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孔子与《论语》

合集下载

大学语文考试题型及答案

大学语文考试题型及答案

1.《论语》:是儒家学派经典,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表现了孔子的哲学、政治、美学、教育等思想。

全书为语录体,共有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

其中不少名言警句广为流传,影响深远。

2.中庸:出自《论语》,是孔子提出的儒家道德标准、政治理念及人生哲学思想。

主张坚持正确原则,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由于坚守居正不偏的处世原则(中)、具备常行不变的持久毅力(庸),并非一般人所能达到,所以孔子视“中庸”为最高的道德标准。

3.《孟子》:战国中期重要的儒家著作。

有孟子与其弟子和筑而成,多载孟子的言行。

全书共七篇,每篇分为上、下两部分,共二百六十九章。

其体式虽仍属语录体,但结构趋于复杂,某些片断已具议论文特征。

书中善用比喻及浅显事实说明道理,感情浓厚,气势充沛,语言简洁流利,富于感染力。

(书P4.《荀子》:战国后期儒家著作,该书继承孔子创立的儒家伦理思想,吸收各家学说之长,提出以“性恶”为基础、以“礼法”为核心、以“化性”为手段的伦理学说。

共三十二篇,多为荀子自作,少数处于弟子门人之手。

其中不少篇目堪称合乎规制的说理文,且能围绕中心、逐层展开、比喻引证、反复说理。

形成简朴浑厚的文风。

5.《庄子》: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认为是庄子自作;“外篇”十五篇和“杂篇”十一篇,多为其后学所作。

《庄子》将《老子》中的自然无为、相对辩证等思想予以绝对化,形成取消一切区别、崇尚精神自由的虚无主义、相对主义、混世主义的人生观念和思想体系。

《庄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最具文采,其文想象丰富、描绘逼真、语言灵动、汪洋恣肆,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和强烈的感染力量。

6.《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

司马迁和班固都认为其作者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

《左传》比较详细地记述了春秋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献。

《大学语文》胡德才著,论语十则

《大学语文》胡德才著,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yì)君子乎?”(《学而》)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子:先生,指孔子。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

《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时习:按时地去复习。

说:通假字,,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

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愠:拼音:,生气,发怒。

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而:连词。

(可译为并且)例:学而时习之。

转折。

(可译为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

亦: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了解。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学而》)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

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

”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赐:人名。

子贡姓端木,名赐。

子曰:“吾十有(yîu)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yú)矩。

大学语文课文及译文

大学语文课文及译文

樊迟仲弓问仁《论语》原文: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仲弓问仁。

孔子说:“出门时要象会见贵宾一样庄重,建工程时要象举行盛大祭典一样严肃。

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于人。

同事中相处融洽,亲属中和睦友爱。

”仲弓说:“我虽不才,愿照此办理。

”原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智,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智,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译文:樊迟问仁,孔子说:“对人慈爱。

”问智,孔子说:“对人了解。

”樊迟不理解。

孔子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

”樊迟退出来,见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很深刻!舜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皋陶,邪恶之徒从此销声匿迹。

汤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伊尹,不法之徒从此无影无踪。

冯谖客孟尝君原文: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

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

”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

”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左右以告。

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鱼客。

”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

”左右皆笑之,以告。

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

”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

”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

孟尝君闻:“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于是冯谖不复歌。

后孟尝君出记,闻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乎?”冯谖署曰:“能。

大学语文《论语》教案设计

大学语文《论语》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 掌握《论语》中的常用文言实词,并能用现代汉语翻译。

- 理解《论语》中1-5则语录的思想内容,并能流畅地朗读、背诵。

-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运用角色扮演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论语》的思想内容。

-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累成语、格言、警句,体会《论语》的丰富内涵。

- 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思想修养。

教学重点:1. 朗读、翻译、背诵《论语》中的1-5则语录。

2. 把握《论语》中的思想内容,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难点:1. 理解《论语》中1-5则语录的丰富内涵。

2. 运用五环节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1.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2. 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并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以提问方式引入主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论语》吗?它有什么特殊的意义?”2. 介绍《论语》的作者孔子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二、课文学习1. 朗读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 分组朗读课文,每读一则,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 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2. 析读课文:- 学生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 学生试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 教师指导学生运用“与学习有关”这个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与学习习惯有关”等。

