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性别分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性别分工
“男主外,女主内”自古以来一直是我国主要的性别分工模式,甚至在21世纪的今天还受到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虽然许多女性已经走出家庭,走向工作岗位,但是这种转变并没有减少女性在家务劳动上的工作量,她们仍然承担着大部分家务劳动。

这对女性来说是不公平的。

所以本文主要利用社会性别理论来分析我国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性别分工以及由此引发的一些思考。

标签:社会性别;家务劳动;性别分工
在传统社会中,大部分家庭的经济来源依靠男性,女性主要负责做家务和照顾孩子。

而在当今社会,许多女性都已经走出家庭、走上自己的工作岗位,承担起家庭的一部分经济责任,但是她们的家务劳动任务并没有减轻多少,她们仍然承担着家里的大部分家务。

如张传红在乡城流动对夫妻家庭性別分工的影响研究中提出,当妻子上班不在家的时候,丈夫会做一些必要的家务,一旦妻子下班回家,丈夫就不再插手,妻子得承担家里所有的家务。

笔者认为这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生活在父权制社会里,男性构建的条条框框已经深深影响到每个人的思想。

就像波伏娃所说的,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塑造的。

[1]
1 社会性别的内涵
“社会性别”一词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由西方女权主义者提出来的。

“社会性别”与“性别”一词不同。

“性别”主要是基于男女两性生理的差异所形成的一些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

它的英文表示是sex。

[2] 而“社会性别”是一种社会结构,一种机制,是社会对个人的期待,它是被构造在经济、意识形态、家庭、政治等主要组织里的一种机制。

它的英文表示是gender。

[3] 所以,“男主外,女主内”这种性别分工模式不是天生存在的,而是被构建的,是社会性别这种机制所塑造的反映在社会生活中的对男女两性的社会期待,它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在不同的社会中表现为不同的模式。

女权主义认为它是男女两性不平等关系的延伸,男女依据此在家庭中寻找自己的位置。

[4]
2 传统的性别分工
在传统的社会里,一方面受到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思想观念的影响,男性由于体格强健主要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而女性主要从事一些家务劳动。

这样的分工使得公共领域自然而然成了男性的地盘,而女性只能待在家里从事繁琐的家务劳动。

[5] 从表面上看,这种分工是男性对女性的关照,主动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实质上这种分工是在男权社会下构建的,是对女性的歧视和贬低。

另一方面表现为“男主女从”的依赖关系。

在男权统治的社会里,女性在各个方面都依赖于男性。

第一是经济上的依赖,由于“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模式,使得男性主要在外挣钱养家,女性主要负责无偿的家务劳动,女性不得不在经济上依赖男性,这也导致男性有更多的话语权,在家中处于优势地位。

第二是思想上的依赖,由于男性长期与公共领域接触,而女性长期待在家里与世隔绝,使得男性在见识上比女性广一些,从而导致女性没有更多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思想上依赖
男性。

第三是价值实现上的依赖,中国有句老话叫:“男人背后的女人”,女性价值主要是通过“贤妻良母”的形象来表现的,所以女性价值的实现主要取决于男性的成功与否。

[6] 例如,在改革开放初期“二保一”的家庭分工模式,许多女性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而牺牲自己,放弃自己的事业,全身心投入到家务劳动中。

[2]
这种传统的分工模式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它使男性处于优势地位,生活在男权社会里,社会性别构建的男性养家糊口、女性负责无偿的家务的性别分工模式,贬低了女性的地位。

“男主外”使得男性与社会有更多的联系,促使男性的个人发展,经济上的优势使得他们在家里有更多的话语权。

而女性从事无偿的家务劳动使得她们处于弱势地位。

另一方面,男性构建的条条框框也给他们自己带来了困扰,“男主内,女主外”的传统性别分工模式给那些弱势男性群体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压力。

3 现代社会的性别分工
在当今社会,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虽然已经淡化了,但是作为一种流传下来的风俗习惯仍然影响着当今社会。

在现代社会中,性别分工模式呈现一种多元化的趋势。

第一,双职工模式。

一方面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的经济压力越来越大,单单依靠男性一个人的收入不足以维持家庭的支出。

另一方面是由于女性的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所以在21世纪的今天,许多女性也走出家门,走向工作岗位,承担家庭的部分经济压力。

与传统社会相比,现代社会的女性多了一份在外工作的责任,但是她们的家务劳动量并没有减少多少。

如张传红在乡城流动对夫妻家庭性别分工的影响研究中发现,在现代社会中男性虽然参与了家务劳动,但大部分家务劳动依然由女性承担,当妻子上班不在家的时候,丈夫会做一些必要的家务,一旦妻子下班回家,丈夫就不再插手,妻子得承担家里所有的家务。

[7] 第二,农村“留守妇女”。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的剩余和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农村居民仅仅依靠农业收入已经不足以满足家庭的经济支出,许多农村男性开始离开家乡,流入城市打工挣钱补贴家用。

“留守妇女”除了承担家务和照顾孩子以外,又多了一份农业生产的责任,受“男主外,女主内”观念的影响,农业生产也就归到了“内”的范围里。

除了以上两种情况,受改革开放初期“二保一”模式的影响,现代许多核心家庭的双职工,承担着工作和家庭双重责任,当两者不能同时兼顾时(如家里有需要照顾的孩子和老人),往往是女性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和照顾家庭,牺牲自己,放弃自己的工作,回归家庭。

