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群关系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党群关系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提出的新要求

党群关系问题是关系到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和党的生死存亡的一个根本政治问题。在我们党长期执政和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我们党的历史地位和执政条件的发展变化,随着人民利益要求和社会结构的发展变化,党群关系面临着诸多新情况新问题。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党如何通过提高执政能力来密切党群关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跨入21世纪,特别是21世纪头20年加强党的建设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新时期党群关系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

当前,我国正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研究党群关系这个课题,做好党的群众工作,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首先必须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思考问题,坚持做到“四看”:既要看世界的环境,又要看国内的社会环境;既要看党的建设情况,又要看群众的现实情况。从世界环境来看,国际风云变幻莫测,西方敌对势力并没有放弃对我“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反而正加紧进行包括意识形态在内的渗透和破坏活动,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和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不断影响我国群众,加上群众本身的传统观念和封

建思想的影响,造成群众思想的复杂多样;人才竞争国际化和一些外商实行的人才本地化策略,导致我国高层次人才这个高素质群众不断流失;传媒技术特别是因特网的飞速发展,影响了我们党联系群众的手段和途径;国外一些大党老党因脱离群众纷纷跨台的深刻教训,等等。从国内社会环境来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我国社会正处在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多种矛盾纷至沓来,引发的一系列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工农商学等不同社会阶层之间以利益为核心内容的矛盾纷繁复杂,等等。从党的自身情况看,党的历史方位的“两个根本性转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一系列先进执政理念的形成和发展;党的十七大确立了今后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并提出要永葆党的先进性、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等新的要求;党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的消极腐败以及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作风造成群众的不满,等等。从群众的现实状况看,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不断深入,社会变革速度加剧,社会群体分化日益突出,广大群众由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以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若干不同层次的群体;由于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复杂多样,贫富差距还在不断扩大;由于就业形式日益多样,人员社会流动范围迅速扩大,流动速度越来越快,职业和身份变动也变得越来越频繁;随着社会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广大群众的民主意识

不断增强,并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等等。这些新情况,给我们党密切与群众关系带来新机遇的同时,更多的是给我们党如何做好群众工作、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新形势下党群关系存在的新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当前党群关系存在的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党群干群之间的思想隔阂不断加深

调查中发现,尽管近年来我们加大了思想政治工作方案,但有时群众意愿和党的意图之间还很难达到有机统一,出现了干部感叹“不知道群众在想些什么”,群众埋怨“不知道干部在干些什么”的现象。这些情况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都有一定程度的存在。从经济领域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提出了“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等政策,但不少群众看到的大多是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的客观现实,有些群众就由此怀疑和否定我们党制定这一政策的初衷。从政治领域来看,我们党已经或正在进行的一系列政治改革措施,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人民群众得到最大的政治利益。意在让群众民主参与选拔乡村领导班子,在试行过程中,却由于受到宗族派别、黑恶势力等因素的干扰而流产或变形,使一些不明真相的人误以为基层选举是在“作秀”,是愚弄“百姓”,用群众的话讲是“把民主的经给念歪了”,从而对我们党推进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决心和诚意持怀疑态度。从文化领域看,目前少数群众在享受文化改革成果的同时,却对我们党在文化领域的一些改革措施不理解、

不认同。如,由于因特网等高新传播媒体上一些不健康内容不时侵蚀我们的生活,使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受到不同程度的毒害。这不仅与我们进行文化改革的初衷相违背,也使人民群众对此产生疑惑甚至逆反的心理。党群干群之间的思想隔阂还突出表现在一些群众的日常言行中,如,过去群众对我们党有浓厚感情,就称“我们共产党”,现在与我们党产生了思想隔阂,便称“你们共产党”,这种情况在调研中经常可以听到,甚至个别群众还存在“仇干”、“仇官”心态等。

(二)党群干群矛盾日益复杂化

从调研的材料分析中,我们发现,当前,党群干群矛盾不仅数量上呈现出增长的趋势,而且矛盾的状态已从以前的单一转向多样和复杂。从矛盾参与主体和发生领域看,呈逐步扩大趋势。参与的主体开始由农民、离退休职工,逐步扩大到在职职工、个体业主、退休军人、干部、教师、学生、新闻工作者、法律工作者等。2003年泉州南安市发生了一起群众集体冲击法院的事件,就是由一名省报记者和一名法律工作者参与策划而引发的。从发生领域看,不仅经济领域的矛盾越来越多,而且政治、思想、文化和农村、企业、城市社会区域的矛盾也逐年上升,由农村向城市社区拓展的趋势也在增加。从矛盾的对抗行为和公开化程度看,呈不断加大趋势。当前党群之间的矛盾的潜伏性、苗头性特征逐渐淡化,“民告官”案件所占比例上升,矛盾更加“白热化”、“公开化”,而且对抗行为逐步加大。不少群众信奉“找企业不如找政府,找政府不如堵公路上铁路”,动辄封桥堵路,冲击党政机关,

