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辽盆地石炭_二叠系分布与构造特征

合集下载

松辽盆地北部石炭—二叠系底埋深综合物探预测技术

松辽盆地北部石炭—二叠系底埋深综合物探预测技术

松辽盆地北部石炭—二叠系底埋深综合物探预测技术
赵福海;王导丽;张明鹏;詹少全;陈中;余云春
【期刊名称】《矿产与地质》
【年(卷),期】2018(032)001
【摘要】石炭—二叠系为松辽盆地重要烃源岩,但T5以下地震发射不清晰,无法确立石炭—二叠底界面.利用广域电磁法、重力剥皮和重电约束反演综合物探手段推测出石炭—二叠系底埋深,解决了石炭二叠系深层油气分布问题,取得了良好的勘探效果.
【总页数】6页(P116-121)
【作者】赵福海;王导丽;张明鹏;詹少全;陈中;余云春
【作者单位】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事业部,黑龙江大庆 163453;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八一四队,江苏镇江212005;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八一四队,江苏镇江212005;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八一四队,江苏镇江212005;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八一四队,江苏镇江212005;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八一四队,江苏镇江212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31
【相关文献】
1.松辽盆地北部基底石炭-二叠系的分布 [J], 庞庆山;方德庆;翟培民;刘长宝
2.松辽盆地北部石炭-二叠系古镜质体反射率恢复 [J], 李景坤;宋兰斌;刘伟
3.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旗及邻区石炭系-二叠系的储集条件——石炭系-二叠系油气地质条件研究之二 [J], 卢进才;陈高潮;魏仙样;李玉宏;魏建设
4.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旗及邻区石炭系-二叠系沉积建造与生烃条件——石炭系-二叠系油气地质条件研究之一 [J], 卢进才;陈高潮;魏仙样;李玉宏;魏建设
5.松辽盆地北部石炭—二叠系油气远景 [J], 王建强;薛林福;王满;金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松辽盆地及外围石炭系—二叠系划分与对比

