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朱淑真

论朱淑真
论朱淑真

论朱淑真

摘要:朱淑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女诗人之一。正如陈廷焯所说:“宋妇人能诗词者不少。易安为冠,次则朱淑真,次则魏夫人也。”但由于她的作品被“一火焚之”、“百不一存”,加上文献中对其事迹的记载也很少,尤其是南宋王唐佐为朱淑真写的传纪的亡佚,给后来的研究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20世纪20年代以后,朱淑真逐渐引起研究者的关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多了起来,但在她的生平以及作品的评价上,学术界至今仍争议颇多。

本文从前人对朱淑真的生平研究入手,汇集前人所言,对朱淑真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见解。其次,通过对朱淑真诗歌创作概貌的剖析,说明其广阔的创作题材及内容,将其独特的思想性格和个性特征展现在读者面前:朱淑真既有一般女性所共有的细腻、敏感、多愁善感,更表现出她特有的率直、大胆和坚持自我、追求理想的执着,这在她所处的年代是难能可贵的。最后,通过对其创作的鲜明的女性特点的分析,给朱淑真一个正确的评价和定位。

关键词:朱淑真生平诗歌创作评价定位

引言:与李清照并称隽才的朱淑真,她一生坎坷不平,生不被人理解,死后作品也不能广泛流传。由于隐晦的身世,不幸的婚姻生活及对封建礼教的叛逆行为,使得后世对她的研究和评价一直未有突破。纵观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真正能传达出那一特定时代的女性的真实的心灵,真正能代表古代女性文学状貌的女作家屈指可数,而朱淑真是其中之一。

虽然在她去世时,她的作品被父母“一火焚之”“百稿不存”,但仍有三百三十多首诗和三十多首词得以留传,远远超过了元代以前所有的女性作家。其作品颠覆了男性话语对女性的涂抹和变形,从阴性书写的角度,以一种强烈自我化的方式,以女性为本位,一泻千里地表达出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反映了封建时代女性的内心感受,对恋爱婚姻的追求,对封建伦理道德的反抗,对真挚爱情的歌唱,对不和谐婚姻的不满及对传统社会严禁的越礼行为的大胆描写等等。可谓称得上是一部出自女性之手的真正意义上的女性文学。

一、朱淑真生平及研究综述

(一) 朱淑真生平:朱淑真,宋女作家。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歙州(州治今安徽歙县),南宋初年时在世。生于仕宦家庭,相传因婚嫁不满,抑郁而终。能画,通音律。词多幽怨,流于感伤。也能诗。有诗集《断肠集》、词集《断肠词》。《断肠集》有宋郑元佐注本。

(二) 朱淑真研究综述此期对朱淑真作品的研究,尤其是对断肠诗词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的研究及评价,能够突破男性文学的标准,在女性文学的背景下进行审视。前期研究较少涉猎的咏春词,已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

艺术特色上,周婷莉文认为《断肠集》主要是闺怨和爱情之作,主体风格是婉约,感情真挚,意境幽深;情景交融,形象鲜明;语言流畅自然,声韵和谐。李妮文则从内心世界及性格的角度分析朱淑真诗词的艺术特色:她的孤高劲直的品格使自己的小女子的情调更加刚劲有力;她的诗和词题材都较为广泛,反映的内容意义也甚为阔大;诗中流露出强烈的女性自主意识和身份定位的思想倾向;词多侧重心灵和内心世界情感的倾诉,以其独特的女性意识,在后

世女性文学研究中受到重视。

研究者已经开始注意到朱词中为数不少的咏春词,但切入的角度又颇有不同。田玮莉文认为在朱淑真的咏春词中, 体现出她的情感主旋律———忧愁、怨恨、惜春伤怀。其特点是以情入景、多用比喻,呈现出委婉、含蓄的风格。林荣钦文在纵向比较、横向分析的基础之上,发现了朱淑真咏春词孤独、哀怨的情绪背后,隐藏着一个深沉的主题,那就是对青春美好年华的礼赞,对真正的爱情生活的渴望,对真正自由幸福生活的追求。

思想内容上,李菁文认为朱淑真的诗词,从自己不幸婚姻带来的痛苦到对女性生存困境的抗争再到悲己悯人的心灵相通与推己及人的仁爱情怀,隐含着一条从忧己———忧生———忧世不断升华的忧患意识链,由此可以清晰看出她的心灵踪迹和情感历程,进而可以更全面地把握其作品。

二、朱淑真诗歌创作概貌,尤其以闺情诗而为人所知,如下

眼儿媚

朱淑真

迟迟春日弄轻柔,

花径暗香流。

清明过了,

不堪回首,

云锁朱楼。

午窗睡起莺声巧,

何处唤春愁?

绿杨影里,

海棠亭畔,

红杏梢头。

朱淑真是一位多愁善感的女词人,这首词写一位

闺中女子(实际上是作者自己)在明媚的春光中,回

首往事而愁绪万端。

上片“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两句,描

绘出一幅风和日丽,花香怡人的春日美景。“迟迟春

日”语出《诗经·七月》“春日迟迟”,“迟迟”指日

长而暖。“弄轻柔”三字,言和煦的阳光在抚弄着杨

柳的柔枝嫩条。秦观《江城子》词:“ 西城杨柳弄春

柔。”“弄”字下得很妙,形象生动鲜明。对此良辰美

景,主人公信步走在花间小径上,一股暗香扑鼻而来,

令人心醉,春天多么美好啊!但是好景不长,清明过

后,却遇上阴霾的天气,云雾笼罩着朱阁绣户,犹如

给女主人公的内心罩上了一层愁雾,使她想起了一段

不堪回首的伤心往事。看来开头所写的春光明媚,并

不是眼前之景,而是已经逝去的美好时光。不然和煦

的阳光与云雾是很难统一在一个画面上,也很难发生

在同一时间内。“云锁朱楼”的“锁”字,是一句之

眼,它除了给我们云雾压楼的阴霾感觉以外,还具有

锁在深闺的女子不得自由的象喻性。“锁”字蕴含丰

富,将阴云四布的天气、深闺女子的被禁锢和心头的

郁闷,尽括其中。

下片着重表现的是女主人公的春愁。这种春愁是

由黄莺的啼叫唤起的。大凡心绪不佳的女子,最易闻

鸟啼而惊心,故唐诗有“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之句。试想一个愁绪万端的女子,在百无聊赖之时,

只好在午睡中消磨时光,午睡醒来,听到窗外莺声巧

啭。不禁唤起了她的春愁。黄莺在何处啼叫呢?是在

绿杨影里,还是在海棠亭畔,抑或是在红杏梢头呢?

自问自答,颇耐人玩味。

这首词笔触轻柔细腻,语言婉丽自然。作者用鸟

语花香来反衬自己的惆怅,这是以乐景写哀的手法。

作者在写景上不断变换画面,从明媚的春日,到阴霾

的天气;时间上从清明之前,写到清明之后;有眼前

的感受,也有往事的回忆。既有感到的暖意,嗅到馨

香,也有听到的莺啼,看到的色彩。通过它们表现女

主人公细腻的感情波澜。下片词的自问自答,更是妙

趣横生。词人将静态的“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

梢头”,引入黄莺的巧啭,静中有动、寂中有声,化

静态美为动态美,使读者仿佛听到莺啼之声不断地从

一个地方流播到另一个地方,使鸟啼之声富于立体感

和流动感。这是非常美的意境创造。以听觉写鸟声的

流动,使人辨别不出鸟鸣何处,词人的春愁,也像飞

鸣的流莺,忽儿在东,忽儿在西,说不清准确的位

置。这莫可名状的愁怨,词人并不说破,留给读者去

想象,去补充。

在朱淑真的诗歌中,洋溢着超越一般女性的生命意识:鸿鹄之志。在男权社会中,鸿鹄之志多为士子学人的专利,女人只需做个贤妻良母就行了,而朱淑真并不满足“绣折金针”达到“妇功”的最高标准,她跃跃欲试,急切渴望突破狭小的生活圈子,打破社会施加于女性身上的封闭式的精神束缚,以实现自己腾越龙门的理想。她以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写道:“春暖长江水正清,洋洋得意漾波生。非无欲透龙门志,只待新雷震一声。”(《春日亭上观鱼》)[14]她多么渴望自己能像须眉男子那样有机会施展才华,成就一番大事,以实现自己

