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窑炉及陶瓷烧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现代窑炉种类
按照不同标准,窑的分类有以下几种:
(1)按使用的燃料,分为: 柴窑、煤窑、油窑、气窑、电窑。 (2)按窑的外形,分为: 推板窑、馒头窑、马蹄窑、龙窑、葫芦窑、圆 窑、方窑、轮窑、环形隧道窑、梭子窑。 (3)按火焰特点,分为: 直焰窑、倒焰窑、横焰窑。 (4)按生产工况,分为: 间歇式窑、连续式窑(轮窑、环形隧道窑)、半连 续窑(龙窑、德化阶级窑)。 (5)按窑炉用途,分为: 素烧窑、釉烧窑、烤花窑。
辊道窑的特点:
温度均匀,窑内温差较许多窑炉小; 适于快速烧成—釉面砖35~50分钟;日用瓷12小 时;卫生洁具8~10小时;瓷质砖50~100分钟; 节约燃料; 不必用窑车、匣钵,有的仅用耐火垫板或不用垫 板; 有利于实现烧成工序的机械化和自动化,便于上 下工序衔接,提高生产效率; 操作简便,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减 少占地面积和投资少等优点。
葫芦窑是景德镇人在元代把马蹄窑和龙窑的特点 结合起来,产生的新窑体。
葫芦窑综合了马蹄窑半倒焰的技术和龙窑窑体结 构的长处,形成了南北优势并存的产物。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说:“其窑上空十二圆 眼,名曰天窗,火以十二时辰为足,先发门火十 个时,火力从下攻上,然后天窗掷柴烧两时,火 力从上透下。”所烧的青花瓷,釉里红瓷以及色 彩缤纷的颜色釉瓷,“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 景德镇之产。”
我们可以从“窑”这个字来分析,它是由“穴、
缶”两个部分组合, 穴就是地坑,缶是陶器。
这形象地说明了最初时期是“坑地为窑,复烧
为缶”的。 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是这样“坑地为窑” 烧制陶器。其中有横穴和竖穴窑最为典型。 生活在西双版纳的傣族妇女,至今还沿用着这种 原始的治陶方式。
2. 距今6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时期, 从无窑到有窑的烧制使彩陶有了明显的飞跃。
出现最早的是从西安半坡遗址中发现的“竖 穴式窑”或“横穴式窑”。(后又影响到龙山文
化
以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北各地的陶窑。)
《彩陶船形壶》 (仰韶文化半坡 类型)
彩陶双连壶
仰韶文化时期陶器
《 彩 陶 人( 仰 面韶 鱼文 化 纹半 盆坡 类 》型
)
因为当时用的燃料是植物茎秆和木柴,在烧
造技术上不能完全控制烧成温度和气氛,因此,
小结
原始陶器:无窑烧制:垒坯露天烧,温度800℃左右 仰韶文化时期: “竖穴式窑”或“横穴式窑”,温 度900 ℃左右 在商周时期:北方出现类似馒头的圆窑 战国时期:馒头窑和龙窑,温度1300 ℃左右 秦汉时期: 出现马蹄窑 元代: 出现了葫芦窑 明代初期:出现阶级窑,温度可达1300℃以上 明末:景德镇发明了烧制温度达1300℃以上的景德镇 窑
烧成方法:当烧完第一室后,接着烧第二 室,一室冷却,当一室冷却的同时,热气体散 热通过其它各室,做预热使用。当第二室烧时, 预热的空气又通过其它各室。 阶级窑的优点是:废气利用预热,就地 取材,利用地形,节省原料,而且温度可达 1300℃以上。
9. 明末景德镇创造发明了烧制温度达1300℃以上的 景德镇窑。
一般是窑头坡度大、易上火,窑尾坡度小、易存火, 低的一端为火膛,高的一端有排烟口。
龙窑的长度最大可达100m左右,内宽2-3m左右,内高
2.5-3m左右。 使用的燃料为松柴,后来逐渐改为烧煤粉。
龙窑的主要特点: 升温快、降温也快,维持火焰和还原气氛时间长。 宋代著名的影青、油滴、兔毫以及吉州窑的鹧鸪斑、
4. 素烧
干燥后的坯胎,用低温690-1020℃烧成,称为素 烧。目的是增加坯体强度。
5. 釉烧
