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多普勒血流对不典型葡萄胎诊断价值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彩色多普勒血流对不典型葡萄胎的诊断价值[摘要]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不典型葡萄胎的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经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查后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不典型葡萄胎的声像图及彩色多普勒血流特征。
结果 30例不典型葡萄胎声像图无特异性,其中13例声像图类似不全流产,17例声像图类似宫腔积血。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30例不典型葡萄胎中25例宫腔内团块样病变(类似不全流产10例、类似宫腔积血块15例)及宫壁可见较丰富的血流信号,均呈低阻动脉血流信号,阻力指数(ri):0.45±0.08。
结论二维超声对不典型葡萄胎无特异性,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不典型葡萄胎宫腔团块内可记录到高速低阻血流信号;因此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不典型葡萄胎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不典型葡萄胎;阻力指数[中图分类号] r44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7-305-01
significance of 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 for diagnosing atypical hydatidiform mole
liu xiaofei
(department of ultrasou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hospitalyulin shanxi719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 (cdfi) for diagnosing atypical
hydatidiform mole. methods atypical hydatidiform mole affirmed by post- operative pathology in 30 cases were involved retrospectiveiy.blood flow signals, spectral features, 2-dimages of the hydatidiform mole were studied in the 30 cases. results 2-d images of the 30 cases did not feature.in the 30 eases,2-d images of 13 cases were similar incomlete abortion, but 17 cases were similar uterne canal blood masses,color flow signals in uterne canal mas ses could be detected in 25 patients of 30 cases,no color doppler blood flow could be found in 5 cases.the direct man ifestaon of doppler spectrum was high velocity flow with low resistance. resistance index (ri) was 0.45±0.08. conclusions cdfi is a valuable means for diagnosing atypical hydatidiform ulole.[keywords] 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 atypical hydatidiform mole; resistance index
葡萄胎是常见的妊娠早期疾病,对于典型者容易诊断,由于不典型葡萄胎属于葡萄胎的早期病变,声像图不典型且与典型声像图完全不同,类似于不全流产及宫腔积血块,故容易误诊为不全流产及宫腔积血等其他妇科疾病,为了提高早期诊断葡萄胎的准确率减少误诊率。
现将我室2005年~2010年经彩色多普勒血流检查后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0例不典型葡萄胎的声像罔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30例患者均来自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年龄20~35岁之间,临床以下腹痛、阴道不规则出血、早孕、先兆流产、不全流产等就诊。
1.2 使用仪器 alokaα-5,alokaα-10,aloka-5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凸阵探头,频率3~5 mhz。