- 教师指导学生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3. 理读课文:- 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学生根据纸上安排好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

- 在“作家作品”类记下: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

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篇:大学语文课后习题答案《樊迟、仲弓问仁》一、简述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从本文所辑录的内容来看,“仁”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爱人”。

孔子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内涵,构造了仁学的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还包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

这就是推己及人:别人与自己一样是人,因而应当像尊重自己一样地尊重别人。

所以“恕”其实也就是“爱人”之仁。

孔子从未给“仁”一个固定不变的定义,而是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结合具体事例谈论“仁”的具体表现形式。

所以,只有对相关内容进行综合理解,才能全面了解与把握“仁”所具有的本质特性。

二、从本文节选的内容可以看出《论语》的语言具有哪些特色?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

三、《论语》对今天的我们,是否还有学习、择取的价值?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

《论语》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的各个方面,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

《论语》中虽有些许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

今天我们对自己的民族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反思,这一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和探索它的不朽价值。

《兼爱》一、比较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在先秦诸子,中墨家学派,可谓是与孔孟儒学比肩而立的两大思想流派。

儒家讲“仁爱”,墨家讲“兼爱”,成为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两种主要形态。

他们共同的地方是都提出”爱人”的主张。

不同的是,儒家仁爱建立在“亲亲”的血缘关系的基础上,认为只有在爱有差等的前提下,才谈得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墨家反对儒家仁爱理论中的那种分亲疏、分等差、分厚薄、由近及远的仁爱思想。

【语文知识】《论语》知识点总汇

【语文知识】《论语》知识点总汇

【语文知识】《论语》知识点总汇一、文学常识1、《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语言基本上是口语,明白易懂。

文字简括,一般只叙说自己的观点,而不加以充分的论证。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是儒家学派的经书。

二、关于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

后人尊为“至圣”“圣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反对残暴统治,同情人民疾苦。

孔子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我国历史上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

三、字词积累1、通假字(1)不亦说(yuè)乎。

(“说”同“悦”,愉快。

)(2)诲女(rǔ)知之乎。

(“女”同“汝”,你。

)(3)是知(zhì)也。

(“知”同“智”,聪明。

)2、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

时: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按一定的时间。

(2)温故.而知新。

故:形容词用作名词,学过的知识。

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新的体会,新的发现。

(3)见贤.思齐焉。

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人,有道德、有才能的人。

3、古今异义(1)可以..为师矣。

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

(2)是.知也。

是:古义,这,这个,这样。

今义,表示肯定判断的动词。

(3)死而后已。

..已:古义,停止。

今义,已经。

(4)三.人行。

三:古义,表示多。

今义,三,表示确数。

4、一词多义(1)而:①学而.时习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温故而.知新。

而:表承接。

②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而:表转折,却。

(2)知:①人不知.而不愠。

知:了解。

②温故而.知新。

知:领悟。

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知:明白。

④是知.(zhì)也。

知:同“智”,聪明。

5、涉及的成语(1)不亦乐乎(2)温故知新(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4)见贤思齐(5)三人行,必有我师(6)择善而从(7)任重道远(8)死而后已(9)岁寒松柏(1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1) 学而不厌(12) 诲人不倦 (13) 不耻下问四、区分内容1学习方法(1)学而时习之。

《大学语文》第一章

《大学语文》第一章
— 14 —
论语
(六)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 约:穷困,俭约。
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
乐:富裕,安乐。
者利仁。”
知:同“智”。
— 15 —
论语 赏析
在这章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 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 奢淫逸。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利用仁。这种思想 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要做 到矢志不移,保持气节。
— 32 —
《大学》 赏析
由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几个阶梯而实现内修的要求之后,进而要实行外治的功 夫,即齐家、治国、平天下。治国必先齐其家是以家族为中心的宗法制社会的现象,虽 然现代社会情况已不同,但《大学》告诫为政者要以身作则,“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 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 未之有也”。这些思想仍可作为今日之为政者的座右铭。
曾子:孔子的学生。姓曾,名参(sh8n),字子舆。 三:约数,表示多次。 省(x@):反省。 信:诚实ng。 传(chu1n):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习:温习。
— 4—
论语 赏析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 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时期,社会变化十分剧烈,这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 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 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改完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论语》中多 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 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 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大学语文第十版议论文部分

