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理论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理论综述

(一)国外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理论综述

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达到预期结果或影响的程度,也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功能的实现程度。

西方公共服务效能提升的理论实际上是经历了从“新公共管理理论”到“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演变。新公共管理理论是上世纪70年代由英国发起并在欧美广泛盛行的关于政府管理的理论。它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政府的职能是“掌舵”而不是“划桨”。它认为政府在公共行政管理中应该是制定政策而并非执行政策。第二,建立以顾客为导向的政府,推崇自由化的管理。政府应当为纳税人能提供高质量和多样化服务,政府应当成为可以产出高效公共服务的政府。第三,在公共文化管理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来提升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它崇尚打破公私管理之间的界限,并逐步取消公共服务的垄断性,让更多的私营部门参与到公共服务的供给中来[1]。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国家公共行政与公共服务的改革过程中,“新公共服务理论”应运而生,新公共服务理论旨在加强政府与外部主体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推动国家转变政府角色,建立起新的政府服务提供机制。通过强调公民、非政府组织对公共服务过程的参与,有效地使用公共权力或公共资源,提供公共服务,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 [2]

西方发达国家的这两种理论,特别是新公共服务理论,符合时代的要求,其基本理论框架和思路,对推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建设体质机制创新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可作为我们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有益借鉴。

(二)国内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理论综述

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正式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时代命题,为研究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有利的契机和明确的方向。因此,深入研究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理论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战略目标,成为我国学界的理论自觉。

近些年来,国内学术界对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共文化服务的体制、主体、体系和绩效评估等几个方面:一是从体制创新层面来研究公

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提升。学者普遍认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体制环境实际上是影响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根本所在。进行体系的系统结构创新,才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治本的举措,通过引进市场机制和民间力量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的微观主体结构,建立健全市场经济环境所要求的“政府—市场—公共文化机构”之间良性的互动关系模式。[3]二是从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主体层面研究服务效能的提升。这些学者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需要发挥全社会的力量,构建一种多元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在此基础上利用市场机制,引入公平竞争的形式来改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三是从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层面研究服务效能的提升。多数学者认为,目前我国存在的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主要是城乡之间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资金投入不足,文化设施和文化资源匮乏,人才队伍水平不高,农村文化消费低迷等方面。四是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绩效评价指标层面研究服务效能的提升。众多学者们认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要有一个客观地反映公共文化服务的进程效率和落实效果的评估指标体系,以便动态跟踪公共文化服务推进进度,他们分别设计了各种细化指标来衡量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

国内学者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理论的建设,但国内专门针对对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理论研究目前还处于一种摸索和探讨阶段,针对区域的应用研究和实证研究较少,其研究成果针对性不强,有应用价值的不多。因此,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研究,成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理论研究最为迫切的命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