甚至出现打、砸、抢、烧等违法犯罪行为。

(三)党群干群利益矛盾逐步凸显

党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在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正处于要彻底改变原有的利益格局和利益关系的阶段,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的人民内部物质利益矛盾,而且在所有矛盾中表现得最突出、所占的比重也最大。过去,党群、干群之间,政治关系、思想关系、感情关系成份相对多一些,尽管这种关系的背后可能也有利益关系,但毕竟是间接的、隐性的,而目前党群、干群关系中利益矛盾已经开始由“幕后”走向“台前”,变得直接化、表面化。调研中,我们明显地感觉到,当前党群干部关系中,利益机制比以往任何时间都更为突出,群众更为真切地意识到自己的利益,敢于公开直接地表达、提出自己的利益要求。宁德市霞浦县某乡在引进一个水电站项目的征地过程中,一户群众竟提出了每亩青苗补偿6万元的“天价”,扬言一分钱也不能少,使该电站项目迟迟不能开工上马,这就是群众觉醒的利益意识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典型。当群众的利益得不到满足时,他们习惯采取各种过激行为,往往容易导致党群干群之间的利益正面冲突,引发激烈的党群干群之间矛盾对抗。当前党群干群利益矛盾突显还表现在,群众不仅关系自己的、个人的利益,而且关注间接的、整体的利益,特别是对国家利益部门化、地方化和部门、地方权力私有化、特权化、商业化等各种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表现出极度不满。如,越来越多的群众开始把不满的矛头直指少数司法机关和行政部门“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靠权吃权”的腐败行为,直指一些行政主管部门巧立名目、乱发钱物的不正之风,直指少数基层组织借报刊征订之机等进行的“变相摊派”等等。在调查问卷中,虽然大部分被调查者都认为,我们党“基本上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但也有少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党只代表党政机关领导干部或私营企业主等社会阶层的利益。

(四)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向心力有所下降

一些基层干部也在反映,一些基层党组织经常出现“说话无人听、办事无人跟”的情况,在执行和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特别是在落实各项改革措施的过程中,来自群众方面的阻力很大,有的群众甚至公开给党的基层组织出难题,与党的基层组织唱“对台戏”。比如,在处理群体性突发性的事件、贿选等事件过程中,有的不仅不肯主动为当地党组织提供信息,而且把提供信息的群众视为“叛徒”;有的在基层选举中视党组织提名的候选人为“眼中钉”,极力蛊惑群众,干扰选举,导致党组织提名的候选人意外落选;有的以个别干部过激言行为藉口,煽动周围群众围攻基层干部,企图造成众口难平、法不责众的态势,以阻止党委政府各项改革政策的实施。党对群众的凝聚力、吸引力下降,直接影响了党团组织在群众和青年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调研中,不少地方反映,群众特别是一些青年要求入团、入党的热情下降。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各地的宗教组织发展迅猛,以至一些地方出现了“庙堂比支部多、信徒比党员多、捐资比党费多”、“农民争着当村民代表而不愿申请入党”的新动向。以上这些问题对巩固党

的执政基础、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影响极大。

(五)不同社会群体对党的感情差异较大

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把群众分为四种群体:一是党政机关职员、乡村组织负责人和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这一群体的群众在某种意义上是党的各项政策的实施者。总体而言,他们对党是有感情的,是党的各项事业的坚决拥护者。但他们也在工作环境及一些政策的制订方面等对党怀有不满,并通过党内正常渠道反映或通过一些“民间小故事”等形式表现出来。二是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艺术等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这个群体的群众大部分对党是有感情的,特别是我国分配制度改革后,他们通过自身努力享受到了不少改革成果,他们正以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参与工作。三是私营企业主。他们对党的感情与自身的文化程度、经历等有很大的关系,大体上,是党员、文化程度较高,且有国有企业、部队、乡村干部等经历的,普遍对党的感情比较深;而大部分文化程度较低、“一夜暴富”的普遍缺乏对党的感情,往往都把自己的成功首先归结于自己能力水平较高,而不是党的政策。四是社会弱势群体。目前全国各地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为数不少的贫困人口、进城务工农民、下岗失业人员、征地失地农民等社会弱势群体,他们的生活状态比较差,合法权益经常受到侵害,于是由对现实的不满转化为对党的不满甚至对立情绪。如,有的农民工大多工作条件苦、劳动强度大,而待遇报酬低、社会地位低,特别是一些地方对农民工实行歧视性政策,使务工农民对我们现行城乡二元