的抱负与价值。

马克思曾指出:“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也用一切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15]梅竹自古便有高洁劲直的君子之称,在古代几乎是男性垄断的特定话语意象,但我们从她的作品中可以发现不少吟咏梅竹的作品,朱淑真借用它们寄已之情、言已之志,表现出独立的人格和理想。如《雪夜对月赋诗》:“梅清月皎雪光寒,看来表里俱清澈”;《冬日梅窗书事》四首其二云:“梅花描摹雪精神”;三云:“可人唯有一枝梅,且得清香寄酒杯”;咏竹的更多,《竹》云:“凌冬不改清坚节,冒雪何伤色转苍”;《咏直竹》中:“劲直忠臣节,孤高列女心。四十同一色,霜雪不能侵”。[16]诗词一扫柔弱女子的情态,表现出一派倜傥的须眉气概,这些也正是朱淑真对自身价值的认识与定位,暗示了她对女性被动状态的不满,以及对社会赋予她的角色远不能达到她自我期许值的不满足。

朱淑真敢于冲破传统的束缚,在诗作的创作题材上不局限于吟风弄月、儿女情长,也有一些批判现实、关心农事、咏怀历史的诗作。似乎她作诗并不只是抒发小我的相思爱恋、幽怨寂寞等,更不是附庸风雅,娱宾遣兴,而是用自己的生命去写,一任感情的抒发,扫尽浮语,直抒性灵。她是借历史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如她的农事诗《苦热闻田夫语有感》、《喜雨》、《膏雨》、《东马塍》等,扫尽闺阁的脂粉气,一展巾帼直面生活、关注国计民生的胆略。作为一名没有社会地位的女子,其才识学养、胸襟气魄丝毫看不出闺阁气息。她的目光超越了个人的不幸,走出了闺阁庭院,走进社会,走进历史,表现出冲击传统的勇气。此外,她通过一些咏史诗借古讽今,独立地发挥自己的政治见解。她有十首咏史之作,所咏人物都是楚汉期间及西汉功臣人物。她的《读史》写道:“笔头去取万千端,后世遭它恣意瞒。王霸漫分心与迹,到成功处一般难”[17]。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朱淑真钟情于品评那些志大才高、有所作为而又命运多舛的历史人物。论项羽云:“范增可用非能用”,论韩信:“男儿忍辱志长存”,论董仲舒:“下帷发愤每劳神”,论刘向:“洽闻博识似君难”,贬斥武帝:“只听平津一老臣”,责难汉武帝:“屡刑不谴君非悟”[18],均显示了她深厚的学养和独立品格,规劝统治者吸取经验教训,用文字来抒发自己的政治见解,希望通过诗词迈入男人垄断的领域,借此施展自己的抱负,实现自己的“鸿鹄之志”。

除咏史诗与农事诗外,朱淑真还有一些诗酒唱和与赠答之作,虽然数量不多,但也体现了其巾帼不让须眉的一面,如《宴谢夫人堂》“竹引春风入酒卮,森森凉气暗侵肌。冰峦四叠浑无暑,不似人间六六时”[19],这首是淑真与谢夫人一起游宴玩赏时所作的诗酒唱和之作。此外,她与吴夫人等也有唱和,如《次韵见赠简吴夫人》“南北常嗟见未因,停舟今喜笑谈亲。张姬淑德同冰玉,李白高吟泣幺神。和管幸听鸣凤侣,滥竽还愧赏音人。佳篇奖拂

还过实,班卫声名岂易伦”[20],与吴夫人互赠诗词,抒发了久别重逢后的喜悦,诗文的酬和与品評俨然就是两个男性文人。

这些都是封建社会女子不敢想,不会想,或者想了根本不敢说的,但朱淑真做到了,她敢于打破传统,突破束缚,只为能够写出真我,写出封建女子的心声。

三、朱淑真诗歌创作的女性特征

古代女子多处于闺阁之中,足不出户,一幢幢绣楼就是她们的世界。虽然朱淑真的生卒资料已不可考,但据有限的资料我们可以知道,朱淑真乃中产阶层的闺中女子,其父也为官吏,家境富裕,住所有东园、西园、西楼、水阁、桂堂、依绿亭诸胜。父母兄嫂均解翰墨,从小也受到了文学艺术的熏陶,懂音律,工书画,擅诗词,尤善画梅竹,且写得一手好字。

优越的家庭生活环境及极高的文学素养,使朱淑真拥有特有的女性的浪漫情怀,用细腻温柔的眼光看待世界,也形成了闺阁女子特有的情怀:吟咏自然。观其作品,多事春夏秋冬四时景物,她将自己的生活写入诗词作品中,用审美的眼光将自己在闺阁之中看到的大自然记录下来,从而对自身狭窄的世界进行充分的体认,达到其他女性难以达到的一种深刻,“真实地写出了当时众多女性所唯一拥有的生活空间——闺阁,并展示出男性笔底所无的艺术神韵”[21],很少有应酬之作。诚然,她的闺阁题材略显单调和单薄,但作品中描写的生活却是异常真实的。王国维说过,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在情感旅途中,她比同时代的李清照实在要不幸得多。少年时代美好的日子如此短暂,少女生活很快被父母的指婚所打乱,她的美妙年华,她的青春都葬送在这一段不幸的婚姻上。

想得到的东西永远得不到,想结束的东西却被理学、礼法紧紧束缚着永远挣脱不了。她的遭遇更能代表一般封建妇女们的生活状况。然而,这与她生俱来对人格和理想的追求相冲撞,因此造就了她叛逆反抗的性格,朱淑真“娇痴不怕人猜”,对世俗的眼光和流言,完全置之不理。她大胆的爱情意识,在理学渐炽的宋代是罕见的。

其次,朱淑真在寓景抒情托物言志方面,手法特别,不流于一般写形,是摄其神韵,以神赋行。如《菩萨蛮——木犀》就是一首以貌取神的成功佳作。作品中咏的是桂花,却没有一个字外形刻画,而是取其神髓、性格。桂花之所以奇香非凡,乃是因为从月宫“飘落深岩洞”的“天上种”,岂凡间俗花能比?

从以上几个角度来看,朱淑真作品中阴性书写的特质,应该不是无源之水。在被男权统治的社会和男性垄断的文学领域,朱淑真坚定如一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在生活和创作。她以生命为诗、为词。她忠实地表现她能体验到的周边事物,忠实地记录她的心灵踪迹和情感历程。

在她的诗词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清晰的“我”的存在,显示了强烈的个性,成为那个时代的“异类”。她的思想和情感,一如她的个性,无拘无束,在社会、历史、自然宇宙之中自由翱翔。

她自我觉醒的抗争之作,虽然为数不多,但却引人注目。作品通过自身经历,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时代的影子。它细节性地开启了历来不易向人们尽情展现的女性情爱世界的大门,这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女性深埋心底的真性真情,了解当时历史条件下女性这一弱势群体的真实情感生活,当不无裨益。

结语:无论从质量、内容还是艺术上看,朱淑真的诗词都不愧为优秀的女性文学作品,她以阴性书写的方式,展现古代女性真实的心灵形态,挖掘女性内心情感世界,这些方面比前人要更为真实、细腻和深刻。她依靠作诗解放了自己,达到自我认同。她的作品饱含反抗,是敢怒敢言、能动有力、自我张扬的个人声音。

