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_典型地貌及景观特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典型地貌及景观特征
✧课标内容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运用景观图识别常见的地貌,并学会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过程与方法:
参与课堂活动,通过活动方案构建地貌的基本知识体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正确认识,利用所学的知识,尊重自然规律,保护自然,实现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观念。
✧教材分析
在学习了大气和水的有关知识之后,学生再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另一个组成要素—地貌。
地貌是指陆地表面,其形成主要受地质作用的影响。
但新的课标要求作了删减。
在陆地环境中,地貌对地表物质和能量起着再分配的作用。
此知识点以此为主线,把各知识点串起来。
✧教学重难点分析
主要的地貌类型,描述景观特征。
✧教学过程设计
学生分组讨论,展示交流。
【课堂导入】: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典型地貌及景观特征。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活动一】:大家来辨认一下这些是什么地貌?
①②③
④⑤⑥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承转】:现在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我省的大好河山。
我们到达的第一站泰山。
学生观看视频。
观看完后教师动画演示泰山及泰山山脉的形成原因。
教师归纳对比褶皱山脉和断块山的区别。
并讲解向斜山的形成原因。
教师讲解并动画演示火山的形成过程。
教师讲解火山的构造图。
教师归纳山脉的类型。
【活动二】:流水地貌
观看实验视频,完成以下问题。
1.观察在哪里侵蚀为主?
哪里堆积为主?为什么?
2.堆积物的形状、颗粒大
小及分布有何特点?
3.推论:流水作用为主的地貌
出现在地区(干湿地区)。
【活动三】说出下列四个地貌名称,并说明其各自特点。
【承转】:我们再进入旅途中第三站汇泉湾
旅途中的风景——第三站汇泉湾
青岛汇泉湾海滩位于山东半岛南侧汇泉湾畔,海滩长580m,宽40余m。
汇泉湾海滩上最醒目的地貌特征是海岸上存在一个沙堤,正好处在高潮线附近,平行海岸线呈纵向分布。
教师归纳:海岸地貌的类型。
活动四:请说出图中四点颗粒物的大小:
高潮时海水漫过沙堤,带动沉积物向陆地运动;退潮时海水又把沉积物向海边搬运。
1点颗粒物(粗、细),2点颗粒物(粗、细),
3点颗粒物(粗、细),4点颗粒物(粗、细)。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课题:典型地貌及景观特征
【当堂检测】识别下列地貌。
①②③
④⑤⑥描述图中地貌景观的主要特征。
参考答案:1、坡度:迎风坡凸而缓,背风坡凹而陡;
2、从坡的顶部到底部颗粒物从小到大。
【课堂评价】
围绕主题共设计了的几组活动,设计类型丰富,都是学生喜欢的认识事物方式,也符合主题的认知规律。
充分利用评价量规做好组内成员的自评互评工作,在展示环节也关注到了不同类小组之间的差异,让每类同学都有展示的机会,组内的互动,又实现了学生智慧的整合,从而保证整个课堂都有良好的学习效果。
评价量规展示:(活动一的评价量规)
评价指标(权重)评价
优秀一般生评师评
情感态度乐于学习,能自我调节使
自己对实验有浓厚的兴
趣。
对学习内容有实验兴
趣,但不大。
学习活动参与度积极参与讨论与交流,主
动表达自己的观点。
较少参与讨论与交流,
不太表达自己的观点。
合作交流小组内主动和同学配合,
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虚心、认真倾听同学的观
点、意见。
小组内有时会帮帮
忙,;不太喜欢发表自
己的观点,或者不太愿
意倾听同学的观点,只
顾表达自己的观点。
学习成果回答正确;具有很好的文
字表达能力。
基本能回答正确。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授对象为普通班学生,学生对地貌这部分知识初中学习过,有一定的初步认识,但不系统。
学生通过观看象中国地理之类的视频,有一定的印象。
平阴为山区,学生对山地有着直观的认识,更为熟悉,学习起来更为容易。
效果分析
传统的教学没有真正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一致的活动方式,强调统一活动,部分学生会因不适合自身的能力水平而放弃探究,成为课堂的旁观者。
因此我设想在教学组织时,通过有效的评价将学生分成几组,围绕活动主题,使人人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本节课主题定为--“走,跟着我去旅行”,将生活化的主题融入自然地理教学之中,以增进学生对“地貌”这一主题的关注,围绕课标要求共设计了多种课堂活动方式,设计类型丰富,都是学生喜欢的认识事物方式,也符合主题的认知规律。
另外为进一步确保合作学习效果,教师还充分利用展示环节让每位同学都有展示的机会,组内的讨论互动,又实现了学生智慧的整合,从而保证整个课堂都有良好的学习效果。
学生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从而实现地理知识的自身价值,做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课堂中在育人方面不断增强学生对地貌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地貌类型,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教材分析
在学习了大气和水的有关知识之后,学生再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另一个组成要素—地貌。
地貌是指陆地表面,其形成主要受地质作用的影响。
中图版教材在编排这部分内容时,沿用了老人教版的思路,把教材的重点放在了地貌形成原因的分析上。
但新的课标要求,对这部分内容知识层面上作了降低难度要求,而对学生能力培养上提出了更高要求。
本节课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整合了其它版本教材的教学内容。
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地貌类型的识别和描述上。
评测练习
识别下列地貌。
②②③
④⑤⑥
描述图中地貌景观的主要特征。
参考答案:1、坡度:迎风坡凸而缓,背风坡凹而陡;
2、从坡的顶部到底部颗粒物从小到大。
教学反思
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这次课例准备中,试图真正改变学生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这样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由被动学习转化成积极主动学习。
以下是对本节课的一些感悟与反思。
教学模式如何突破?设计了模拟实验视频,通过学生观看模拟实验过程与观察,让大空间范围内的地理现象微观化,让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还原学生一个真实再现的学习场景,更直观的认识冲积扇的形成,实验探究的方式,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传统的教学没有真正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一致的活动方式,强调统一活动,部分学生会因不适合自身的能力水平而放弃探究,成为课堂的旁观者。
因此我设想在教学组织时,通过学生围绕活动主题讨论,使人人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高一的学生在面对自然地理的问题时往往劲头不足,设计活泼有趣的主题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确定本课的主题-“走,跟着老师去旅行”,将生活化的主题融入自然地理教学之中,以增进学生对“地貌”这一主题的关注。
设计类型丰富,都是学生喜欢的认识事物方式,也符合主题的认知规律。
为进一步确保合作学习效果,让每个人都有展示的机会,实现了学生智慧的整合,从而保证整个课堂都有良好的学习效果。
在育人方面不断增强学生对不同地貌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通过本次评选活动,使我对教育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如何真正做到使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有所收获,是我们需要不断探索的,如何更好去关注学生,关注全体学生,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二、多变的教学方法要始终如一的为教学内容服务,要充分研究课标,研究教材,研究学情,采用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率。
三、要充分发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个人素质,能够有较高的眼界发现课堂中的问题,有足够的能力调控课堂,解决问题,也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反思中也不断发现自己在教学中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如如何多方位、多角度地观察学生、了解学生、评价学生;如何更深刻的挖掘教材,采用更符合学生认知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效,这些都是我今后需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相信通过比赛,经过反思,我能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一些差距,找到自身的不足,为以后进一步成长与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标分析
国家教育部2017年版制定的地理课程标准对地貌这一部分教学内容作了明确规定: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学习本部分内容后,学生应该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或其它地理工具,观察、识别、描述与地貌有关的自然现象。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自然现象,并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