1.3 检查方法适当充盈膀胱,患者平卧位常规全面扫查盆腔结构重点观察子宫及附件,发现宫腔病变时观察病变大小、回声与宫壁的关系并使用彩色多普勒血流(cdfi)适当调节取样框及增益.观察宫腔病变部位及相邻肌壁部位的血流信号,并用脉冲多普勒(pw)记录动脉血流信号的最大流速(vmax,cm/s)、最小流速(vmin,cm/s)、阻力指数(ri)同时观察双侧卵巢的结构及大小。
2 结果 30例经彩色多普勒血流检查后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不典型葡萄胎似不全流产型诊断正确10 例,似宫腔内积血块诊断正确15例,似不全流产型葡萄胎3例误诊为不全流产,似宫腔积血块2例误诊为宫腔积血块。
二维声像图表现:不典型葡萄胎声像图类似不全流产13例,宫腔内可见大小不等团块大小约1.0~2.0cm,团块部分周围可见明显积液。
类似为宫腔内积血块17例。
表现为实性为主的中等回声,范围大小约1.5~5.2 cm,其部分周围可见少许积液。
25例不典型葡萄胎(其中似不全流10例、似宫腔内积血块15例)于宫腔病灶内及相邻的肌壁均探及丰富的血流信号,脉冲多普勒(pw测定动脉
流速:vmax:25~45 cm/s,min:13~25cm/s,阻力指数(ri):0.45±0.082。
5例不典型葡萄胎(其中类似不全流产3例、似官腔积血块2例)于宫腔病灶内未探及明确血流信号,于病灶相邻肌壁内可见丰富的血流信号,pw测得:vmax:24~46 cm/s,min:15~24 cm/s,ri:0.42~0.54。
30例不典型葡萄胎患者25例子宫较大,5例子宫大小正常,增大子宫其中10例为类似不全流产型、15例类似宫腔积血块型。
30例不典型葡萄胎中22例双侧卵巢均探及多房囊肿,大小约4.3~6.0cm,其中似不全流产型9例,似宫腔内积血块型13例(包括彩色多普勒未探及血流信号似不全流产及宫腔内积血块各 1例)。
3 讨论葡萄胎是由于滋养叶细胞增生和绒毛发生水肿、变性形成无数小水泡,直径10~20 mm不等,形成如堆积的葡萄因此而得名。
极少情况可为正常胎儿合并葡萄胎,可能由于早期滋养血管发生障碍,使双胞胎之一死亡所致[1]。
本病在东方国家发病率高,据香港地区资料统计,每530次妊娠中有1例葡萄胎,且其中有10%左右恶变。
上海、山东等7个医院统计在产科住院总人数46981人中发现葡萄胎416例,发病率达0.84%,而西方国家发病率仅
l/2500。
近十余年来,由于医疗保健事业的逐年完善,发病人数已逐年下降[2]。
对葡萄胎的诊断有生物学免疫学及放射学等方法,但均不理想。
自从超声应用于妇产科诊断以来,发现葡萄胎声像图具有一定特征性,现已列为诊断首选。
但是超声诊断的葡萄胎均不是葡萄胎早期表现。
有人认为葡萄胎发生系因胚胎早期死亡绒毛水
肿与增值而形成水泡状胎块,它也可发展为自发性流产,故葡萄胎早期声像图无特异性或类似于枯萎卵或子宫腔内有肿块样回声,但见不到典型的水泡状表现[3],本组超声支持上述观点即二维超声不能诊断早期葡萄胎,诊断该病应密切结合临床病史与血hcg测定。
所以对于不典型葡萄胎即早期葡萄胎超声容易误诊及漏诊,本组30例不典型葡萄胎二维声像图即如此,均似不全流产及宫腔内积血块。
本组误诊5例均因未显示血流信号所致,误诊5例即诊断为宫腔积血块3例、不全流产2例,可能是由于病变较小、彩超血流灵敏度较差或彩色血流增益调节不当未能显示血流信号所致。
本组资料表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于不典型葡萄胎的早期诊断具有重
要的临床价值,因其能发现二维超声检查显示的似宫腔积血块或不全流产官腔内异常回声团的低阻血流信号。
不全流产时胎盘绒毛过度植入到肌层,绒毛着床部位的局部肌层回声不均,当少许残留绒毛组织时二维超声表现为内膜可见不均质回声斑及子宫肌层的低
回声区,cdfi 其内均可记录到灶性血流信号。
多量绒毛组织残留时二维超声表现为在宫腔不均质高回声区局部内膜下肌层回声不均,cdfi:显示局灶性斑片状或网状彩色血流信号,脉冲多普勒可记录到低阻力型的滋养层周围血流频谱及静脉血流频谱。
同时本组超声经验表明:当发现似不全流产或宫腔积血块的同时发现双侧卵巢多房囊肿,也应考虑不典型葡萄胎的可能。
另外当发现似不全流产或宫腔积血块的同时未见双侧卵巢双房囊肿,cdfi:病灶无血流信号,且血hcg滴度明显增高也应考虑不典型葡萄胎的可能。
当有
正常妊娠史二维超声表现为不全流产或宫腔积血块声像图的同时cdfi:病灶无血流信号,且hcg滴度不高考虑不全流产,如果没有正常妊娠史hcg滴度不高考虑为宫腔积血。
因此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能为临床早期诊断葡萄胎提供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 苏应宽.实用产科学[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1979:345.
[2] 王晓君,王小明.完全性水泡状胎盘与官角妊娠足月正常胎儿共存一例[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0,16(3):190.
[3] 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4版.北京: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1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