论才女朱淑真的女性觉醒意识

论才女朱淑真的女性觉醒意识 摘要:朱淑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度否定后被发掘的女性词人,她是宋代写就女性诗词最多的代表人之一,她以自己的真情实感描绘了她的一生,也向当时的封建势力发出了有力的抗击,体现了她女性意识的觉醒。一部《断肠集》融入了她的血与泪,也是她一生唱出的向往爱情、婚姻自由与自主的女性悲歌。朱淑真以其独特女性视角和大胆的言辞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反抗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自由并不惜以死抗争的女性形象,她的觉醒是她向当时男权社会发出的不满。 关键词:朱淑真;女性意识;根源 朱淑真与李清照同是宋代的女词人,一部《漱玉词》奠定了李清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朱淑真的《断肠集》与李清照的《漱玉词》并称宋代女性文学的双璧,而李清照一度被后来的学者效仿与称赞,但具有同样实力与才情的朱淑真却被人否定。她的作品被父母付之一炬,就连她的生平资料甚至生卒年代都没有详细的记载,可见朱淑真在当时的地位。 现一般认为:朱淑真,自号幽栖居士,祖籍歙州(今安徽歙县),南宋浙江钱塘人,生于仕宦人家,留有《断肠集》。虽然她的生平史上记载甚少,但从她的诗词里也可看出她的一生并不顺意。受过良好教育的她“幼警慧,善读书,工诗,风流蕴藉”(田汝成《西湖游览志》)。而聪慧的她却由于社会的约束而嫁与一庸吏,使她一下从一个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少女跌落为一个孤独、无望的少妇。她争取无望,只得心灰意冷般回娘家以示不满与反抗。但愈挫愈勇的她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与新欢约会!她在那样一个束缚人性的社会里,当然也得到了“惩罚”:新欢弃之,父母亦嫌之。抑郁的她背负着沉重的精神枷锁,虽然饱尝人生的苦涩,也执着坚守在“自己的田地”,但在那个与自己格格不入的社会中又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年轻的她“愤然离世”,留下诗集《断肠集》词集《断肠词》。香消玉殒的她也因行为的过激而给自己带来了“有失妇德”、“淫娃佚女”的骂名。这也是她不为世人所知的原因。现存最早的关于朱淑真记载的是宛陵魏仲于淳熙九年(1182年)所作的序。序中“……早岁不幸,父母失审,不能择伉俪,乃嫁为市井民家妻,一生抑郁不得志,故诗中多忧愁怨恨之语。每临风对月,触目伤怀,皆寓于诗,以写胸中不平之气。竟无知音,悒悒抱恨而终。自古佳人多薄命,岂止颜色如花命如叶耶?观其诗,想其人。风韵如此,乃下配一庸夫,固负此生矣。其死也,不能葬骨于地下,如青冢之可吊,并其诗为父母一火焚之,今

朱淑真诗词中的女性形象

从“娇痴不怕人猜”到“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论朱淑真诗词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朱淑真是宋代与李清照齐名的女词人,人称“赵宋词女,李朱名家”,著有《断肠集》诗词200余首,词格清空婉约,诗词多忧愁幽怨之语。朱淑真纯女性的书写,以女性独特视角观察体验人生,写出篇篇打动人心的血泪诗篇。其中塑造了丰满立体有层次感的众多动人女性形象,可以看做词人自己真实的一生写照:美丽纯真的少女,甜蜜幸福的新婚少妇,日久生怨的愁妇,与愁肠欲断的弃妇,几乎把古代诗词中吟咏的所有女性都涵盖了。而纯女性自然真实的书写妇女内心的悲苦,又远胜于“男子做闺音”,在古代诗词史上留下灿烂的一笔。 关键词:朱淑真不幸婚姻《断肠集》女性形象纯女性书写 Abstract: Zhu Shuzhen is as famous as Li Qingzhao, called "Song Zhao authoress, Zhu Li Masters". With a " V olume of Heartbroken," more than 200 poems, words graceful and sorrow language of hidden bitterness . Zhu writing for women only, with a unique perspective on the female experience of life and move people by writing poems with tears and blood . A full three-dimensional shape which has many layers and moving image of women as the word can be a real life portrayal of herself: a beautiful innocent girl, sweet and happy young woman, married long period of time complaining of the unhappy woman, abandoned wives , almost all female images in ancient poetry are covered. Pure natural real women writing women's inner misery, but also far better than "the man to do the inner sound".Make a brilliant stroke in the history of ancient poetry. Keywords: Zhu shuzhen; unfortunate marriage ; V olume of Heartbroken; female images ; for women only writing 朱淑真,号幽栖居士,作品为宋代魏仲恭辑录《断肠集》。关于她的生平、身世历来说法不一,较通行说法是南宋初期人,祖籍安徽,后移居浙江杭州。朱淑真是宋代与李清照齐名的女词人。近代词人况周颐说:“易安淑真,尤为闺阁隽才。”陈廷焯也对淑真才华做出高度评价:“朱淑真词,风致之佳,词情之妙,真不亚于易安。宋妇人能文者不少,易安为冠,次则朱淑真,次则魏夫人也。”①淑真擅于运用纯女性的视角观察生活,抒发女性独特的生活感受与生命体验,塑造了真实可感的女性形象:我们细心体会,可以看到词人,从美丽纯真的少女,到短暂甜蜜相思的新妇,日久生怨的愁妇,大胆反抗终至疏离愁肠欲断的弃妇,一生多舛的经历,词人一点点磨灭生命的光彩与青春,引起我们对“断肠词人”的关注与同情。 ①陈廷焯《词坛丛话》唐圭璋《词话丛编》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 1986 ,3725页

朱淑真颜色如花命如叶

朱淑真颜色如花命如叶 这是一个神秘的女人,她的生卒年不详,她的身世不详,就连她的诗词也大部分遗失。史料对她的记载十分凌乱,我无法知道她的生平,她是那样的朦胧,让我无法看清她的本来面目。我只知道她是一个女词人,她的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后人称为:“赵宋词女,李朱名家。” 这个神秘女人就是朱淑真。我无法看清她的眉眼,只能通过她的词,走进她的内心世界,了解她坎坷的一生。于是,我心中的朱淑真,从我的想象中缓缓走了出来…… 我不敢相信,那个从宋词里走来的,竟然是一个小姑娘。这是一个天资聪慧、才貌惊人的女孩,她就像一朵花,含苞待放。我看她的时候,她的脸上飞出两片红晕,那模样,羞羞答答。 朱淑真生于仕宦家庭,此时大约十三四岁,流目顾盼之际,显出一派大家闺秀的风范。这一时期,她的父亲在浙江做官,家境优裕。颖慧的朱淑真,饱读诗书,精晓音律,尤其在诗词方面,已崭露头角。在钱塘一带,小有名气,被人称为“才女”。 这是朱淑真最幸福的一段时光。她读书作诗,偶尔练练书法、作作画、赏赏花、荡荡秋千,生活,就这样重复着,

虽然单调,但也缤纷多彩。 此时的朱淑真,已出落得花容月貌,光彩照人。这样的年龄,正处在情窦初开的季节。朱淑真也一样,她常常咏花吟月,抒发情怀。她在早期的诗作《探梅》中咏道:温温天气似春和,试探寒梅已满坡。笑折一支插云鬓,问人潇洒似谁么? 严冬将过的冬天,阳光和煦,有着几许春意,这样的日子,泛起朱淑真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撩拨着她心中的柔情,折一枝傲雪的寒梅,插向云鬓,浅笑含羞,悄悄问一声:“我漂亮不漂亮,像谁呢?”诗中被问的人到底是谁呢?问行人还是问初恋的情人,谁也说不清。据说,此时的朱淑真,已有了初恋的情人。如果说这首诗对爱情的描写有点朦胧,那么,再看看这首《清平乐,观湖》: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 这是一个夏天,踏着晨曦的初露,初恋的少女朱淑真与恋人携手前去观湖。这样的季节,正是十里荷花飘香,两人相约赏花而来,不料遇上“一霎黄梅细雨”。于是,两人来到一个可以避雨的地方,也不怕别人怎么议论,少女就投入男人的怀抱,那种初恋的幸福,通过“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就点了出来,爱情的体验跃然纸上。 正是这首诗,朱淑真遭到了道学家们的指责。由此可见

