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探究活动有效性的基本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探究活动有效性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探究活动有效性策略

在数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广大教师对开展“自主探究”的教学做了许多有效的尝试,但本人通过大量的案例剖析,发现教师在探究活动中也存在许多问题或困惑,致使课堂探究活动缺乏有效性。我认为,要提高课堂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关键在于教师要为学生自主探索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教师的责任就是创造含有丰富信息,使学生能够在其中积极思考、探究和进行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就笔者的实践经验,下面谈谈本人的一些做法:

一、留给学生充分的活动空间

心理学表明,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关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动手操作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把学生推到思维活动的前沿。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还是忽视实践操作活动的设计,有些教师虽然很重视操作活动的设计,但操作活动总是来去匆匆,草草收场。这种“形式多,实质少”的活动形式,因其忽视对活动内在过程的有效转化和品质提升,使活动流于形式而难以收到实效。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上留给学生足够的活动空间,精心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操作活动过程,促使他们手、眼、脑、口多种感官并用,使学生在“做数学”中“学数学”,真正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例如,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其实就是一个图形的转化过程,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由四边形剪拼成一个三角形,但对于三角形剪拼成四边形,很多学生感觉比较抽象。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活动:正方形通过剪切可以拼成三角形,方法如图1:

仿用上面图示的方法,解答下列问题:

(1)如图2的直角三角形,设计一种方案,将它分成若干块,再拼成一个与原三角形等面积的矩形。

(2)如图3的任意三角形,设计一种方案,将它分成若干块,再拼成一个与原三角形等面积的矩形(在三角形中找到中位线ED´,沿着ED´剪切拼成图3中间的平行四边形,最后过点A’垂直剪切A´G´,把剪切下来的三角形放到右边即可)。

在这一过程中,我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操作,通过对几何图形的“割与拼”,学生经所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等思维过程,对图形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体验了图形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及创新意识。

二、留出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

关注学生个性化学习,面向全体,鼓励创新,是提高探究活动有效性

的重要途径。新教材的很多探究活动具有较大的开放性,没有统一答案,甚至没有标准答案,充分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性。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是“统一多、个性少”,在探索活动中没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度”。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索时,往往自己暗地设定一个具体的“目标”,并千方百计要求学生达到。学生稍有偏离,就强行将学生的思维拉到自己设定的轨道上来,不允许学生走它路,走弯路,走错路。这样的探索活动,实际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妨碍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甚至成为另一种形式的“注入”,不利于学生自主发展。因此,教师在探究活动中要敢于放手,为学生创造发表意见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多角度、多形式地进行探究活动,展示学生个性,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例如,课本里有这样一道练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17页):

已知四边形ABCD,E、F、G、H分别是四条边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很多学生都认为四边形EFGH不是平行四边形,因为目视的结果不太像。于是我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让学生利用图形计算器画一个任意四边形,依次连接各边中点,所得到的新四边形为中点四边形。然后

让学生拖动原四边形的其中一个顶点,改变原四边形的形状,观察图形的变化过程,看看得出什么结论。一个学生进行了演示并回答:拖动原四边形的一顶点,改变原四边形的形状,发现中点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由操作到观察再到猜想,符合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规律,这也是科学探索的步骤之一。在学生获得猜想后,教师进行适度的引导:实际上我们找到了一种证明中点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思路,原问题可转化为:证明中点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一学生根据图形的特点指明只需要证明一组对边互相平行就可以了,因为另一组对边平行的结论可以同理可证。这样原问题又向新的一个问题转化:如何证明中点四边形的一组对边互相平行呢?学生开始回顾判定两直线互相平行的方法,并利用图形计算器进行探究。很快学生发现利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关系来证明比较困难,教师提醒学生是否能利用其他的办法来证明一组对边互相平行。一学生回答:可以利用“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互相平行”这个性质来证明。接下来,问题转化成如何寻找这条“中介”直线。学生又利用图形计算器进行探究。这时请一名学生上讲台演示其发现的过程,指明BD就是我们要寻找的“中介”直线。教师追问:此时我们研究什么问题就可以解决原问题?这样层层推进,让学生体会到命题的证明过程实际上也是命题的转化过程,是一个从未知逐步转化到已知的过程,让学生逐步体会到“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分析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三、构筑一个能让学生合作交流的互动平台

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提倡合作学习是提高探究活动有效性的重要形式。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因此,教师要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促使集体智慧高度结晶。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出现了“合作多,交流少”的现象,由教师的“一言堂”演变成学生的“一言堂”。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对合作探究的意义缺乏深层次的理解,合作探究未能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同时合作交流又缺乏对小组中所有成员的关注,使得交流活动成了小组中学习成绩优秀者的独角戏。所以,教师应加强对合作探究的有效组织和指导,提出问题后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进行自主探索,把握合作的时机,协调自主与合作的关系,营造合作交流的氛围,引导学生在小组中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提高合作交流的效果。同时要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帮助其共同探究,使他们也能积极地参与探索活动,并能够敏税地捕捉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体现自身的价值。

当然,任何的策略和模式都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教师应在教学的过程中再创造,研究出更合适自己的教学策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