大学语文第十版议论文部分

大学语文第十版议论文部分议论文部分议论文:基本知识点1、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2、论证方式:立论、驳论3、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归纳法、演绎法、比较法(对比、类比)4、驳论的着眼点: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考核要求1.归纳文章的分论点和中心论点。

2.认知文章所用论据的类别及其所证明的论点3.辨识文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和驳论着眼点。

4.识别文中所采用的比喻、比拟、排比、对偶、层递、设问、反诘等修辞手法,并说明其主要表达作用。

樊迟、仲弓问仁(一)孔子及《论语》的基本情况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礼”。

《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第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二)《论语》的语言具有哪些特色?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

(三)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爱人、克己复礼(四)重点字句:1、樊迟未达2、举直错诸枉3、富哉言乎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五)往年考题:(2005)下列作品中,属于儒家学派重要著作的有()A、《墨子》B、《论语》C、《庄子》D、《孟子》E、《老子》(六)练习:1、单选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A、《孟子》B、《论语》C、《孔子》D、《墨子》2、单选题:《论语》在语言上的最大特点是()A、艰涩深刻B、微言大义C、言辞犀利D、逻辑严密《老子》二章(一)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

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

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世与庄子并称“老庄”。

其思想核心是“道法自然”,主张贵柔守雌,无为而治。

(二)《老子》,亦称《道德经》,道家学派的经典。

开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先河,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巨著。

(三)老子文章的特点:1、语言朴素流畅;2、多用排比韵语,音调协婉,便于诵记;3、具有深刻的哲理性与系统的思辨性。

(四)本文反映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大学语文》判断正误题(含答案)

《大学语文》判断正误题(含答案)

《大学语文》判断正误题(含答案)大学语文判断正误题(含答案)1. 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品有《红楼梦》、《水浒传》和《西游记》。

答案: 错误。

解析: 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品是《红楼梦》、《水浒传》和《西游记》,而非《红楼梦》、《水浒传》和《西游记》。

2. 《论语》是一部汉代文学作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答案: 错误。

解析: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经典著作,而非汉代文学作品。

3. 陈景润、胡适、鲁迅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三大家。

答案: 正确。

解析: 陈景润、胡适、鲁迅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三大家,他们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4.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答案: 正确。

解析: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小说,因其精湛的艺术表达和丰富的人物形象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5. 《西游记》是明代文学家吴承恩所著,描写了孙悟空等人的西天取经之旅。

答案: 正确。

解析: 《西游记》是明代文学家吴承恩所著,通过描写孙悟空等人的西天取经之旅,展现了佛教思想、民间故事和文人笔墨的完美结合。

6. 鲁迅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品有《呐喊》、《彷徨》和《孤独》等。

答案: 错误。

解析: 鲁迅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品有《狂人日记》、《阿Q正传》和《华盖集》等,而非《呐喊》、《彷徨》和《孤独》。

7. 《庐山谣》是宋代文学家辛弃疾的作品,以描写庐山美景和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闻名。

答案: 正确。

解析: 《庐山谣》是宋代文学家辛弃疾的作品,通过描写庐山美景和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展现了辛弃疾独特的写作风格和丰富的情感表达。

8. 《骆驼祥子》是鲁迅所著,讲述了一个农民工在都市生活中的艰辛和无力逃脱的故事。

答案: 错误。

解析: 《骆驼祥子》是老舍所著,讲述了一个农民工在都市生活中的艰辛和无力逃脱的故事,而非鲁迅所著。

专插本《大学语文》五章作者重点,搞定选择题

专插本《大学语文》五章作者重点,搞定选择题

专插本《大学语文》前五单元作者重点姓名,字号,哪里人,xxx家(思想家),做过什么官,思想,作品,风格,第一单元樊迟仲弓问仁孔子,字丘名仲尼,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鲁国(50岁时担任鲁国的司寇)附邑人,儒家学派创始人,祖上是宋国贵族,做过乘田委吏,思想是仁,“爱人”“仁者爱人”仁的施行以礼规范“克己复礼为仁”其学说自汉代以来就成为了中国传统思想的主导,影响深远《论语》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编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现为东汉郑玄厘定,20篇,(政治主张,伦理教育,品德修养),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