松辽盆地及外围石炭系—二叠系划分与对比

松辽盆地及外围石炭系—二叠系划分与对比郑月娟;苏飞;黄欣;孙跃武;宋绍钧;陈树旺;张健;公繁浩;张德军;张海华【摘要】The Carboniferous-Permian strata in the Songliao Basin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tratigraphic regions,including five areas and nine sub-areas,on the basis of the latest study on Late Paleozoic geotectonic evolution in Northeast China and stratigraphic development and biopaleogeographic characteristics.The sequence of each stratigraphic area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provincial lithostratigraphic revision work with regional geological survey and stratigraphic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The geological time of each formation is basically defined and incorporated into the latest international chronostratigraphic system with the comprehensive study method of biostratigraphy and isotope chronostratigraphy,according to existing fossil information,particularly the latest microfossils like conodonts and sporomorph,and isotopic dating data.At the end,with horizontal comparison between different stratigraphic areas,the Carboniferous-Permian stratigraphic division and correlation framework is established in the Songliao Basin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 in the international chronostratigraphic system.%以东北地区晚古生代大地构造演化最新研究进展为主要依据,结合地层发育及生物古地理特征,将研究区分为2个地层大区,5个地层区,9个地层分区.在各省区岩石地层清理结果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区域地质调查及地层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及本次工作的新认识,建立起各地层区岩石地层序列.利用已有生物化石资料,结合最新的牙形刺、孢粉等微体化石及同位素测年资料,应用生物地层和同位素年代地层的综合研究方法,基本明确了各组级岩石地层单位时代,并将其纳入最新的国际年代地层系统.在不同地层区之间进行横向对比,建立了松辽盆地外围石炭—二叠系在国际年代系统框架下的地层划分对比格架.【期刊名称】《地质与资源》【年(卷),期】2018(027)001【总页数】15页(P1-15)【关键词】松辽盆地及外围;石炭—二叠系;地层划分对比格架【作者】郑月娟;苏飞;黄欣;孙跃武;宋绍钧;陈树旺;张健;公繁浩;张德军;张海华【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辽宁沈阳110034;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辽宁沈阳110034;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辽宁沈阳110034;吉林大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026;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辽宁沈阳110034;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辽宁沈阳110034;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辽宁沈阳110034;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辽宁沈阳110034;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辽宁沈阳1100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4.45;P34.460 引言研究区范围为东经115°30′~130°00′,北纬42°25′以北的我国境内,行政区划主要涉及黑龙江省、吉林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图1),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天山-兴蒙构造带东段,是我国重要的成矿区带之一.研究区区域地层研究具有近百年的历史.较大规模的基础地质综合研究工作是1981年以后,以省、自治区为单位编写的《中国区域地质志》,对区内地层、岩石、地质构造资料进行系统的总结,是目前区内较为完整的综合性地质资料之一.1985年开展的“全国多重地层划分对比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2000年和2002年相继出版的包括石炭系、二叠系在内的《中国地层典》《中国各系多重地层划分对比表及说明书》,使地层多重划分的理论和方法逐步得到推广和应用,并渐趋达成共识.1996~1997年相继出版的《内蒙古自治区岩石地层》《黑龙江省岩石地层》《吉林省岩石地层》《东北区区域地层》等专著,对中国东北区从太古宙到新近纪的区域地层进行清理研究,按照现代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原有的地层单位重新明确其定义、划分对比标准、延伸范围等,为东北地区区域地层学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各省区地层区划方案不同,更为重要的是,近年来国际上石炭系采用二分方案,二叠系采用三分方案,但东北各省区《岩石地层》中石炭系二分三分不一,二叠系仍然采用二分方案,导致岩石地层单位的时代含义比较混乱,不能与国际接轨.开展研究区内的石炭、二叠纪地层研究,明确各地层单元的地质时代,将其纳入最新的国际年代地层系统,使松辽盆地外围晚古生代地层研究与国际接轨,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区域地层研究不但是其他地质研究的基础,对地质找矿,尤其是对沉积矿产的勘查也具有重要意义.地层学的研究程度,直接影响到研究区盆地形成演化、沉积充填系列的研究,进而直接影响到该区域油气地质勘探工作的部署及实施.笔者近年来承担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多项油气基础地质调查项目,在大量野外地质调查与剖面测量的基础上,对松辽盆地及外围晚古生代地层开展了系统研究,以大地构造背景为主要依据,参考生物地理区系及地层发育特征,提出了对地层区划的新认识.在综合研究东北地区各省区《岩石地层》[1-4]的基础上,参考《中国地层典》[5-6]、《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修订版)[7],结合近年来区域地质调查及地层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及本次工作的新认识,建立了各地层区的岩石地层系统.充分分析研究已有生物化石资料,结合近年来牙形刺、孢粉等微体化石及同位素测年研究的新进展[8-51],以王向东等[52]、王成源[53]及金玉玕等[54]资料为依据,基本明确了各岩石地层单位的时代,并将其尽可能的纳入最新的国际年代地层系统,建立了松辽盆地及外围石炭—二叠纪地层划分对比格架,为研究松辽盆地及外围晚古生代地层分布规律,查明区域烃源岩层时空分布,开展油气地质调查提供了基础地质资料.1 地层区划地层区划是对地层分布形态、发育特点和构造古地理特征等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地层是在特定的大地构造背景下形成的,地层区划与大地构造理论的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地层区划主要以板块构造理论为基础,但华北和西伯利亚两大板块的最终缝合线及闭合时间的不同认识直接影响了地层分区.各省区的《岩石地层》[1-4]将东北区分为4个地层大区.研究区一共涉及3个大区:北疆-兴安地层大区,张广才岭-完达山地层大区,华北地层大区.下分多个地层区和地层分区,主要的分歧就是锡林浩特-磐石、乌兰浩特-哈尔滨及伊春-尚志3个地层分区的归属问题.原因是对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之间的分界是在贺根山-黑河一线,还是在西拉木伦河一线存在分歧,以及松嫩、佳木斯、兴凯地块是否独立于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存在不同观点所致.全国地层委员会将东北地区分为阿尔泰-兴安、内蒙-松佳及华北3个地层大区,前2个大区界线划分在贺根山-黑河一线[7].王成文等将以蒙古-鄂霍次克缝合线和西拉木伦-延吉缝合线所围限的区域统一划归佳蒙大区,下分兴安、内蒙古草原-松花江及宝清-东宁3个区,其中前2个地层区的界线也划在贺根山-黑河一线[55].关于西伯利亚和华北两大板块对接缝合位置与时代,目前主流意见倾向于晚二叠世—早三叠世西拉木伦河缝合带[56-60].西拉木伦河断裂带两侧晚二叠世植物地理区系的差别是这一观点的重要依据之一.参考古生物地理分区及地层发育特征,笔者将研究区以西拉木伦河-长春-延吉为界,分为两个地层大区,北部为兴蒙-松嫩地层大区,南部为华北地层大区,每个大区进一步分为地层区和地层分区,贺根山缝合带作为北兴安地层区与南兴安地层区的界线(图1).“乌兰浩特-哈尔滨分区”归属北部兴蒙-松嫩地层大区无太大争议[1-2,4],但“锡林浩特-磐石地层分区”,尤其是吉中地区归属仍存在分歧,主要原因是迄今为止在该地区仍未发现可靠的蛇绿岩套、混杂堆积等缝合线的直接证据,西拉木伦河-延吉缝合线通过吉中的具体位置仍存在争议.古生物地理学为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为与板块构造密切相关的地层区划提供了重要依据.西拉木伦河断裂带两侧晚二叠世植物地理区系的差别是该断裂带存在的重要依据之一.构造古地理和全球气候(纬度-温度)是古生物地理形成的最重要的环境控制因素[61].李宁等认为将吉中地区晚古生代地层划归华北地层大区的核心理由是早泥盆世—晚石炭世这一地区出现了“暖水”动物群,并进一步通过古生物地理与构造古地理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协同演化关系研究,阐述了吉中地区晚古生代古生物地理演化的形成机制,认为吉中地层区不宜归入华北地层大区[62].从植物古生物地理分区来看,吉中地区晚古生代植物群属于安加拉型没有争议[63-64],因此本文将吉中地区划入兴蒙-松嫩地层大区.“伊春-尚志地层区”主要发育二叠纪地层,早中二叠世土门岭组、晚二叠世红山组无论从岩性组合还是生物古地理性质均可与南兴安地层区对比,而与张广财岭地层大区差别较大,因此笔者将伊春-尚志地层分区归入兴蒙-松嫩地层大区.2 地层序列笔者在认真分析研究各省区《岩石地层》[1-4]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的生物地层、同位素测年资料及本次工作的最新认识,参考地层的接触关系,基本明确了每个地层单元的地质时代并将其纳入最新的国际年代地层系统,建立了各地层分区地层序列.图1 东北地区晚古生代地层区划图Fig.1 Late Paleozoic stratigraphic regionalization of the Songliao Basin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1—地层大区界线(stratigraphic region boundary);2—地层区界线(stratigraphic area boundary);3—地层分区界线(stratigraphic sub-area boundary);4—未涉及地区(uninvolved area)2.1 北兴安地层区北兴安地层区主要发育石炭纪—二叠纪早期地层,另有晚二叠世林西组零星出露.具体为红水泉组(C1h)(莫尔根河组)、花达气组(C1hd)、查尔格拉河组(C1c)、宝力高庙组(C2-P1b)(格根敖包组)和新伊根河组(C2-P1x),林西组(P3l).红水泉组分布于海拉尔-兴隆分区和额尔古纳分区,整合于晚泥盆世安格尔音乌拉组之上,为海相碎屑岩、灰岩组合,局部夹中酸性喷出岩及凝灰岩,含珊瑚Zaphrentites、Hapsiphyllum、Zaphrentoides、Trochophyllum 、Cyathaxonia 、Amplexus[3,65],腕足为Rotaia-Torynifer组合的分子,时代为早石炭世Tournaisian-Visean 期[1].火山岩的喷发年龄为 352~355Ma[12],碎屑锆石指定的沉积下限分别 335 Ma[12]、353 Ma[13]、338 Ma[14].综合来看,红水泉组的时代为早石炭世Tournaisian-Visean期.李文国等将石炭系下统的碎屑岩和灰岩部分修订为红水泉组,火山岩部分划归莫尔根河组,认为其与红水泉组为指状交错关系[3].莫尔根河组为一套海相火山岩地层序列,产珊瑚Zaphrentites、Zaphrentoides、Neozaphrentis、Rotiphyllum、Hapsiphyllum、Homalophyllites、Rhopalolasma、Stereol-asma和腕足类等,时代为早石炭世[65].李宝民测得黑龙江省嫩江地区莫尔根河组火山岩的年龄为353±2 Ma,与红水泉组年龄相近[8].笔者认为莫尔根河组相当于红水泉组内的火山岩夹层,不宜单独建组,只能作为一个非正式地层单位处理,称为莫尔根河火山岩.花达气组分布于达莱-呼玛分区,仅出露于黑河市小河里河沿岸,整合在晚泥盆世小河里河组之上,由灰褐色砾岩、黑色凝灰砂岩夹板岩组成,产安加拉型植物化石Cardiopteridium sp.、Sphenophyllum aff.tenerrinum等[1],但缺少有确切时代意义的分子.