朱淑真

朱淑真(约1131年前后在世),宋代女词人,一作淑贞,号幽栖居士。朱淑真籍贯身世历来说法不一,《四库全书》中定其为“浙中海宁人”,一说“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安徽歙州(州治今安徽歙县),南宋初年时在世,相传为朱熹侄女。朱淑真生于仕宦家庭,其父曾在浙西做官,家境优裕。幼颖慧,博通经史,能文善画,精晓音律,尤工诗词。素有才女之称。相传因父母作主,嫁给一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婚后生活很不如意,抑郁而终,其墓在杭州青芝坞。 其生平,传世载籍多记载为“自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世居桃村。工诗,嫁为市井民妻,不得志殁”。幽栖居士之说,最早见清王士祯《池北偶谈·朱淑真璇玑图记》,博通经史,能文善画,精晓音律,尤工诗词 学术界已断为伪托;世居桃村,则不详其说从来。此外各项均见宋魏仲恭《断肠集序》,而据集中《春日书怀》“从宦东西不自由,亲帏千里泪长流”可知,其夫亦曾仕宦。因此除钱唐人,出身宦家,生活不幸外,诗人生平今已难详考。生前曾自编诗词集(《写怀二首》“孤窗镇日无聊赖,编辑诗词改抹看”),死后散佚。孝宗淳熙九年(一一八二)宛陵魏仲恭(端礼)辑为《断肠集》十卷,未几钱唐郑元佐为之作注,并增辑后集七卷(一本把第七卷厘为两卷,作八卷)。此外尚有《断肠词》一卷行世。 朱淑真诗,以清汪氏艺芸书舍影元抄《新注朱淑真断肠诗集》(藏北京图书馆)为底本。校以民国徐乃昌影元刻本(简称元刻本)、清光绪嘉惠堂刊《武林往哲遗著》本(简称武林本)、清抄本(藏北京图书馆)等。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相传朱淑真作品为其父母焚毁,后人将其流传在外的辑成《断肠集》(诗)2卷,《断肠词》1卷及《璇玑图记》,辗转相传,有多种版本。 其诗词多抒写个人爱情生活,早期笔调明快,文词清婉,情致缠绵,后期则忧愁郁闷,颇多幽怨之音,流于感伤,后世人称之曰“红艳诗人”。作品艺术上成就颇高,后世常与李清照相提并论。流传颇广的《生查子》:“……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一阕,长期以来被认为欧阳修所作,其实是当时怕坏了女子的风气,才将作者改为了欧阳修的。 朱淑真书画造诣相当高,尤善描绘红梅翠竹。明代著名画家杜琼在朱淑真的《梅竹图》上曾题道:“观其笔意词语皆清婉,……诚闺中之秀,女流之杰者也。”明代大画家沈周在《石田集·题朱淑真画竹》中说:“绣阁新编写断肠,更分残墨写潇湘。” 由此可见,其能力非寻常深闺女子可比,当与李清照并驾齐驱。朱淑真,她的诗作受到市民的激赏,却在死后遭到父母的焚烧(据魏仲恭《断肠诗集序》)。她显然是英年早逝的“问题美女作家”。 她的别号是“幽栖居士”,为南宋多情才女和美女,与李清照齐名,有《断肠集》存世。从“鸥鹭鸳鸯作一池,须知羽翼不相宜”(《愁怀》)来看,她的婚姻是不幸的,因此,有些作品泄露了婚外恋情,被一些学者剥夺著作权。 但是,她的作品还是存有大胆露骨的香艳镜头:“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缠绵于情爱连时间也不管了,“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犹如今人当街亲吻一般大胆。

朱淑真断肠集

朱淑真断肠集 朱淑真简介:宋女作家。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歙州(州治今安徽歙县),南宋初年时在世。生于仕宦家庭,相传因婚嫁不满,抑郁而终。能画,通音律。词多幽怨,流于感伤。也能诗。有诗集《断肠集》、词集《断肠词》。《断肠集》有宋郑元佐注本。(《辞海》1989年版)断肠词:词集名。南宋朱淑真作。一卷。淑真为钱塘(今浙江杭州)女子,因自伤身世,故以“断肠”名其词。有明毛晋汲古阁课《诗词杂俎》本、清王鹏运《四印斋所刻词》本等。(同上书)淑真钱塘人,幼警惠,善读书,工诗,风流蕴藉。早年,父母无识,嫁市井民家。淑真抑郁不得志,抱恚而死。父母复以佛法并其平生著作荼毗之。临安王唐佐为之立传。宛陵魏端礼辑其诗词,名曰《断肠集》。(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顺治辛卯,有云间客扶乩于片石居。一士以休咎问,乩书曰:“非余所知。”士问仙来何处,书曰:“儿家原住古钱塘,曾有诗篇号断肠。”士问仙为何氏,书曰:“犹传小字在词场。”士不知《断肠集》谁氏作也,见曰“儿家”,意其女郎也,曰:“仙得非苏小小乎?”书曰:“漫把若兰方淑士,”曰:“然则李易安乎?” 书曰:“须知清照易贞娘,朱颜说与任君详。”士方悟为朱淑真,故随问随答,即成浣溪沙一阕。随又拜祝,再求珠玉。乩又书曰:“转眼已无桃李,又见荼蘼绽蕊。偶尔话三生,不觉日移阶

晷。去矣去矣,叹惜春光似水。”乩遂不动。或疑客所为,知之者谓客只知扶乩,非知文者。(《湖[土需]杂记》) 忆秦娥 正月初六日夜月 弯弯曲,新年新月钩寒玉。 钩寒玉,凤鞋儿小,翠眉儿蹙。 闹蛾雪柳添妆束,烛龙火树争驰逐。 争驰逐,元宵三五,不如初六。 浣溪沙 清明 春巷夭桃吐绛英,春衣初试薄罗轻。 风和烟暖燕巢成。

李清照和朱淑真词的比较研究

李清照和朱淑真词的比较研究 李清照和朱淑真都是宋代文学史上的两位才情女子。她们的生活时代相近,一个是大家闺秀,一个是小家碧玉;而且都爱好文学,诗词文赋样样精通,在词的造诣上尤为突出。她们同属婉约词派,一个著有《漱玉集》,一个著有《断肠集》,感情真挚,笔触细腻,独具女性视角。历代学者、评论家也总爱把两人相提并论:“词学莫盛于宋,易安、淑真尤为闺阁隽才而皆受奇谤”[1]、“淑真词以情胜,凄艳芊绵,除李易安外,无出其右者[2]”、“朱淑真词,风致之佳,情词之妙,真不亚于易安[3]”。? 对于李清照的研究,呈现出来的是一个“繁荣”的局面,她的声名显赫引来不少论者论著。古代对李清照的研究大多来自于诗话、词话、笔记或序跋文字,对她的评价多是赞其才华,赏其词章。而对她性格却是褒贬不一。在近代,李清照已经作为杰出女作家、女词人进入了文学史专著的殿堂,并占有一席之地。新中国成立以来,研究进一步推进,到了90年代呈现出了新的特点,突出表现为将李清照作为一个文化现象来综合考察,研究视角从“词人词作”拓展到“全人全作”?[4]。“即从新的历史高度进行多维审视,考辨生平事迹、剖析思想性格、探寻心路历程、评价文学地位;立足于李清照的多种创作文体,对作品的思想内涵、社会意义、整体风格、艺术特色等进行立体的多层次的剖析,研究以词为主,兼诗文赋,《词论》的研究力度也逐渐加重。” 而对稍后于李清照的杰出女作家朱淑真的研究,则较冷清。虽然她一生创作的诗词非常多,但由于“一火焚之”“百一不存”[5],给研究带来了莫大的困难,因此少有论述。不过近年来对朱淑真的研究也有所升温,大陆、港台的学者们纷纷发表了论著,并有香港学者黄嫣梨女士的专著《朱淑真研究》出版。纵观朱淑真研究,主要有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对其身世、生卒的研究,一是对其诗词的研究。研究成果的突出特点是“对其生平事迹的考订力求突破史料不足的缺陷,更多从作品自身找内证;对其作品的研究能够突破男性文学的标准,在女性文学背景下予以审视,肯定其文学史地位”?[6]?。 一、李清照和朱淑真词的相似之处

