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一)通论
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词汇

1、同义连用
双音词形成过程中,大多数都经历了同义 临时连用的阶段。具体表现为组合没有固 定的形式,古人对同义单音节词常加区别。
名词+名词
①殷商 殷商之旅,其会如林《诗经*大雅*大明》 ②朋友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论语*学而》“
(郑玄注《周礼*地官》,朋,同门曰朋,友:同志曰友。)
通論(四)
詞的本義和引申義
(一)词的本义
本义,也就只是文献语言能够证明的最初 意义。
纲 1、网上的总绳 若网在纲,有条有紊。(《尚书盘庚上》) 2、事物的总要 为政贵当举纲。(《北史源贺传附源怀》) 3、国家的法纪 近习用事,渐乱国纲。(《晋书五行志下》
(二)、探求词的本义依据
(1)同义词的“同”是就义项讲的,而不 是就词义系统讲的。
(2)词义的发展的,同义关系是可变 的。
“窮”和“貧”在今天是同義詞,但古代 “窮”是 指的仕途坎坷不順,是與“達”相對的一個 詞。
(3)有些同义词有用于泛指和用于特指的区 别。
一個詞的泛指和特指會決定它與別的詞的 同義關係, 例如,頁92舉到的“禾”,泛指與“穀” 同義,特指與“粟”同義,“稻”泛指與 “米”同義,特指卻是“糯米”。
2、偶辞偏指、偏义复词
由上面连用现象同时产生还有一种特殊的 语用现象,即古代汉语中的偏义现象,在 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由两个近义或反义语素 组成,其中一个语素在本来意义成为该复 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是作为陪衬。
注意
上古这种偏义只有结合具体语境才能体现 一类:缓急、得失、休祲、长短、利害 另一类:面目、风雨、国家、市朝、车马、 园圃
古汉通论笔记

7、假借义:朱骏声所谓“本无其意,依声托字”,与本义不相干。只是借用,不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如,解通邂(解后即邂逅)。
通论(五)
1、文字学家主要凭字形来辨别本义,这是因为汉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意义有密切的关系,分析字形有助于对本义的了解。
11、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局,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通论(二)
1、语言既有继承性,更有发展性。必须特别注意古今词义的异同。
2、基本词汇:从古至今意义几乎没有变化,是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的继承性、稳固性的重要表现之一,在汉语词汇中只占极少数。使用同一形体而古今意义无关的词,在汉语词汇中更是少数。
E、转注:说法不一。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后代的争论:江声(部首,凡某之属皆从某);戴震(互训:转相为注,互相为训);朱骏声改变了定义和例字(引申:体不改造,引意相受;令长是也)。
F、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以令长为例。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如上、下、本、末、亦、刃。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及、从、武、信、休、。
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如江、河、沐。
5、六书当中最重要的最能产的一种造字方式是形声。意符相同的形声字,在意义上大都和意符所标示的事物或行为有关。如贝与财物有关,言与言语有关,心与心理有关。意符表示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意义范畴并不等于词义本身,不能从意符知道本义。但可以根据意符来辨认某一个形声字的几个意思中,哪一个是本义或比较原始的意义,哪些是引申义或假借义。对意符有三点注意: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一)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通论(一)——词类活用词类活用的定义:汉语词类的划分古今基本一致,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动词、形容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
词类的基本功能古今也基本一致。
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类语法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与兼类不同,兼类是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句法功能,这些功能是经常的而不是临时的。
而活用则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
离开了这种语境该功能不复存在。
词类活用的类型: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即动词、名词、形容词的活用。
具体而言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名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以及做状语。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使宾语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意思,它用一种动宾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使结构显得简练。
在上古兼语结构很罕见。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
凡是由意动词构成的句式都是以主谓词组做宾语的句式。
可变换为“以……为……”或“把……看作……”。
二者的区别在于使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发生了变化,意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没有发生变化而主语主观上认为它发生了变化或者对待的方式有所改变。
