;景观体系;归属感;识别性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concept of landscape plan in community of city and sustainabl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this arti-
cle first deeply studies the social science properties,the concept,system and community function of the fifth elevation land-
scape is inventoried.At last,puts forward the method of the fifth elevation landscape design in community of bining
with studying practical,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fifth elevation of urban community.
Keywords:Community;The Fifth Elevation Landscape;Landscape System;Community Attachment;Recognition
社区一词近十年才在中国被广泛地使用,它既指居住地界也包含社区文化与社区管理。

从知觉和空间的角度来看,社区景观是社区中的人自身及其周围环境的物质与精神的载体,与人的知觉及其空间的定位有着相当直接的关系,这也是研究社区景观第五立面的前提和基础[1]。

第五立面景观是指景观的顶面和地面。

社区景观是城市景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第五立面景观是城市景观体系在空间上更近一步的延伸。

从设计的角度对其进行理论研究并付诸实际应用有助于提高和完善社区景观的质量,从而为社区居民创造出充满物质和精神意义上的景观,形成格局清晰富有情趣的高品质的生活环境,这也正是社区景观设计的最终目的所在。

1城市社区
我们将“城市居住区”一般简称为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居住区、居住小区主要强调物质、地域空间,而忽略了建立在主体间交往互动基础上的社会文化及地域归属感内涵。

比较社区的概念,社区具有物质形态与社会形态的双重属性。

成熟的社区不但能够提供给住户优良的公共服务设施,而且整个社区会有一种共同的文化理念。

2城市社区与社区景观建设
2.1城市社区景观
通常我们把“城市社区景观”定义为社区绿化景观和游憩环境景观,也就是说,社区景观并不存在一种社会内涵,因此,这种没有社会属性的社区是不成熟的社区。

社区景观作为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围绕着社区物质形态与社会形态这种双重属性,成为社区物质、地域空间以及人交往互动基础上的社会文化与地域归属感的复合体。

2.2城市社区景观存在的社会问题
2.2.1社区景观缺少识别性
随着城市新社区的不断涌现,入住新社区的人相对比较陌生,依赖感就不像以前那么强烈,他们回到的这个地方是自己的屋、自己的家,并不是回到一个社区的家,对社区认同的层次比较低。

有的不成熟的社区搞一个罗马式的花园、喷水池,谁都不会想这是我这个社区认同的标志景观,即景观没有识别性。

要让社区居民拥有一种认同感,就必须让社区在景观和文化上区别于其他社区。

2.2.2与城市景观的衔接问题
现代城市社区,特别是在大城市里,多处在喧闹的车流环境之中,居民一下楼,就完全处于众目睽睽之下,根本就没有一个心理上的过渡和准备,而且从第五立面景观上来看,社区与城市道路形成的那种突变,造成了视觉的偏差。

而恰恰是中国古代出现的胡同,解决这一问题。

大街是开放的,它属于城市;院落是私密的空间;相对于城市来说,胡同是半开放的,属于社区,里面没有商业,你要买东西又很方便,走出去就是大街[2]。

从社区到城市道路,从秘密到开放,有一段过渡的空间,住户自然容易积淀对社区的情感。

而从第五立面景观的层面来说,胡同这种传统的形式,解决了社区与城市在第五立面景观上的衔接问题。

2.2.3归属感的缺失
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区归属感是指社区居民在主观上对自己、他人及其整个社区的感觉。

这种感觉包括认同、喜爱、依恋等多种情感[3]。

2.2.
3.1自然归属感的缺失
目前在国内有很多传统的工作与生活环境是完全封闭的,在这种环境中工作生活,人们几乎与外界自然环境隔离。

因此,当人们身在这种与自然隔离的工作与生活环境中,他们对自己所处的外界自然环境没有归属感。

笔者做过一个调查,采访了100名在没有窗户全靠人工照明的居住用房的使用人员,几乎没有人喜欢没有窗户的住房,其中需要窗户的原因有39.2%是属于生理需求,而60.8%是属于心理方面的需要,如表1所示(多选题):
表1需要窗户的原因
从表1可知,人们不仅仅是在生理方面需要与外界自然的接触,在心理方面更需要与自然的交流。

2.2.
3.2社会归属感的缺失
当今社会,精神病发病率越来越高,而发病地区多集中在闹市区的公寓、单身宿舍以及一些高层住宅,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与社会环境的隔离。

譬如一人独居,没有家庭联系或是一个老人独居,又或是家庭主妇住在高层很少上街)——
—这样的孤独,缺少人与人之间的必要的社会交往对精神健康是十分有害的[11]。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社区缺少交往的中心。

