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科大学分析化学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紫外可见及荧光光谱法
一、选择题
1、近紫外光的波长范围是( C )
A. 400~750nm
B. 10~200nm
C. 200~400nm
D. >750nm
2、影响摩尔吸光系数ε大小的是( C )
A. 吸光物质的浓度
B. 吸收池的长度
C. 入射光波长
D. 入射光强度
3、要提高分光光度分析的灵敏度,可以通过( C )
A. 增大浓度
B. 增大入射光波长
C. 增大摩尔吸光系数ε
D. 增大仪器对光信号的放大倍数
4、以波长为λ1的光波测定某浓度为c的有色溶液的吸光度为A1、透光度为T1;以λ2光波测定上述溶液的吸光度为A2、透光度为T2。则它们之间的关系式为( B )
A. A1=A2lgT1/lgT2
B. A2=A1ε2/ε1
C. A1=A2ε2/ε1
D. A2=A1(lgT1/lgT2)
5、某符合比耳定律的有色溶液,当浓度为c时,其透光度为T0;若浓度增加1倍,此时吸光度为( C )
A. T0/2
B. 2T0
C. 2lgT0
D. (lgT0)/2
6、某有色溶液的吸光度为0.300,则该溶液在同样厚度下的透光度为( D )
A. 30%
B. 50%
C. 70%
D. 10-0.30
7、图为X、Y两物质的吸收曲线。今欲测定X、Y混合体系中物
质Y,应选择的光波长为:( E )
A. λ1
B. λ2
C. λ3
D. λ4
E. λ5
8、对于下列关于1.0mol.L-1CuSO4溶液的陈述,哪些是正确的?
( A )
A. 改变入射光波长,ε亦改变
B. 向该溶液中通NH3时,ε不变
C. 该溶液的酸度不同时,ε相等
D. 改变入射光波长,ε不变
9、微量镍光度测定的标准曲线如图所示。将1.0g钢样溶解成100ml
溶液。准确移取此液5ml,在与标准曲线同样的条件下显色,定
容为50ml,测得吸光度为0.30,则钢样中镍含量为:( C )
A. 0.05%
B. 0.1%
C. 0.5%
D.1%
E.5%
10、最易发射强荧光的物质通常具有的电子跃迁类型是( B )。
A. n→π*
B. π→π*
C. n→σ*
D. σ→σ*
11、提高荧光分析灵敏度的方法是(A、B、C )
A. 增大入射光的强度
B. 提高荧光食品的荧光信号放大倍数
C. 增大荧光物质的摩尔吸光系数
D. 增加荧光物质的浓度
12、某化合物分子式为C5H8O,在紫外光谱上的一个吸收带:λmax224nm,ε为9750。其最可能的结构:( A )
A. CH3CH = CHCOCH3
B. CH2 = CHCH2COCH3
C. CH3CH = CHCH2CHO
D. CH2 = CHCH2CH2CHO
13、测定某有色溶液的吸光度时,用1cm比色皿时吸光度为A。若用2cm比色皿时,吸光度为 A 。
A、2A
B、A/2
C、A
D、4A
14、通常,荧光波长比激发光波长 B 。
A、短
B、长
C、一样
D、不确定
15、以下关于“荧光法的特点”的选项中错误的是 C 。
A、灵敏度高、可用于痕量分析
B、选择性好
C、应用范围和UV/vis相当
D、应用不如UV/vis广泛
二、填空题
1、用数学式表示吸光度与透光率的关系:A=-lgT
2、分子在电子能级间的激发跃迁对应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3、分子在振动及转动能级间的激发跃迁对应于红外吸收光谱。
4、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中,可见光区常用钨灯或卤钨灯作光源,紫外区常用氘灯或氢灯作光源。
5、高吸光度示差光度法是在样品室的盖子打开,即无光进入检测器时调节光度计的透光度T= 0% ,然后用比试样中的特测组分浓度稍低的已知标准显色溶液放入光路中调节T= 100% ,然后测定试样显色溶液的吸光度。
6、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中,入射光、样品池和检测器三者一般成直线关系。
7、摩尔吸收系数ε的单位为L(mol·cm)-1 。已知用2.5cm的吸收池在440nm处测量5.00×10-4M CoX2—络合物溶液的吸光度为0.750,则ε=600 。
8、在λmax吸光物质的浓度增加一倍,ε将不变。
9、荧光物质的两个吸收光谱是激发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
10、温度升高,荧光强度将减弱。
红外光谱法
一、填空:
1、一般将多原子分子的振动类型分为伸缩振动和弯曲振动,前者又可分为对称伸缩振动和反对称伸缩振动。
2、红外光区在可见光区和微波光区之间,习惯上又将其分为三个区:远红外区、中红外区、近红外区,其中中红外区的应用最广。
3、红外光谱法主要研究振动中有偶极矩变化的化合物,因此单原子和同核双原子分子
无红外活性。
4、在红外光谱中,将基团在振动过程中有偶极矩变化的称为红外活性,相反则称为非红外活性,一般来说,前者在红外谱图上有吸收峰。
5、4000~1300 cm-1区域的峰是由伸缩振动产生,基团的特征吸收一般位于此范围,它是鉴定最有价值的区域,称为官能团区;1300~600 cm-1区域中,当分子结构稍有不同时,该区的吸收就有细微的不同,犹如人的指纹一样故称为指纹区。
二、选择题:
1、CO2分子的平动、转动、振动自由度为( A )
(线性分子振动自由度为3N-5 平动为3转动为2)
A. 3, 2, 4
B. 2, 3, 4
C. 3, 4, 2
D. 4, 2, 3
2、乙炔分子的平动、转动、振动自由度为( C )
A. 2, 3, 3
B. 3, 2, 8
C. 3, 2, 7
D. 2, 3, 7
3、在醇类化合物中,O—H伸缩振动频率随溶液浓度增加而向低波数移动,其原因是( B )
A. 溶液极性变大
B. 形成分子间氢键增加
C. 诱导效应变大
D. 易产生振动偶合
4、某化合物在紫外光区270nm处有一弱吸收,在红外光谱中有如下吸收峰:2700~2900cm-1,1725cm-1。则该化合物可能为( A )
A. 醛
B. 酮
C. 羧酸
D. 酯
5、某化合物在紫外光区204nm处有一弱吸收带,在红外光谱中有如下吸收峰:3300~2500cm-1宽而强的峰,1710cm-1。则该化合物可能为( C )
A. 醛
B. 酮
C. 羧酸
D. 酯
6、某化合物在近紫外光区未见吸收带,在红外光谱上有如下吸收峰:3000cm-1左右,1650cm-1,则该化合物可能为( B )
A. 芳香族化合物
B. 烯烃
C. 醇
D.酮
7、某化合物在近紫外光区未见吸收带,在红外光谱上3400~3200cm-1有强吸收峰,则该化合物最可能为( C )
A.羧酸
B. 酚
C. 醇
D.醚
核磁共振波谱法
一、选择题
1、氢谱主要通过信号的特征提供分子结构的信息,以下选项中不是信号特征的是( C )。
A. 峰的位置
B. 峰的裂合
C. 峰高
D. 积分线高度
2、具有以下自旋量子数的原子核中,目前研究最多、应用最广的是( A )的原子核。
A. I=1/2
B. I=0
C. I=1
D. I>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