第一节词类活用的鉴别鉴别一个词是不是活用成另一类词,可以从语义和句法两个方面来考察。
通常词类活用会伴随词汇意义的改变。
如果一个词语按照平常的意义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是否为词类活用。
另外,语法特征尤其重要:比如词语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跟那些词语组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结构等。
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都是活用为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
如果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则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或用为动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遂王天下。
(《韩非子·五蠹》)(王天下:统治天下。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一、通论:词古今意义变化的应用:1、褒贬不同●古义褒今义贬的:复辟——古:恢复君位。
今:开历史的倒车。
爪牙——古:得力助手。
今:坏人的帮凶。
●古义贬今义褒的:锻炼——古:玩弄法律进行诬陷。
今:经过实践使之提高或变好●古义中性今义贬的:谤——古:批评议论。
今:诽谤。
谣言——古:指民间的歌谣谚语,感情色彩是中性的。
今:指流传的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并且具有贬义。
侵:古義指不宣而戰,無正義非正義之分。
今意指侵略。
●古义中性今义褒的:客——古:外地人今:宾客。
祥:古義指吉凶的征兆、預兆。
今意指吉祥,表褒义。
2、轻重不同●古义轻今义重的:如“恨”。
它在古代的意思是遗憾、不满。
今天“恨”的意思是痛恨、怨恨,词义比古代重多了。
●古义重今义轻。
如“怨” ,它在古代的意思是怨恨、痛恨。
今意指埋怨,词意轻多了。
使动与意动的区别1、举例: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荀子·劝学》)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战国策·齐策一》2、总结:⑴相同处:①句法结构相同,都是动宾关系。
②两种用法均可以由名词与形容词的活用形成。
⑵不同处①所表达的含义不同。
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是客观现实或者能够实现的,而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的看法,客观不一定如此。
②出现的范围不同。
意动用法仅限于形容词与名词的活用,动词只有使动用法,而无意动用法。
3、试对比以下例句●“工师得大木,则王喜。
……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
”:“小之”为使动用法,使……变小。
这是客观的结果。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小鲁”,是认为鲁国小,“小天下”是认为天下小。
并不是鲁国和天下真的变小了,这只是孔子登上泰山以后居高临下的观感而已。
●所以这是主观的看法。
因此,可以根据上下文意来辨别是使动还是意动词类活用的条件1、如何发现文言语句中的词类活用的词?通过句意的理解去发现通过一个词所处的语法环境来辨别(“词类活用的条件”):即看一个词在句中处于什么地位。
王力《古代汉语》目录

王力《古代汉语》目录(第一册)绪论第一单元文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宫之奇谏假道烛之武退秦师蹇叔哭师晋灵公不君齐晋搴之战楚归晋知荦祁奚荐贤子产不毁乡校常用词(一)古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二)古今词义的异同(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第二单元文选: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赵威后问齐使江乙对荆宣王庄辛说楚襄王鲁仲连义不帝秦触聋说趟太后常用词(二)古汉语通论:(五)汉字的构造(六)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第三单元文选:论语学而为政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礼记有子之言似夫子战于郎苛政猛于虎大同教学相长博学诚意常用词(三)古汉语通论:(七)判断句,也字(八)叙述句,矣字,焉字(九)否定句,否定词(十)疑问句,疑问词第四单元文选:孟子寡人之于国也齐桓晋文之事文王之囿所谓故国者夫子当路于齐许行攘鸡陈仲子弈秋舜发于畎亩之中常用词(四)古汉语通论:(十一)词类的活用(十二)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第二册)第五单元文选:墨子非攻老子庄子北冥有鱼不龟手之药疱丁解牛胠箧百川灌河庄子钓于濮水惠子相梁运斤成风曹商使秦荀子劝学(398)吕氏春秋察传(405)韩非子五蠹(409)常用词(五)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第六单元文选:诗经国风关雎卷耳桃夭苤苢北门静女柏舟墙有茨相鼠氓木瓜黍离君子于役风雨伐檀硕鼠鸨羽蒹葭黄鸟无衣月出七月小雅节南山大雅公刘颂噫嘻常用词(六)古汉语通论:(十五)《诗经》的用韵(十六)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第七单元文选楚辞离骚山鬼国殇哀郢卜居渔父常用词(七)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十八)古书的注解(下)附录一简化字与繁体字对照表附录二汉字部首举例附录三上古韵部及常用字归部表附录四上古声母常用字归类表(第三册)第八单元文选:史记汉书常用词(八)古汉语通论:(十九)古代文化常識(一)天文,曆法,樂律(二十)古代文化常識(二)地理,職举,科举第九单元文选:贾谊论積貯疏鄒阳獄中上梁王书枚乘上书谏吴王司马遷报任安书杨恽报孫会宗书李密陈情表常用词(九)古汉语通论:(二十一)古代文化常識(三)姓名,禮俗,宗法(二十二)古代文化常識(四)宫室,车马,饮食,衣饰,什物第十单元文选:韩愈答李翊书送孟东野序送李愿追歸盤谷序柳子厚基誌铭柳宗元愚溪诗序答中立论師道书段太尉逸事状永州使君新堂记欧阳