在西方,社区概念的出现,是以教会为中心形成一个圈,周围的人来这个教堂做礼拜,渐渐地就形成了非常固定化的社区。

在日本也一样,以神社为中心,或以寺庙为中心形成社区,这样这个社区就有了交往的中心。

中国实际上一直也没存在过以宗教为中心的社区,那怎么办?中国倒不一定要恢复这些宗教活动,但可以设计一些人造第五立面景观的场所,大家可以在一些更为新颖、特别的地点交流、约会,让整个社区的氛围活跃起来。

3第五立面景观结合城市社区设计
3.1第五立面景观的概念
3.1.1常规立面景观
常规立面景观的概念,是指处在城市空间某个环境中,其前后左右整体的竖向、垂直向的景观立面[4]。

由于人们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从正常视角去观察城市景观,因此常规立面景观发生的频率比较高,对城市景观产生较持久的影响。

3.1.2第五立面景观
第五立面景观,简单地说就是地面景观和顶面景观。

过去我们通常注重在地面上欣赏景观,可伴随大量高层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拔地而起,我们越来越有机会欣赏到顶面以及地面整体景观,城市景观中的高台广场、屋顶花园、空中客厅、二层步道、景观天桥都已经成为第五立面景观元素,因此,第五立面景观一天天显得重要起来。

今天,第五立面景观已经成为城市景观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景观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3.2城市社区第五立面景观体系
3.2.1规划控制体系
城市社区景观的规划控制体系主要由景观格局和道路系统组成。

景观格局方面:社区景观应与城市景观格局相协调,具体包括:空间围合、建筑尺度、形式、色彩等诸多方面;不能进行僵化的功能分区,应建立合理规划基础上的多种混合布局。

道路系统方面:社区道路系统规划应与城市交通网络相联系,入口位置、道路走向与过渡都应与城市环境相协调[5]。

3.2.2空间层次体系
城市社区景观的空间层次体系是指相对于景观平面化,在景观的竖向上进行合理的高度控制。

其中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高差地形的利用;外部构筑物的空间设计;社区建筑屋顶的层次设计。

空间层次体系使社区景观形成了丰富的轮廓线,并有效的弥补平面景观在社区景观社会功能上的不足。

原因
需要自然光
需要通风透气
需要了解天气情况需要景观
很压抑被选次数
32
35
25
74
63
总次数
171
生理原因
心理原因
39.2%
60.8%
3.2.3生态绿化体系
城市社区景观的生态绿化体系由水体、地形、社区公园、社区绿地、道路绿化等组成,是第五立面景观体系中最具生命力的景观要素。

生态绿化体系具有丰富景观层次、美化社区、增加景观艺术效果等功能。

同时,社区的生态绿化有一定的阈值,主要以环境中的绿视率来衡量。

“绿视率”这一概念是从环境行为心理学方面考虑的,也就是人们对环境绿化的感知。

眼睛的视域近似为一个圆形,“绿视率”就是指眼睛看到绿化的面积占整个圆形面积的百分数。

实验证明,不同面积的绿化以及不同质量的绿化会使人们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

绿视率超过25%时,人感觉最舒适;当超过50%时,人们就会做出绿化很多的评价;但是,社区绿化并非越多越好,过多的绿化会导致死角,还可能吸引大量苍蝇蚊虫。

3.2.4识别认同体系
城市社区景观的识别认同体系是指有特点的住宅、店铺、广告牌、树木、车站以及景观等作为识别地区的标志,并基于这种识别性所形成的认同感。

城市社区的认同感不仅包括地区历史和文化等表露出来的个性,还包括人们所共享的地区形象和地区作为向人们提供体验生活场所的丰富内涵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

这种基于识别性产生的认同感,让社区居民能在社区中自由地活动,而不会迷失方向,产生不安全感;同时,也能更自然地参与社区的各种活动,掌控空间的归属感。

3.3城市社区景观的社会问题的对策研究
3.3.1第五立面景观的社会功能
3.3.1.1第五立面景观重塑居住环境的绿色空间[6]
第五立面景观的设计,重塑了社区环境的绿色空间。

将环境中的建筑与设施进行多层次、大面积的绿化,呈现出绿叶繁茂、花色绚丽、硕果累累、芳香沁人的景色。

这种多层次的空间绿化改变了高空俯视居住环境景观时建筑与设施的呆板单调。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分析,第五立面景观可提高社区环境的大气净化效果,特别对CO
2
、NO2、SO2及重金属的吸收和对粉尘的捕捉。

