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名镇二郎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南名镇、美酒河畔一颗耀眼的明珠——二郎古镇
四川省古蔺县二郎古镇位于四川盆地南缘,泸州东南部,古蔺县城东北角,赤水河中上游西岸。地理座标东经106°09′,北纬28°10′,东面与贵州省仁怀市、习水县仅一河之隔,北面与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太平镇接壤。距县城48公里,海拔高度325—1350米,幅员面积87平方公里,属长江水系,喀斯特地貌,亚热带湿润气候。全镇辖15个行政村,2个社区居委会,人口45000余人,是以汉苗为主的多民族杂居地区。
二郎古镇自古被称作二郎滩,它因赤水河对面的二郎神庙而得名。明末清初开始,二郎古镇逐渐形成了以吊脚楼、四合院为主的独特居民群落。二郎古镇属于泸州市文物保护单位,镇区范围内以革命遗址红军街以及明清建筑、郎酒文化闻名于世。
一、二郎镇有着光辉的革命史
实况:红军四渡赤水影片。
名垂战史的四渡赤水之战,是中央红军于万里长征途中在川、滇、黔边界地区进行的一次著名战役。而二郎古镇则是“四渡赤水”战役的核心区域之一。
1935年1月,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王家祥、朱德、周恩来、张闻天等率中央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在川、滇、黔边境进行了举世闻名的“四渡赤水”战役。四渡赤水迂回穿插于太平、二郎区域,其中红3军团和红9军团就是分别从二郎滩进行的二、四渡赤水。“四渡赤水”战役历时72天,在古蔺就是54天,二郎古镇是整个战役发生的核心区域之一。
在整个四渡赤水战役中,“二郎背水战”尤为重要,它是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取得的第一个大的胜利。
1935年2月18日,红军三军团先头部队十二团、十三团抵达二郎滩。黔军尤国材部副师长魏金庸,侯汉佑率两个团占领二郎滩赤水河对岸的有利位置麻坪大山,凭借把丝坳的险要地形,企图封锁渡口阻止红军过赤水进入黔境。红十二团用三只小木船将先遣营强渡过河,占领滩头阵地,背水与黔敌作战。我军分三路,在当地干人带路下,向敌军发起进攻。一路从包谷顶正面佯攻,牵制敌人,另两路侧面合围,一路由大牛窝迂回直插麻坪大山后侧进攻把丝坳后面;一路经竹林、大地坳、上家湾直攻把丝坳,两路军在干人的帮助下,绕道攻克了主阵地把丝坳,向麻坪大山发起了迅猛进攻。我军出敌不意,打得敌人丢盔弃甲,狼狈逃窜,占领了麻坪大山,控制了整个渡口,使红军主力顺利渡过赤水河,向遵义进军。最终造就了一个战争史上的奇迹。
红军先头部队占领二郎滩渡口,组织工兵搭浮桥的同时,打开二郎古镇上贵州军阀侯之担开办的“四益公”盐号四个盐仓,召开群众大会,将六十万担盐巴分给穷人。
实况:红军开仓分盐。
“红军开仓分盐”进行了三天三夜。
“红军到,干人笑,绅粮叫;白军到,干人叫,绅粮笑,要叫干人天天笑,白军不到红军到……”的革命歌谣传遍赤水河两岸。
四渡赤水期间,红军两次转战二郎古镇,在这里宿营和进行战斗,因而留下许多重要的革命遗址和文物。如:二郎滩、中渡、两河口等重要渡口;二郎背水战指挥机关;有彭德怀、杨尚昆、罗炳辉、蔡树藩、张爱萍、胡耀邦等开国元勋的临时住所;有军团司令部、随军银行、临时医院、宣传队、架桥指挥部等军团机关驻地和红军驻地130余处,以及开仓分盐旧址和丰富的红军歌谣、标语、故事等。