古典诗词鉴赏:朱淑真《蝶恋花·送春》赏析

古典诗词鉴赏:朱淑真《蝶恋花·送春》赏析蝶恋花·送春 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译文】 楼外垂杨千条万缕,仿佛要拴住春天的脚步,春天却匆匆而过不曾稍停。只有柳絮仍然在风里飘飞,它随春风要看春归向何处? 绿色的山川只听杜鹃乌啼叫,它本是无情的鸟,凄厉的叫声岂不也在为人愁苦。举杯送别春天,春天却不语,黄昏时候却下起了潇潇细雨。 【注释】 1、系:拴住。 2、青春:大好春光。隐指词人青春年华。 3、少住:稍稍停留一下。 4、犹自:依然。 5、杜宇:杜鹃鸟。 6、便作:即使。 7、莫也:岂不也。 8、把酒句:把酒,举杯;把,持、拿。送春,阴历三月末是春天最后离去的日子,古人有把酒浇愁以示送春的习俗。此句与王灼《点绛唇》试来把酒留春住,问春无语,席卷西山雨写法相似。 9、潇潇雨:形容雨势之疾。 【赏析一】 惜春伤春,留春送春,词中常调。这首送春词却别具一份女词人的巧思妙想与慧心深情。 上片化景物为情思,纯从楼外垂杨着笔。从风飘柳絮的景象看,词中所写,当是暮春烟柳,而非细叶新裁的仲春嫩柳,这样方与送春之旨吻合。杨柳依依的形象和折柳送别的风习使人们从柳条想到送别,原很自然;但从垂杨千万缕想到它欲系青春,却是女词人的独特感受。从送到系,虽只在一换之间,却包含了想象的跨越飞跃,进一步写出了柳的缱绻多情。那千万缕随风荡漾的柳丝,像是千万缕柔曼的情思,力图挽住春天。然而少住春还去,春毕竟是留不住的。他人至此,不过叹息伤感而已,词人却从随风飘荡的柳絮生出随春且看归何处的奇思妙想。柳絮的形象,在词中或状撩乱春愁,或状漂荡无依,即使联想到送,也只有飞絮送春归(蔡伸《朝中措》)一类想象。朱淑真却以女词人特有的灵心慧性和缠绵执着,将它想象成一直深情地追随着春天,想看一看春究竟归于何处。由系到随,进一步写出了柳对春天的无限依恋和无尽追踪。 下片从春归生出,从送春的词人方面着笔。绿满山川正是暮春之景。这一望碧绿之中正含有落花飞絮狼藉的伤感记忆,更何况耳畔又时时传来象征着春归的杜鹃鸟凄伤的呜叫声。目接耳闻,无非芳春消逝的景象即便是无情人,恐怕也要为之愁苦不已。便作句先从反面假设,莫也句则故用摇曳不定之语从正面渲染愁苦,愈觉情怀酸楚。写到这里,方才引出这位满怀愁情的女主人公。系春不住,随春难往,唯有送春: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这两句似从欧词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化出,但独具神韵。在词人感觉中,这即将离去的春天,像是怀着无限别离的惆怅与感伤,悄然无语,与伤春的词人默然相对。时近黄昏,又下起了潇潇细雨。这潇潇雨,像是春天告别的细语,又像是春天归去的叹息。而女主公情怀的黯淡、孤寂也从中隐隐传出。妙在不语与潇潇雨之间存在着一种似有若无的对应

薛涛与朱淑真作品思想内容分析比较

薛涛与朱淑真作品思想内容分析比较 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学生姓名:李珊珊指导教师:单芳 [内容摘要]薛涛是唐代著名的女诗人,与李冶、鱼玄机并称“女冠三杰”,在文学史上享有着很高的声誉。朱淑真亦为宋代著名女词人,其作品在艺术上成就颇高,有人认为她的能力,堪与有着“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的李清照并驾齐驱。然而据现存生平资料显示,两位女作家都自幼喜爱创作且才华横溢,都曾受过程度较好的教育,生活都有幸福快乐转入不如意,也都有着不遂愿的个人情感经历,可见生活中显现出来的共同点很多,但她们留世的作品却体现出各自的特色,在思想内容上也是各有侧重。 [关键词] 薛涛;朱淑真;思想内容 唐代诗风兴盛,是中国古典诗歌最辉煌的时期,当时能诗者众多,著名诗人人数也大大超过了战国到南北朝所有著名诗人的总和,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女性诗人,据统计人数多达一百二十多位,杰出的作者有上官婉儿、武则天、李冶、晁采、刘采春、鱼玄机、薛涛、花蕊夫人徐氏等等,其中女冠诗人薛涛最是一颗夺目的明珠。然稍晚于唐的宋代虽其诗歌成就不及唐代,但可贵的是,宋代女诗人的诗作比唐代女诗人的要多,最著名的要数宋代女诗人李清照。其中宋代女词人朱淑真以其独特的笔调和颇高的艺术成就在文学史上博得了较高的评价。据现存生平资料显示,两位女作家都自幼喜爱创作且才华横溢,都曾受过程度较好的教育,生活都有幸福快乐转入不如意,在这么多共同点的支撑下,她们留世的作品却体现出各自的特色,在思想内容上也各有侧重。 一、生平梳理 (一)薛涛生平简述 薛涛,字洪度,原籍长安(今陕西西安市),童年随父薛郧宦游成都,八岁能诗,洞晓音律,多才艺,少年即诗名在外。相传她的父亲在庭中梧桐树下吟诗:“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薛涛应声而续:“枝迎南北鸟,时送往来风”,可见薛涛从小才华横溢。父亲在她童年时就去世了,因家贫,不得已入乐籍为歌妓。她思想开朗,性格豪爽,喜与文人交游。十六岁左右,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1]见她貌美才捷,就召入幕府侍酒赋诗,遂入乐籍。二十岁左右因小事冒犯韦皋,

李清照与朱淑真词的比较

浅谈李清照与朱淑真词的比较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男性始终是社会的主导。不管是在政治上,文坛上还是社会生活中,女性总是被强制作为男性的附庸处在下风,这无疑是不公平的。庆幸的是,尽管被沙子无情地掩埋,闪耀的金子还是倔强地放射出熠熠的光辉。 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史,女性作家屈指可数,而能够穿透历史樊篱、超越历史约规,在封建礼教重压下坦率展露女性内心、大胆释放个人情感的女作家更是少之又少。李清照和朱淑真作为理学昌盛之宋代的女作家,敢于蔑视封建纲常,突破个体局限,对女性自我予以精神关照,仅其胆识和勇气就足以引人注目,更何况是旷世的才情。 这是两位相映生辉的两位女作家,由于相同的生活背景、相似的离愁别苦,李清照与朱淑作品呈现出许多的共同之处。 作为婉约派的的词人,李清照与朱淑真都不约而同地在词中写景,且在所写景物中渗透着人的情感。李清照善于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如《声声慢》中所渲染的冷清凄惨之景,既是客观环境的冷寂,又是作者心境悲凉的表现,并且浑然一体。三杯两盏淡酒、满地堆积的黄花、点点滴滴的黄昏细雨,这不仅仅是深秋的萧索凄冷景象,更是词人当时对人间孤独和人生乏味的体会。靖康之难,丈夫已逝,国破家亡的伤心和绝望充溢着易安居士的内心。在朱淑真作品中更有大量歌咏梅竹的诗,将梅竹拟人化,如《直竹》、《雪夜对月赋诗》。她赞美竹的挺拔有节,梅花的表里清澈,实是歌颂了人的坚强正直、不畏强权、光明磊落、超凡脱俗等精神品质,把它们作为理想人格的象征。 许是由于都遭遇了太多的不如意,李清照和朱淑真的词中都出现了很多反映愁怨的意象。女子本多情,细腻的情感,敏感的心思,每一点风吹草动都在她们心里留下涟漪。于是,“愁”“泪”“恨”“酒”“孤独”都成为了她们情感的最好代名词。“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逢春触处须萦恨,对景无时不断肠”,忧愁涵盖了她们的时间,充实了她们的空间,浸淫了她们的身心,却也推动着她们在诗词创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与男性不同,女性以家为事业,她们是将爱情当作事业来经营的。古代的女子犹是如此,因为她们几乎被彻底剥夺了实现其社会价值的权力,她们只能在爱情的疆域追求人生的自由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因为对爱情的重视,李清照与朱淑真的创作风格都在感情的经历中变化着。在创作前期,李清照与朱淑真多表现出少女的天真烂漫和对爱情的向往。在《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李清照将一个活泼可爱的少女活灵活现地展示在我们眼前。也许是仗着父母的宠爱,她敢于突破封建道德对女子的约束,亲近自然,饮酒作乐,甚至迷失在郊野的美景中不知归途。“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好一个率真无拘束!而在《点绛唇》中,少女的姿态更是惹人喜爱,她娇俏烂漫、情窦初开,活泼之中又不失少女的娇羞,“见有人来,袜划金钩溜,和羞走。倚门回,却把青梅嗅”,细致传神的语言恰到好处的描写出害羞中透出的对爱情的无限憧憬。在朱淑真《秋日偶成》中,我们也听到了一个少女关于爱情的独白:“未知心事属他谁?”这是这位才貌双全的女子对爱情发出的由衷呼唤。而“待将满抱中秋月,分付萧朗万首诗”则是这呼唤的深挚回声。她为自己描摹的意中人,是与她同兴同趣、能诗善文、才情横溢的男子。而后期由于感情生活的不顺利,李清照和朱淑真的风格也转向了沉郁凄怆。 然而在悲凉哀婉中不同的是,李清照的词中更多的是写相思之苦。朱淑真更多的是表达对美好爱情与幸福婚姻的渴望。李清照曾拥有过一段惺惺相惜的美满婚姻,纵使日后生死茫茫,这份情也足以回味半生。因此她后期的词将相思之苦和离愁孤寂之痛倾吐得淋漓尽致。“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欢聚的幸福已经在离别中虚化,眉头的舒展只是表情的停歇,而思念早已深入骨髓,挥之不去。在“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的凝滞中,