根据其与下伏小河里河组的整合接触关系,时代暂置早石炭世.查尔格拉河组分布于达莱-呼玛分区小河里河及卧都河一带,以一套砾岩为底与花达气组整合接触.下部以黄褐色砾岩为主,中、上部为黑色粉砂泥质板岩与杂砂岩互层,产植物化石碎片,时代为暂置早石炭世.宝力高庙组主要分布在达莱-呼玛分区的二连-东乌旗及嫩江、呼玛及黑河一带,为陆相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及正常沉积建造,不整合覆于泥盆纪安格尔音乌拉组、泥鳅河组或更老地层之上,植物化石划分为Angaropteridium-Noeggerathiopsis组合,时代为晚石炭世,但不排除进入早二叠世早期的可能[3].辛后田等认为东乌旗地区宝力高庙组古生物化石指示的时代为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火山岩年龄为320~303 Ma,综合考虑认为其时代为晚石炭世[15].贺淑赛等测得苏尼特左旗宝力高庙组流纹岩年龄为300.0±2.9 Ma,并对宝力高庙组火山岩年龄进行总结,认为其火山岩段的主体年龄范围为 299.5~306.9 Ma [18].武跃勇等在内蒙古苏尼特左旗查干敖包地区将宝力高庙组划分为4段,二段粗面岩锆石 U-Pb 年龄为297.0±1.2 Ma,相当于早二叠世Asselian期,结合植物化石资料,认为宝力高庙组的时代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16].李可等对苏尼特左旗北部巴彦乌拉地区出露的宝力高庙组进行研究,测得其中流纹岩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分别为307.1±6.3 Ma 和308.9±1.8 Ma,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宝力高庙组火山岩确切喷发时间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17].综合同位素测年及生物地层研究结果,宝力高庙组时代为晚石炭世Moscovian期—早二叠世Asselian期.格根敖包组为谢同伦(1963)在东乌珠穆沁旗盐池北山所创建,原始定义是主要由火山物质组成,下部是熔岩,中、上部是碎屑岩,海相动物与陆相植物化石共生,上下限不清,时代属晚石炭世.李文国等(1996)将其定义为一套海相火山岩及碎屑岩组合,主要为安山质熔岩、凝灰质碎屑岩和英安质火山碎屑岩,局部夹生物灰岩透镜体,含腕足化石,时代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3].另含安加拉型植物化石Noeggerathiopsis、双壳类Carbonicula和腹足类 Bellerophon[65].Tazawa 等认为格根敖包组中的腕足类化石的时代应属于中二叠世早期[66].朱俊宾等测得东乌旗地区格根敖包组二段火山岩 LA-MC-ICP-MS 锆石 U-Pb 年龄为307.3±0.99 Ma和311.6±1.3 Ma,时代为晚石炭世,并结合古生物化石资料,将格根敖包组形成时代限定为晚石炭—早二叠世[19].格根敖包组与宝力高庙组的差别在于后者为陆相为主,前者以海相为主,实际上二者建组剖面仅相距25 km左右,均为海陆交互相沉积,很难区分.因此,本次工作将二者合并,并按照地层命名优先原则采用宝力高庙组.新伊根河组分布于额尔古纳分区和海拉尔-兴隆分区,零星出露于额尔古纳右旗、加格达奇-海拉尔一带,为陆相或海陆交互相的碎屑岩组合,与红水泉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下部含有晚石炭世的腕足化石,上部含有和宝力高庙组相同的植物化石组合[3],可与宝力高庙组大致对比,时代为晚石炭世Moscovian期—早二叠世Asselian期.林西组在北兴安地层区零星出露,岩性为凝灰质板岩、粉砂质、泥质板岩、斑点板岩、粉砂质千枚状板岩、变质粉砂岩、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细砾岩等,未见底,在阿荣旗地区与上覆老龙头组为整合接触.在嫩江县塔溪见双壳类Palaeomutela、Microaontella等[67],在阿荣旗骆驼山、小索尔奇等地产Callipteriscf.pseudoshenshuensis Huang、Paracalamites sp.等典型晚二叠世植物化石❶沈阳地质调查中心.1∶5万内蒙古查巴奇地区矿产远景调查报告(查巴奇幅-小索尔奇幅).2008..本次工作在小索尔奇采到少量孢粉化石,计12属14种,时代为晚二叠世,与南兴安地层区林西组可以对比[51].2.2 南兴安地层区南兴安地层区主要发育晚石炭世—二叠纪地层,包括色日巴彦敖包组(D3-C1s)、洪湖吐河组C1hh)、本巴图组(C2bb)、阿木山组(C2-P1a)、寿山沟组(P1ss)、大石寨组(P1-2ds)、哲斯组(P1-2z)和林西组(P3l).色日巴彦敖包组见于西乌旗-林西分区,为一套海相碎屑岩组合夹少量火山碎屑岩,不整合在温都尔庙群之上,含珊瑚、腕足及植物化石.分布于苏尼特左旗至阿巴嘎旗一带,珊瑚化石以Nalivkinella-Kueichowpora组合分子为代表,与其共生的为腕足类Cyrtospirifer和植物Leptophloeum rhombicum等,时代为晚泥盆世Famennian期—早石炭世[3].洪湖吐河组分布于龙江-乌兰浩特分区,出露局限,仅见于黑龙江省北部黑河市洪湖吐河沿岸,上下接触关系均不明.下部以火山碎屑岩为主,上部为正常沉积碎屑岩与凝灰岩交替出现,含腕足化石,郭胜哲等将其划分为Fusella-Syringothyris组合,时代为早石炭世Tournaisian 期[68],碎屑锆石测年也得出同样的结论[11].本巴图组分布广泛,西起阿拉善右旗东至霍林河,研究区内分布于西乌旗-林西分区,为一套海相碎屑岩岩系,夹灰岩透镜体和火山碎屑岩,含多门类化石,未见底.牙形刺化石划分为Idiognathodus shanxiensis-I.delicatus组合带,时代为晚石炭世 Moscovian 期[43].李文国等对、珊瑚、腕足化石组合做了总结归纳:分为3个化石组合带,从下至上分别为Eostaffella-Millerella组合带,Pseudostaffella-Profusulinella组合带,Fusulina-Fusulinella组合带,时代为晚石炭世早中期;腕足为Choristites-Echinoconchus组合带,时代为晚石炭世;珊瑚为Carinophyllum-Stereostylus组合带,时代为晚石炭世中期[3].苏尼特右旗地区本巴图组火山岩的锆石 U-Pb 年龄为300.9±1.6 Ma[21].汤文豪等根据古生物化石与同位素测年资料的综合研究,确定查干诺尔地区本巴图组上部火山岩形成的时代为313~308 Ma之间[22],属于晚石炭世Moscovian期—Gzhelian期.综合来看,本巴图组时代为晚石炭世Bashkirian-Gzhelian期.阿木山组广泛分布于西乌旗-林西分区,与下伏本巴图组为整合接触.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局部夹硅质条带、钙质砂岩等,含牙形刺、、珊瑚和腕足类等化石.牙行刺划分为Streptognathodus elegantulus-S.oppletus组合带,时代为晚石炭世Kasimovian期—早二叠世 Asselian 期[43].类可划分为3个组合带:Fusulina-Fusulinella组合带,见于阿木山组下部,该带也见于本巴图组,时代为晚石炭世中期;Triticites-Rugosofusulina组合带,见于阿木山组下部层位,时代为晚石炭世中晚期;Pseudoschwagerina带,产于阿木山组上部层位,时代为早二叠世.珊瑚分为3个组合带:Hillia-Antheria组合带,见于阿木山组下部层位,时代为晚石炭世 Gzhelian 期[3,69];Carinophyllum-Akagophyllum组合带和Empodesma-Tachylasma组合带,见于阿木山组上部层位,相当于类Pseudoschwagerina带,时代为早二叠世 Asselian-Sakmarian 期[3,69].腕足划分为Choristites-Echinoconchus组合带,时代为晚石炭世[3].因此,阿木山组的时代为晚石炭世Kasimovian期—早二叠世Sakmarian期,其下部与本巴图组为同时异相沉积.大石寨组广泛分布于南兴安地层区,为一套中酸性熔岩及凝灰岩组合,局部夹正常碎屑岩.含腕足、珊瑚、化石,珊瑚为Lytvolasma-Szechuanophyllum组合的分子[65,69],该化石组合亦见于哲斯组下部、吉中地层区大河深组和寿山沟组、土门岭组,时代为早二叠世Kungurian晚期—中二叠世 Roadian期.类有Pseudodoliolina等,腕足类为 Derbyia、Anidanthus、Streptorhynchus、Marginifera、 Waagenoconcha、 Strophalosia、 Stenoscisma、Dictyoclostus、 Uncinunellina、Paeckelmanella、Spiriferella、Neospirifer、Ambocoelia、Athyris,包含多个 Spiriferella-Kochiproductus-Yakovlevia组合的分子,时代为早二叠世早中期[3].大石寨组火山岩测年数据很多,有多种不同认识,不同地区也有差异.从目前研究情况看,龙江—乌兰浩特分区有些数据时代较老,且与生物地层学研究结果差距较大,如曾维顺等通过锆石LA-ICP-MS U-Pb定年测得大石寨地区大石寨组火山岩的年龄为314±1 Ma[26],郭锋等给出大石寨附近玄武岩锆石年龄为439±3 Ma[27].张健实测了大石寨组的建组剖面,从剖面底部至顶部分别采集了不同岩性的样品,共测得18个火山岩年龄,除一个年龄为148±1 Ma外,其余17个年龄介于276~298 Ma之间,统计的峰值年龄为288 Ma,认为大石寨组火山岩形成于早二叠世,而不可能是晚石炭世[28].西乌旗-林西分区大石寨组的年龄相对较新,为270~287 Ma[29-38,70].总体看来,大石寨组火山岩的年龄在270~298 Ma之间,属早二叠世Asselian期—中二叠世Roadian期.寿山沟组由吉中地区引入大兴安岭地区,定义为“大石寨组火山岩之下的海相滨海相碎屑岩组合”[3].从目前研究情况看,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南部巴林左旗-西乌旗地区,以碎屑岩组合为主,局部夹有灰岩透镜体,但至今未见具确切时代意义的生物化石.本次工作对西乌旗地区寿山沟组砂岩进行碎屑锆石测年研究,认为其沉积下限为289 Ma,相当于早二叠世Artinskian期.结合区域分布状况及地层序列,笔者认为其应做为大石寨组下部的同时异相沉积,而不是位于大石寨组下部[23].综合生物和同位素年代资料,龙江-乌兰浩特分区大石寨组的时代为早二叠世Asselian期—中二叠世Roadian期,西乌旗-林西分区的时代较新,为早二叠世Sakmarian期晚期—中二叠世Roadian期.哲斯组分布广泛,整合于大石寨组之上,区域上岩性、厚度和化石组合变化较大.南部西乌旗-林西分区以碎屑岩为主,局部夹有灰岩,富含腕足化石;北部龙江-乌兰浩特分区以灰岩为主,富含、珊瑚、腕足、菊石化石.牙形刺目前仅见于内蒙古哲斯地区,为Mesogondolella aserrata牙形刺群,时代为中二叠世 Wordian 晚期— Capitanian早期[46].腕足类为Spiriferella-Kochiproductus-Yakovlevia组合,分布广泛于哲斯组下部层位,时代为早二叠世Artinskian期晚期—Kazanian 早期[3].划分为两个组合:Monodiexodina延限带,分布于哲斯组下部(原四甲山组),李文国等认为时代为早二叠世中期[3],王成源等根据共生的牙形刺化石,认为其时代为Latest Kungurian 到 Wordian 期[44];Skinnerina-Codonofusiella带[71],分布于哲斯组上部层位(原柳条沟组),大致相当我国南方Neoschwagerina带,时代为中二叠世Roadian期—Wordian期[53].珊瑚划分为 2个组合:Lytvolasma-Szechuanophyllum组合,分布于哲斯组下部层位,相当于Cancellina带[69],时代为早二叠世Kungurian晚期—晚二叠世Roadian期;Waagenophyllum-Wentzelella组合,分布于哲斯组上部(原西乌珠穆沁旗组,原柳条沟组),相当于Neoschwagerina带,时代为二叠世Roadian期—Wordian期[69].菊石为Daubichites延限带,时代为早二叠世晚期[3].综上所述,哲斯组的时代为早二叠世Kungurian期晚期—中二叠世Capitanian期,其下部可能与大石寨组上部为同时异相沉积.林西组是南兴安地层区分布最广的晚古生代地层之一,整合于哲斯组之上.岩性组合为灰黑、灰绿色为主的砂板岩组合,局部夹灰岩、泥灰岩,含有双壳、叶肢介、介形虫、植物和孢粉等多门类化石.双壳为Palaeomutela-Palaeanodonta组合,时代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3],广泛分布于南兴安地层区.叶肢介见于西乌旗-林西分区林西官地[72]、阿鲁科尔沁旗陶海营子地区[49],本文将其归纳总结为Palaeolimnadia-Cyclotunguzites-Huanghestheria组合,时代为晚二叠世中晚期.孢粉见于林西[48]、阿鲁科尔沁旗陶海营子地区[49],本文将其归纳总结为 Kraeuselisporites spinulosus-Alisporites communis-Vittatin multicostata组合,时代为晚二叠世晚期.介形虫为Volganella-Longjiangella-Urumqiella组合,时代为晚二叠世晚期,见于龙江-乌兰浩特分区林西组上部[50].植物为Comia-Callipteris-Iniopteris组合,时代为晚二叠世,广泛分布于南兴安地层区[68].综合各门类化石研究结果,林西组时代为晚二叠世.另外,在大兴安岭南部分布有一套紫色、紫灰色、黄褐色砾岩、砂砾岩、砂岩组合,推测可能为盆地的边缘相沉积,同时期盆地内部可能存在海陆交互相的沉积[73].2.3 松花江地层区松花江地层区石炭—二叠纪地层自下而上有:杨木岗组(C2-P1y)、青龙屯组(P1q)、杜尔伯特板岩组(P1d)、土门岭组(P1-2t)(玉泉灰岩)、一心组(P2yx)、红山组(P3h)、五道岭组(P3w)、四站板岩组(P3s)、林甸蚀变火山岩组(P3ld).杨木岗组分布于伊春-尚志分区,出露于尚志市杨木岗西山外、阿城市二十五户北山、延寿县青龙屯南山等地,未见底.以砂板岩为主夹少量碎屑岩及火山熔岩,产丰富的安加拉型植物化石,可分为2个组合:下部为Neuropteris-Angaridium-Zamiopteris组合,时代为晚石炭世[1,68];上部为 Neuropteris elegans-Noeggerathiopsis derzavinni组合,时代为早二叠世[1].考虑到上覆青龙屯组的时代,推测杨木岗组的时代应为晚石炭世Gzhelian期—早二叠世Asselian期. 青龙屯组分布于黑龙江省延寿县青龙屯等地,整合于杨木岗组之上.以中、基性火。

