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 新高考 新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新高考,新策略
吉林省于2007年正式实行了高中历史新课改,面对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体例与教学方法,在两年多来的一线教学实践中,我们遇到了许多困难、疑问与困惑,也想了许多解决的办法与对策。
2010年是吉林省新课改高考的第一年。
对于历史这门学科而言,广大师生面临的形势是“四合一”:即人教版、人民版、大象版、岳麓版四版本的教材合出一套高考题。
考试的内容和分值也发生了新变化:三本必修教材占85分,四本选修教材各出一道题,考生任选一题,占15分。
新课程高考历史命题的基本特点是:
一个依据:依托考纲,不守课本
两种观念:新史学观,新课程观(知识-能力-价值观)
三大主角:以能力为主,以素养为主,以材料为主
四种倾向:知识边缘化,内容学术化,思维成人化,角度多元化
这种新形势,新高考给我们广大师生提出新要求,我们怎样在短期内研制出科学、有效的策略应对新高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个人认为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遵循新课标、研透新教材、采用新理念、制定新对策。
一、遵循新课标,充分关注、解读、研讨新课标,并高于新课标。
华东师大博士导师聂幼犁教授曾忠告:我们必须严肃地研读课标,因为它体现了国家的期望;但是,只有高于课标,才可能准确地领悟课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因此,国家课程标准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枢纽。
尤其是2010年的高考,四合一,不同的是教材,相同的是课标。
因此,我们必须仔细的研读课标,深刻的领会它的精神,全面的剖析它的内容,并把这种领悟贯彻到教学中去。
如:新课标中应该引起重视的几句话:
1、学会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2、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了解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4、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的理解。
5、认识人类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在教学中,与这些内容相关的史实及结论或者体现这种精神的史实都应该引起我们广泛的注意和高度的重视,无论高考试题多么新,考查的角度多么灵活,都是万变不离其中,所以,只要我们遵循新课标,充分研读新课标并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就能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二、研透新教材,灵活使用新教材,做好高考、课标和教材的结合
华东师大博士导师聂幼犁教授曾忠告:我们必须虔诚地尊重课本,因为它凝聚了前人的心血;但是,只有高于课本,才可能真正地读懂课本。
我们必须认真地对待高考,因为它代表了社会的公信;但是,只有高于高考,才可能有效地赢得高考。
高考是考能力的,但是任何能力测试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的。
教材是系统的学习历史知识的载体,理解教材,然后才能超越教材。
新教材是以新教改精神为依据,突破了以往历史课程内容的编排体系,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以专题的形式构建了历史教学的新体系。
包括目录、序言、正文、历史纵横、学思之窗,本课要旨,探究学习总结等,图文
并茂,让读者耳目新。
新教材在内容上做了大胆地调整和更新,主要表现在:
(1)增强了与社会进步联系的课程内容
比如在必修课程《历史Ⅱ》中,增加了“国有企业改革”、“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内容,以及“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内容。
在必修课程《历史Ⅲ》中,增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内容。
这就打破以往历史教科书的呆板、条条框框等限制,具有时代气息。
(2)更注重面向世界,把握宏观
随着我国开放进程的推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会越来越密切,人们越来越希望更多地了解世界,为此,新的高中历史课程不仅弥补了现行高中历史课程没有世界古代史的缺陷,而且使世界史的总量上升到了全课程总量的40%左右。
如必修课程《历史Ⅲ》中,增加了“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等内容。
选修课程“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增加了“梭伦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内容;这必将更有利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并能从世界文明发展的角度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以及对历史的宏观、整体认识。
(3)增强了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
如在必修课程中增加了“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等专题,让学生通过身边历史的变化来感悟社会进步,感悟历史发展。
(4)及时地反映历史学科研究的新趋势和新成果
高中历史新课程在学习方法上吸收了史学界的新趋势和新成果,新增了大量社会改革的内容,如战国时期的李悝改革、北周武帝改革、北宋庆历新政等,把社会改革也作为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
这充分体现邓小平“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发展生产力”的科学论断。
又如人类文明,通常只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而新教材则把制度文明也作为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不仅增加了可读性使人感到面目一新,而且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的要求。
诸如此类,举不胜举,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的命题形式多为“提供材料、设置情境、考查能力”。
