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使预习在初中数学学习中真正有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习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摘要:数学的预习是否有效取决于两个主要因素:即学生有没有掌握预习方法和教师有没有在学生的预习基础上设计有针对性的课.所以,要使预习更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关键在于 教师能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和设计有针对性的课.
关键字:预习 有效性 方法 问题串
数学课究竟要不要预习?一种典型的反对观点认为“预习使学生提前知道了教学内容的结果,学生不会“慢慢地与教师经历困惑、操作、比较、分析、综合的思维站点,品尝探索成功的满足和愉悦”,不利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还会影响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创造性的培养”[1].然随着对新课程的教学实践,我对这个观点的认识有了一些清晰的想法,也有一种更为深切的体会:预习可以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一、观点的解析
持反对观点的教师之所以不要学生预习,其主要原因是怕一些错误的理论先入为主影响学生,怕学生对数学知识失去新鲜感,怕学生课前进行了预习到了课堂上不认真听讲……,最终影响课堂教学,影响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创造力的培养.可以发现,这些现象确实存在.然而中国也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表现在学习中,就是预习.另外,预习是一种按照学习计划预先自学教材的学习活动,它是培养个体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我们不能因为“怕噎着就不吃饭”,而应该认真审视决定着预习是否有效的三个因素.
1.学生的因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谈“数学课究竟要不要预习”之前是否应该注意解决一个关键问题:学生有没有掌握预习的方法?这是我们之所以担心的主要原因.也可以发现,持反对观点的教师更关注预习的结果而忽视了预习的前提和基础.
2.教师的因素
预习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有几个问题需要思考:教师是否需要遵循一个基本的备课原则,即根据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各个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安排上课的重点.学生预习过的课,教师是否面临更高的备课要求?…….因此,笔者的想法是:假如教师能在学生进行新课的预习后设计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课,不仅能使学生充分体会到预习的价值,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也反过来促使他们更好地预习.
3.教材的因素
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教材相对原来的版本,除了内容的增删外,在知识的展开上也有很多不同.浙教版教材重点强调对知识的发展与认识过程,探索过程,对知识的叙述、归纳、总结篇幅较少,甚至留下空白让学生独立钻研,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发展空间.所以,调整新课标下的教学理念,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是让学生尽快适应新教材的根本出路,而预习是其中最重要的第一步.
二、应对的策略
基于以上解析,“要不要预习?”关键在于两个问题:第一,如何让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第二,如何设计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思考,
深化新旧知识的联系和理
解,辩明概念间的异同,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一)使学生明确预习的真正目的,掌握正确的预习方法
告诉学生“预习是为了更好地听课”很空洞,学生也不以为然.笔者认为要让学生明确预习的目的,就必须让他们掌握正确的预习和听课方法,使他们尝到预习的甜头.然而,预习并不是只要教师作为一项作业布置下去学生就会认真贯彻执行的,因为学生没有这样的习惯.小学6年是学生的认知发展的基础阶段,教师一般很少布置预习作业,这是符合认知规律的.升入初中后,预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要讲究方法,从零开始,使学生尽快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1.手把手指导,使学生迅速掌握基本的预习方法
案例1:浙教版七(上)第一章第一节《从自然数到分数》的预习指导
⑴请学生阅读书本合作学习之前的部分,边读边联系小学中的相关知识.并思考:小学中学过哪些数?每一类数是怎样产生的?小数( 除外)与分数如何相互转化?自然数有什么功能?
评注:前3个问题都是小学中学过的,学生的思考过程即回顾旧知的过程.如果出现遗忘,可以在预习时通过复习解决.其中在思考第3个问题时,由于循环小数与分数的转化小学中接触很少,大多数学生并不清楚,这时教师就提醒学生在书上或预习本上做上记号,以备课堂上或者课后询问老师.最后一个问题是本节新知,但一般学生通过阅读可以理解,教师建议学生尝试书本的“做一做”,巩固和检验自己的理解,在有疑惑的题目旁做上记号.
⑵请学生阅读合作学习,在阅读中尝试解决其中的问题.
