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轼的诗词看他的人生态度和艺术风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苏轼的诗词看他的人生态度和艺术风格【摘要】苏轼的文学艺术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

空灵秀逸,朴质清秀。

他的人生态度具有儒家所提倡的社会责任和关注百姓疾苦,更加崇尚道家思想并回到佛教中来,企图在宗教上大大解脱,具有儒的思想过上农人的生活。

我们在语文课上要正确指导学生解读他的诗词,让学生真正了解苏轼的诗词艺术风格和人生态度。

【关键词】语文;诗词;创造;人生态度;艺术风格;儒佛道思想
笔者在执教2012年5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与诗同行的第4《给诗加“腰》一课时(书110页),我们发现苏小妹与苏轼两姊妹都很精通诗词,特别是苏轼在诗词方面留下了许多逸闻趣事,本课就介绍了他们在一起讨论诗句的境况,苏小妹说:“轻风细柳,淡月梅花。

两句中间各加一个字,作为诗的“腰”,成为五言绝句。

”苏轼思索随即说出:“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小妹认为“摇”“映”二字能写出柳树的动态和月的皎洁,但还不是最佳的字,他们讨论后最后确定改为“扶”和“失”更好,于是诗最终成了:“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这样能准确地描写了月、梅花融为一体的情景。

我们上课时要指导学生分析作者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

又从人教版八年级语文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一诗中看出,他壮志难酬、愤懑自嘲自解的难言之情,元丰六年正是作者被贬到黄
州的第五个年头,虽有耕种田地可以自勉,也有壮丽山河可以游乐,却壮志未酬,心忧国事,从他的“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欢快之情,溢于言表。

念无与为乐者,无不显露出作者那微妙变化的思想感情!作者的那种高尚人生态度,真正通过描写把人代入空明清蒸,亦真变幻,赏心悦目的境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两人耳”,表达了作者被贬做了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无事可做的闲职的那种悲凉与痛苦,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文中表达了作者集儒、道、佛思想一生的人生态度。

笔者们再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5
课诗词五首中的第五首(《浣溪沙》—苏轼)(书206页)一文时,看出了苏轼自己被贬官黄州期间的凄凉环境和悲凉心情,当时苏轼已经48岁了,但忽见泉水两流,激发起作者的不悲自发,虽失意而仍然干一番大事业的豪情壮志来,但从他的首句“山下兰芽短侵溪”到末句“休将白发唱黄鸡。

”特别是从末句休将自发唱黄鸡,看出作者虽老犹少的精神壮志,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理想感情。

从这首小令描写暮春三月兰溪的雨后美景,抒发了自己虽处困难,仍力求振作精神的乐观向上的态度。

因此我在语文课上指导学生们,让他们正确去理解苏轼的诗词艺术风格和他所追求的人生态度。

中国自古以来评价一位文人,看他不是成就而是人品道德的好坏,也就是他的人格。

苏轼几千年来美名为人们一直传颂,我认为千百年来,人们对苏轼既敬且爱又喜,试从《东坡乐府》一书分析
他的艺术风格和人生理想,该书一共收集了苏轼词三百四十余首,自然是苏轼在词作上的总结,世人已经公认这些词在总体上呈现出豪放、旷达、飘逸的韵味,但也可以看出他的人生乐观、健康、进步、坦诚、向上、平静的人生态度。

比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文,表达了苏轼用儒家思想自律,以佛、道精神自解他的人生态度。

“我乘风归去……何似在人间”!此词值得我们认真品味他那种求醉、求欢、求乐去达到心灵的自我平息,此词作于宋神宗宁九年(1076年),时值苏轼任职于密州太守,因不满王安石新法而对新法的拥护的那些人的排挤和打击,在政治上难免有失落之感,加上这一时期,他的胞弟加最好的朋友苏辙七年未见面了,在亲情上便难免有孤独之意。