松辽盆地基底石炭-二叠系热演化史

松辽盆地基底石炭-二叠系热演化史
Re a l Xio De n , iYua ln Re n ua g n ing Yu ’ n Zh n i , a mi L a 。
( , t e e aoao ot etl y a c, o h et nvrt,ia ,h ax 7 0 6 , ia 1Sa K yL brt yo ni na D n mi N  ̄ w s U i sy X ’ nS a ni 10 9 n t r fC n s ei
复 , 分 析 了热 演化 史 与 油 气 生成 的 关 系 。 并 关 键 词 : 变径 迹 ; 地 温 ; 造 一热 事 件 ; 演 化 史 ; 裂 古 构 热 石炭 一二 叠 系 ; 辽 盆地 松 中 图 分 类 号 :E 2 . T l1 1 文 献标 识码 : A

Re t r to ft e m a so y o he Pe m o. r o f r u s o a i n o h r lhit r f t r Ca b nie o s b s m e ti t ng i o Ba i ae n n he So la s n
差异较大。松辽盆地深层石炭一二叠系基底镜质体反 射率一深度关 系曲线分为两种类型 , 表明松辽盆地 深层石炭一二叠 系
基底 有 不 同的 热 演 化 过 程 。 一种 是 两 段 型 , 质 体 反 射 率 一深 度 曲线 在 石 炭一二 叠 系 顶 部 不整 合 面 上 、 镜 质 体 反 射 率 值 镜 下
(. 1西北大学 大陆动力学 国家重点实验室 , 陕西 两安 7 06 ; 10 9 2 中国石油 大庆油 田有限责任公司 , . 黑龙江 大庆 1 35 ) 64 3
摘 要 : 辽 盆 地 北 部 石 炭 一二 叠 系镜 质体 反 射 率值 普遍 较 高 , 遍 大 于 30 , 同构 造 单 元 石 炭一二 叠 系 镜 质 反 射 率 值 松 普 .% 不

东北地区石炭-二叠系储层特征与评价

东北地区石炭-二叠系储层特征与评价

东北地区石炭-二叠系储层特征与评价武英利;朱建辉;张欣国【摘要】通过大量的野外观察以及露头样品的微观分析和物性测试,对东北地区石炭-二叠系的储层条件进行了初步分析.东北地区石炭-二叠系分布广泛,海相、陆相均很发育,总体上具有从石炭到二叠系由海相向陆相转变的规律;地层以灰岩和碎屑岩为主,局部地区为火山碎屑岩.东北地区石炭-二叠系储集性能较差.石炭系Ⅰ类储层主要分布在二连的西南部,Ⅱ类储层主要分布在二连东北部以及松南的磐石一带,Ⅲ类储层主要分布于三江以及松北部分地区;二叠系Ⅰ类储层主要分布在松北的伊春附近以及二连的林西官地,Ⅱ类储层主要分布于二连东部的西乌珠穆沁旗附近以及松南的永吉附近,Ⅲ类储层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的镇赉县附近.%According to field observations and outcrop sample tests, the conditions of Carboniferous - Permian reservoirs in Northeast China have been studied. Carboniferous and Permian strata are widespread in Northeast China. Both marine and continental facies are found and the marine facies changes to the continental facies from Carboniferous to Permian. Limestone and clastic rock are the dominant formation compounds, and in some region, pyroclastic rock accounts for the largest proportion. The reservoir conditions of Carboniferous - Permian are usually poor. As to Carboniferous strata, the type-Ⅰ reservoirs mainly locate in the southwest of Erlian city, and the type- Ⅱ in the northeast of Erlian city and in Panshi city (south of the Songliao Basin), and the type-Ⅲ in Sanjiang county and the north of theSongliao Basin. As to Permian strata, the type-Ⅰ reservoirs distribute in Yichun city (north of the Songliao Basin) and Guandi town ofLinxi county of Erlian city, and the type-Ⅱ around West Ujimqin (east of Erlian city) and Yongji county (south of Songliao Basin), and the type-Ⅲ around Zhenlai county of Inner Mongolia.【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11(033)005【总页数】6页(P499-504)【关键词】储层特征;储层评价;石炭系;二叠系;东北地区【作者】武英利;朱建辉;张欣国【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51;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51;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5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4松辽盆地及其周缘地区古生界海相地层分布广泛,前人对该地区古生界的研究认为,石炭—二叠系具备良好的油气源岩条件[1-5],这为该区扩大新的油气资源勘探领域提供了重要前提和基础。

新疆两大盆地石炭-二叠系火山岩特征与油气

新疆两大盆地石炭-二叠系火山岩特征与油气

新疆两大盆地石炭-二叠系火山岩特征与油气康玉柱【摘要】新疆准噶尔盆地与塔里木盆地石炭-二叠系火山岩十分发育,分布广,厚度大.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火山岩广泛分布于盆地的西部隆起、陆梁隆起、中央隆起及东部隆起等广大地区,可分为上、下石炭统共5个组;二叠系火山岩较少,只在某些层位见到凝灰岩、凝灰质砂岩.塔里木盆地石炭系火山岩主要见于盆地周缘地区,二叠系火山岩在全盆分布广泛,不仅厚度大,而且岩石类型多;主要岩石类型为基性和超基性岩,其次为中酸性岩;其分布具有平面分带性和垂向旋回性.火山作用促使不成熟的生油岩提前进入生油门限,也可使成熟的生油岩过早转化为高成熟.中酸性火山溶岩是石炭系的主要储层,岩浆活动为油气运移提供了通道.火山岩储层可形成亿吨级的大油田,因此在新疆的油气勘探中,应关注石炭-二叠系火山岩的成藏和分布,并把他作为石油勘探的重要领域之一.【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08(030)004【总页数】7页(P321-327)【关键词】火山岩;石炭系;二叠系;油气藏;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作者】康玉柱【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2近年来,在新疆准噶尔和塔里木2大盆地的石炭—二叠系火山岩中发现了多个油气田(藏),如石西油气田、滴西气田、五彩湾油气田及夏子街地区的油田等,另在塔里木盆地,多井在下二叠统火山岩中发现油气显示及油流,表明2大盆地火山岩已经和必将成为新疆地区重要勘探领域之一。

因此,研究火山岩分布、岩石组合特征,以及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对油气勘探部署,发现新的油气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石炭—二叠系火山岩分布1.1 石炭系火山岩分布新疆2大盆地石炭系火山岩分布广泛,特别是准噶尔盆地分布更广泛,厚度大。

1.1.1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火山岩广泛分布于盆地的西部隆起、陆梁隆起、中央隆起及东部隆起的广大地区。

松辽盆地含油气地层及其构造特征

松辽盆地含油气地层及其构造特征

2003年10月JOURNAL OF ST RATIGRAPHY 第27卷 第4期学术讨论松辽盆地含油气地层及其构造特征¹舒良树1) 慕玉福1)2) 王伯长1)2)(1)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 江苏南京 210093;2)大庆石油管理局 黑龙江大庆 163000)摘 要:简述了松辽盆地含油气地层的基本特征,研究了松辽盆地地层、断裂及其与油气的联系;分析了中、新生代西太平洋板块构造背景与松辽盆地的形成、演化关系;概述了松辽盆地六个二级构造单元的和两个断裂群的基本构造特征;讨论了断裂对油气储集运移的制约。

研究表明,松辽盆地的烃源岩和含油气组合的形成和富集与西太平洋板块构造背景和拉张作用具有密切联系。

关键词:含油气地层,构造特征,中、新生代,松辽盆地,黑龙江中图法分类号:P 534.5,P 53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4959(2003)04-0340-08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40172067,No.40173001)和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批准号:20010284005)。

文稿接受日期:2003-07-27;修改稿收到日期:2003-09-10。

第一作者简介:1951年10月生,男,教授,博士生导师,构造地质学专业,Em ail:Lss hu@ 松辽盆地位于滨西太平洋区北段内带(陈发景等,1996),长750km,宽330—370km 。

分布在E 119°40′—128°24′,N 42°25′—49°23′的范围内,是我国东北地区一个大型的中、新生代陆相含油气盆地,总面积约26万km 2。

该盆地具菱形外貌,其长轴呈N NE 向展布,发育在前中生代近东西向的古亚洲构造域基础之上,四周均为大型断裂带所围限(图1)。

盆地基底属天山—兴安海西褶皱带的一部分,由前侏罗纪的三个复背斜和两个复向斜所组成。

白垩纪—第三纪沉积的各种湖相碎屑岩是其最重要的含油岩系。

松辽盆地边缘石炭-二叠系地表石油显示及其地质意义

松辽盆地边缘石炭-二叠系地表石油显示及其地质意义

松辽盆地边缘石炭-二叠系地表石油显示及其地质意义
刘晓艳;杜鸿烈;陈章明;关德师;傅广;李椿;赵德斌
【期刊名称】《地球化学》
【年(卷),期】2001(030)004
【摘要】在龙江地区野外实测剖面的岩石裂缝中发现了二叠系的石油显示,在单偏光镜下颜色呈黑褐色,在荧光镜下显示棕黄色或绿色;油源追踪研究证明,野外发现的二叠系干沥青是由石炭-二叠系岩石本身生成的,而不是来自于盆地上部的其他生油气岩层.这一发现和研究对松辽盆地深层的油气勘探具有实际意义.
【总页数】5页(P390-394)
【作者】刘晓艳;杜鸿烈;陈章明;关德师;傅广;李椿;赵德斌
【作者单位】大庆石油学院勘探系;大庆石油学院勘探系;大庆石油学院勘探系;中国石油股份总公司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大庆石油学院勘探系;大庆石油学院勘探系;大庆石油学院勘探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93
【相关文献】
1.三塘湖盆地条湖凹陷石炭-二叠系石油地质条件及勘探方向 [J], 刘俊田;牟兰昇;任红;崔娥;苗殿国
2.伊犁盆地石炭—二叠系石油地质特征 [J], 王秀乾
3.准噶尔盆地哈山地区石炭系-二叠系裂缝充填方解石的成因机制及石油地质意义[J], 刘勇;袁海锋;高耀;赵永福;徐国盛
4.松辽盆地滨北地区石炭-二叠系油气地质条件研究 [J], 王彤彤;朱焕来;杜先利;张景军
5.松辽盆地滨北地区石炭-二叠系油气地质条件研究 [J], 王彤彤;朱焕来;杜先利;张景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松辽盆地基底石炭_二叠系热演化史_任战利

