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写一篇游记 (余映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写一篇游记”课堂教学实录
余映潮
一、教材分析
教师分别提炼教材四篇课文《巴东三峡》《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走进纽约》《周庄水韵》的构思方法。
二、出示讲义
发给学生四篇讲义《颐和园》《观潮》《长城》《海上日出》。
三、阅读比较
学生自选一篇阅读,概括其构思方法,并与本单元四篇文章中的构思方法对造,谈谈自己收到的启迪。
四、交流总结
学生谈体会,教师点拨,并指导学生做好笔记。
总结:
(一)
《颐和园》:一处一处地写
《观潮》:一时一时地写
《长城》:一层一层地写
《海上日出》:一次一次地写
《罗马速写》:一类一类地写
(二)
1.游踪明晰,移步换景
2.定点观察,情景变化
3.略有游踪,先叙后议
4.暗示游踪,专写一景
5.全无游踪,分类描述
五、学以致用
运用所学,构思一篇游记的写法。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评价。
“采得百花成蜜后”
——谈作文指导教学资源的提炼
余映潮
作文教学指导课的三“缺少”:一是缺少教师提炼整合的精致优美的范文;二是缺少学生对范文的研读感受;三是缺少教师的精要讲析。
作文指导教学资源,主要是“范文”“范式”方面的资源。作文课一定要有合理数量的范文,没有范文的作文指导课是务虚的课。
提炼作文教学指导的资源,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微型专项研究”的角度去进行观察、搜集、整合、命名。这种微型专项的研究,视点小、角度细、开掘深,进行得越精致越好,越有指导性越好。
如关于作文开头、结尾句的“范式”提炼,作文的开头,可以多考虑写这样的句子:
直接入题句,如:
直接入情句,如:
直接入景句,如:
直接入境句,如:
直接入事句,如:
直接入物句,如:
直接入论句:如:
直接写人句:如:
文章的结尾,可以多写有这样表达作用的句子:
有余味,如:
有情感,如:
有含义,如:
有意境,如:
有理趣,如:
有哲理,如:
有文采,如:
有照应,如:
如关于段落展开精美的形式——“段式”的提炼:
先“概写一笔”,然后“细写几笔”。
再如整篇文章的展开形式——“篇式”的提炼:
《生命生命》
这篇美文,从整体来看,运用了“三层结构”式的构思方法,从局部(第2、3、4段)来看,则运用了“叙议结合、叠加反复”的表达形式。
(《语文建设》2012.10)
师:今天我给大家上一节作文课——学写一篇游记。我们依据的是语文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写作训练要求。游记就是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是以真实的游览见闻和感受为题材的记叙性散文。游记的写作应该是真实的写作,跟一般的记叙文的写作还不一样。
我们来看看教材上第一单元的四篇课文,可以给我们哪些游记写作方面的借鉴。请大家注意把老师讲的四个方面记下来,因为过一会儿的学习就要用到它。
《巴东三峡》构思的特点是“移步换景,全程描述”,从游览的起点开始,写到结束。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的构思特点就不同了。文章没有说沿路怎么走,看到什么,而是写到达了青海湖,站在湖边遥望、观览,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是“定点观察”。移步换景和定点观察,是两种不同写法,着眼点不同,手法也就不同。
《走进纽约》基本上没有游踪,或者说是没有游览的线索,而是直接写纽约怎么样。作者着力写纽约的房子高得像什么,然后写纽约的街道如何如何。这是“淡化游踪,高低错落”地写。
《周庄水韵》又不同。作者写自己几次到周庄,但是只详写了其中的一次,这样写的一次是按照移步换景的方法来写的。
这个单元选的这些文章,其实就是暗示我们:游记的构思,有各种各样的形式。我们今天学习的一些范文,与课文相比简单得多,但是同样表现出了构思方法的特点。
一
师:现在,我发给大家讲义(包括四篇文章:《颐和园》《观潮》《长城》《海上日出》)。请大家读讲义上的文章,自选一篇,看一看你所欣赏的游记在写作上
可以给你什么样的启迪。一边看,手上的笔也要一边动起来。看五分钟。
(生边看边写。)
师:好,现在进行研读提炼活动。请同学们发言。第一篇文章《颐和园》告诉我们可以怎样构思一篇游记?哪位同学来讲一讲?
生:《颐和园》和《巴东三峡》是差不多的,是全程描述,游记的过程清晰。
师:她的表达很完整。她结合课文来谈,尽管没有读过课文,但是听过老师的小结了。那么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述就是:“移步换景,全程描述。”很好,还有新的说法吗?
生:《颐和园》通过移步换景的手法来描写颐口园美丽的景色。
师:我们能够看出来,游人走进颐和园的大门,走完长廊,来到万寿山的脚下,登上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游踪多明晰啊。《颐和园》这篇文章的构思特点是游踪明晰。请大家做笔记:“游踪明晰,移步换景。”大家注意了没有,这篇文章的首尾照应很严密。可以在笔记里加上“首尾照应”。
现在我还给大家讲一点知识,这篇文章的段落写作非常漂亮。它的形式是“整体分说,层层展开”。有时候我们写文章很难把一个段落展开,《颐和园》这篇游记告诉我们,段落的展开是有技巧的。请大家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这一段,一起把总说句读出来——
生:“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师:用一句“大半收在眼底”就“总说”了。我们看这一段的第一层:“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这是眼前的、最近的。再往下:“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这是写稍微远一点的地方的。继续看,最远的地方在哪里?——“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作者的段落写作就是这样精致,多好的表现形式啊。
段落写作这一块做了笔记没有?好,再做一决笔记,我们用一个短语来概括整篇文章构思的特点:一处一处地写。很简单,一处一处地写,思路就清楚了。有序地写下来,当然要注意详略,也要注意段的变化,这样文章就灵动了。
二
师:《观潮》告诉我们怎样构思?哪位同学来分析《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