修醉翁亭记王安石遊褒禪山记苏轼贾谊论喜雨亭记常用词(十)古汉语通论:(二十三)古文的文体及其特点(二十四)古书的句讀第十一单元文选:沈约谢靈连傅论陶弘景答谢中书书吴均与顧章书刘勰文心雕龙·情采文心雕龙·镕裁萧统文选序庾信哀江南赋序王勃滕王阁序常用词(十一)古汉语通论:(二十五)骈體文的构成(上)(二十六)骈體文的构成(下)(第四册)第十二单元文选:贾谊吊屈原赋扬雄解嘲刘伶酒德颂陶潜自祭文孔稚珪北山移文江淹别赋庚信春赋李华吊古战场文韩愈进学解子产不毁乡校倾刘禹锡陋室铭杜牧阿房宫赋苏轼前赤壁赋常用词(十二)古汉语通谕:(二十七)赋的构成(二十八)古汉语的修辞第十三单元文选:[两汉乐府民歌]有所思上邪孤儿行陇西行上山采蘼芜[汉魏六朝诗]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1390)庭中有奇树(1391)迢迢牵牛星(1392)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曹丕燕歌行陈琳饮马长城窟行曹植白马篇左思詠史陶潜饮酒读山海经詠荆轲谢云运登池上楼……附录一天文图附录二诗韻常用字表附录三词谱附录四曲谱附录五曲韻常用字表常用词音序检字总表常用词笔画检字总表编后记重排校改后记二○○四年重印校改说明。
古代汉语通论一(二三四讲)

通论一:汉字知识第二讲古今字一、什么是古今字。
古今字指先后产生的、有区别字义作用的、形体不同的字,也叫古今区别字。
下面举例说明:例1:《诗经·齐风·南山》: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取:①斩获俘虏的耳朵。
(本义)②获取妇人。
(引申义)后来为引申义“取妇”造了一个专门的字“娶”,在原字形的基础上加了一个表明义类的字符“女”。
“取娶”是一对古今字。
例2:《左传》:姜氏欲之,焉辟害?辟:①本义:法令②假借义:避开,躲避后来,为假借义“避开”“躲避”另造一个专门的字形记录,即“避”,它在原来字的基础上加了一个与意义有关的字符“辵”。
“辟避”是一对古今字。
比较:韭和韮菜名“韭”先写作象形的“韭”,后来写作形声的“韮”,但这两个字形表示的字义一直是完全重合的,“韭”一直是单义词,从没有一字表示多个意义,“韮”的产生是为了字形更好地提示所表示的意义,即加强了其表意性,而不是分担意义。
这种情形不属于我们在古汉语中所设立的古今字这个术语的范围,它们的关系不是古今字。
古今字的特征有三条:1、出现时间有先后;2、字形不同;3、所代表的意义范围有大小。
古字字义范围大,今字意义范围小。
今字是为了分化一字数职的情形而产生的。
古代这种一字数职的现象有两种性质:一是词义的引申;一是词义的假借。
二、古今字产生的两个途径(假借和引申)。
汉字和汉语相比,总是字少词多,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有二:一是假借,二是词义引申后共用同一字形。
这两种情况都导致一字数职,如:栗,本义为树名,假借表示战栗的意义,《论语》:使民战栗。
戚,本义为一种斧类的兵器,《诗经》“干戈戚扬”,假借表示“忧愁”义,《庄子》“哭泣无涕,心中不戚”。
后来,为了分化一字的数职,给其中的一个意义制造了新字,“栗”给“战栗”义制造了新字“慄”。
“戚”为“忧愁”义制造了新字“慼”。
“栗慄”是一对古今字。
“戚慼”是一对古今字。
词义引申也造成一字数义,如:上举“取娶”。
古代汉语-王力-第一册-一单元-通论-补充

古代汉语-王力-第一册-一单元-通论-补充(共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学习古代汉语,免不了碰到一些自己不懂的字词典故,这些都需要依靠查阅工具书来解决。
而不同的工具书有不同的特点和用途,要比较有效地查阅,必须了解不同工具书的性质体例,编排方法和注音释义特点等。
本节先介绍一般工具书的编排法、注音方法和释义特点。
再对十几本常用字典辞书进行简单介绍。
(一)字典辞书的编排和注音1、编排方式汉字有形有音有义,编排时可按形,也可按音或义。
我国现存最早的字典辞书《尔雅》是按意义编排。
如《释诂》:“赉、贡、锡、界、予、贶,赐也。
”“如、适、之、嫁、组、逝,往也。
”这两条,就是把一组词义词编排在一起,但按意义偏排查阅起来很不方便,后代很少再使用,而多按形或音来偏排。
(1)按形编排主要有按部首和四角号码两种方式。
按部首编排即把所收录的字分属若干部首之中,按笔画多少的先后顺序排行,同一部首的字都归入该部之下,以每字笔画的多少为序。
如“亻”为两画,“彳”部必在“亻”部之后;同一部的字也按笔画多少为序,如九画的“待”排在八画的“往”之后。
最早创立部首编排法的是许慎,他编写的《说文解字》把汉字分为540个部首,其后的字典辞书分部不一样。
如《康熙字典》分214部,新《辞海》250部,《汉语大字典》200部,《现代汉语词典》189部。
分部不同,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字典辞书里也可能属不同的部首。
按四角号码也是按形编排。
这种编排法是根据方块汉字的特点,每个汉字取四个角的形状,分为十种形式,分别用0至9十个阿拉伯字代表。
其口诀为:横一竖二三点捺,叉四插五方框六,七角八八九是小,点下有横变零头。
意为,这个角如果是一横就取1,竖就取2,交叉就取4,方框就取6等等,如“颃”字为0128。
这种编排法曾使用一时,但现在很少有人在使用。
(2)按音序编排音有古音今音,古音可按声母编排,也可按韵编排,今音有按注音字母编排,也有按拼音字母编排。
古代汉语1通论期末复习全面内容

古代汉语1通论期末复习全面内容通论期末复习(一)字典辞书1.字典排列方法:音序排列法{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注音字母顺序(词诠)、平水韵106韵(经籍籑诂)}、部首笔画排列(说文解字、辞源、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编码排列法(四角号码)。
2.字典注音方法:直音法(用同音字注音)、反切法(用两字来拼合被切字的读音,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3.字典分类:查字音字义(说文解字、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汉语大字典、中华大字典、新华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查词语典故(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经籍籑诂)、查虚词及特殊词语(虚词:经传释词、词诠、助字辨略、古代汉语虚词通释;诗词曲语辞汇释)(二)古今词义的异同1.古今词义异同的三种情况:古今基本一致(鸡牛)、古今差别大(该—完备;应当、抢—突过,撞;抢劫)、古今同中有异(勉:勉励,鼓舞→+规劝,劝解;给:供应→给予;)2.古今词义范围的差异:词义的扩大(菜:素菜、睡:坐着打瞌睡)、词义的缩小(宫:房屋→帝王宫殿、公共活动场所;瓦:陶土烧制的器物→盖屋的瓦片)、词义的转移(汤:开水→食物加水煮成的汁液;荤:有辛味的蔬菜→肉食)3.古今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古褒今贬(复辟:失位的君主复位→反动势力卷土重来;爪牙:得力帮手→党羽和帮凶)、古贬今褒(锻炼:玩弄法律陷害别人→通过实践使思想觉悟,工作能力提高)、古中性今褒(祥:吉凶的征兆、预兆→吉祥)、古中性今贬(谣言:民间的歌谣谚语→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吹嘘:替人宣扬→说大话)4.古今词义轻重的差异:古轻今重(恨:遗憾,不满→怨恨,仇恨;诛:责备→杀)、古重今轻(怨:怨恨,仇恨→埋怨;感激:感动奋发→感谢)5.古今名物制度不同:尺、秋阳(夏阳)、饭、馒头(包子→面团)(三)词的本义和引申义1.词的本义:词本来的意义,但不一定是原始的意义。