孔子的谈话话,问答,弟子讨论孔子的思想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名柯,字子舆,邹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补:他是孔子的孙子思的再传弟子,行齐,宋,腾,魏等国,以其主张游说诸侯,把“仁”发展成为“仁政”,提倡“王道”,主张“性善论”齐宣王客卿《孟子》儒家经典,是孟子和其弟子万章所编,《汉书艺文志》11篇,今传本7篇。

宋代,《孟子》《论语》以及《大学》《中庸》------四书原君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金姚人。

与刘宗同为师,与顾炎武,王夫之合称,“清初三大思想家”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

明诸生。

曾被南明鲁王任命为左副都御史。

《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宋元学案》《南雷文定》《南雷诗历》,编有《明文海》,今人编有黄宗羲全集室语唐甄,清初思想家,《潜书》范县署中….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扬州八怪之一清著名书画家(将书法用笔融入绘画中),文学家,(诗书画,被称为三绝)擅长画竹兰石松菊,书法------“六分半书”,有板桥集怀大爱心,做小事情何光沪第二单元《老子》二章老子《晏子对齐侯问》左传,全名《春秋左氏传》,又称《春秋左传》《左氏春秋》作者: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撰性质:大体可以认定为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完备的编年体(记录了250多年间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史实)史书,大多数篇章堪称先秦叙事性散文代表作。

高师院校《大学语文》课中《论语》教学的内容与价值

高师院校《大学语文》课中《论语》教学的内容与价值

平 民教育 的开创 者 。《 论语 》 是孔 子 弟 子及 再 传
中学生 变迁 为 以成 才 、 业 为 主要 追求 的高校 学 子 ; 弟 子 对 孑 子 言行 片 段 的记 录 孔 子 不仅 追 求 教育 的 就 L 而高校 师 范专业 的本 科 生多 数会 以从事 各 类 中学 学 至高境 界 . 始终致 力 于平 民教育 的孜孜 实践 。公 元 且
有 更 《 灵公》《 氏》《 卫 、季 、 阳货 》 二 章 , 不 同层 面 反 映 程 . 助 于 大 学 生 在 感 性 认 识 的 基 础 上 。 深 入 理 解 十 从
了孔 子 的诸 多教 育 教学 思 想 。《 大学 语 文》 的课 堂 教 课 文评 析所 言 “ 子是 中 国历史 上 第 一位 真 正 的教 孔
校 学 生对孔 子 其人 其 事 先期 已有基 本 的 了解 .也应 熟悉《 论语 》 中的 诸 多名 旬 。 中学 阶段 的语 文 学 习 主 在 从 事传 道 、 业 、 授 解惑 的教育 工 作 。他 创 造 了卓 有 要 以知识性 、 础 性 为 主要 目标 , 重 于基 本 知 识 的 成 效 的教 育 教学 方 法 .总 结 了一 整套 正 确 的 学 习原 基 侧 积 累 和语 文 能 力 的 培 养 上 , 为 《 学语 文 》 素质 则 . 成 了较 完整 的教学 内容体 系 。 出 了一 系列 有 这 大 的 形 提 树 L 教育 提供 了基 本条 件 。《 学语 文》 的《 语 》 大 中 论 教学 深远 影 响 的教 育思 想 . 立 了 良好 的师德 典范 。孑 子
学可从 三个角 度 切人 。