初中语文古诗文赏析朱淑真《蝶恋花送春》原文、译文及赏析

朱淑真《蝶恋花送春》原文、译文及赏析 蝶恋花·送春 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译文】 楼外垂杨千条万缕,仿佛要拴住春天的脚步,春天却匆匆而过不曾稍停。只有柳絮仍然在风里飘飞,它随春风要看春归向何处? 绿色的山川只听杜鹃乌啼叫,它本是无情的鸟,凄厉的叫声岂不也在为人愁苦。举杯送别春天,春天却不语,黄昏时候却下起了潇潇细雨。 【注释】 1、系:拴住。 2、青春:大好春光。隐指词人青春年华。 3、少住:稍稍停留一下。 4、犹自:依然。 5、杜宇:杜鹃鸟。 6、便作:即使。 7、莫也:岂不也。 8、“把酒”句:把酒,举杯;把,持、拿。送春,阴历三月末是春天最后离去的日子,古人有把酒浇愁以示送春的习俗。此句与王灼《点绛唇》“试来把酒留春住,问春无语,席卷西山雨”写法相似。 9、潇潇雨:形容雨势之疾。 【赏析一】 惜春伤春,留春送春,词中常调。这首“送春”词却别具一份女词人的巧思妙想与慧心深情。

上片化景物为情思,纯从“楼外垂杨”着笔。从风飘柳絮的景象看,词中所写,当是暮春烟柳,而非细叶新裁的仲春嫩柳,这样方与送春之旨吻合。杨柳依依的形象和折柳送别的风习使人们从柳条想到送别,原很自然;但从“垂杨千万缕”想到它“欲系青春”,却是女词人的独特感受。从“送”到“系”,虽只在一转换之间,却包含了想象的跨越飞跃,进一步写出了柳的缱绻多情。那千万缕随风荡漾的柳丝,像是千万缕柔曼的情思,力图挽住春天。然而“少住春还去”,春毕竟是留不住的。他人至此,不过叹息伤感而已,词人却从随风飘荡的柳絮生出“随春且看归何处”的奇思妙想。柳絮的形象,在词中或状撩乱春愁,或状漂荡无依,即使联想到“送”,也只有“飞絮送春归”(蔡伸《朝中措》)一类想象。朱淑真却以女词人特有的灵心慧性和缠绵执着,将它想象成一直深情地追随着春天,想看一看春究竟归于何处。由“系”到“随”,进一步写出了柳对春天的无限依恋和无尽追踪。 下片从“春归”生出,转从送春的词人方面着笔。“绿满山川”正是暮春之景。这一望碧绿之中正含有落花飞絮狼藉的伤感记忆,更何况耳畔又时时传来象征着春归的杜鹃鸟凄伤的呜叫声。目接耳闻,无非芳春消逝的景象即便是无情人,恐怕也要为之愁苦不已。“便作”句先从反面假设,“莫也”句则故用摇曳不定之语从正面渲染愁苦,愈觉情怀酸楚。写到这里,方才引出这位满怀愁情的女主人公。“系春”不住,“随春”难往,唯有“送春”:“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这两句似从欧词“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化出,但独具神韵。在词人感觉中,这即将离去的春天,像是怀着无限别离的惆怅与感伤,悄然无语,与伤春的词人默然相对。时近黄昏,又下起了潇潇细雨。这“潇潇雨”,像是春天告别的细语,又像是春天归去的叹息。而女主公情怀的黯淡、孤寂也从中隐隐传出。妙在“不语”与“潇潇雨”之间存在着一种似有若无的对应与联系,使读者感到这悄然飘洒的“雨”仿佛是一种不语之“语”。这一境界空晨。极富象外之致的结语使词在巧思妙想之外更多了一份悠远的情致。 全词通过描写外缕垂杨、飞絮缱绻、杜鹃哀鸣、春雨潇潇,构成一副凄婉缠绵的画面,一个多愁善感,把酒送春的女主人公的形象活现在这幅画面中,词句清丽,意境深远。 【赏析二】 宋代有不少“惜春”词。暮春景色不外乎柳絮纷飞,杜鹃哀呜,暮雨淅沥,抒发的不过是作者的惋惜之情。然而,女词人朱淑真却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贴切的拟人手法,将暮春景色表现得委婉多姿、细腻动人,在宋代诸多惜春之作中,显出它自己独有的艺术特色。 朱淑真在少女时期也曾“天资秀发,性灵钟慧”(宋·魏仲恭《朱淑真断肠词序》),写过欢快明丽的《春景》诗:“斗草寻花正及时,不为容易见芳菲。谁能更觑闲针线,且滞春光伴酒卮。”──她要趁春光明媚而及时地去寻觅鲜花,去与女伴们斗草戏耍。这不仅因芬芳秾艳的春景不易常见(故而弥足珍贵),更重要的是由大自然的春光唤醒了自己的青春之感,激发了对自己美好青春的珍惜之情(所以对春天倍感可亲可爱),因而她不肯为闺中“女训”“女诫”所拘钳去拿针缝线学什么无味的女红,而要欢欣喜悦地举起酒杯,邀请春天这少女般的伴侣陪自己共度人生之良辰。然而,曾几何时,在经历了人世的辛酸折磨之后(传说她“早岁不幸父母失审,不能择伉俪”,“乃下配一庸夫”致使“一生抑郁不得志”,“每临风对月,触目伤怀”),朱淑真却给后人送来了悲凄幽悒的《送春》词。扫视这前后的强烈反差,读者既可感触到旧时代的凄风苦雨,又可从女作家不同风貌的艺术描述中领略到不同的

朱淑真,敢闹婚外恋的宋代才女

朱淑真,敢闹婚外恋的宋代才女 《红楼梦》里林黛玉深爱贾宝玉,一方面因为贾宝玉是知己;另一方面恐怕也跟现实的隐忧有关。林黛玉的丫鬟紫鹃曾经点破这点说:“公子王孙虽多,哪一个不是三房五妾,今儿朝东,明儿朝西?娶一个天仙来,也不过三夜五夜就撂在脖子后头了。甚至于怜新弃旧反目成仇的,多着呢。” 林黛玉当然不好意思接这个话茬,只是嗔怪紫鹃疯了,自己心里却无限感伤。残春时节贾宝玉跟她说,要把那些落花撂到水里。黛玉不赞成,只说,撂在水里不好,别看咱们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糟蹋了。 黛玉担忧的是花,也是她自己。在盲婚哑嫁的古代,这可能是绝大多数女孩子的忧虑,她们不知道会遇上一个什么样的人。像《红楼梦》里迎春遇上粗鄙又粗暴的“中山狼”,也许是极少数,通常做父母的总会再三挑选,但还是有很多不能让女孩子满意。朱淑真的婚姻就是这样。 朱淑真是南宋著名女词人,祖籍安徽歙县,生于浙江海宁(也有说是杭州),据说曾与李清照齐名。但是李清照有那么多名句脍炙人口,而朱淑真为大众所熟知的,只有那首《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

春衫袖。” 你可能要说,这首词的作者明明是欧阳修嘛。的确,有很多诗选都标注为欧阳修,但从明代到清代,围绕着作者是欧阳修还是朱淑真的争论,一直相持不下。被推为“明代三才子”之首、写下“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杨慎就认定这首词是朱淑真所作。不过,他倒不是为朱淑真争著作权,而是为了批判。 杨慎在《词品》中这样说:“朱淑真《生查子?元夕》云云,词则佳矣,岂良人家妇女所宜邪?”明末出版家毛晋也赞同杨慎的说法,他们肯定朱淑真的才华,又声讨她的“妇德”。而认为词作者是欧阳修的那些人,倒没有太追究词中人的品德。似乎,文人们喜欢玩赏女人的多情,但又不愿意看到女人自己表情达意,他们只喜欢自己塑造出的女人,不太能忍一个活生生的敢爱敢恨的女人。 在作者问题上,我倒是凭着直觉赞成杨慎。欧阳修有不少词写男女情事,但总归比较文人气,比如《蝶恋花》中写道:“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他笔下的女子,大多婉约含蓄,而这首《生查子?元夕》,实在是太直接浅白,这倒是朱淑真的特点。 朱氏名句还有“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场面呼之欲出,又有“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长任月朦胧。赏灯