抓本义求引申是一种以简驭繁的研究方法(理:治玉→纹理→条理,规律→道理)2.辨别本义的依据:字形分析、古书的证据(书证)3.词的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
古汉语通论一

古汉语通论(一)古代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教学目的】本章是古代汉语的入门内容,主要介绍工具书的检索方法和几部学习古代汉语常用的工具书。
教学时要让学生了解这几部工具书的性质与作用,并学会使用这些工具书,为以后的古代汉语学习掌握学习的手段。
【基本概念】反切法直音法叶音法【基本理论】1、目前汉语字典排列汉字的方法主要有那几种?2、反切法是怎样给汉字注音的?3、直音法是怎样给汉字注音的?应当如何评价这种注音方法?4、叶音法是怎样给汉字注音的?应当如何评价这种注音方法?【重点难点】反切法注音叶音问题《康熙字典》《辞源》《助字辨略》《经传释词》《词诠》【教学方法】讲授与实践结合【所用课时】2学时一、汉语字典的汉字排列法1、音序法:按读音顺序排列汉字现代——按汉语拼音字母的次序排列按注音字母的顺序排列古代——按平上去入四声排列按一百零六韵排列优点:检字的速度快缺点:不知或读不准读音则不能检字2、部首法:按部首归类排列汉字把同一部首的字归为一类,部首的次序据笔画而定,同部首的字也以笔画为序。
优点:不会读也可以检字缺点:检字的速度较慢3、号码法:按由笔形得来的数字号码排列汉字四角号码法优点:检字的速度快缺点:难于掌握实践:让学生察看工具书中的汉字排列法。
可利用《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
二、古代的注音方法1、直音法:用同音字来注音不足:没有同音字的字无法注音。
如果同音字比被注音字还难认读,则无注音的作用。
2、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来给一个汉字注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与声调。
毛——莫袍切m áo3、叶音法:为读诗歌押韵临时改变一个字的读音注音错误:主观上强改字音,毫无根据。
实践:让学生查看《康熙字典》中的这几种注音方法。
利用教材中从《康熙字典》中所引的文字。
二、几种常用的工具书:1、查检字音字义:《康熙字典》《康熙字典》是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编撰的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辞书。
郭锡良古代汉语通论打印版

《古代汉语》通论详稿[郭锡良主编]第一章古今词义异同一、古今词义(词汇)的传承与存废1、古用今废词指在汉语历史上被淘汰、已经失去了交际作用、随旧事物的消亡而消失的词。
如:区分牲畜种类的词:羜,五月生羔;羳,黄肚羊;犙,三岁牛;牭,四岁牛。
古代官职等级:君、臣、仆、吏、奴、婢、大夫、尚书、丞相。
古祭祀名:祠,春祭;礿,夏祭;禅,祭天;社,祭地。
2、古今义同词多为基本词汇,古今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个别词义所指仍有细微差别。
如:坐,古今坐的方法不同,词义所指的礼仪有了变化。
雷,古今对同一现象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3、古今异义词(1)完全不同在阅读文献时一定要注意。
绸:古义指缠绕,《尔雅·释天》:“素锦绸杠。
”郭璞注:“以白地锦韬(缠绕、套住)旗之杆。
”《九歌·湘君》:“薜荔柏兮蕙绸。
”王逸注:“绸,缚束也。
”今义为丝织品的名称。
该:古代常用义为完备。
《楚辞·招魂》:“招具该备,永啸呼些。
”王逸注:“该。
亦备也。
言撰设甘美招魂之具,靡不毕备,故长啸大呼以招君也。
”《方言》卷十二:“备、该,咸也。
”现常用意义为“应当”。
成语“言简意赅”一词中,“赅”与“该”义同而形异。
抢:《战国策·秦策》:“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庄子·逍遥游》:“我决起而飞,抢榆枋。
”两处的“抢”皆“碰、撞”之义。
行李:古指外交使节,指人不指物。
《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今指出行时携带的东西,指物不指人。
(2)同中有异古今意义之间存在细微差别。
给:古常用义为供给。
《战国策·齐策》:“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今常用义为给。
勤:古常用义为辛劳、辛苦,与“逸”相对。
《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今常用义为勤劳、勤快。
劝:古常用义为鼓励、劝勉,《国语·越语》:“果行,国人皆劝。
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古汉语通论一)ppt

一 、漢字結構分析和“六書”說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古汉语 通论一)ppt
(一)漢字結構分析的依據和意義
• “永字八法”:點、拐、竖、勾、横、撇、 斜撇、捺
• “結構法”:上下、左右、包圍、半包圍 ……
• “六書說” :漢字在造字之初,其形體和詞 義有一定的聯係。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古汉语 通论一)ppt
(二)六書的提出
《周礼·保氏》
《汉书·艺文志》提出“六书”
《说文解字·叙》许慎阐述 “六书”理论
“六书说”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古汉语 通论一)ppt
(三)六書的發展
(1)名称和顺序
➢ 许慎的名称: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 ➢ 班固的顺序: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