笔者认为:这首词实质上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痛苦——幻灭——觉醒——期盼的情感调节,他的一生历经坎坷,但他的精神逼真地展示了出来,于是他在词里慨然而歌“人有悲欢离和,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由此观之,苏轼把他的人生情感和自然界的物联系到一起,运用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来平扶内心。

又如:《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中苏轼写到:一旦功成名遂,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

可见苏轼心里,积极向上的思想,让很多儒家都崇尚他的功名仍是第一位的。

又如:《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中写到: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

可以看出作者苏轼人生似梦、解脱和超脱人生的观念,以可见佛道思想对苏轼侵淫之深,有以天下为己任,积极入世的一面,也有善处穷通,乐知天命的一面。

又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一词,词人在序中写到:“途中遇雨......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角”。

正文里写到天地不薄,心怀亦厚,天地虽泠,情怀却不泠,任凭风雨阴晴,只要我心归于自己便可以无谓一切的坦荡心胸,这就是作者的佛、道、儒思想的折光。

又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写到: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此词中可看出作者有一颗求为君分忧,为国效命的赤子诚心,表现出其特有的儒家忠君爱国思想。

再如:《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苏轼写到: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忧无。

表现出作者有一种忧以天下的民本思想。

突出苏轼性情的底蕴。

不容质疑,苏轼是中华文学史上最突出的集中的儒、佛、道思想于一身的大家。

综上笔者可以看出:从苏轼的词可以看出他的人生态度和艺术风格,甚至每位读者读苏轼的词作,都可发现:一、在苏轼的时代,词作为一种言情文学体裁,能够自由放胆的宣泄内心的种种情感,有而排遣忧郁。

二、苏轼的大部分词作,都应该说是他政治生命的低谷中,其文学达到顶峰时期,具有人性、道、佛、儒的思想更显著,他正是运用这些思想为工具来调整自己的。

三、苏轼的词在其人生态度上以儒家思想贯通一气,不屈抗争,积极用世,以进一步求取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积极生存的力量。

为苏轼著上了层层美妙的人格魅力。

是苏轼给自己调配的一剂精神药方,也是他自己调节性灵的一大补剂。

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他的以豪放自称的千古名文—《念奴娇.赤壁怀古》。

此词作于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谪居住黄州期间,从开篇大江东去到樯橹灰飞烟灭,他努力抒
写了江山壮丽、人杰盖世的雄伟气概。

苏轼曾经有千古风流人物的理想,其他人能达到为何自己不能达到?现实政治人生的起伏沉落,戴罪之囚的潦倒无奈,自然让他悄然而悲,肃然而恐。

所以,苏轼在此豪放让我们真真切切的听到了铁板铜琶之声。

假如苏轼没有儒家积极入世的态度,就会在很多时候不会有这种焦虑。

词人短暂的人生如烟的功名都放到宇宙大我中去考察。

难怪不得林语堂先生称苏轼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

因为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

难怪不得黄庭坚说:“人谓东坡作此文,因难以见巧,故极工。

余则以不然。

彼其老于文章,故落笔皆超逸绝尘耳。


我们从《东坡乐府》中发现,苏轼的道、佛、儒思想可以说一直是词人用来排遣内心隐忧的武器,或许说得平静一些是一种工具!而苏轼生活的时代,能将词写得那么豪放,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苏轼的人生态度的真实表现!苏轼不但在文学领域上是大家,更重要的是苏轼在才俊辈出的宋代,在画、书、诗、文、词等许多方面都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他的诗词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立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为宋诗词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苏轼的文学强调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

他的文学艺术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

空灵秀逸,朴质清秀。

如梨花香远益清。

他的人生态度具有儒家所提倡的社会责任,深切关注老百姓疾苦,几次遭贬之后,更加崇尚道家思想并回到佛教中来,企图在宗教上大大解脱,具有平常心是道的思想真正地过上农人的
生活,并乐在其中。

为此,我们在语文课上要正确指导学生解读他的词,让学生真正了解苏轼的诗词的艺术风格和人生态度。

这是我们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