经素烧后的坯胎,再上釉,经900-1000℃以
上烧成,使釉子全部熔融,成为釉烧。
6. 本烧
上釉的坯体,经高温1100-1320℃一次烧
成,使坯体完全烧结,釉子全部融化,称为本烧。
(二)保温
烧成温度不变,窑内保持一阶段的温度,既 不升温也不降温。
当今最常用的窑炉设备是隧道窑、辊道窑和梭式窑。
隧道窑
隧道窑一般是一条长的直线形隧道,其两侧及
顶部有固定的墙壁及拱顶,底部铺设的轨道上运行
着窑车。燃烧设备设在隧道窑的中部两侧。在台车
上放置装入陶瓷制品的匣钵,连续地由预热带的入 口慢慢推入,而载有烧成品的台车,由冷却带的出 口渐次被推出来。
燃料隧道窑包括:窑体、窑 车与窑具、燃烧系统、排烟 系统、冷却系统、测控系统 以及附属设备。
☺
☺ ☺ ☺ ☺
辊道窑
辊道窑是一种不用窑车的隧道窑,突出 特点是用许多平行排列的转动的辊子组成的辊 道来代替窑车作为烧制坯件的运载工具。坯体
可直接放在辊道上,也可放在热垫板上,传动
系统使辊子转动,被烧制的坯件沿通道向前移
动,经预热带和烧成带,再经冷却带冷却后出
窑。
辊道窑包括:窑体、燃烧系统、 排烟系统、冷却系统、传动系 统及测控系统六部分。
产生的抽力来控制窑内气
氛,烧制温度可达1300度 左右,也用来烧还原焰。
河北的磁州窑、定窑;河南
的钧窑、博山窑;陕西的耀 州窑都属这种窑。
(2)龙窑是一种横焰式窑。
在我国南方比较多见。如广东石湾、浙江龙泉、福建的 建阳、德化、宣兴等。在景德镇湖田,也多处发现龙窑遗址。
龙窑一般都是依山坡建成,坡的大小缓急直接影响 烧成时间和产量。
目的:为了使坯体收缩一致,使窑内的产品
完全瓷化,增加坯体强度,消除不均匀应力,减
少坯体开裂与变形。
(三)升温曲线 升温曲线表示了窑内温度与烧制时间的关系。 曲线越陡表示升温越快,越缓则表示升温越 慢,达到水平则表示恒温。
二、 素烧的方法
素烧的方法依坯胎的种类而定。
素烧的温度在800~900℃之间。
窑车
隧道窑的特点
☺ ☺
生产连续化,周期短,产量大,质量高; 利用逆流原理工作,热利用率高,燃料经济,热量的保持 和余热的利用都很好,所以燃料节省,较倒焰窑节省燃料 50~60%; 烧成时间简短,普通大窑由装窑到出空需要3~5天,隧道 窑约有20小时左右就可以; 节省劳力; 提高质量; 窑和窑具都耐久,5-7年修理一次; 一次性投资较大,烧制制度不宜随意变动,灵活性较差。
于使煤气中的一氧化碳及氢气完全燃烧所需的氧
气量。这种性质的火焰,称为氧化焰。
2. 还原焰
除去燃烧时所必须的氧气量,绝对不让多 余的氧气进入。即进入窑内的氧气不能使煤气中 一氧化碳和氢气完全燃烧,这种火焰称还原焰。 其作用是使三价的铁还原成二价的铁,使瓷 器更加洁白。
3. 中性焰
进入窑内的氧气刚好使煤气中一氧化碳和氢 气完全燃烧,这种火焰称中性焰。
仰韶文化的出土陶器多为红陶、灰褐陶和黑陶。
注:红陶--氧化气氛;灰陶和龙山文化时期 的黑陶--还原气氛,温度都不超过1000度。 仰韶文化时期的陶窑规模都很小,窑内面 积有限,只能装少量的件数。
随着釉的发现和瓷发明,对窑专用功能的要求
也就越来越高了,尤其是窑温的调节和空气的
调控,产生带烟囱的窑就势在必行了。
第十三章
窑炉及陶瓷烧成
陶瓷是火的艺术。 烧成(烧结)是在热工设备中进行的。 这里热工设备指的是陶瓷生产窑炉及其附属设 备。 烧结陶瓷的窑炉类型很多,同一种制品可在不 同类型的窑内烧成,同一种窑也可烧结不同的 制品。
第一节 窑炉 (kiln)
一、窑炉发展概况
陈浏在《陶雅》中说: “瓷器之成,窑火是赖。” 窑炉作为陶瓷烧制的重要设备,最初的型体是什 么样的? 1、原始烧陶的方法是不用窑的 垒坯露天烧:在地面上挖一浅坑或在地面铺上小石头块, 上面放上陶坯后,用干枝柴草围住周围顶部,外面涂 抹较稠的黄土泥,上留通风小孔,地面点火烧制。 温度只能达到800℃左右。
窑身如半个瓮俯覆,又似半个蛋形覆置,也 象一个前高后低的隧道。 镇窑是在明末清初时期,在葫芦窑基础上演
化而成的。其特点是把葫芦窑两室之间的折腰取
消,使之变成“形如覆瓮”的蛋型,所以也叫瓮形
窑或蛋形窑,景德镇人把这个独具地方特色,独
具技术优势的属于平焰式的窑叫镇窑。