(2)许慎对“六书”的阐述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古汉语 通论一)ppt
《说文》:“逮也。从 又从人。” 《 説文》 又, 手也, 象形。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古汉语 通论一)ppt
《説文》:“武,楚莊王曰:夫武,定功戢兵。 故止戈為武。”于省吾《釋武》曰:“武从戈 , 从止,本義為征伐示威。征伐者必有行。 ‘止’即示行也。 征伐者必以武器。‘戈’ 即武器也。”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古汉语 通论一)ppt
三、漢字書體的演變對漢字結 構的影響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古汉语 通论一)ppt
(一)漢字書體演變的主要綫索
甲骨文→金文→篆书→ 隶书 → 楷书
系殷 统商 的最 文早 字的
成
商 文文秦
周
字統
两
,一
代
書六
同囯
水 的峰东起 岭 转,汉源
折古时于 点今达秦 、文到朝 分字顶,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

精心整理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一~十八)通论(一)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A、按音序排列。
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
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
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
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
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
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
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
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再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先音后义。
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
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
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
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
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副”的帮助阅读古籍的较大较好的语文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
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今音。
采用《广韵》和《集韵》的反切,保留反切意在溯源,用来标志这个字的中古音。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
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
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还收录了百科性的古代词语。
“古今兼收,源流并重”:《汉语大字典》偏重古今的汉字,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讲义

通論一:怎樣查字典辭書一、漢語字典辭書編排方式:音序編排〔平水韻106韻排列〕,部首和筆劃〔?說文?首創540部首〕,編碼〔四角號碼用了很長一段時間〕二、?說文解字?1、許慎著。
東漢和帝永元十二年成稿,安帝建光元年寫定,遣子沖進上2、歷史評價:〔1〕?說文?是我國第一部分析字形、說解字義、辨識音讀的字典。
敘目闡述對漢字起源流變的看法、“六書〞理論,以及撰作緣由、原則、體例等〔2〕收篆字9353個,解說133441字〔3〕首創部首540部,用“讀假设〞和聲旁來標音。
3、大徐本和小徐本小徐本:[南唐]徐鍇;大徐本:[北宋]徐鉉〔徐鍇之兄〕4、清代?說文?四大家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桂馥?說文解字義證?;王筠?說文句讀?;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三、?康熙字典?1、張玉書、陳廷敬等奉敕集體編纂,成書於清康熙五十五年2、部首214,以筆數為序排列,分子丑寅卯……十二集;字下先注音後釋義,以反切注音為主;釋義主要是引用古代的字書、韻書以及古注,一般都引證古書最早的例證3、[清]王引之?字典考證?;[日]渡部溫?康熙字典考異正誤?;王力?康熙字典音讀訂誤?通論二:古今詞義的異同漢語的辭彙也在不斷地發展演變,有的古今詞義迥然不同,有的古今詞義僅有細微的差別,表現出同中有異。
一、一些實例該:[古]完備;[今]應當。
搶:[古]撞;[今]搶奪。
找:[古]劃船;[今]尋找。
綢:[古]纏繞;[今]絲綢。
去:[古]離開;[今]相對“來〞。
揭:[古]舉;[今]把東西拿開二、詞義差異的分類:1、詞義範圍的差異〔詞義適用的語言環境以及所指對象。
借用形式邏輯的說法是指概念的外延〕〔1〕詞義範圍的擴大:睡〔坐著打瞌睡→打盹兒或呼呼大睡〕〔2〕、詞義範圍的縮小臭〔一切氣味→惡臭氣味〕宮〔一切居室→帝王居室〕瓦〔一切陶器→建築材料〕〔3〕、詞義的轉移湯〔熱水→菜湯〕行李〔外交使節→隨身攜帶的東西〕2、感情色彩的差異〔詞義的褒貶色彩和詞義輕重程度不同兩個方面〕〔1〕褒貶義不同爪牙〔[褒義]得力助手→[貶義]替兇惡的人跑腿的人〕〔2〕詞義輕重不同誅〔[輕]口誅責備→[重]殺戮〕3、一些注意〔1〕“古〞概念的簡單化:古是一個歷史的概念,所謂歷史的概念就是要隨時空的變換而改變二、現代的雙音節詞在文言文中不一定還是雙音節合成詞,有的根本就不是一個詞的組合〔例如:消息,睡覺,地方〕通論三:單音詞、複音詞、同義詞一、單音詞1、單音詞定義:以一個音節結構構成的詞2、單音詞變雙音詞的對應情況:〔1〕換一種說法:信→誠實;師→軍隊〔2〕在單音詞的基礎上加一構詞詞素,詞頭、詞尾:虎→老虎;石→石頭〔3〕將同義的、反義的、或意義相關的兩個單音詞放在一起構成一個雙音詞,使原來能單獨成詞的字,變為雙音詞的一個構詞詞素:婚姻、險阻〔同義〕消息、睡覺〔反義〕〔4〕加上不同的區別性詞素:弓→安弓、危弓、王弓二、複音詞1、分類:單純複音詞、複合複音詞2、單純複音詞是由一個詞素構成的詞〔連綿字〕:忸怩、倜儻、抑鬱、逍遙3、複合複音詞〔又稱合成詞〕〔1〕漢語中的雙音詞大部分經歷了同義詞臨時組合階段,因此最初詞序可以顛倒,並且古人常對這些一類同義詞加以區分。