通过局部空间气温、湿度等微气候环境的改善,可以达到改善社区环境整体小气候的效果[12]。

第五立面景观绿色空间的塑造分别从景观结构的调整以及植被类型以控制环境整体氛围从而影响整体的环境心理体验,以达到其社会功能。

3.3.1.2第五立面景观融合社区景观与城市景观
第五立面景观通过将社区景观与城市视觉轴线、景观走廊结合起来,做到社区景观与城市景观的协调。

社区景观规划是一种非线性规划,就是说并不是就社区景观谈社区景观,而应该考虑到周围区域以及整个城市的大环境[13],对社区内外景观的联系做系统性的研究。

通过社区第五立面景观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利用景观轴线,融合社区景观和城市景观,做到从社区到城市道路,有一段过渡的空间,住户自然容易积淀对社区的情感。

3.3.1.3第五立面景观改善社区居民间的交往活动
在中国的城市社区中,缺少交往的中心,导致很多人把自己锁闭在家中,缺少人与人之间的必要的社会交往对精神健康是十分有害的。

社区第五立面的景观元素包括高台广场、屋顶花园、下沉空间、二层步道、景观天桥等等,通过对这些景观元素合理化设计,使其成为社区交往的中心,为社区居民交往开辟了一片新的乐土。

3.3.1.4第五立面景观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环境的归属感
第五立面景观通过其各个景观元素的识别性来增强居民对社区环境的归属感。

识别性顾名思义就是某个事物或物质给人一种认识和辨别的性质。

一个完美的识别性设计必须具有独特的风貌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因此,是最具有视觉认知识别等信息传达功能的设计要素。

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识别系统,一旦社区景观缺少识别性,社区居民必定会产生不安全感,从而导致归属感的缺失。

3.3.2对策研究——
—社区第五立面景观设计方法
3.3.2.1整体性设计
(1)过程的整体性设计
过去社区景观设计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由三个不同专业背景的设计师先后完成。

而社区景观的整体性设计首先应该从设计的整个过程着手,依据景观规划设计操作方法的三元论,在对社区第五立面景观设计之初,就要求规划师、建筑师、景观师同时介入,实现规划、建筑、景观的一体化设计[7]。

(2)空间的整体性设计
空间整体性设计是社区第五立面景观和谐统一的基础,社区第五立面各景观元素在设计中必须体现一种整体性。

在社区开发过程中,避免“挑肥拣瘦”的现象,比如社区临街地区与内部地区开发性质、开发时间的不同,导致景观缺乏整体性,地域景观参差不齐。

部分地区景观美轮美奂,而其余的地区景观缺失。

同时还要处理好社区第五立面景观与社区所处地段周边景观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

3.3.2.2“反规划”设计
相对于传统的“规模—性质”为依据的城市规划体系,“反规划”意味着城市规划将“图—底”关系颠倒过来,先做一个底——
—即大地生命的健康而安全的格局,然后,再在此底上做图——
—一个与大地的过程与格局相适应的、可以持续增长的城市。

这个过程并不是简单的绿地优先,更不是反对规划,而是强调生命土地和地域景观的重要性[8]。

传统的社区规划,都是先进行建筑和道路设计,然后展开景观设计,景观只是在建筑和道路中见缝插针式的填充绿化,严重影响了景观第五立面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而我们现在所倡导的是彻底颠覆小区的概念,把公园引进来,不再是某某小区,
而是某某园或是某某苑,即对小区进行公园式的营造,把景观放在首位,先进行景观规划,再根据景观的布局,融合建筑,这样不仅使建筑藏匿于一个个组团景观中,形成私密的空间,还能更好的结合硬景和软景,让人觉得是生活在公园中的家,而不是生活在建筑中的家。

通过塑造公园式的社区景观环境,尽量淡化交通的主导地位,以道路为图,景观为底,营造出整体和连续的社区第五立面景观。

3.3.2.3多样性设计
多样性是大城市的天性,而城市社区是城市居民生活的共同体,也须具备多样性的特征。

在现代主义功能分区长期的影响下,僵化的功能分区的弊端日益显现,单一居住功能布局给居民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便[10]。

在对社区第五立面景观进行设计的时候,应该考虑到社区居民的兴趣、能力、需求、财富甚至口味,并深入分析他们之间的相互关联,由此形成错综复杂而又相互支持的社区功能[14],设计出富有活力的丰富多彩的社区第五立面景观。

3.3.2.4立体化设计
城市社区的立体化设计是指将平面化的景观空间化、层次化。

根据城市社区第五立面景观的空间层次体系,立体化设计有三种方法:第一,高差地形的利用[15]。

起伏的地形设计强化社区第五立面景观的个性,不同高度的视点给居民带来了不同角度的第五立面景观。

如香港著名建筑师严迅奇先生设计的深圳“十七英里”。

该项目的位置独特而罕有,由于处于沿海山坡上,大鹏湾壮阔海景尽入眼帘。

在此自然环境下,住宅组群的规划并不追求形式主义的轴线及对称,而是尽量利用基地本身海岸线迂回曲折的地形及由高而下的天然山势,以高低错落的几何立体组合,营造整个环境第五立面景观的层次感(图1)。