其中的材料就常有图像图表、数据等。
因此,要重视对历史地图、历史插图(人物图、文物图、漫画、照片)、表格等的研读。
同学们要熟悉教材的编写结构,理清教材的主干知识体系,明白教材编写知识的内在逻辑。
新课程高考历史命题的趋势是知识边缘化,内容学术化,思维成人化,角度多元化,这需要我们充分结合教材内容,把握高考方向,领悟课标精神,做好三者的结合,才能有效的赢得高考。
三、采用新理念、制定新对策,迎接新挑战
新高考,新教材,新形势对我们现有的历史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应抓住机遇,及时调整、更新理念,改变方法,切实在教学中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多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真正使体现高考精神的“以能力为主,以素养为主”的素质教育进入历史课堂,让历史教学熠熠生辉。
1、教师在复习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历
史观。
加速“洗脑”,用新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生态环境史观)武装自己和学生,用新史学观整合教材。
以多元史观引领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理论观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历史和评价历史,运用多元史观去分析历史问题,得出历史结论,认识到对历史的解释是受到一定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影响的,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知识及基本素养。
2、立足基础,提升能力,增强历史素养。
(1)重视主干知识,加强概念教学和阶段性特征教学。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也是形成
历史素养的前提。
主干知识包括重要史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发展过程等,作为复习记忆的重点,应准确把握和理解。
目前各校普遍采用逐课单元复习法,在这一过程中,加强概念教学,准确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加强阶段性特征教学,构建单元专题知识体系,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有助于较好地掌握单元基础知识。
从文明史角度上,还应准确把握和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成果(一系列政治制度)、物质文明成果(各个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与城市的发展成就等)、精神文明成果(儒学的发展、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戏剧等)。
(2)按照国家新课程标准构建以专题为基础的通史知识体系。
建议在第二轮复习时,加强三个必修模块内容之间的嫁接与联系,注意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之间的有机联系,挖掘同一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分析与整合知识的能力,这也是高考复习的必由之路。
第一轮复习时,采用逐课单元复习法只能适当联系其它必修与选修教材的相关内容,在基础不够扎实的情况下,构建通史知识体系容易造成学生知识上的混乱。
(3)加强史料教学,创设新的问题情境。
通过史料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观察、理解、归纳、概括、分析、阐释、论证等历史学科能力,并加强了对学生思维过程以及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深刻性、创新性等思维品质的训练。
(4)注意“贯通古今,关联中外”的学习,重视历史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使学生从历史中学会思考。
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同时加强与专题问题、热点问题的联系,注重把握古代历史发展规律,了解古代文明成果的现实价值,了解其世界意义等。
通过“启示”、“借鉴”、“经验教训”、“认识”、“对策”等引导词来提问,就某一个特定的历史问题指导学生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以实现历史学科教育功能,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并提高学生的比较能力与历史探究能力。
3、处理好必修与选修、通史与专题的关系
历史必修课程是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础课,它注重的是帮助学生形成历史素养、人文素养;历史选修课程是为一部分对历史学科有兴趣,有一定历史素养及高考的需要而开设的课程,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
必修是共性的,选修具有个性化,其前提是学生主体、学生自立,教学安排可以根据各地各校具体情况灵活变通。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是模块单元体专题形式编排,其内容精炼,跳跃性强,思维层次高,适合探究性教学的开展。
在教学过程中,其一要注意通史与专题史的有机整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某一领域、某一类别的问题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探究。
其二要依据新教材的有关问题,探寻更高层次、更严密的时序性和整体性。
其三要在教学中不能就教材讲教材,就模块讲模块。
历史的发展有因果性、关联性,但新教材各模块之间没有严密的因果性,因此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重新整合一些模块内的单元内容,以更有历史的特色。
总之,2010年高三历史备考复习要依据对高考历史试题的分析、新课程标准、学生实际等情况,采用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教学和复习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入挖掘潜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考生在2010年的文综历史考试中有良好的表现,取得理想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