古代汉语(一)通论

绪论一、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就是“五四”以前历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主要是指书面语。
二、汉语的分期汉语的分期,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上古汉语——先秦两汉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近代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现代汉语——“五四”运动至今古代的口语已经消失,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是古代书面语。
三、汉语的古代书面语系统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1、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
现保存在先秦到汉代的作品里。
如儒家经典,诸子作品,以及一些史籍里。
还有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
如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
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
2、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古白话是研究汉语史的重要资料,如,唐代的禅宗语录、变文,话本小说,元代的戏曲道白、明清时期的小说等都属于古白话系统。
相对于文言文而言,古白话与现代汉语毕竟更为接近,如果有了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基础,要读懂古白话还是比较容易些。
因此古白话一般不作为古代汉语这门的主要研究对象。
文言-----------文言文古代汉语古白话-----------古白话文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代模仿的这种语言。
文言文:用文言语言写成的文章作品。
古白话: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古白话文:用古白话写成的文章作品。
古代汉语这门课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文言是古代汉语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1. 文言语言是一种十分成熟的书面语言,有鲜明的语言规律。
2.文言语言是记录我国古代文献资料的基本语言,要了解古代的中国,必须从文言语言入手。
3.前人长期研究文言语言,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为今天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文言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研究它可以促进现代汉语的发展。
怎样学习“古代汉语”?总的原则: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
文选和常用词主要是感性认识,通论则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和总结,属于理性认识。
在使用这样一部教材的时候,我们要文选、常用词和通论三者并重,将各个部分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除了理解以外,熟读背诵是重要的措施。
古代汉语王力第一册一单元通论简体版

古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学习古代汉语,常常会遇到一些比较生僻的字和词,既不知道它们的读音,又不了解它们的意义;也常常会遇到一些字和词,它们同现代常见的意义差别很远;还常常会遇到一些成语典故,不大好懂。
这些都要依靠字典和辞书来解决。
因此,在学习古代汉语的过程中,必须学会使用常用的字典和辞书。
要查阅字典辞书,需要懂得它们的编排体例。
汉语字典辞书编排的方式主要有三种:(1)按音序排列。
现在通行的是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只要学会汉语拼音方案,就能很快查出所要查找的字词。
但是,在拼音方案公布之前的几十年内,有按注音字母顺序排列的;在古代则大多是按平水韵106韵排列。
①平水韵是唐宋以后人们写诗所用的诗韵,上平声15韵,下平声15韵,上声29韵,去声40韵,入声17韵,共106韵。
参看本书第四册《古汉语通论·诗律(上)》和(附录二)《诗韵常用字表》。
(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把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画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笔会少的列前,笔画多的列后。
例如:口部是三画,排在心部之前,同在口部,“召”字两画(部首的笔画不计'),排在三画“名”字之前,笔画相同时,再按起笔的笔形排列。
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 (丶)、横(一)、直(丨)、撇(丿)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乛)五种,依次排列。
例如:同是口部六画“咬”字在“哂”字之前,“哂”字在“咽”字之前,“咽”字在“哈”字之前。
(3)按编码排列。
把汉字按照一定的原则分别编出号码,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汉字是方形的,都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有十种,用0至9十个号码来代表。
四个角的顺序是先左上角,次右上角;再次是左下角,最后是右下角。
每字得四码。
例如:左上角右上角诗左下角右下角左上角“头”的代码是0,右上角“叉”的代码是4,左下角“方”的代码是6,右下角“叉”的代码是4。