师 . 开创 了平 民 教育 . 他 因而 理所 当然 地成 了生 活在

大学语文(第十版)古诗文译文汇总

大学语文(第十版)古诗文译文汇总

大学语文(第十版)古诗文目录第一单元:仁者爱人 (1)1. 樊迟、仲弓问仁(《论语》) (1)2. 齐恒晋文之事(《孟子》) (2)3. 原君(清.黄宗羲) (7)4. 室语(请.唐甄) (10)5.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清.郑燮) (14)第二单元:和而不同 (17)1. 《老子》二章(《老子》) (17)2. 晏子对齐侯问(《左传》) (18)3. 史伯对恒公问(《国语》) (19)4. 大同(《礼记》) (21)5. 息争(清.刘大櫆) (22)第三单元:以史为鉴 (26)1. 召公谏厉王弭谤(《国语.周语上》) (26)2. 谏逐客书(秦.李斯) (27)3. 过秦论(上)(西汉.贾谊) (30)4. 五代史伶官传序(宋.欧阳修) (33)第四单元:胸怀天下 (36)1. 哀郢(战国楚.屈原) (36)2. 古风(其十九)(唐.李白) (38)3. 秋兴八首(其一、其四)(唐.杜甫) (39)4. 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宋.辛弃疾) (40)第五单元:故园情深 (41)1. 哀江南赋序(北周.庾信) (41)第六单元:礼赞爱情 (43)1. 蒹葭(《诗经》) (43)2. 长恨歌(唐.白居易) (44)3. 鹊桥仙(纤云弄巧)(宋.秦观) (49)4. 沈园二首(宋.陆游) (50)5. 婴宁(清.蒲松龄) (50)第七单元:洞明世事 (62)1. 涉务(北齐.颜之推) (62)2. 枕中记(唐.沈既济) (65)3.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元.睢景臣) (69)第八单元:亲和自然 (72)1. 始得西山宴游记(唐.柳宗元) (72)2. 徐霞客传(清.钱谦益) (73)第十单元:浩然正气 (79)1. 苏武传(节选)(西汉.班固) (79)2. 张中丞传后叙(唐.韩愈) (89)3. 段太尉逸事状(唐.柳宗元) (93)4. 正气歌并序(宋.文天祥) (98)5. 梅花岭记(清.全祖望) (101)第十一单元:冰雪肝胆 (104)1. 念奴娇.过洞庭(宋.张孝祥) (104)第十二单元:诗意人生 (108)1. 饮酒(其五)(晋.陶渊明) (108)2. 赤壁赋(宋.苏轼) (109)3. 闲情记趣(清.沈复) (112)第一单元:仁者爱人1. 樊迟、仲弓问仁(《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

《大学语文》课文知识点汇总

《大学语文》课文知识点汇总

《⼤学语⽂》课⽂知识点汇总《⼤学语⽂》(专升本)重要知识点汇集第⼀课天之道1.⽼⼦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哲学家;主要主张2.《道德经》的地位、篇章结构。

3. 本⽂出⾃《道德经·第七⼗七章》4.背诵、默写全⽂5.主题思想6.全⽂论证⽅法:归纳推理论证第⼆课季⽒将伐颛臾⼀、⽂学常识1.孔⼦的地位、思想及其主张2.《论语》的体裁、内容、作者3.本⽂的体裁:驳论⽂⼆、论证⽅法:1.全⽂论证⽅法:驳论点2.陈⼒就列,不能者⽌——演绎论证3.危⽽不持,颠⽽不扶——类⽐论证4.虎兕出于柙,龟⽟毁于椟中——类⽐论证三、修辞⼿法:1.虎兕出于柙,龟⽟毁于椟中(双重⽐喻)2. “危⽽不持,颠⽽不扶,则将焉⽤彼相矣”(⽐喻)3. “何以伐为”、“则将焉⽤彼相矣”、“是谁之过与”(三处反诘)四、成语演化:1.既来之,则安之2.分崩离析3.祸起萧墙4.开柙出虎5.季孙之忧6.⼤动⼲⼽7.陈⼒就列,不能者⽌五、重点字词1.过:动词,责备2.与:语助词六、通假字1.来:通“徕”,招徕,使归顺七、特殊句式何以伐为?——以何伐为?(倒装句)⼋、重点字词1.是:例句出处释义世⽆孔⼦,谁能定是⾮之真正确,与“⾮”相对是社稷之⾂,何以伐为《季⽒将伐颛臾》这同⾏⼗⼆年,不知⽊兰是⼥郎《⽊兰诗》判断词,是2.疾:例句出处释义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将深《扁鹊见蔡桓公》病君⼦疾夫舍⽈“欲之”⽽必为之辞《季⽒将伐颛臾》厌恶、痛恨⽼⾂病⾜,曾不能疾⾛《触龙说赵太后》快、急速会长⽼,问之民所疾苦《西门豹治邺》疾苦、痛苦声⾮加疾也,⽽闻者彰《劝学》强庞涓恐其贤于⼰,疾之《史记·孙膑传》妒忌3.⽌:例句出处释义陈⼒就列,不能者⽌《季⽒将伐颛臾》停⽌河曲智叟笑⽌之⽈《愚公移⼭》禁⽌、阻⽌⼀屠晚归,担中⾁尽,⽌有剩⾻《狼》只是、仅仅4.见:例句出处释义昨夜见军帖,可汗⼤点兵《⽊兰诗》看见曹刿请见《曹刿论战》召见冉有、季路见于孔⼦⽈《季⽒将伐颛臾》拜见、偈见秦诚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表被动,相当于“被”风吹草低见⽜⽺《敕勒歌》xiàn,出现谡⼤笑⽈:“汝真⼥⼦之见!”《失街亭》见解、见识5.过:例句出处释义⾂请缚⼀⼈过王⽽⾏《晏⼦使楚》⾛过、经过过犹不及《论语·先进》超过以其境为清,不可久居《⼩⽯潭记》过分、过于是谁之过与《季⽒将伐颛臾》错误、过失(名)⽆乃尔是过与《季⽒将伐颛臾》责备且尔⾔过矣《季⽒将伐颛臾》错(形)故尝与过宋将军《⼤铁椎传》拜访、访问第三课《国⼈之于国也》⼀、⽂学常识1.孟⼦的主张、地位2.《孟⼦》作品的作者、特点3.孟⼦散⽂的特点⼆、论证⽅法1.类⽐论证:五⼗步笑百步2.对⽐论证:狗彘⾷⼈⾷⽽不知检,涂有饿莩⽽不知发三、修辞⼿法1.五亩之宅……百亩之⽥(排⽐)2.⼈死,则⽈:‘⾮我也,岁也。