×松辽盆地基底石炭_二叠系热演化史_任战利

第32卷 第3期O I L &G A S G E O L O G Y 2011年6月  收稿日期:2010-09-01;修订日期:2011-04-01。

第一作者简介:任战利(1961—),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盆地分析与油气地质。

基金项目: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0347)。

文章编号:0253-9985(2011)03-0430-10松辽盆地基底石炭-二叠系热演化史任战利1,萧德铭2,迟元林2,任延广2,梁 宇1,2(1.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69;2.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大庆163453)摘要:松辽盆地北部石炭-二叠系镜质体反射率值普遍较高,普遍大于3.0%,不同构造单元石炭-二叠系镜质体反射率值差异较大。

松辽盆地深层石炭-二叠系基底镜质体反射率-深度关系曲线分为两种类型,表明松辽盆地深层石炭-二叠系基底有不同的热演化过程。

一种是两段型,镜质体反射率-深度曲线在石炭-二叠系顶部不整合面上、下镜质体反射率值发生突变,不整合面之下石炭-二叠系镜质体反射率值及古地温明显高于上覆地层,表明石炭-二叠系最大古地温是在早白垩世登娄库组沉积之前达到的,白垩纪以来沉积地层厚度对石炭-二叠系古地温提高及热演化程度没有影响。

另一种为似线型,石炭-二叠系顶部不整合面上、下镜质体反射率值及古地温连续变化,表明石炭-二叠系最大古地温是在晚白垩世—渐新世之前达到的,白垩纪以来沉积的地层厚度对石炭-二叠系古地温及热演化程度的提高有贡献。

在综合分析有机质镜质体反射率、包裹体测温、裂变径迹年龄等多种参数的基础上,对松辽盆地基底石炭-二叠系热演化史进行了恢复,并分析了热演化史与油气生成的关系。

关键词:裂变径迹;古地温;构造-热事件;热演化史;石炭-二叠系;松辽盆地中图分类号:T E 121.1 文献标识码:AR e s t o r a t i o no f t h e r m a l h i s t o r y o f t h e P e r m o -C a r b o n i f e r o u sb a s e m e n t i nt h e S o n g l i a o B a s i nR e n Z h a n l i 1,X i a o D e m i n g 2,C h i Y u a n l i n 2,R e n Y a n g u a n g 2a n d L i a n g Y u1,2(1.S t a t e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C o n t i n e n t a l D y n a m i c s ,N o r t h w e s t U n i v e r s i t y ,X i 'a n ,S h a a n x i 710069,C h i n a ;2.P e t r o C h i n aD a q i n g O i l f i e l d C o m p a n y ,D a q i n g ,H e i l o n g j i a n g 163453,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V i t r i n i t e r e f l e c t a n c e o f t h e P e r m o -C a r b o n i f e r o u s i n t h e n o r t h o f S o n g l i a oB a s i n i s g e n e r a l l y h i g h ,u s u a l -l y m o r e t h a n 3.0%,a n d v a r i e s g r e a t l y i n d i f f e r e n t t e c t o n i c u n i t s .T h e c u r v e o f v i t r i n i t e r e f l e c t a n c e (R o )-d e p t h (H )o f t h e P e r m o -C a r b o n i f e r o u s b a s e m e n t i n S o n g l i a o B a s i n h a s t w o t y p e s ,w h i c h m e a n s t h a t t h e y h a v e d i f f e r e n tt h e r m a l h i s t o r y .O n e i s a t w o -s e c t i o n t y p e .V i t r i n i t e r e f l e c t a n c e v a l u e s c h a n g e a b r u p t l y a c r o s s t h e u n c o n f o r m i t y o n t o p o f t h e P e r m o -C a r b o n i f e r o u s .T h e R o v a l u e s a n d p a l e o t e m p e r a t u r e o f t h e P e r m o -C a r b o n i f e r o u s s t r a t a u n d e r t h e u n c o n f o r m i t y a r e o b v i o u s l y h i g h e r t h a n t h a t o f t h e o v e r l y i n g s t r a t a ,i n d i c a t i n g t h a t t h e m a x i m u mp a l e o t e m p e r a t u r e o f P e r m o -C a r b o n i f e r o u s s t r a t a h a d b e e n r e a c h e d b e f o r e t h e d e p o s i t i o n o f t h e E a r l y C r e t a c e o u s D e n g l o u k u F o r m a -t i o n .T h e s e d i m e n t a r y s t r a t a d e p o s i t e d s i n c e t h e C r e t a c e o u s h a v e n o i n f l u e n c e s o n t h e i m p r o v e m e n t o f t h e P e r m o -C a r b o n i f e r o u s p a l e o t e m p e r a t u r ea n dt h e r m a l m a t u r i t y .T h e o t h e r i s ap s e u d o -l i n e a r t y p e .T h eR o v a l u e s a n d p a l e o t e m p e r a t u r e v a r ys u c c e s s i v e l ya c r o s st h eu n c o n f o r m i t yo nt o po f t h eP e r m o -C a r b o n i f e r o u s s t r a t a ,w h i c h s h o w s t h a t m a x i m u mp a l e o t e m p e r a t u r e o f t h e P e r m o -C a r b o n i f e r o u s s t r a t a h a d b e e n r e a c h e d b e t w e n t h e L a t e C r e -t a c e o u s a n d O l i g o c e n e .T h e s e d i m e n t a r y s t r a t a s i n c e t h e C r e t a c e o u s c o n t r i b u t e t o t h e i m p r o v e m e n t o f P e r m o -C a r -b o n i f e r o u s p a l e o t e m p e r a t u r e a n d t h e r m a l m a t u r i t y .B a s e d o n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a n a l y s i s o n v i t r i n i t e r e f l e c t a n c e ,f l u i d i n c l u s i o n ,f i s s i o n -t r a c k a g e a n d s o o n ,p a l e o t e m p e r a t u r e a n d t h e r m a l h i s t o r y o f S o n g l i a o B a s i n i s r e s t o r e d ,a n d t h e r e l a t i o n b e t w e e n b a s i n t h e r m a l h i s t o r y a n d h y d r o c a r b o n g e n e r a t i o n i s a n a l y z e d . 第3期任战利,等.松辽盆地基底石炭-二叠系热演化史431 K e y w o r d s :f i s s i o n -t r a c k ,p a l e o t e m p e r a t u r e ,t e c t o n i c -t h e r m a l e v e n t ,t h e r m a l h i s t o r y ,P e r m o -C a r b o n i f e r o u s ,S o n g -l i a o B a s i n 松辽盆地基底及周边地区广泛分布石炭-二叠系,这套地层厚度大,分布范围广,岩性主要包括泥板岩、板岩、千枚状板岩和碳酸盐岩等。

松辽盆地石炭-二叠系烃源岩研究

松辽盆地石炭-二叠系烃源岩研究

松辽盆地石炭-二叠系烃源岩研究
余和中;蔡希源;韩守华;徐云俊
【期刊名称】《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年(卷),期】2003(023)002
【摘要】松辽盆地石炭-二叠系是烃源岩,沉积埋藏史可划分出持续深埋型、平衡埋藏型和短暂浅埋型3种类型.早白垩世晚期,石炭-二叠系烃源岩地温又一次达到并
超过90℃,开始第二期生烃,油、气并生.这一时期,有效供烃区位于盆地东南部农安
地区、西北部黑鱼泡地区,生气强度超过了生油强度.通过对石炭-二叠系沉积埋藏史、有机质热演化史和生烃史研究,无论对于深层找气,还是对盆地中新生代地层的油气
勘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质意义.
【总页数】5页(P62-66)
【作者】余和中;蔡希源;韩守华;徐云俊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杭州石油地质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02;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总公司,北京,100083;杭州石油地质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02;杭州石油地质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2.1
【相关文献】
1.松辽盆地基底石炭-二叠系烃源岩生气期研究 [J], 任战利;萧德铭;迟元林
2.松辽盆地石炭-二叠系烃源岩评价及构造体系控源 [J], 杜少波;文志刚;温馨;高永

3.松辽盆地石炭二叠系烃源岩评价及构造体系控源 [J], 杜少波;文志刚;温馨;高永亮
4.松辽盆地石炭-二叠系烃源岩评价及构造体系控源 [J], 杜少波;文志刚;温馨;高永亮
5.松辽盆地及外围地区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的特征 [J], 张永生;王延斌;卢振权;王俊涛;苏奎;樊馥;曹洁;曾艳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松辽盆地二叠系讨论

