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发射光谱法基本原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共振线:电子在基态和激发态之
间, 跃迁产生的谱线, 称为共振线。
E0
En
(基态) (激发态)
共振发射线:由激发态到基态跃
Leabharlann Baidu
迁产生的谱线叫共振发射线。当有较
低能级的激发态(第一激发态)直接跃
迁至基态时所辐射的谱线称为第一共
振发射线,一般也是元素的最灵敏线
共振吸收线:由基态到激发态跃迁 产生的谱线叫共振吸收线,第一共振 线,在基态和第一激发态间跃迁产生 的谱线叫第一共振线。
要能被激发,最根本的就是要使组 成物质的分子离解为原子,这就要求 固态或液态物质都变为气态,然后才 有可能成原子状态,因为只有在气态 时,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才可忽略, 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受激原子才可能 发射出特征的原子线光谱。
对原子、离子或分子都仅靠在一 起,以致不能独立行动的固体或液 体,其发射光谱是连续光谱,因此, 原子处于气态时得到他们特征线状 发射光谱的首要条件。
其次, 这必须使原子被激发。(基态: 原子处于稳定状态, 它的能量是最低 的,这种状态称为基态。激发态:当 原子受到外界能量(热能、电能等) 作用时,原子由于与高速运动的气态 粒子和电子的相互碰撞而获得了能量, 使原子中外层电子从基态跃迁到更高 的能级上,处于这种状态的原子称为 激发态)
激发电位:这种将原子中的一个外 层电子从基态激发至激发态所需要的 能量称为激发电位(Ei),通常以电子 伏特(eV)为单位表示。
铁谱: ① 铁的光谱线较多 谱线之间的距离较近 ② 谱线波长准确 ③ 在210~660nm波长范围内约 有4600条谱线, 而且在各个 波段中均有容易记忆的特征 光谱, 所以将铁光谱作为波长 比较的标尺是很适宜的。
条件: (1) 所测元素要为激发态的气 态原子 (2) 有分光元件
二、定性分析的依据 依据元素的原子特征光谱(每种
离子线:原子最外层电子激发到无穷 远处,剩下的离子的外层电子跃迁时发 射的谱线叫离子线。 三、定量分析的依据
分析元素谱线强度与该元素含量之间 存在的比例关系, 因此进行光谱定量分 析时, 是根据被测试样光谱中欲测元素 的谱线强度来确定元素浓度的
1. 罗马金公式: I=acb(3-5)
是光谱定量分析依据的基本公式,式中a 及b是两个常数,常数a是与试样的蒸发, 激发过程和试样组成等有关的一个参数。 常数b, 称为自吸系数,它的数值与谱线 的自吸收有关。所以,只有控制在一定 的条件下,在一定的待测元素含量的范 围内, a和b才是常数。
放大20倍以后的不同波段的铁光谱图 上将各元素的灵敏线按波长位置插在 铁光谱图的相应位置上而得到的光谱 图,叫做元素标准光谱图。 (或以铁谱波长为尺度,在其谱线的 相应位置上插入各种元素的谱线,得 到光谱图叫元素标准光谱图)
图3-5
元素标准光谱图是由波长标尺, 铁光谱 和元素谱线及其名称组成, 元素符号底 下的数字表示该元素谱线的具体波长; 右 下角标的罗马数字Ⅰ,Ⅱ或Ⅲ……等, 分别 表示该谱线为原子线, 一级离子线或二级 离子线……等, 右上角标有不同数字, 表 示谱线的强度的级别, 一般谱线强度分为 10级。级数越高,谱线愈强。
图3-3
原子光谱的特征性: (1) 谱线数目确定 (2) 谱线的波长确定 (3) 谱线的位置确定
1. 原子发射光谱的产生 首先,处于气相状态下的原子经
过激发可以产生特征的线状光谱。 常温常压下,大部分物质处于分子 状态,多数是固态或液态,有的即 使处于气态,也因为温度不高,或 者运动速度不高不会被激发
一般也是 第一共振发射线 最灵敏线 第一共振吸收线
分析线:用于定性或定量分析的最后谱 线或灵敏线叫分析线,这是测 定时采用的最灵敏线。
分析线选择原则: ① 定性或定量分析中的最灵敏线 ② 分析线与内标线的激发电位相近或 相等,电离电位也相近 ③ 分析线没有自吸或自吸很小,且不 受其它谱线的干扰 ④ 通常选择元素的共振线作分析线, 可具有高灵敏度,对于微量元素的 测定,就必须选最强的吸收线
元素均有特定的原子光谱) 灵敏线: 在原子光谱中激发电位
低或易于激发的谱线(跃迁几率大 的谱线)称为灵敏线。
若有2条以上灵敏线存在(只要试 样光谱中检出了某元素2~3条灵敏 线, 就可以确证试样中存在该元素) 可以认为样品存在该元素。
灵敏线多为一些共振线。
最后线:当含量减少时,谱线数目也减少, 剩下最后的几条谱线叫最后线。 (元素谱线的强度是随试样中该元素的含 量的减少而降低,并且在元素含量降低时 其中有一部分灵敏度较低,强度较弱的谱 线将渐次消失,而这些灵敏线则在最后消 失因此又可称为最后线)
的频率ν为横坐标作图, 得到发射线:
图3-4
中心频率: 发射曲线中最大发射强度对
应的频率ν0为中心频率。 半宽度: △ν=1/2I ν0处发射曲线的宽度 发射线(谱线的轮廓)的轮廓,发射
线在ν0的两侧有一定的宽度,这就是
谱线的轮廓。
ν0
描述谱线的轮廓特征物理量
△ν
发射线的半宽度→小
3. 元素标准光谱图 定义:以铁谱为尺度,是在一张张
电离电位:使原子电离所需要的最 小能量,称为电离电位(U)也用eV为 单位。
(当外加的能量充够大时,可以把 原子中的外层电子激发至无穷远处, 也即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逸出,使原 子成为带正电的离子,这种过程称为 电离。当失去一个外层电子时,称为 “一次电离”当相继再失去一个外层电 子时,称为“二次电离”,但一般光谱 分析光源所提供的能量,只能产生一 次或两次电离)
处于激发态原子是十分不稳定的,
大约经过10-8~10-9s,便跃迁回到基
态或其他较低的能级,在这个过程中
将已辐射的形式释放出多余的能量而
产生发射光谱,谱线的频率(或波长)
与两能级差的关系服从普朗克公式:
△E=E2-E1=hν=hc/λ=hcσ
或:
E2 E1
hh
2. 谱线的轮廓 以发射线强度I为纵坐标, 以对应
(在光谱定性分析中还有一个“最后线” 的概念它是指样品中被检测元素浓度 逐渐减小时而最后消失的谱线,一般说 来,最后线就最灵敏的谱线)
例如:含有10%Cd的溶液的光谱中,可以 出现14条Cd谱线 当Cd的含量为0.1%时,出现10条 当Cd的含量为0.01%时,出现7条 而到Cd的含量为0.001%时,仅出现一 条光谱线(226.5nm)因此,这条谱线是 Cd的最后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