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九年级政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案 粤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九年级政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案粤教版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上次课上我们结束了第七章内容的学习,第七章讲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我们学习了两个大问题:
1、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今天学习第八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八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提问:你见过和谐号列车吗?你坐过这种列车吗?
(设施先进,感觉舒适,心情愉悦。我们要把社会也建成和谐的社会,让每一个社会成员心情舒畅,那该是多么惬意啊!)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1.和谐社会是古今中外思想家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
①“和谐社会”是一个在东西方文化中早已有的理念。
1)在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人提出了“和”的概念,用以描述内部治理良好、上下协调一致的状态。例如:《易传》提出了“太和”的观念;孔子提出了“礼之用,和为贵”“和而不同”的观念;墨子提出了“兼相爱”“爱无差等”的理想社会方案;孟子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礼记·礼运》里也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洪秀全提出要使人人“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
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要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
❖中国社会传统文化中有各种和谐社会理想,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从古至今延续了两千五百多年的“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
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康有为的《大同书》、孙中山的“天下为公”,都受到了这种理想社会思想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对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心理也产生了很深刻的影响。
比如,大家经常听到的“和衷共济”、“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等,已经成为挂在中国老百姓嘴边的格言和生活准则。热爱和平、祈盼和顺、崇尚和美、追求和谐,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
2)在西方文化中和谐观念也有深厚的思想根基。西方的和谐社会概念源于哲学。自古希腊以来,和谐思想源远流长,不同版本的和谐社会蓝图层出不穷。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第一个明确地把“和谐”作为哲学的根本范畴。毕达哥拉斯学派有两句著名的哲学格言:“什么是最智慧的——数”,“什么是最美的——和谐”。
古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在肯定和谐价值的基础上,认为差异与对立是造成和谐的原因。在他看来,世界不存在绝对的和谐,万物“既是和谐的,又不是和谐的”,“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好”。可见,他主张的是一种“对立的和谐观”,即对立的事物产生和谐。
从苏格拉底开始,“和谐”被引入社会领域和人学领域。
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里就认为,国家是放大的个人,个人是缩小的国家。正因为如此,在理想国内,各个阶层的人应该如同人的各部分器官,各司其职,协调和谐。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国家政权应该由中等阶层来掌握,这样能够很好的协调贫富两个阶层的利益,避免矛盾和冲突,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文艺复兴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创始人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这一著作中虚构了一个航海家航行到一个奇乡异国“乌托邦”的旅行见闻。在那里,财产是公有的,人民是平等的,实行着按需分配的原则,大家穿统一的工作服,在公共餐厅就餐,官吏由秘密投票产生。他认为,私有制是万恶之源蔽,必须消灭它。
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在《全世界和谐》一文中指出,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它必将为新的和谐制度、和谐社会所取代。1824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对“和谐制”进行了长期的试验,并把这种试验称作为“新和谐公社”。1842年德国空想社会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中将资本主义称为“病态社会”,把社会主义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且指出,新社会的“和谐”不是“个人的和谐”,而是“全体人的和谐”。
②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勾画了美好的社会蓝图,为人们描述了一个人类社会的理想图景——全人类的联合。《共产党宣言》明确提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把共产主义定义为“人和自然界、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恩格斯也把共产主义称为“人类同自然的和谐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谐”的社会。
2.社会和谐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1956年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这篇重要著作,从我国各方面关系和谐的角度,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1957年毛泽东又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篇重要著作,创立了关于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这些正确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要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整各种利益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社会主义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要促进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党的十六大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后,我们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xx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党的十七大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写入新的党章,明确把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四位一体的重要构成部分,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