朱淑真词作赏析

朱淑真词作赏析 蝶恋花 送春 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绿满山川闻杜宇,便作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欲下潇潇雨。 朱淑真在少女时期也曾“天资秀发,性灵钟慧”(宋·魏仲恭《朱淑真断肠诗词序》),写过欢快明丽的《春景》诗:“斗草寻花正及时,不为容易见芳菲。谁能更觑闲针线,且滞春光伴酒卮。”──她要趁春光明媚而及时地去寻觅鲜花,去与女伴们斗草戏耍。这不仅因芬芳秾艳的春景不易常见(故而弥足珍贵),更重要的是由大自然的春光唤醒了自己的青春之感,激发了对自己美好青春的珍惜之情(所以对春天倍感可亲可爱),因而她不肯为闺中“女训”“女诫”所拘钳去拿针缝线学什么无味的女工,而要欢欣喜跃地举起酒杯,邀请春天这少女般的伴侣陪自己共度人生之良辰。然而,曾几何时,在经历了人世的辛酸折磨之后(传说她“早岁不幸父母失审,不能择伉俪”,“乃下配一庸夫”致使“一生抑郁不得志”,“每临风对月,触目伤怀”),朱淑真却给我们送来了悲凄幽悒的《送春》词。扫视这前后的强烈反差,

我们既可感触到旧时代的凄风苦雨,又可从女作家不同风貌的艺术描塑中领略到不同的审美韵致,从而丰富我们的美感经验。 本词上阕描叙的是:女词人透过窗帘,看到楼台外面千万条碧绿的杨柳枝正缠绵悱恻地伸出忱挚的双手、款摆纤细的腰肢,甚至还在喃喃细语:“春天啊,您再停留一些时吧!”──杨柳们一往情深地想牵挽住春天,向春天表示着无限的依恋;然而,春天虽略作停留,却还是冷漠地走了。春天虽去,多情的柳絮仍在飘舞着,要追随春光同行,并表示:我姑且要看看你这“春”者究竟走到哪里,我和你的归宿终究如何?……。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依春、恋春的多情杨柳,正是女词人自我心灵的物化展现。女词人既痛感于年华飞度、青春易逝的可悲,又并未被不幸现实室息了自己对美好人生和心灵自由的执着追求。 下阕,词作由客观之境转化为主观之境。女词人说:我极目四望啊,无论是高山野岭,还是大河小溪,到处都披上了浓绿的彩装,却也时时传来子规鸟“不如归去”的凄切叫声。唉,面对此情此景,即使是“无情”之辈,岂不也愁肠百折?(言外之意:我这本来就多情善感的人,怎能不更为伤心呢?!)“绿满山川”的静态和杜宇(即子规、杜鹃、布谷鸟)声声的动感,两相谐合地使意境立体化,共同暗示于人:春色既已浓艳之极、春心却呈归去之意。词人已知留春不住、恋春枉然,就干脆爽朗地端持酒杯为春送行。可惜的是“春天”(岂

1987—2007朱淑真研究综述

1987—2007朱淑真研究综述 首页> 作品展示 > 文学作品 摘要:朱淑真(有的文献也写做朱淑贞)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女词人,与李清照齐名,并称“词坛双璧”。自20世纪20年代,对朱淑真的研究开始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尽管,有关朱淑真的史料不足,但近20年来,对朱淑真的研究有很大突破,其中包括朱淑真生平事迹考证、朱淑真诗词的研究、朱淑真与女性文学关系辨证、朱淑真文学史地位的肯定。 关键词:朱淑真;生平;女性文学;文学史地位 朱淑真,自号幽栖居士,“幼警慧,善读书,工诗,风流蕴藉。”(田汝成《西湖游览志》),是宋代女词人中写词最多的人。如陈延焯所说:“宋妇人能诗词者不少。易安为冠,次则朱淑真,次则魏夫人也。”自魏仲恭为其辑集《断肠诗集》后,由郑元佐作注行刊以来,历代对朱淑真褒贬不一,对其研究的人也不是很多。一方面,由于偏见认为她的文学成就不及李清照,另一方面,她的诗词被“一火焚之”、“百不一存”造成史料不足,研究难度较大。20年代至80年代,有关朱淑真比较著名的研究著述有:郭清寰的《从<断肠集>中所窥见的朱淑真的身世及其行为》(《清华周刊》1934年第41卷第1期),圣旦的《朱淑真的恋爱事迹及其诗词》(《文艺月刊》1936年第8卷第3期),季工《关于女诗人朱淑真的诗词》(《学术月刊》1963年3月),潘寿康《朱淑真的籍贯和生年考》(《大陆杂志》1967年第35卷第1期),1985年浙江古籍出版社的《朱淑真集注》,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朱淑真集》。这些为后来朱淑真研究奠定了基础,90年代至今,朱淑真研究有了较大的突破。

一、朱淑真的生平考究 1、朱淑真的生卒年月 比起历代李清照研究的热闹局面来,朱淑真的确不幸,至今人们对她的生卒年月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些论者的观点甚至自相矛盾。先前的学者有的说她是北宋人,如况周颐、潘寿康;有的说她是南宋人,如郭清寰、季工;还有的说她是南北宋交替时期之人,如冀勤。但近20年来,研究者对此有了较明确的方向,大多数人同意朱淑真生活在南宋时期。一九八九年,朱德慈在《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发表了《朱淑贞生卒年估辨》,(1)文中提出他论定朱淑真为南宋人的根据有:一、魏仲恭《断肠集序》可说明朱淑真晚于李清照;二、朱淑真的词常化用李清照、陈与义的诗句;三、朱淑真的的诗词中从未流露出北宋南渡的伤感之情;四、南宋曾端伯编订的《乐府雅词》中未曾收录过朱淑真的词。这些都证明了朱淑真确为南宋人。稍晚些,一九九四年,邓红梅发表了《朱淑真事迹新考》,(2)她进一步论证了,朱淑真为南宋中后期人。根据朱淑真的诗词作品,如《月台》,传闻为朱淑真作的《璇玑图记》以及清王士祯的《池北偶谈》,邓红梅考证朱淑真生活在宁宗、理宗时期,即南宋中后期。而一九九二年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黄嫣梨的专著《朱淑真研究》更是系统地考订朱淑真的生卒年月(3),赞同朱淑真为南宋人的说法。二千零二年,魏秀琪也在《朱淑真生平研究综述》中说她更倾向于南宋人一说(4),理由有四:首先,朱淑真词中称自己居住的钱塘为“皇州”(《元夜遇雨》)、“帝城”(《元夜》)等,可知当时北宋已经南渡;其次,由朱淑真诗词可看出其未经历过南北宋之交的战乱;再次,其作品中化用过宋徽宗、张孝祥、李清照等人的词句;最后,以魏仲恭收集朱淑真的诗词数量来看,魏作序的时间距朱淑真的死并不是很久。当然,也有一些研究者赞同冀勤的观点,认为朱淑真应生于北宋,卒于南宋初年,如王新勇(5)、王乙(6)、李

朱淑真词集

朱淑真词集 浣溪沙(清明) 春巷夭桃吐绛英。春衣初试薄罗轻。和烟暖燕巢成。 小院湘帘闲不卷,曲房朱户闷长扃。恼人光又清明。 生查子 寒食不多时,几日东风恶。无绪倦寻芳,闲却秋千索。 玉减翠裙交,病怯罗衣薄。不忍卷帘看,寂寞梨落。 生查子 不载,今收入此 年年玉镜台,梅蕊宫妆困。今岁未还家,怕见江南信。 酒从别后疏,泪向愁中尽。遥想楚云深,人远天涯近。 谒金门(春半) 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 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 江城子(赏春) 斜风细作春寒。对尊前。忆前欢。曾把梨花,寂寞泪阑干。芳草断烟南浦路,和别泪,看青。 昨宵结得梦夤缘。水云间。悄无言。争奈醒来,愁恨又依然。展转衾_空懊恼,天易见,见伊难。 减字木兰花(春怨)

独行独坐。独倡独酬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 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眼儿媚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独倚阑干昼日长。纷纷蜂蝶斗轻狂。一天飞絮东风恶,满路桃花春水香。 当此际,意偏长。萋萋芳草傍池塘。千钟尚欲偕春醉,幸有荼_与海棠。 清平乐 风光紧急。三月俄三十。拟欲留连计无及。绿野烟愁露泣。 倩谁寄语春宵。城头画鼓轻敲。缱绻临歧嘱付,来年早到梅梢。 黄鸟嘤嘤,晓来却听丁丁木。芳心已逐。泪眼倾珠斛。 见自无心,更调离情曲。鸳帏独。望休穷目。回首溪山绿。 (送春)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清平乐(夏日游湖)