“诗”的四角号码是0464。
②四角号码查字法可参考《辞源》修订本第四册《索引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一、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就是“五四”以前历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主要是指书面语。
二、汉语的分期汉语的分期,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上古汉语——先秦两汉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近代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现代汉语——“五四”运动至今古代的口语已经消失,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是古代书面语。
三、汉语的古代书面语系统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1、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
现保存在先秦到汉代的作品里。
如儒家经典,诸子作品,以及一些史籍里。
还有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
如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
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
2、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古白话是研究汉语史的重要资料,如,唐代的禅宗语录、变文,话本小说,元代的戏曲道白、明清时期的小说等都属于古白话系统。
相对于文言文而言,古白话与现代汉语毕竟更为接近,如果有了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基础,要读懂古白话还是比较容易些。
因此古白话一般不作为古代汉语这门的主要研究对象。
文言-----------文言文古代汉语古白话-----------古白话文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代模仿的这种语言。
文言文:用文言语言写成的文章作品。
古白话: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古白话文:用古白话写成的文章作品。
古代汉语这门课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文言是古代汉语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1. 文言语言是一种十分成熟的书面语言,有鲜明的语言规律。
2.文言语言是记录我国古代文献资料的基本语言,要了解古代的中国,必须从文言语言入手。
3.前人长期研究文言语言,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为今天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文言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研究它可以促进现代汉语的发展。
怎样学习“古代汉语”?总的原则: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
文选和常用词主要是感性认识,通论则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和总结,属于理性认识。
在使用这样一部教材的时候,我们要文选、常用词和通论三者并重,将各个部分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除了理解以外,熟读背诵是重要的措施。
要多花功夫,通过熟读背诵增强语感具体方法:一、仔细钻研教材,掌握文选中的“形、音、义、字、词、句”学习古代汉语必须字词句形音义逐个落实,透彻理解,绝不能囫囵吞枣,似懂非懂。
在逐个落实的基础上逐渐积累,古代汉语的知识就会越来越多,语感越来越强,最终达到基本读懂古书的程度。
二、反复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三、结合成语、方言等来学习。
粤语:冰箱为雪柜,冰棒为雪条,冰淇凌为雪糕,皆以冰为雪,此为其特点。
学习古代汉语亦当抓住特点来学。
古代汉语的主要特点是以单音词为主,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词为主。
古代汉语的单音词到了现代汉语里大多数要变成双音词。
这也是特点之一。
通论{一} 怎样查字典辞书使用一部字典辞书,应该先做哪三件事?一、熟悉《康熙字典》、《辞源》、《经籍籑诂》、《说文解字》等书的分工,解释体例以及检索方法。
二、明白“直音法”、“反切法”、“四角号码”查字法三、明确几个概念:1.字典:以字为单位,按照一定的排列,每一个字注上读音和意义用法的工具书。
2.词典:收集辞汇加以解释供人检查参考的工具书。
3.辞书: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的统称。
4.字书:解释汉字的形体,读音和意义的书籍,如《说文解字》。
【一】使用一部字典辞书,应该先做哪三件事?第一,先看序和出版年月,这样可以对它的编纂经过、使用范围和材料收集的起讫点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第二,细读凡例,凡例一般就是使用法,不了解凡例,就很难顺利地使用。
第三,注意书后有没有补遗、勘误、附录之类的东西。
【二】字典辞书的编排方式✓ 1.按照音序排列A 汉语拼音字母例如《现代汉语词典》B 注音字母★★例如《词诠》C 平水韵106韵★★例如《经籍籑诂》D 36字母顺序排列例如《经传释词》(注音字母:利用汉字的偏旁改造而成,于1913年由读音统一会制定,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推行。
现在台湾省仍然使用。
注音符号通常是以古文或象形文字的片段修改而成的。
采用表声字的原始古字来代表,因其笔划最少。
ㄅ“包”之古字,读“ㄅㄠ”取其“ㄅ”声ㄆ读(扑) 取其“ㄆ”声ㄋ古之“乃”字,读“ㄋㄞˇ”取其“ㄋ”声韵母注音ㄧㄨㄩㄚㄛㄜㄝㄞㄟㄠㄡ汉语拼音i u ü a o e ê ai ei ao ou注音ㄢㄣㄤㄥㄦ汉语拼音an en ang eng er声母注音ㄅㄆㄇㄈㄉㄊㄋㄌㄍㄎㄏ汉语拼音b p m f d t n l g k h 注音ㄐㄑㄒㄓㄔㄕㄖㄗㄘㄙ汉语拼音j q x zh ch sh r z c s(平水韵106韵:南宋(此书作者自称江北平水,故一直被叫做《平水韵》,清代康熙年间编的《佩文韵府》把《平水韵》并为106个韵部。