松辽盆地二叠系讨论
i d x s o b n a c ,t p n t r y o h r a i ma t ro h s l n Ba a t l r e e r h d n e e f u d n e y e a d ma u i f e o g n c a t t t e ft e e we l i y n a a we e r s a c e s a d e a u t d Th e u t s o h tt e h g n v la e . e r s l h ws t a h i h— q a iy h d o a b n s u c o k f B y n a a ma n y l ~ u l y r c r o o r e r c s o a a t l i l o t c t d i h n b mi o Fo ma i n,l we a t o n u r to n e e . An h an a e n t e To g o a r to o r p r f Na t n Fo ma i n a d Da 1 M mb r d t e m i p r ft e d r d t n n t e e s r t sm e i m rg o o r e r c s wi r a i ma t r fTy e Ia d a to h a k mu s o ei h s t a a i d u o o d s u c o k t o g n c h t e p n o Ⅱ. Th o r e r c s a s n s a e o t r y e s u c o k i l o i t g fma u i .Ge e a l t n rl y.t e ma u iy t r s o d o r a i ma t r i h t rt h e h l fo g n c te n

松辽盆地北部晚二叠世林西组天然气发现及意义

松辽盆地北部晚二叠世林西组天然气发现及意义

松辽盆地北部晚二叠世林西组天然气发现及意义
张海华;耿树峰;张健;陈树旺;郑月娟
【期刊名称】《地质论评》
【年(卷),期】2024(70)S01
【摘要】东北地区二叠系连续分布,发育广泛,尤其是上二叠统林西组暗色泥岩发育,沉积厚度大,分布稳定,具有良好的资源勘探前景,是上古生界有利的油气勘探层位。

近年来松辽盆地石炭—二叠系油气地质调查取得了诸多进展,肇深8井营城子组所产天然气被证实来源于石炭—二叠系,四深1井见多层石炭—二叠系天然气显示(任战利等,2006),但在松辽盆地北部西斜坡区却未发现石炭—二叠系泥岩类及油气显示。

【总页数】3页(P278-280)
【作者】张海华;耿树峰;张健;陈树旺;郑月娟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东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辽宁省第四地质大队有限责任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
【相关文献】
1.松辽盆地滨北西部上二叠统林西组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特征及意义
2.松辽盆地北部上二叠统林西组古生物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3.松辽盆地北部
黑富地1井晚二叠世孢粉组合特征及意义4.松辽盆地北部上二叠统林西组烃源岩特征及地质意义5.松辽盆地北部上二叠统林西组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松辽盆地及周边地区石炭纪-二叠纪岩相古地理

松辽盆地及周边地区石炭纪-二叠纪岩相古地理

松辽盆地及周边地区石炭纪-二叠纪岩相古地理
余和中
【期刊名称】《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年(卷),期】2001(021)004
【摘要】松辽盆地深层拥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具备现实的勘探前景。

通过松辽盆地周边地区石炭纪-二叠纪岩相古地理研究,结合盆地内钻井及地球物理资料,松辽盆地石炭纪属于滨浅海环境,由北往南海水加深;早二叠世为浅海-深浅海环境,由东向西海水变深;而晚二叠世为陆相或海陆交互相环境,海水向南变深。

【总页数】14页(P70-83)
【作者】余和中
【作者单位】杭州石油地质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1.3
【相关文献】
1.河北柳江盆地石炭纪和二叠纪植物群及古地理演化 [J], 阎同生
2.塔里木盆地晚泥盆世及石炭纪岩相古地理 [J], 朱如凯; 罗平; 等
3.塔里木盆地晚泥盆世及石炭纪岩相古地理 [J], 朱如凯; 罗平; 罗忠
4.中亚盆地群石炭-二叠纪岩相古地理恢复及演化 [J], 马昌明;李江海;曹正林;刘磊鑫;王盟楠
5.四川盆地及邻区二叠纪层序岩相古地理及有利勘探区带 [J], 赵宗举;周慧;陈轩;刘银河;张运波;刘玉娥;杨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松辽盆地及外围地区石炭系

松辽盆地及外围地区石炭系
摘要 : 松辽盆地及外围地区 晚 古 生 代 构造 层 因 长期 以 来 被视 为中 — 新 生 代 盆地的 变 质 褶皱 “ 基 底 ” 而受 到 油气勘探 界 的 忽 略 。 近
4 年 的 野 外调查和 室 内 研究结 果 表 明 , 本 区 上 古 生界 除局 部 遭受 不同 程 度的 动力接触 变 质 或热力 变 质外 , 并 没 有 发生 区域 变 质
作用 。 初 步 查 明本 区石 炭 系 — 二叠 系 在 区域 上 分 布 4 套 烃 源 岩 , 自 上 而 下 为 : 上二叠 统 ( 林 西组 、 索伦组 )、 中 二叠 统 ( 哲斯组 、 吴 家屯组 )、 上 石 炭 统 — 下 二叠 统 ( 本 巴 图 组 、 阿木 山 组 ) 和 下 石 炭 统 ( 白 家 店 组 、 红 水 泉 组 )。 其 中 上二叠 统 和中 二叠 统 中的 暗色泥 岩 单 层 最 大 厚 度 达百 余 米 、 累计 厚 度 达 数 百 米 至 千 余 米 , 区 域 分 布 广 , 依 据 有 机 地 球 化 学 主 要 指 标 ( 有 机 碳 、 成 熟 度 、 干 酪 根 类 型 ), 综 合 评价为中 等 — 好 烃 源 岩 , 是本 区 上 古 生界 2 套 区域 主 力 生 烃 层 系 , 具有 良好 的油气资源 远 景 , 可 望 构 成 松辽及外围地 区油气勘探战略 接 替 新 层 系 。 关键词 : 松辽及外围地区 ; 石 炭 系 — 二叠 系 ; 烃 源 岩 ; 油气勘探 ; 新 层 系 中图分类号 :P534.45; P534.46; P618.1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552 (2011 )02/03-0214-07
表1
[8]
1
烃 源 岩 的区 域分 布

松辽盆地外围西部上二叠统林西组岩相古地理特征

松辽盆地外围西部上二叠统林西组岩相古地理特征








JOURNAL OF NORTHEAST PETROLEUM UNIVERSITY
DOI 10. 3969/j. issn. 2095-4107. 2019. 02. 001
第43卷 Vol. 43
第2期 No. 2
2019年4月 Apr. 2019
松辽盆地外围西部上二叠统林西组岩相古地理特征
总体上,在西拉木伦河断裂以北的内蒙古地区,林西组广泛分布,在其南的华北板块北缘地区,林西组 没有分布;在贺根山一黑河断裂以南及稍北的内蒙古地区,林西组广泛分布,在其北的内蒙古北部边缘及 额尔古纳一海拉尔一西乌珠穆沁旗地区,林西组没有分布。研究区林西组发育主要受控于西拉木伦河断 裂与贺根山一黑河断裂。
张健1,朱占平2,孙雷1,王辉2,李昌晓2
(1.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辽宁沈阳 U0034; 2.吉林大学地球科:松辽盆地外围西部上二叠统林西组主要分布于西拉木伦河断裂以北、贺根山一黑河断裂以南,以及稍北的
内蒙古地区。根据野外勘察、实测剖面和岩心观察资料,建立研究区上二叠统林西组沉积亚相岩性组合模式,明确晚二
这些研究以局部剖面或大的板块为背景,缺少研究区林西组的分布与对比。根据野外勘察、实测剖面 和岩心观察资料,分析研究区上二叠统林西组沉积亚相岩性组合,明确研究区上二叠统林西组岩相古地理 特征,为研究区有利桂源岩和储层预测、油气勘探战略部署提供基础资料。
1地质概况 研究区主要位于松辽盆地外围西部、内蒙古东部的索伦一林西地区(见图1)。松辽盆地西部晚二叠
收稿日期:2018-12-01,编辑:任志平 基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査局项目(DD20160163);中国地质调査局项目(DD20190097) 作者简介:张健(1980-),男,硕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油气基础地质调査方面的研究。 通信作者:朱占平,E-mail: zhuzp@jlu. edu. cn

石炭二叠纪石松植物特征

石炭二叠纪石松植物特征

石炭二叠纪石松植物特征
石炭二叠纪石松植物特征如下:
石炭二叠纪石松植物是一组很古老的维管植物。

最早出现于早泥盆世早期。

到石炭二叠纪最为繁盛,乔木类型的鳞木和封印木与节蕨门的芦木共同繁殖在北半球热带沼泽地区,形成森林。

古生代以后迅速衰退,木本类型几乎绝迹。

到现代仅有5个属。

石松植物的枝两歧分叉,叶无叶隙为小型叶,叶具单脉,螺旋状或直行排列,遍布茎枝。

孢子叶常密集成孢子叶球,在每个孢子叶腹面基部着生一个孢子囊。

孢子同形或异形。

在原始的石松植物中,孢子囊具有同形孢子。

孢子叶不聚集成孢子叶球。

石炭二叠纪的鳞木目植物具有异形孢子和孢子叶球由聚集而成)。

松辽盆地基底浅变质岩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松辽盆地基底浅变质岩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Fig.1 Relationship of remaining organic matter abundances of epimetamorphic rocks in the Songlian Basin
0.66% ~0.95% ,密 度 为 2.66~2.77 g/cm ,l 岩石 高 ,范 围值 0.05% ~2.08% ,平 均 值 达 0.88% ,但 可
的致 密 性 和 高 密度 为 阻 止 钻 井 泥 浆 侵 入 岩 苎:内部 提 溶 有 机 质 含 量 和热 解 生 烃 潜 量 (热 解 分 析 中 的 S +