宋朝女诗人朱淑真传

宋朝女诗人朱淑真传 朱淑真,自号幽栖居士,相传她祖籍与朱熹祖籍徽州婺源同属一地,故有人称她乃朱熹侄女。因世居杭州钱塘,故又称钱塘人。出生于仕宦世家,家境颇富。据她写的诗句,称家里不仅有东园(见《晚春会东园》),又有西园(见《春游西园》),①还有楼阁。她即住在西楼之上。而且家庭中有较浓郁的文化气氛。她常与父亲把酒论文,吟诗作对。她在《寄大人二首》中感叹:“诗礼闻相远,琴樽谁是亲?”并期盼“把酒何时共,论文几日亲。”②她曾在出嫁后,得到家嫂的一封信,她即兴作诗,写道:“声声喜报鹊温柔,忽接芳缄自便邮。一尺溪藤摛锦带,数行香墨健银钩。倾心吐尽重重恨,入眼翻成字字愁。添得情怀无是处,非干病酒与悲秋”。③反映她在未出阁前,过着温馨的家庭生活。 朱淑真虽是大家闺秀,但却时时关心百姓的疾苦。如《苦热闻田夫语有感》一诗,她写道:“日轮推火烧长空,正是六月三伏中。旱云万叠赤不雨,地裂河枯尘起风。农忧田亩死禾黍,车水救田无暂处。日长饥渴喉咙焦,汗血勤劳谁与语?播插耕耘功已足,尚愁秋晚无成熟。云霓不至空自忙,恨不抬头向天哭。寄语豪家轻薄儿,给巾羽扇将何为!田中青稻半黄槁,安坐高堂知不知?”④另一首《喜雨》,亦写道:“高田低田尽沾泽,农喜禾无枯槁伤。我皇圣德布寰宇,六月青天降甘雨。四海咸蒙滂沛恩,九州尽解焦熬苦。” ①《朱淑真诗集》前集卷2《晚春会东园》,后集卷1《春游西园》。 ②《朱淑真诗集》前集卷7。 ③《朱淑真诗集》前集卷10。 ④《朱淑真诗集》前集卷4。 ⑤这些诗,都可表明她是个颇富正义感的不凡女性。 可惜的是,朱淑真的婚姻极不如意,以致抑郁以终,铸成了她的悲剧。 如在《愁怀》二首之一中写道:“鸥鹭鸳鸯作一池,须知羽翼不相宜。东君不与花为主,何似休生连理枝。”①她非常明确地提到了对自己婚姻的不满意。她的丈夫既非“市井民家”,亦非“村恶”,②而是个官员。朱淑真在《春日书怀》中写道:“从宦东西不自由,亲帏千里泪长流。已无鸿雁传家信,更被杜鹃追客愁。日暖鸟歌空美景,花光柳影谩盈眸。高楼惆怅凭阑久,心逐白云南向浮。”③这里显然指跟着丈夫宦游,而远离父母千里,极不自由。另一首《寒食咏怀》,记述丈夫的为宦地是在淮南:“淮南寒食更风流,丝管纷纷逐胜游。春向眼前无限好,思亲怀土自多愁。”④当时,宋金长期划淮为界,淮河一线,是双方重点设防的地方。因此可以推断,她的丈夫大概是不通文墨的一介武夫。她在《秋日偶成》中透露过自己的心事:“初合双鬟学画眉,未知心事属他谁?待将满抱中秋月,分付萧郎万首诗。”⑤最后一句值得注意,她希望自己能嫁个写得万首诗的丈夫,而事实上却嫁了个武夫,这就不能不是“鸥鹭鸳鸯作一池”了。后来,她乘归宁省亲之机,回到了父母身边,从此便永远离开了这个丈夫。由于个人婚姻生活的不如意,她写了许多抒发自己情感的诗篇。如《冬夜不寐》:“推枕鸳帏不奈寒,起来霜月转阑干。闷怀脉脉与谁说,泪滴罗衣不忍看。”⑥正由于这种境遇,朱淑真终于抑郁以终。据说她去世时,父母尚健在。 朱淑真在生前并没有太大的诗名,朱熹说过:“本朝妇人能文,只有李易安与魏夫人。” ①朱淑真也与魏夫人有交往。她写有《会魏夫人席上命小鬟妙舞,曲终,求诗于予,以“飞雪满群山”为韵作五绝》。②据说,这位魏夫人就是曾布(1036—1107)之妻,魏泰之妹,主要活动在北宋哲宗徽宗时。而朱淑真当是北宋末南宋初年人,与李清照(易安居士)同时或稍后。宋孝宗淳熙九年,(1182)魏仲恭编定朱淑真的作品,名《断肠诗集》,在此书的序中说:“比往武陵,见旅邸中好事者往往传诵朱淑真词,每窃听之,清新婉丽,蓄思含情,能道人意中事,岂泛泛者所能及?未尝不一唱而三叹也。早岁不幸,父母失审,不能择伉俪,及嫁为市井民家妻。一生抑郁不得志,故诗中多有忧愁怨恨之语..观其诗,想其人,风韵如此,乃下配一庸夫,固负此生矣。其死也,不能葬骨于地下,如青冢之可吊,并其诗为父母

论朱淑真

论朱淑真 摘要:朱淑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女诗人之一。正如陈廷焯所说:“宋妇人能诗词者不少。易安为冠,次则朱淑真,次则魏夫人也。”但由于她的作品被“一火焚之”、“百不一存”,加上文献中对其事迹的记载也很少,尤其是南宋王唐佐为朱淑真写的传纪的亡佚,给后来的研究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20世纪20年代以后,朱淑真逐渐引起研究者的关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多了起来,但在她的生平以及作品的评价上,学术界至今仍争议颇多。 本文从前人对朱淑真的生平研究入手,汇集前人所言,对朱淑真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见解。其次,通过对朱淑真诗歌创作概貌的剖析,说明其广阔的创作题材及内容,将其独特的思想性格和个性特征展现在读者面前:朱淑真既有一般女性所共有的细腻、敏感、多愁善感,更表现出她特有的率直、大胆和坚持自我、追求理想的执着,这在她所处的年代是难能可贵的。最后,通过对其创作的鲜明的女性特点的分析,给朱淑真一个正确的评价和定位。 关键词:朱淑真生平诗歌创作评价定位 引言:与李清照并称隽才的朱淑真,她一生坎坷不平,生不被人理解,死后作品也不能广泛流传。由于隐晦的身世,不幸的婚姻生活及对封建礼教的叛逆行为,使得后世对她的研究和评价一直未有突破。纵观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真正能传达出那一特定时代的女性的真实的心灵,真正能代表古代女性文学状貌的女作家屈指可数,而朱淑真是其中之一。 虽然在她去世时,她的作品被父母“一火焚之”“百稿不存”,但仍有三百三十多首诗和三十多首词得以留传,远远超过了元代以前所有的女性作家。其作品颠覆了男性话语对女性的涂抹和变形,从阴性书写的角度,以一种强烈自我化的方式,以女性为本位,一泻千里地表达出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反映了封建时代女性的内心感受,对恋爱婚姻的追求,对封建伦理道德的反抗,对真挚爱情的歌唱,对不和谐婚姻的不满及对传统社会严禁的越礼行为的大胆描写等等。可谓称得上是一部出自女性之手的真正意义上的女性文学。 一、朱淑真生平及研究综述 (一) 朱淑真生平:朱淑真,宋女作家。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歙州(州治今安徽歙县),南宋初年时在世。生于仕宦家庭,相传因婚嫁不满,抑郁而终。能画,通音律。词多幽怨,流于感伤。也能诗。有诗集《断肠集》、词集《断肠词》。《断肠集》有宋郑元佐注本。 (二) 朱淑真研究综述此期对朱淑真作品的研究,尤其是对断肠诗词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的研究及评价,能够突破男性文学的标准,在女性文学的背景下进行审视。前期研究较少涉猎的咏春词,已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 艺术特色上,周婷莉文认为《断肠集》主要是闺怨和爱情之作,主体风格是婉约,感情真挚,意境幽深;情景交融,形象鲜明;语言流畅自然,声韵和谐。李妮文则从内心世界及性格的角度分析朱淑真诗词的艺术特色:她的孤高劲直的品格使自己的小女子的情调更加刚劲有力;她的诗和词题材都较为广泛,反映的内容意义也甚为阔大;诗中流露出强烈的女性自主意识和身份定位的思想倾向;词多侧重心灵和内心世界情感的倾诉,以其独特的女性意识,在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