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群体心理与班级管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群体心理与班级管理

一、选择题

1、群体:两个人以上,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

2、群体的特点:群体成员有共同的目标、成员明确意识到自己属于某个群体、群体内存在一定的结构、群体内有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观和规范,以及由此形成的强大的群体舆论压力。

3、群体的功能:生产性功能、维持性功能。

(1)生产性功能:体现为教学功能和教育功能;

(2)维持性功能:学校和班级的维持性功能体现为对教职工及学生的凝聚功能。

4、群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阻抑作用、从众和服从、去个性化。

(1)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阻抑作用

A、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体对群体中活动增质增量的倾向。1897年,由特里普里特发现的。

B、社会阻抑作用:群体情境使个体活动减质减量的现象。

(2)从众和服从

A、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意见或行为的现象。如,阿虚进行的“三垂线实验”被奉为从众现象的经典研究。

从众受情境和个性两个方面因素制约。情境因素有:问题的性质、群体的权威、群体意见一致的程度。

B、服从:是个人按照社会或群体的要求、或他人的请求而做出的行为。可分为:对群体规范的服从和对权威个人的服从。如,有学生为了得到老师的奖励,有学生则害怕老师批评,这是对群体规范的服从。

(3)去个性化:个人在群体情境中可能失去自我认同感和责任感,失去自我控制,行为放肆,表现出独处时通常不会作出的行为。这种个人在群体中处于相对丧失个性状态的现象称为去个性化。如,许多人“起哄”的时候,平时文雅的学生也会表现得粗鲁无礼。

去个性化产生的原因:暗示、模仿和感染的作用、匿名、责任扩散。

5、在竞争和合作情境中,即使有的外部行为相似,其心理状态是完全不同的。

6、竞争(使用辐合思维):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在某项活动中力争胜过对方的行为。

7、合作(使用发散思维):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为实现共同目标在某项活动中联合协作的行为。

8、班级群体:学校行政部门把学生按年龄、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一个教学班的学生构成的学生群体就是班级群体。

9、儿童进入学校后,班级中对其社会化影响最大的是教师。

10、班级学生学习的总体水平与班级群体的发展高度相关。

11、集体:是为了实现有价值的社会目标,严密组织起来的、有纪律、有心理凝聚力的群体,是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具有最高的有效性。

12、班级形成四个阶段:松散期、同化期、凝聚期、形成期。

(1)松散期:班级组建初期,大部分学生互不认识,彼此之间还没有许多思想上的交流,互不了解。

(2)同化期:成员之间开始熟悉,在频繁来往中结成伙伴。

(3)凝聚期:是形成班级群体的核心

(4)形成期

13、在班集建设中最关键的因素是目标和规范。

14、群体规范:是群体中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已经确立的思想、行为和评价标准。

15、群体规范的功能:群体支柱的功能、评价标准的功能、行为导向功能。

16、遵从:人体按照规范去行动。表现方式:服从、认同、内化。

(1)服从:个人表现出符合规范要求的行为是由于想要得到外部的奖励或免受惩罚。

(2)认同:个人受到遵从规范的他人或群体的吸引,感受到喜欢和以此自居,并以他人为榜样产生模仿而表现同样的遵从行为。

(3)内化:是个人从内心真正相信规范的要求是对的,认为自己确有必要按照规范来行动,将规范内化为自我要求。

17、群体规范强大的动力功能主要通过舆论发挥出来;而小学生中的舆论主要受教师的导向。

18、群体内聚力表现:认同感、归属感、力量感。

19、群体内聚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群体成员对群体的信奉程度。

20、群体内聚力大小的其他因素:成员对群体目标的认同、群体的领导方式、群体内部的目标结构和奖励方式、外部影响。

21、心理气氛:是指群体中占优势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表现。

22、士气:指群体在完成任务时的工作精神。士气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必要条件之一,但不是充分条件,也就是说士气高不一定工作效率高,而士气低决不会有高效率。

22、影响士气的因素(简答P308):对群体目标的赞同、对活动的满意感、群体领导方式、和谐的人际关系。

23、纪律:是群体为维护共同利益并保证工作、生活正常进行而制定的要求各个成员遵守的某种准则,它对人的行为施加外部控制。

24、解决纪律问题的目的在于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25、个体遵守纪律的心理发展历程分五个阶段:

(1)强制阶段(0-6岁)

(2)强化阶段(6-9岁):如,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最有效的纪律约束方法。

(3)遵从集体阶段(9-16岁)

(4)服从法律和权威阶段(16岁-成年)

(5)民主平等阶段(成年)。

26、学生违反纪律的根本原因是学生某种心理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27、根据活动的目标、内容及成员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可以将群体划分为不同的发展水平,按照从低到高的顺序依次为:松散群体、联合体、合作体、集体。

二、简答题

1、简述个体遵守纪律的心理发展历程。(P310)

个体遵守纪律的心理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1)强制阶段(0-6岁),这时儿童不理解纪律约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主要靠强制来约束。积极强制是成人运用语言、目光等对儿童的心理压力使之遵守纪律。消极强制也即体罚,尽量少用。

(2)强化阶段(6-9岁),此时儿童行为遵循快乐原则,能理解行为后果对自己的影响。可以采用强化的方式。教师的表扬或批评,班级或学校的评比和奖励都是有效的强化物。

(3)遵从集体阶段(9-16岁),这一阶段儿童开始认识到集体与自己的关系,看重集体荣誉,可以利用集体作为强化手段,用集体要求和集体荣誉来约束其行为。

(4)服从法律和权威阶段(16岁-成年),此时学生认为维护社会秩序的行为是好的行为并把行为责任转向个人,理解了约束的必要性,开始学会自我管理。

(5)民主平等阶段(成年),这是纪律约束的最高级阶段。群体成员自主地共同制定规范,把内部要求外化,遵从纪律完全是自觉的。

2、简述个别学生违反纪律行为的动机有哪些?(P312)

诱发学生破坏纪律行为的直接原因形形色色,心理学家贝勒将学生问题行为动机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因厌烦而追求刺激;

(2)因挫折或紧张而发泄或逃避;

(3)寻求注意、承认和地位。

3、如何解决纪律问题?(可以分成两个问题,一个是解决个别学生的纪律问题,一个是解决班级群体的纪律问题)(P314)

纪律问题可分为个别学生的纪律问题和班级群体性的纪律问题,应当区别对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