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隋唐时期) 讲练复习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隋唐时期)讲练复习知识
主题线索:
一、隋唐国家局面统一
1、隋朝的建立和统一: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军南下,灭掉最后一个政权陈,重新统一南北。
2、你发现了吗?隋朝与历史上的秦朝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你能试着比较一下隋朝和秦朝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吗?
【点拨】寻找隋朝与秦朝的相似之处,可以从两个王朝的建立、统一,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推行的措施、发生的重大事件、灭亡等方面入手加以比较。
【答案】隋朝和秦朝都是结束分裂割据局面,重新统一全国的朝代。秦朝结束春秋战国纷争的局面,隋朝结束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隋朝和秦朝都创立了一些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重要制度,如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隋朝的科举制度等;隋朝和秦朝都有伟大工程的建设,如秦朝的万里长城的修建,隋朝的大运河的开凿;隋朝和秦朝都是短命王朝,都由于暴政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而被农民起义所推翻,之后都继承了强盛的朝代,如西汉和唐朝。
二、隋唐政治统治清明
隋唐盛世局面的开创与下列皇帝励精图治的清明统治是分不开的。
⑴开皇之治:隋文帝是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他在位时,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提倡节俭,国家出现统一安定,人口大幅度增加,社会经济繁荣的局面。隋文帝的年号叫开皇,史称“开皇之治”。
⑵贞观之治:唐太宗贞观年间,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他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同时注意“戒奢从简”。他还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同时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那时候,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他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⑶贞观遗风: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或具有“贞观遗风”。
⑷开元之治:唐玄宗前期(开元年间)任用熟悉吏治、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等人当宰相“励精为治”。他尤其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的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的政绩。他还命人烧毁宫内一批珠玉锦绣,表示不再用奢侈物品的决心。这些改革措施,使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正因为此,唐朝出现了“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
三、隋唐社会经济繁荣——开元盛世
⑴隋唐经济繁荣的原因: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②统治者励精图治:创造清明的统治环境;采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经济政策;注意处理民族关系、加强中外交往,促进民族之间、中外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③生产工具的革新促进经济发展。
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⑵隋唐经济繁荣的表现:
①农业:生产工具改进:唐朝创制了曲辕犁和筒车。繁荣表现:唐朝,共修建了四十多处大型水利工程。农耕技术有了很大发展,南方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大量栽种水稻,一年两熟耕作制已经出现。蔬菜从西域传入了许多新品种。茶叶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饮茶之风在全国范围盛行。
②手工业:特点:发达。表现:丝织技术高超,丝织品花色品种很多。陶瓷业方面,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著名,其中唐三彩是世界工艺的珍品。③商业:商业繁荣主要体现在大都市上,其中长安城最具代表。长安城宏伟富丽,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区,市是商业区。长安城街道整齐、树木成行、人口众多。长安城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大都市。
汉唐时为什么都会出现盛世局面?从中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点拨]此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再现史实的能力和比较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明确汉唐时期的盛世局面有哪些,(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分别有哪些原因促使盛世局面的出现,然后寻找共同点,“启示”要结合原因表述,做到论从史出。
[答案]
⑴共同点: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统治者励精图治:创造清明的统治环境;采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经济政策;注意处理民族关系、加强中外交往,促进民族之间、中外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③生产工具的革新促进经济发展。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等。
⑵启示:①恰当的发展政策,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②政局的稳定、国家统一,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四、隋唐政治制度先进——科举制
⑴科举制的创立:为了改变魏晋以来选官制度的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科举制正式诞生。
⑵科举制的完善:
①唐朝科举制逐渐完善,常设的科目很多,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
②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在位时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武则天:也大力提倡科举,首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把诗赋作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⑶科举制的影响:
①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②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③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英国大百科全书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材料二:孙中山说:“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请回答:
⑴材料一中的提到的“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是指我国古代的什么制度?
⑵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有什么相同之处?
⑶材料中的“考试制度”或“选举制度”最早创立于何时?完善这种制度的关键人物及突出贡献是什么?
⑷如何评价这种制度?
⑸从古代的考试制度到今天的高考、公务员考试仍然是选拔人才和官员的一个重要手段,请简要谈谈你对“考试”的看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科举制相关知识的识记、比较、理解、评价、拓展等综合能力。第一、二问,可根据材料提供的关键词信息作出判断,如:“最早的考试制度”、“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第三问,可以再认再现课本介绍的科举制创立、完善的知识即可。第四、五问,应注意对科举制和考试的评价要辨证的看,要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来回答,形成正确的认识。
[答案]。
⑴科举制。
⑵都认为最早的考试制度源于中国,即为选官而推行的科举制。
⑶①隋朝。②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在位时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武则天:也大力提倡科举,首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把诗赋作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⑷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科举制在我国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还影响到国外;但科举制也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⑸认识:考试制度是选拔人才和官员的一个重要手段,但并不是唯一的手段等。(言之有理即可)
五、隋唐民族关系和睦
唐朝民族关系和睦融洽,民族交往频繁,推动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进步,导致这一历史现象原因虽然众多,但唐朝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①原因:唐朝之所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一是唐朝疆域辽阔,民族众多。正确处理好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是统治者巩固统治必须应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唐朝统治者总结了秦汉以来处理少数民族关系政策的得失,认为搞好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即“治安中国”),增强实力,善待少数民族(即多用“抚”,少用“剿”的手段),比修长城要好得多。二是唐朝国力强盛,增强了统治者的自信心,为唐朝统治者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代表人物:唐朝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的代表人物是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
③表现: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以灵活多样著称。唐统治者在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时,能从各少数民族的实际出发实行不同的开明政策。或用人不拘民族,各族上层分子在京师任官与汉族官吏待遇等同;或采取和亲政策,如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等;或实行册封制度,如唐玄宗先后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等;或依据民族实际设置管理机构,如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等;或与少数民族会盟,如唐蕃会盟等;或对那些主动挑起战争个别少数民族,实行先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