1980年,红军四渡赤水二郎滩渡口被评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郎红军街、二郎古镇也先后被公布为县级、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郎古镇除了有着光辉的革命史,还曾是川黔两地盐贸易的重地。
二、二郎古镇是川盐贸易重地
实况:船工号子或者二郎童谣。
二郎古镇,历来是四川自贡井盐经赤水河运往云南、贵州的唯一码头。
据《古蔺县志》记载,明朝万历九年(1581年),永宁宣抚使奢效忠整修古蔺至二郎驿道。当时二郎古镇为一个川盐转运小栈点,随着水运日益发展,这里的商贸不断扩大。
清朝乾隆四年(1745年),贵州总督张广泗,为便利贵州出产的铜锭、铅锭上运京城,疏凿赤水河中上游险滩68处,使船可以从元厚经太平渡、二郎滩到茅台。二郎古镇转运的川盐年达到360载(约2000万公斤)。至此,二郎滩成为川盐转运的重镇。同年贵州华、吴两个老板,在此开设太和、永盛盐号。
清光绪年间新增成玉、成金、玉金、世昌等5家大盐号,还有贩卖零盐10多家。随着盐业的发展,布皮等各行各业日趋繁荣。
清末改川盐为官运商销。从二郎滩至马桑坪需陆运,每天运盐“脚夫”达2000多人,船运由原来的8只发展到40多只,到40年代,船队发展到20个,拥有木船120多只,此时,二郎滩不仅成为赤水河盐运的主要中转站,而且成为商贸的集散地,各种茶馆、栈房、店铺、行号30余家。
清末民初,二郎古镇商贸最富盛名。有“存金号”、“天益号”、“太和号”、“永龙号”,史称“四公号”的四大盐仓,有“寸板(木材)帮、布匹帮、皮货帮、烟土帮、粮食帮”等帮会,各类商埠、戏楼、饭庄、茶馆、
酒店遍布街头巷尾,渡口巨石镌刻“商旅营生”四个大字。民间有“白日千人拱手,夜来万盏灯明”的赞颂,二郎古镇当时富甲一方。
与富人们奢华的生活形成对比的是穷苦人民的悲惨境遇。
二郎滩至马桑坪一段30华里始终无法通航。川盐运至二郎滩,就全靠人工背到马桑坪,其间必须翻越五老峰山,背“过山盐”也因此而百里闻名。当时赤水河沿岸自有“斗米斤盐”和“盐巴贵如油”的说法,二郎人民只能以背“过山盐”为生。“好个二郎滩,四面都是山,天天背盐巴,顿顿菜汤淡。”这首歌谣就是当时二郎穷苦百姓的真实写照。而这样的日子,在红军四渡赤水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得到了彻底的改变。
正是清朝以来繁荣的盐贸易,使二郎古镇形成了吊脚楼与四合院和谐融合的独特居民群落。
三、二郎镇古朴独特的建筑风貌
“龙前龟石口含珠,玉带横腰入画图;五老点头朝北斗,三山踏足赛西湖;玉鼓朝天惊宇宙,金钟朴地似衡庐;双猴戏虐蟠桃树,此景从来胜美姑。”本土秀才罗元辅这首七言概括描述了二郎古镇的风貌景观。
二郎古镇背靠山体,面临赤水河,区内地形起伏多变,地形高差达百米以上。山水相接,山环水抱,形成了古镇独特的自然山水环境。街区的总体结构布局以自然山水为基础,依山就势,街道与建筑依据地形蜿蜒水平伸展,或垂直于等高线“人”字形上升,两者有机相成,形成三维的立体空间结构形态,并有机的附着于自然环境形态之中,与自然山水的三维空间结构浑然一体,山、水、城交相辉映,构成了二郎古镇山地传统城镇的典型总体布局特色。
古镇前区域洄水沱独具特色,赤水河河面宽阔,水流平缓,蜿蜒于山谷之间。在险峻与平和的环境对比中,古镇的空间布局展示了古人平稳中求发展,与山水相融的人文思想。古镇房屋鳞次栉比,丰富的层次感和图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