问题1:小慧要去北京参加夏令营,先从温州出发,坐车速是100千米/时的大巴到杭州,然后乘坐T32次火车到北京.但小慧到杭州之后并不能马上上火车,市内交通和检票进站要花去30-40分时间.如果火车21:40从杭州出发,问小慧最迟什么时候从温州出发?
评注:这个问题学生一般能自己解决.
问题2:某市民政局举行一次福利彩票销售活动,销售总额度为4000万元.其中发行成本占总额度的15%,1400万元作为社会福利资金,其余作为中奖者奖金.①你能算出奖金额度是多少吗?你是怎样计算的?②为了使福利资金提高10%,而发行的成本保持不变有人提出把奖金总额减少6%.你认为这个方案可行吗?你是怎样获得结论的?
评注:这个问题的②学生不易理解,教师要提醒学生做好记号,以备教师讲解时特别注意.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尝试完成合作学习后,让学生感受到由于生活与生产实践的需要,数还需从自然数和分数作进一步的扩展,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⑶请学生做课内练习,巩固和检测自学成果.
⑷引导学生总结本节的重点和疑点,对所有的疑点一一做好标记,作为听课的重点.
⑸在预习步骤完成后,教师及时总结学生在独立预习时的几个要点:
①通读新课的全部内容,扫除旧知障碍;
②理清新知脉络,列出提纲;
③整理疑难问题,做好标记;
④完成“做一做”和“课内练习”,巩固和检验自己的预习效果,对于有疑问的题目做好标记;
⑤有目标有重点地在第二天听教师的讲解,不但要通过听讲解决自己预习时不明白和理解不全面的地方,还要善于比较同一个问题自己和教师的不同理解,努力提高自身的思维水平.
像上述案例中的手把手式的预习指导,教师若能进行3—5次,学生就能慢慢入门,掌握预习的基本方法.对于理清新知脉络,列出提纲这一环节,一开始教师可放低尺度,把预习提纲预先发给学生,让学生顺着其中的思路进行预习.一个阶段以后,再由学生自行设计完成.
2.培养问题意识,使学生在预习中发现问题
问题能使学生对知识和方法的理解更深入,有效的预习一般都能发现问题.教师对学生手把手的预习指导能够比较容易地为学生所接受,但是,要想学生能在预习时发现问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学生预习时的通病就是泛泛而看,没有问题.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在预习时发现问题.如在案例1中,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可启发学生提出循环小数如何转化为分数?为什么π不能转化为分数?等问题.再如:在新课《零指数幂和负整数指数幂》中,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a 0=1需附加a ≠0的条件,p p a a 1
=-需附加a ≠0的条件?分析完毕
后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指出,在平时的预习中就应不放过这样的思考,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思维的深刻性.
3.通过多种形式的考查,提高学生的预习水平
按照形式的不同,笔者将预习分为常规预习(小预习)和长假预习(大预习)两种.
⑴常规预习(小预习)
即一般的新课前的预习.笔者通常会请学生进行两次预习.第一次是在课前,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第二次是在课上,再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预习,一方面使学生有时间梳理主要的新知识和疑问,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就疑问处相互探讨.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可以使他们取长补短,在讨论交流中共同提高.
⑵长假预习(大预习)
每次放长假(特别是寒暑假)笔者都布置1——2章的预习内容,使学生有机会把单节的预习经验扩展到整章,而且教师可指导学生选择一本合适的参考书辅助预习,从而使学生会用教辅书,全面提升他们的预习水平.
二、着眼于学生的预习基础,以问题串的形式设计有针对性的课
当学生已经认真预习了新课,而教师还是一成不变地按照教材上课,学生怎么能专心地听讲?所以,学生预习过的课,教师面临更高的备课要求.教师应该清楚地知道,哪些知识学生是完全可以通过自学解决的,上课可以一笔带过,甚至不讲;而哪些知识学生是很难理解的,上课时需浓墨重彩;还有哪些知识或技能学生掌握不全,需要教师补充说明.
案例2:浙教版七(下)《分式的加减》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思路
1.预习检查:
问题1:=±c b
c a
?
问题2:上述运算属于什么运算?法则如何?
问题3:上述的法则是根据什么类比得出的?
评注:通过这3个问题,轻松地提出课题,得出法则和类比思想,又考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