境沉积特征 " 。另一类 以 深 1井为代表 的样 品 ,特
点 足 高 碳 数 成 分 相 对 较 多 ,∑C /∑C 小 于 0.6,主
有 机 碳 TOC (%)
峰碳 数大于 2l,OEP值 1.04~1.12,呈现 奇碳 优势
图 1 松 辽盆地 浅变 质岩 残余 有机质 丰度 关 系
了处 理 。 首 先 用物 理 方 法 除 去 柱 状 岩 芯 表 面 部 分 , “A” 和 MAB抽 提 物 含 量 都 有 随 有 机 碳 含 量 增 大 而
排 除油漆斑点 、泥浆侵入 的影响 ;其 次在通风橱 中将 增加 的趋 势 ,反 映岩石残余 的 固态有机质数 量(有机
样 品置 于搪 瓷 托 盘 中 ,用 甲醇 充 分 淋 洗 样 品 表 面 至 碳 )与残 余 的 液 态 有 机 质 数 量 (抽 提 物 )呈 正 相 关 关
维普资讯
第 1期
冯 子辉等 :松辽 盆地 基底 浅变质 岩 的有机 地球 化学 特征
75
0.20~1.86,一 般 小 于 0.6, If1 Pr/nC 范 lH值 为

松辽盆地石炭系-二叠系油气勘探前景

松辽盆地石炭系-二叠系油气勘探前景

松辽盆地石炭系-二叠系油气勘探前景赵志魁;江涛;贺君玲【期刊名称】《地质通报》【年(卷),期】2011(030)002【摘要】Based on analysis of the regional geological background, northeastern China is in the tectonic background of active continental margin, and formed pan-basin of Carboniferous-Permian.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Songliao Basin was on the residual basins of Carboniferous-Permian with the area of 7.2×104km2.The geochemical analysis showed that Permian strata mainly composed of extremely low class metamorphic rocks, and the mudstone of Permian had the high organic matter maturity and abundance and the low residual hydrocarbon generation potential.Permian mudstone of basin eastern with the thickness over 1000m is in the over-mature stage possessed th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potential up to now, and the organic maturity of which is less than that of northern basin and western basin.Since the sedimentary of Mesozoic formation, Permian mudstone of eastern basin with larger increase amplitude of organic maturity has happened the secondary hydrocarbon generation of the great hydrocarbon generating quantity, which can be preserved effectively and form primary and secondary reservoir.The mudstone had better exploration prospect.%通过区域地质背景分析,认为东北地区处于活动大陆边缘构造背景下,形成了石炭纪-二叠纪泛盆地,松辽盆地是在残留的石炭系-二叠系盆地之上形成和演化的,石炭系-二叠系分布面积达7.2×104km2.地球化学分析表明,二叠系以极低变质岩为主,泥岩的有机质成熟度和丰度较高,剩余生烃潜力普遍较低.盆地东部地区的二叠系泥岩厚度超过1000m,而成熟度低于北部和西部地区,处于过成熟阶段,至今仍具备生烃能力.上覆中生代地层沉积后,东部地区的二叠系泥岩有机质成熟度增幅较大,发生了二次生烃,生烃量巨大并得到有效保存,形成原生和次生油气藏,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总页数】7页(P221-227)【作者】赵志魁;江涛;贺君玲【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公司,吉林松原138000;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公司,吉林松原138000;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公司,吉林松原13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4.45;P534.46;P618.13【相关文献】1.柴达木盆地石炭系油气勘探前景 [J], 葛岩;刘成林;谢英刚;胡云亭;马寅生;公王斌2.松辽盆地及外围地区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的特征 [J], 张永生;王延斌;卢振权;王俊涛;苏奎;樊馥;曹洁;曾艳涛3.松辽盆地及外围石炭系—二叠系划分与对比 [J], 郑月娟;苏飞;黄欣;孙跃武;宋绍钧;陈树旺;张健;公繁浩;张德军;张海华4.鄂尔多斯盆地石炭系-二叠系聚煤规律及煤层气勘探前景分析 [J], 权海奇;马财林;张君学;王明瑜5.松辽盆地外围东南部中生代残留盆地相互关系及油气勘探前景 [J], 董清水;高屹;王立贤;杨光;李世臻;朱莹;王丹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松辽盆地基底石炭-二叠系烃源岩生气期研究

松辽盆地基底石炭-二叠系烃源岩生气期研究

松辽盆地基底石炭-二叠系烃源岩生气期研究任战利;萧德铭;迟元林【期刊名称】《自然科学进展》【年(卷),期】2006(016)008【摘要】松辽盆地基底石炭-二叠系拥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量,是天然气新的勘探领域.通过自生伊利石同位素测年法、流体包裹体测温法及古地温研究,确定了松辽盆地基底石炭-二叠纪地层及白垩纪地层天然生成期.松辽盆地基底石炭-二叠纪地层天然气生成期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时间为144.4 Ma以前,约相当于断陷层沙河子组沉积前;第二阶段时间为47.3 Ma前,相当于古近纪依安组沉积之前.深层白垩纪地层天然气生成期有一个阶段,为47.3 Ma前.第二阶段为基底石炭-二叠纪地层及深层白垩纪地层天然气共同的生成时期.松辽盆地不同构造单元基底石炭-二叠纪地层热演化史及天然气生成期次明显不同,表明对不同构造单元基底石炭-二叠纪地层的天然气勘探思路及勘探前景不同.【总页数】6页(P974-979)【作者】任战利;萧德铭;迟元林【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地质系,西安,710069;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大庆,163453;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大庆,1634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相关文献】1.松辽盆地石炭-二叠系烃源岩评价及构造体系控源 [J], 杜少波;文志刚;温馨;高永亮2.松辽盆地石炭二叠系烃源岩评价及构造体系控源 [J], 杜少波;文志刚;温馨;高永亮3.松辽盆地石炭-二叠系烃源岩评价及构造体系控源 [J], 杜少波;文志刚;温馨;高永亮4.松辽盆地石炭-二叠系烃源岩研究 [J], 余和中;蔡希源;韩守华;徐云俊5.松辽盆地及外围地区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的特征 [J], 张永生;王延斌;卢振权;王俊涛;苏奎;樊馥;曹洁;曾艳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松辽盆地北部石炭-二叠系古镜质体反射率恢复