不管是传统的性别分工还是现代社会的性别分工都存在着“男主外,女主内”的成分,女性总是处在不利的位置上。

在传统社会里,男性在外挣钱养家糊口,女性负责繁琐的无偿的家务,由于女性没有经济来源而受到歧视,在家中处于弱势地位;而在当今社会中,女性虽然获得了工作的权力,许多女性走出家庭,走上了工作岗位,但是她们的家务劳动并没有减少多少,男性以性别为借口,使得女性承担起了工作和家庭的双重责任。

所以在现代家庭中,虽然许多女性有了自己的收入,家里的繁琐小事(如柴米油盐)由女性做主,但是大事的决定权仍掌握在男性的手里,女性仍然处于弱势地位。

4 影响性别分工的因素
综合所有文献,笔者认为影响性别分工的因素有以下几种:
4.1性别意识因素
性别意识因素是影响性别分工最主要的因素。

“男主外,女主内”这样的观念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断构建出来的。

社会性别通过社会化的形式内化于人们的思想中,使得人们从小就接受“男主外,女主内”这样的社会化教育。

例如初智巍在研究高校教师社会性别意识现状时发现高校教师的社会性别意识存在偏差,他们认为男性天生优于女性,这种思想偏见必定会影响到学生。

[8]由于社会性别的原因,大家从小生活在男权规定的条条框框里,从小就开始接受“男孩子应该做什么,女孩应该做什么”的教育,所以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他们的意识里就认为挣钱养家是男性的责任,而做家务和照顾孩子是女性的责任,对他们而言,不存在不平等的问题。

4.2经济地位的影响
相对资源论认为,一个人拥有的资源越多就越有话语权。

[9]当女性走出家庭,走向工作岗位,有了自己的一份收入时,她们在家中就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这时男性也会参与到家务劳动中来,由原来的对家务不闻不问的态度到主动承担一小部分家务的转变。

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模式。

[10][11][12][13][14]
4.3经济体制的影响
改革开放初期,生产力水平低下,我国经济基础薄弱,大家纷纷选择“二保一”的分工模式。

进入90年代后,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家政等服务行业的兴起使得女性再次走出家庭,走向工作岗位。

[2]
5 思考与建议
从社会性别的内涵中我们知道“男性应该做什么,女性应该做什么”这样的规定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社会性别不断构建的结果。

在男权社会下,社会性别所构建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模式,从表面上看,是男性对女性的关爱,把繁重的体力活留给自己,而让女性做一些轻松的的家务,事实上是对女性的歧视,是男女不平等的一种表现。

其实家务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如果换做让男性去做,并不一定能做的好。

综合所有文献引发我的一些思考:第一,我们要打破“女孩不需要太努力,只要嫁得好就行”的传统观念,笔者认为“干的好是嫁的好”的基础,女孩只有自己不断的努力,使自己变得更优秀,才会遇到优秀的男孩子,在思想上才不会落后,才会与男性保持一致;女性只有经济上独立,不依靠男性,在家中才会有更多的话语权。

第二,传统性别观念的限制对男女两性都有不利的一面,它使得女性长时间压抑,与外面的世界缺少联系,得不到发展;使得买房、买车的责任落到了男性一人的肩上,给男性的经济上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第三,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在竞争激烈的今天,男性一人的经济收入不足于满足家庭的需要,迫使女性不得不走出家庭去工作,承担起家庭的部分经济重
任。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不平等的性別分工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人们的性别意识问题。

所以我们应该做到:第一,要加强性别意识教育,将性别意识教育课纳入小学教育的必修课中,从小就要树立正确的性别意识观。

第二,从文献中也可以看出,女性的平均教育水平是低于男性的,所以我们应该从教育入手追求公平,加强女性的教育水平,从而增强女性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北京:中国书藉出版社,1998.309.
[2]林虹.城市青年知识分子家庭性别分工模式嬗变的”社会性别”分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01):26-29.
[3]王政,等.社会性别研究选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390.
[4]张李玺.夫妻冲突:家庭性别分工模式重构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现象[J].妇女研究论丛,1998(03):4-8.
[5]戴黔.对家庭性别分工与角色歧视的思考[J].品牌,2014(03):35.
[6]王晶,师吉.女性主义对构建和谐家庭性别分工模式的思考[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8(04):59-64.
[7]张传红.乡城流动对夫妻家庭性别分工的影响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03):95-101.
[8]初智巍.高校教师社会性别意识现状初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7(03):49-51.
[9]郑加梅,卿石松.家务分工与性别收入差距:基于文献的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2014(01):107-114.
[10]胡琦,周端明.基于就业与收入视角的安徽省女性经济地位分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122-126.
[11]殷婕.家庭策略对双流动家庭性别分工的影响[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4,16(02):96-99.
[12]何军,李庆,张姝弛.家庭性别分工与农业女性化——基于江苏408份样本家庭的实证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01):50-56.
[13]徐安琪.家庭性别角色态度:刻板化倾向的经验分析[J].妇女研究论丛,
2010(02):18-28.
[14]陈丽琴.女性家庭地位视域中的黎族社会性别等级——以海南省五指山市3个村为个案分析[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3(05):46-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