第二,外部构筑物的空间设计。

该方法不仅是增强社区第五立面景观层次感的重要手段,还是解决社区内部交通空间与活动空间融合的问题的出路。

在社区景观营造的过程中,将高台广场、下沉空间、二层步道、景观天桥等一系列第五立面景观元素融入其中,从而既丰富社区居民的交通和活动空间,又增强了社区第五立面景观的视觉质量,如万科
“第五园”(图2)。

第三,社区建筑群屋顶的层次设计。

单一建筑屋顶花园设计在当今看来已经不是新鲜事物,高低错落的屋面和露台,布置上植物与景观设施,从而形成丰富的建筑第五立面景观。

但是,独立的建筑第五立面景观对于整个社区景观的整体性的贡献并不大。

因此,在社区第五立面景观设计时,应着重考虑社区建筑群屋顶花园的层次设计[9]。

一方面,在规划之初根据建筑物的不同高度对其进行交错布置,以此来增强第五立面景观的层次性;另一方面,可以建造连续的屋顶景观,丰富社区第五立面景观的肌理。

建造连续的屋顶景观是一种相当现代的建筑理念,这些屋顶景观通过景观天桥连接而成,有秩序、有联系的在社区上空形成一个个长长的平台,而这些天桥自身就像花园一样。

3.3.2.5特色化设计
社区第五立面景观的特色化设计的目的是要增强整个社区景观的可识别性。

识别性的增强有利于使居民对社区产生更大强的归属感。

因此,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加强社区第五立面景观的特色化:第一,肌理,是指物体表面的组织纹理结构。

在社区第五立面景观塑造过程中应该注意对景观肌理的处理,不同社区往往具有各自特色的第五立面景观肌理。

如肇庆市端州区
1b
图1具有丰富层次关系的第五立面景观图2第五立面景观元素
打造了10多种个性化社区品牌,宋文化社区、康乐型社区、环保型社区、商业文化社区等等。

这些社区的不同风貌特点在其第五立面的景观肌理上都有显著的特点。

第二,色彩,色彩处理也是增强社区可识别性的重要手段。

在社区中用不同色彩的住宅与景观来增强识别性,避免单调的感觉。

如万科四季花城就运用鲜明的色彩来使其社区取得较强的可识别性。

这样的色彩处理使社区第五立面景观俯瞰效果突出了明快、亲切的氛围(图3)。

当前,城市第五立面景观设计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社区景观作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第五立面的设计和研究有助于提高和完善城市景观的质量,从而增强社区的社会属性的功能。

通过对社区社会属性的分析和研究,
结合社区第五立面景观的整体化、“反规划”、多样性、立体化以及特色化等多方面的设计,积极地把社区第五立面景观设计的概念纳入到社区建设的议题中来,真正地体现“以人为本”的社区设计理念。

实践证明,社区第五立面景观设计是对传统社区景观的有力补充,是一种需要被重视的景观设计手段。

参考文献
[1]蔡禾.社区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殷智贤.我们如何居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单菁菁.社区情感与社区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艾亚玮.城市环境景观立面设计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04.[5]杜鹃.基于健康城市理念的旧居住区更新[D]:南京:东南大学,2006.
[6]李敏.建筑第五立面景观设计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7]刘滨宜.三元论—人类聚居环境学的哲学基础[J],规划师,1999,(2).
[8]俞孔坚,
李迪华,刘海龙等.“反规划”途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9](美)西奥多·奥斯曼德森著,林韵然,郑筱津译.屋顶花园:历史·设
计·建造[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10](日
)浅见泰司著,高晓路、张文忠、李旭等译,居住环境评价方法与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1]Hall Peter.Cities of tomorrow[M].Blackwell Publishers.
Malden USA ,
1997.[12]Erisco Bauder.Green Roof Manufacturer ,Sbrochure ,2000.[13]Hugh Barton &Catherine Tsouron ,Healthy urban Plan
ning :A WHO guide to planning for people[M],London ,Spon press ,
WHO Region Office for Europe ,2000.[14]J ·Jacobs.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
Random House ,New York:1961
[15]Naveh Zev ndscape ecology[M],
Springerverlag ,
1994.3b 图3第五立面景观的特色化设计
图片来源:万科四季花城视觉识别形象手册
作者简介

庆,
1985年生,男,浙江金华人,东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向硕士研究生。


崑(通讯作者)
,1969年生,女,山东省黄县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后,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旅游规划,东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园林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