松辽盆地北部石炭-二叠系古镜质体反射率恢复

松辽盆地北部石炭-二叠系古镜质体反射率恢复李景坤;宋兰斌;刘伟【期刊名称】《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年(卷),期】2007(026)003【摘要】松辽盆地基底发育的石炭-二叠系具有有机质丰度高、热演化程度高的特点,其是否可以作为松辽盆地深层的有效气源岩,一直被人们所关注.由于石炭-二叠系在松辽盆地形成之前长期暴露于地表,因此上覆地层沉积之前该地层热演化程度的恢复是回答上述问题的重要依据.采用基于Ro-TTI关系得到的镜质体反射率计算公式对松辽盆地石炭-二叠系在上覆地层沉积之前的热演化程度进行了恢复.上覆地层开始沉积至今,盆地东部Ro增加幅度较大,二次生气量会对深层天然气有所贡献.盆地西部和北部石炭-二叠系源岩原始热演化程度较高,现今埋藏较浅,Ro增加幅度很小,其二次生气量较小,因此不能成为有效气源岩.松辽盆地北部石炭-二叠系在上覆地层沉积后的二次生烃量为35.65×1012m3,对深层天然气资源的贡献不能忽视.【总页数】4页(P32-34,38)【作者】李景坤;宋兰斌;刘伟【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北京,100083;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3712;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3712;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大庆,1637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相关文献】1.松辽盆地北部基底石炭-二叠系的分布 [J], 庞庆山;方德庆;翟培民;刘长宝2.松辽盆地北部石炭—二叠系底埋深综合物探预测技术 [J], 赵福海;王导丽;张明鹏;詹少全;陈中;余云春3.复杂地质体中煤系地层的大地电磁测深法识别技术——以合肥盆地石炭二叠系煤系地层识别为例 [J], 王亚琳;邹文勇;裴磊4.沁水盆地南部地区石炭-二叠系古构造恢复及对煤层气的控制作用 [J], 张敏;丁文龙;尹帅5.松辽盆地北部石炭—二叠系油气远景 [J], 王建强;薛林福;王满;金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期
余和中等: 松辽盆地石炭—二叠系分布与构造特征
!"#
现今之 叠系原始展布整体应为 .// 向, 所以总体呈 ../ 向展布, 是由于中生代 改造的结果。
’ 松辽中新生界盆地基 底为海西—印支期推覆 褶皱基底
古生代的 .// — ./ 向的对接带、 叠接带、大量的 .// — ./ 向的逆冲推 覆断裂,以及中生代的 ../— ./ 向的 左行走滑断裂构成了松辽盆地形成前的 基本构造格架。图 ! 所表示的是松辽盆 地基底断裂分布图。 对松辽中新 生界盆地基 底性质的 认识长期以来存在分歧。 有两种观点: 中 间地块和海西期褶皱带。持前一种观点 的依据是: !盆地四周被山系合围; "宽 缓的正重力场;# 盆地周边出露的局部 前寒武系变质岩可延伸到盆地内部。认 为是海西期褶皱带的依据是:!钻至基 底的钻孔 )+0 以上揭露的是海西—印 支期的花岗岩;" 钻孔揭露的基底沉积 地层主要为石炭系、二叠系中酸性火山 碎屑岩, 并普遍褶皱变形。 最新地震资料表明,松辽中新生界 盆地基底存在一系列海西—印支期的推 覆断层, 其下具大型底板断裂, 该底板断 裂被利用成为 1$ — 2%% 断陷盆地主边界 断层的底部拆离面。海西—印支期推覆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第 !" 卷
图! 松辽盆地石炭—二叠系厚度图
断层走向为 ./—.//, 与大兴安岭同期 褶皱轴向一致。贺根山—绥化早海西期 叠接带,由于缺少盆地内部的蛇绿岩套 及与之配套的岛弧证据,还只能是推测 性的。 尽管如此, 随着盆地内部资料的丰 富, 越来越显示出褶皱基底的性质。 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低角度中、强 振幅反射, 连续性较好。从上、 下缺少与其平行的反 射以及错开海西期花岗岩体,可排除地层界面反射 的可能性。松 $区域地震大剖面中有 ) 条这样的断 层, 断层倾角均小于 $+3。 4% 断层逆冲错开 5—6 系浅变质岩达 " 7,。由 于石炭—二叠系面是一个剥蚀界面,所以实际逆冲 距应大于 " 7,。4$ 逆冲错开海西期花岗岩, 水平错
% !&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能源系, 北京 !’’’(";#&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总公司, 北京 !’’’)*;"& 杭州石油地 质研究所, 浙江 杭州 "!’’#";$& 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黑龙江 大庆 !+",!# 摘 要 . 松辽盆地深层拥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 具备现实的勘探前景。松辽中新生界盆地基底与基底为地台型的盆
麻岩、 片岩类。 中下古生界变质程度较浅, 以片岩、 千 枚岩类为主。上古生界即石炭—二叠系变质程度浅 或基本未变质, 少量变质程度略高。 在白城地区有块 状灰岩、 泥灰岩薄夹层。保康地区见变质砾岩、 结晶 灰岩等。 保 ’ 孔结晶灰岩中见蜒科化石, 厚度不详。 唯保康地区大煤 & 孔井深 ((#% ’ ) ("(% ’ *,厚 !’ *,岩性为板岩及变质砾岩。上覆下白垩统青山口 组, 下伏石英片岩和片麻岩。推测这 !’ * 地层可能 是盆地内最薄的石炭—二叠系,其下伏地层属于前 古生界。西部斜坡区杜 $+$ 井揭示了较完整的下二 叠统, 据此建立了下二叠统哲斯组。 以探井、 露头为基点, 以地震资料为展开, 并结 合重磁资料,对松辽盆地的石炭—二叠系岩性进行 预测。 先由过钻遇石炭—二叠系井的地震剖面, 建立 起石炭—二叠系不同岩性的地震反射特征,在此基 础上, 建立了泥板岩、 花岗岩、 花岗片麻岩、 安山岩、 糜棱岩、 片岩等六种地质 , 地震岩性模型, 根据地震 剖面推测出石炭—二叠系岩性。蚀变安山岩和安山 岩( 如卫深 ! 井) 在地震反射上表现为断续的扭曲的 蚯蚓状, 分叉多, 反射能量比较强, 同相轴横向不可 追踪对比, 同时对磁异常测量反应明显。 动力变质岩 ( 如汪 -+$、升深 !+$ 井)内部表现为断续状、杂乱 状。片麻岩、 片岩( 如肇深 ( 井) 内部表现为杂乱状、 蚯蚓状,与侵入岩相比,内部可出现较强的断续反 射。一般来说, 侵入岩的岩体都比较大, 岩石性质比 较单一或相近, 从而导致其速度比较集中, 地震反射 结构比较简单。 由于侵入岩的顶界面多有风化壳, 并 缺失上覆地层, 所以其顶界面反射多为强相位, 内部 反射结构为杂乱状、 蚯蚓状或无反射。 平面上泥板岩在盆地内部连片大面积呈南北向
松辽盆地是我国东部一个大型含油气盆地,近 年来,随着勘探的深入,在徐家围子、杏山—莺山、 任民镇、 十屋、 德惠、 梨树等侏罗纪断陷内发现的一 批深层气田,经钻探,朝深 ! 井在井深 #(##& ’ 1 肇深 ! 井 #($’& ’ 0 登一段获日产 )",! 0" 的气流, 在基底风化壳获日产 ! 8 !’$ 0 工业性气流, 芳深 ! 井在对登三段砂砾岩压裂后, 获日产 $’’’’ 0" 工业
卷 % E<CF0;) 期( 总 % IJB - *( #, , 2F0G;H) ", 页 % 4AD;K)#,, 1 #(! , #’’" , (( 6FD&L #’’"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A ;= B;=ACC<D;?@A
松辽盆地石炭—二叠系分布与构造特征
" 余和中 !, , 蔡希源 #, 韩守华 ", 易万霞 ", 朱德丰 $
厚度达 "(++ ,,黑鱼泡—大庆一带厚度大且分布 广, 厚度在 (+++ - )(++ ,。 盆地东南长春岭—农安一 带也在 $+++ - ’(++ ,, 盆地东北部北安—拜泉一带 厚度也达到 ’+++ - ((++ ,。 松辽盆地石炭—二叠系展布主要受两方面因素 控制: !石炭—二叠系原始展布; " 晚古生代及中生 代的改造。 从松辽盆地古构造背景分析看, 石炭—二
地在地震反射上有显著的差异, 地震剖面上有许多缓倾的反射, 并卷入盖层的变形, 盆地内晚海西—印支期逆冲推 覆断裂, 拆离带、 贺根山—绥化早海西叠接带、 大量的海西期、 印支期花岗岩等表明松辽中新生界盆地基底属褶皱带 性质。松辽盆地主体位于早海西褶皱带和晚海西褶皱带之上, 属西伯利亚南缘, 盆地南端位于华北地台北缘的加里 东—海西褶皱带之上。石炭—二叠系未变质或轻微变质的泥板岩主要分布于东、 西部两个断陷, 面积约 !* 万 /0# , 现今石炭—二叠系呈 223 向展布。有三个厚度高值区: 最厚达 ,)’’ 0; 厚度在 !’’’ 1 ,)’’ 0, ! 林甸地区, " 东北 隆起区, 最厚 ))’’ 0; 最厚 $)’’ 0。从现今石炭—二叠系等厚图看, 东南隆起区保存相对较完整, 黑 # 东南隆起区, 鱼泡—大庆一带厚度大且分布广。 通过该项研究无论对于深层找气, 还是对盆地中新生代地层的油气勘探都具有十 分重要的地质意义。 关键词: 松辽盆地; 石炭—二叠系; 褶皱基底; 厚度 中图分类号: 4+!(& !"5 4)!#& # 文献标识码 . 6 文章编号 . !’’! 7 !))# % #’’" - ’" 7 ’#,, 7 ’)
气流, 汪 *’# 井、 任 ) 井在基底岩层内均钻遇气层。 盆地深层拥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具备现实的勘探 前景,本文对基底石炭—二叠系分布与构造特征进 行了初步研究。
!
石炭—二叠系地震反射特征
通过松辽盆地松 $地震大剖面 ( 部分)的追踪
收稿日期: 改回日期: #’’# 7 ’* 7 ’+ ; #’’" 7 ’$ 7 !! 基金项目: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公司科技攻关项目资助 & 作者简介: 余和中 ( , 男, 博士研究生, 高级工程师, 石油地质专业 & !*+$ 7 )
!"# 弱连续、 弱反射的特征。 $% & 石炭—二叠系底界的确定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第 !" 卷
岩( 齐深 $ 井) 地震层状反射不明显, 同相轴表现为
分布, 主要分布于盆地中部和东北部, 东北部主要分 布于北安—拜泉—哈尔滨东一带,中部分布面积最 大, 从北部讷河经齐齐哈尔, 在黑鱼泡一带分为两个 条带, 一个条带经大庆、 阳深一井到盆地南部平安镇 一带, 另一个条带经任民镇、 肇东到盆地南部农安一 带。此外, 在盆地西部英台—白城一带也有分布。
"
对比,建立了石炭—二叠系地震反射特征的如下识 别标志: !& ! 9) 界面以下连续的层状反射地层 内部的反射波组呈水平层状,同相轴一般表现
乌 ! 井、 为连续、 较连续, 反射能量较强。阳深 ! 井、 任 , 井、 林深 ! 井均为板岩, 在地震剖面上都表现出 该特征,尤其是任 , 井为泥质板岩,其地震反射表 现为连续、 强反射的特征。在盆地南部的 )+( 线上, 有一套连续的强反射的层状波组,类似于陆相砂泥 互层沉积, 可能为海相泥灰层沉积。 但钻井揭 !& # 9) 界面以下层状反射特征不明显, 示为石炭—二叠系 内部的反射波组层状反射特征不明显,地震剖 面上的同相轴不连续, 反射能量也较弱。 一般来说, 变 质程度相对高的, 如千枚岩( 朝深 ! 井) 、 变余粉砂
由于盆地内没有一口井钻穿石炭—二叠系,所 以其底界只能依靠反射波的基本特点和地震地层学 的基本原理进行解释, 属于推测性的。 作者所依据的 基本原理为: 地震反射界面是一个等时代界面, 它的 顶界面的接触关系为顶超、 削蚀和整合三种, 它的底 界面的接触关系为上超、 下超和整合三种。 这些接触 关系指示了当时的沉积环境。
&
石炭—二叠系厚度图的编制
松辽盆地的石炭—二叠系是指 ./ 界面以下、 石
炭—二叠系上部的基本未变质或浅变质的沉积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