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筹建新中国(第一届政协会议行使全国人大职权)(P1)(一)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
(二)内容:
1、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1)新中国的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
(2)新中国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政权实行民主集中制。(人民:工人、农民、小
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
2、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成员。
3、选举中央人民政府领导----毛泽东为政府主席
4、大会确定:国旗为五星红旗P3;代国歌为《义勇军进行曲》;首都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
(三)作用: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好准备工作。
二、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的标志)(P3-4)
(一)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中南海召开
1、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2、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3.进行盛大的阅兵仪式,聂荣臻任阅兵总指挥。
(二)大典盛况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毛泽东宣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54门礼炮齐响28响:54门象征参加第一届政协会议的54个民族[或参加第一届政协的54个
政治团体,或五四运动],28响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28个春秋)
(三)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胜利,标志着中国受奴役受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了;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20世纪第二次历史巨变)
三、西藏和平解放(P5):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鉴定和平协议,1951年10月,人民解放军胜
利进军拉萨,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实现统一的标志。
第2课抗美援朝
1、原因: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越过中朝边境,轰炸中国东北边境的地区,严
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为保家卫国(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开赴朝鲜,抗美援朝。
(参阅P10“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图)
2、英雄人物:黄继光(为了掩护战友前进,他用身躯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邱少云(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和战友的安全,在大火烧身的情况下,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直至壮烈牺牲)称号:最可爱的人
3.结果: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的签定,朝鲜战争结束。
4、意义: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赢
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5、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等)、国际主义精神。
第3课土地改革
1、原因:封建土地剥削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解放区3亿多人口没有土地,农民迫切土改。
2、标志: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国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农村展
开。
3、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土地所有制(土地归私人所有)。
4、结果: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除了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三亿多无地的农民分到
了土地。(参阅P9“土改”的相关图)
5、作用(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
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一、内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肯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性质
1、会议名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1954年9月北京;
2、宪法内容: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
度)。
3、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特点: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4、选举毛泽东为主席,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二、外交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P16)
(1)提出:1953年12月我国政府同印度政府代表的谈判中,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倡导:中、印、缅
(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影响: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国际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2、亚非万隆会议:1955年,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
主要议题:(同)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反对殖民主义等问题。
周总理提出“求同存异(发展道路、政治制度、处境)”的方针(原则),促进会议圆满成功。
万隆精神:平等、协商、和平共处。
第4课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共产党创业、创造精神)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书P20)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国家
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新民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
2、一五计划:(时间:1953---1957年)
(1)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内容: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
稳步增长。
(3)成就:一田(克拉玛依油田)、一桥(武汉长江大桥)、三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六路(三公路[川藏、青藏、新藏]、三铁路[集二、宝成、鹰厦])。(参
阅书P21“第一个五年成就示意图”)
二、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
1、1955年,全国出现农业合作化高潮。
2、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政策:利用、限制、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