景德镇窑外形前大后小,前 面只有一个火口,窑的尾部 是排除废气的烟囱,窑内火 焰朝着横向走,所以又称为 横焰式窑,或平焰式窑。全 长15~20米,窑底前端略低, 倾斜度3°左右。窑头有火箱, 火焰经窑体至窑尾,废气由 蛋形截面的烟囱排出。容积 大,约150~200立方米。窑 墙与护墙之间填以砂土作隔 热层,热利用率 较好。
烧制是陶瓷工艺上的一个最重要的技术和环节。
烧成的方法由坯胎和创作意图来决定的。 按烧成次数可分一次、二次和多次烧成;按氧化 还原环境可为氧化焰烧成、还原焰烧成及中性 焰烧成。 烧成的次数越多,制瓷成本就越高。
一、烧成中的名词解释 (一)火焰的性质
1. 氧化焰
在烧制时使空气中的氧气充分自由流入火焰
中的燃烧。也就是说,进入窑内的氧气量远远大
梭式窑的特点:
在生产中灵活性大,可随被烧制制品的工艺要求 变更烧成制度; 窑内温度分布比较均匀,容易烧出要求严格的优 质产品; 生产安排灵活,可在周末和节假日停窑休息,烧 成周期短; 窑炉造价低,占地少,基建投资少; 随着制品的加热冷却窑炉温度随之要变,窑体蓄 热损失大,排烟温度高,排烟热损失大,增加了 产品的燃料消耗量。
玳瑁等,大多出于龙窑。
5. 秦汉时期:火膛和容积不断增大,出现了马蹄
窑。(马蹄窑最早出现在西周晚期,那时还是属于北方
的馒头窑) 马蹄窑(与葫芦窑)是景德镇 湖田窑系遗址的两种特殊的瓷窑, 在明代生产芒口瓷。其形状方中 带圆,下部大,上部小,很象马 蹄下部的蹄甲。 马蹄窑建造简单,投资少, 窑炉较小,利于产品更新换代, 有灵活多变、适应市场的优点。
烧制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烘烤期。即先用弱热温烘,在点燃
了火种时,先不要将窑门完全关闭,要留有小缝, 因为坯体在入窑时,仍留有一些水分,这样有利 于水气的蒸发排除。
第二阶段:燃烧期。坯体内所含结晶水大
约在300~400℃以上完全挥发;但温度烧至
550~600℃时,便是坯体中石英膨胀期,注意温
景德镇湖田窑遗址,1977年清理。 该窑为半倒焰式窑,长2.95米、宽 2.5米-2.7米,坡度12.5°,东壁与 后壁残高2.3米,有烟道6个,后烟 室1个。该窑可烧瓷碗2000只左右
6. 到了唐代,窑炉的烧制气氛有所改变,但窑炉结 构变化不大。 7. 到了元代,出现了葫芦窑。
葫芦形窑炉是在龙窑的基础上发展、改进而来 的,在景德镇元代民窑中大量使用,在御窑(官窑) 遗址中也曾被发现过。清《南窑笔记》载:葫芦形 窑“窑如卧地葫芦”。窑因其形状而得名。
3. 在商周时期,北方就出现了类似馒头的圆窑。 河南的钧瓷就出之于馒头窑。 4. 到了战国时期出现了馒头窑和龙窑。 (1)所谓馒头窑,指窑内的空间和外形似馒 头,这种窑在我国北方比较多见。
馒头窑窑内容积有大 有小,大的有90-200m3左 右,窑后有一烟囱,窑前 设门,下面有通风坑道,
可存灰。
馒头窑靠夹墙竖烟道
梭式窑
梭式窑是一种现代化的间歇窑,其结构与 隧道窑的烧成带相近,由窑室和窑车两大部分 组成,坯件码放在窑车棚架上,推进窑室内进
行烧制,在烧成冷却后将窑车和制品拉出窑室
外卸车,窑车的运动犹如织布机上的梭子,故
称为梭式窑。
梭式窑窑室工作条件相当 恶劣,它要从室温迅速升 至1000多度,在高温下 保持一段时间,然后再急 速冷却到600-700℃,随 后冷却至室温。窑炉要经 受高温以及在高温下炉尘, 炉气,坯体与釉料的低熔 挥发物的侵蚀作用,还要 经受频繁的急速加热与冷 却的热胀冷缩作用。
8. 到了明代初期,出现了德化的阶级窑。 阶级窑实际上是从龙窑发展来的,依山坡建
立,不同的是靠着的斜坡筑成了阶级式。
窑内容量大约在200-240m3左 右,整个窑由810室串联组成, 每个窑室有大有小,窑头与窑 尾小,越接近中间越大,每个 窑室的隔墙下有通火孔,窑室 的每个后顶上有排气口,同时 每边各开一个窑门,窑长因各 地不同而异。
第二节 陶瓷烧成
坯体经过成型及干燥过程后,生坯中颗粒 之间只有很小的附着力,因而干燥强度相当低。 要使颗粒相互结合形成较高的强度就必须通过 高温处理,使坯体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 形成预期的矿相组成,从而达到固定外形并获
得所要求的性能,这种使坯体经高温处理的工
艺过程称为烧成。
人们常称陶瓷艺术为火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