上平声15部,如一东、二冬、三江、四支……等;下平声15部,如一先、二萧、三肴、四豪……等;上声29部,如一董、二肿、三讲、四纸……等;去声30部,如一送、二宋、三绛、四寘……等;入声17部,如一屋、二沃、三觉、四质……等。
每一个韵部都有一个代表字,也叫做韵目。
例如,“先韵”,包括-an、-uan、-ian、-yan等韵母的许多字,习惯上把先作为代表字,便是这个韵部的韵目。
)2.按照部首和笔画排列同一部首的字编排在一起,然后以笔画的多少来排定顺序。
注意:①部首就是每一部为首的字或偏旁②各种字典辞书部首的设置不一定完全一致。
《说文》《字汇》《辞海》《汉语大词典》※③归部原则古今不同“以义归部” “据形定部”3.按照编码排列四角号码口诀横1垂23点捺,叉4插4方块6,7角8八9是小,点下有横变零头。
四角号码查询法三种检字法的优缺点:部首法:不会读也可以查,但是速度慢,有些字难以确定部首。
四角号码法:检字速度快,难于掌握。
音序法:检字速度快,不知道读音的不能检字【三】字典辞书的注音方式1.直音法音跟=?某音某不足:没有同音字的没法注音;如果同音字比被注字还难认识则没有意义。
2.反切法★★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目和声调。
莫袍切=?去演切=?不足:由于古今读音的变化,有时并不能切出正确的读音。
例如:“刊、苦寒切。
”这是因为上字“苦”是中古清声母字。
又如:“坛,徒干切。
”这是因为上字“徒”是中古浊声母字。
3.注音字母或拼音字母注音法4.读若法段玉裁《周礼汉读考·序》说:“读如、读若者,拟其音也。
古无反语,故为比方之词。
”《说文》:“哙,咽也。
从口,会声。
或读若快。
”【四】常用字典辞书以及使用方法学习古代汉语主要会遇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一是字的形音义问题;二是词语典故、名物制度,人名地名等方面的问题;三是古代虚词的用法。
(一)查询字音字义的工具书《说文解字》《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汉语大字典》《王力古汉语字典》(二)检查词语和典故《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三)检查文言虚词《经传释词》《词诠》《助字辨略》《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四)特殊词语《诗词曲语词辞汇释》《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一)查询字音字义的工具书◆ 1.《说文解字》P77记忆要点:【东汉许慎】【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9353字+1163重文】【540部首】【14篇+叙=15篇】【先释字义,后说形体结构】(说文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编排体例:部首编排法,540部,每部首下的字按照形体相近或相关排列,即所谓的“据形系联”释字体例:每一个字下先列小篆,其次解释本义,然后用六书分析字形构造,另附有书证或异体字(P78“旁”)注意:双行小字为宋代徐铉所加的注释或读音优点:首创了“部首编排法”,后代字典多采用缺点:A:540部有利于推求本义,不利于查询检字B:个别解释穿凿附会。
“之”枝茎益大。
本义:出,生出,滋长◆ 2.《康熙字典》P69记忆要点:【清代以前收录汉字最多的字典】【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辞书】【释字体例为先音后义】【214部首(字汇+正字通)】【47035张玉书、陈廷敬】【12集36卷】【部首编排法】编排体例:部首编排,214部。
分为12集,每一集里按照笔画数目安排。
【子集】上:一丨丶丿乙亅二亠中:人下:儿入八冂冖冫几凵刀力勹匕匚匸十卜卩厂厶又释字体例:“先音后义”,意义主要是引用前人的观点。
《廣韻》《集韻》《韻會》空谷切,音。
《說文》哀聲也。
从吅,獄省聲。
鍇曰“哭聲繁,故从二口”。
大聲曰哭,細聲有涕曰泣。
《玉篇》哀之發聲。
禮·檀弓》歌于斯,哭于斯。
优点:收字多,资料丰富。
“茴”缺点:A.错误较多。
王引之《字典考证》B注音用反切,释义用文言文,不便使用。
◆ 3.《汉语大字典》P74要点:【解释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徐中舒等主编】【54678单字】【按部首排列,200部首】【字的形体演变】【读音全面】优点:收字多,读音全面,呈现形体演变。
缺点:词义过细,有些解释不准确。
(二)查询词语和典故的工具书◆ 4.《辞源》P71要点:【商务印书馆】【全书用繁体字】【以语文为主,百科为副的古汉语专门词典】【部首编排:十二集和214 部→208部首(修订本)】【注音方式:拼音+注音+反切】【意义:奠定了现代词典编撰体例格局】【释字体例:先单字后复音词语,先注音后释义】◆ 5.《辞海》P73要点:【中华书局】【1936年问世,1958年修订】【综合性辞书】【250部首,简体字】◆ 6.《汉语大词典》P75要点:【大型历史性的汉语语文辞典】【12卷,37万词目】【释义:注意词语的来源,书证比较早】【部首排列,200部】(三)查询文言虚词的工具书◆7. 《经传释词》P80要点:【清代学者,王引之】(高邮二王)【研究先秦以及汉代经传文献中虚词的特殊用法】【十卷】【虚词160条】【古声母顺序为编排体例】◆8.《词诠》P80要点:【杨树达】【专门解释古代汉语虚词用法的书籍】【十卷】【虚词500条以上】【注音字母为编排体例】(包括虚词的通常用法和特殊用法,引例丰富,通俗易懂,适合初学古汉语者)(四)查询特殊的工具书◆9. 《诗词曲语辞汇释》P81要点:【张相】【专门解释诗词曲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口语词537个】【6卷】【附有笔画索引】◆10.《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书上无要点:【蒋礼鸿】【附有笔画索引和四角号码索引】【推动了俗语词研究的进程】【解释材料范围:敦煌变文、唐五代的诗、笔记小说以及汉魏六朝的宋元以后的材料】【六篇:释称谓、释容体、释名物、释事为、释情貌、释虚字释释】通论{二} 古今词义的异同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对应情况◆(1)古今词义基本未变名词:天、地、草、木、山、川、人、手、耳、刀、马、牛、羊动词:出、入、起、坐、笑、骂、学、问、变等形容词:大、小、长、短、轻、重、方、圆、白、黑、数词:一、二、三、四、注意:这种词属于基本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