大学语文孔子与《论语》

大学语文孔子与《论语》

中庸与和谐
• 乡愿,德之贼也。
• 模棱两可,和稀泥——乡愿 • 极高明而道中庸。 • 辨析:乡愿与中庸的区别。
中庸与和谐
不得中行而与之。 必也狂狷乎, 狂者,进取, 狷者,有所不为。
中庸
狂狷
乡愿
中庸与和谐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 狂者李白: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狷者陶渊明: 不为五斗米折腰
为学、为政与为人
君子之道——日常修养
‚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
友,益矣。 ‚三戒‛: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 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 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三畏‛: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 人之言。
为学、为政与为人
君子之道——日常修养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 之言,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 ‚躁‛ ;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 之‘瞽’。
中庸与和谐
和实相生,同则不济。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思考: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
2003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大型活 动之一——祭山大典,在孔子诞生地尼山隆 重举行。 (9月27日上午9时30分)
交流与探索
• 分组讨论,派代表回答: 1、从当代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行为、观念、 习惯、以及思维方式受孔子思想影响的体 现? 2、你们觉得“仁”、“礼”“中庸”等的思 想还有没有价值和意义,如果有,有哪些; 如果没有,为什么?
为学、为政与为人
重德省刑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 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 格。‛
为学、为政与为人
养民教民 子适卫,冉有侍。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 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焉,又何加焉?曰:教 之。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 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谈孔子与论语孔子

谈孔子与论语孔子

谈孔子与论语孔子第一篇:谈孔子与论语孔子谈孔子与论语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正上方用宋体写着“论语”二字,下面写着“孔子的智慧”几个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画,让人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本书。

翻开书页,一股油墨香味扑鼻而来,啊!这本书我已经心仪很久了,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两句话。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知道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是为了自己,这难道不是一个君子吗?”这告诉了我们: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应手。

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 “三个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己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

”告诉了我们:朋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两句话写得真好,我们大家也要好好读读哦!《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

做人,就应该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应该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应该要假若发现了自己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必须得勇于改过,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论语》,孔子,传颂千秋万代……第二篇:孔子论语旁白:英文(外援)PPT: 英文解释课堂说话内容背景音乐:古筝(下载音乐)3个故事:因材施教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屏幕上打出)仁爱课堂形式准备材料:服装(参考背景奥运开幕式)六套书童装。

大学语文第一节《论语》十二章——传统教育与传统人生

大学语文第一节《论语》十二章——传统教育与传统人生


“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
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

《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 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
《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

《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论语》十二章
人 第三则:学习态度
①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文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②翻译:子贡问道:“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叫‘文’呢?” 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
教 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

《论语》十二章
人 ③分析: 孔子在回答子贡提问时讲到“不耻下问”的问题。
人 (三)课文讲解
文 教 育
《论语》十二章
人 1.课文朗读
①请负责预习朗读的同学读。

②纠正学生读错之处并范读。
③全体学生练读。


《论语》十二章
人 2.课文翻译与分析
文 教 育
《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
人 第一则:学习方法
①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文 ②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
收获、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教

《论语》十二章
人 ③分析: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
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

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
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
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