政策产生强烈不满;有的下岗失业人员看到一些企业负责人乘改革之机侵吞国有资产因而对国有改制产生强烈不满;一些贫困群众承受着失业、子女就学、医疗等巨大压力的同时,却看到那些钻政策的空子“一夜暴富”者花天酒地、挥金如土,因而对富民政策产生强烈不满;一些失地农民为城市化进程做出巨大牺牲,却看到一些开发商以极低的成本取得土地后却获取高于征地费用几倍、几十倍的利润,因而对征地补偿政策产生强烈不满。部分社会弱势群体把这种不满的矛头指向党和政府,甚至提出了改革开放代表谁、依靠谁、为了谁的疑问。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如果这些问题和矛盾不解决,群众的不满和对立情绪将会加剧,后果不堪设想。

(六)党组织对部分新领域新阶层群众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不足

近年来,我们从不断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的目标出发,把新领域新阶层党的建设问题摆上十分重要的位臵来强调。但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党密切与新阶层新领域中的群众的工作明显滞后,党与新阶层新领域的群体的密切程度,明显比传统领域传统阶层要淡漠、要疏远。从已具备组建党组织并已组建的非公有制企业等新经济领域来看,党虽然已经完成组织设臵等方面工作,但在新领域做群众工作的机制、活动方式等都还处于探索阶段,再加上新领域自身的一些特点,这些新领域党组织做群众工作不仅面临着经验不足的实际情况,还面临着人才不足、经费不足、时间限制等各种各样的阻碍,制约了党组织做群众工作的实际成效,也使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

凝聚力明显降低。从对未具备组建党组织却具有一定规模的新的经济领域来看,我们虽然通过采取“联(联合组建)、挂(上挂组建)、靠(靠近组建)、派(派人组建)、统(统筹组建)、跨(跨越组建)、升(升格组建)”等模式组建了党组织,在党务干部的选配上也灵活采取兼职、选派等各种办法,但由于这些新领域的经营往往分布分散、跨行业、跨地区,人员流动频繁等,使得这些党组织做群众工作的活动往往难以开展,无法通过正常的组织生活有效引导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党在这些新经济领域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也十分有限。从对一些新出现的或生产经营处于起步阶段的新经济组织来看,由于其开业、歇业、停业受市场波动影响很大,自身生产经营上明显存在“低、小、散”和家族式管理等特点,各级党委不论是组建党组织,还是在这些新领域做群众工作都很难与其同步进行,党在这些新领域新阶层中的群众工作几乎处于“空白点”、“盲区”状态,这些新领域的群众与党几乎谈不上有什么联系,更谈不上党在这些领域的群众中会有什么大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了。

当前党群关系面临的种种新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党群双方主体的原因,也有党的群众工作的技术方面的原因;既有党的政策方面的原因,也有党的领导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既有国际社会大环境的原因,也有国内社会环境的原因。从本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出发,在这里我们主要分析我们党本身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分领导干部群众工作意识淡薄,素质不够高,作风不够实

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是群众工作的主体,其观念、素质和作风如何,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党群关系的状况。党员领导干部对群众工作的思想认识偏差、作风不够扎实,尤其是腐败问题,是直接影响党群关系的主要问题。一方面,部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不够重视或片面理解党的群众工作,使党的群众工作被严重削弱。有的将群众工作片面理解为“走读”,以为群众工作就是到群众中走一走、看一看,向群众宣传一下党的政策主张就可;有的将群众工作单纯解读为“办事”,以为群众工作就是到基层办几件实事、好事即可;有的将群众工作简单解读为“意见汇报”,以为群众工作就是将一些具体任务或决策交由群众讨论,收集意见后向上级汇报一下即可;有的以单纯的经济指标代替群众工作,片面理解“发展是第一要务”,以为只要经济进度上去了,群众工作也就好做了,有的以“泛市场”主张代替群众工作,一切以市场经济为标尺,强调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遇事坚持严格按市场经济办事,不需要做群众工作;有的以依法行政代替群众工作,认为坚持依法行政,也就是做好群众工作了。另一方面,一些领导干部存在作风和腐败问题,往往成为党群之间冲突的最直接原因。它不仅降低了群众对领导干部的信任,败坏了我们党和政府的形象和权威,而且损害了社会公平与公正,直接引发党群之间的利益冲突,成为当前党群矛盾激化的主导诱因。

(二)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方面还存在不足和差距

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手段。当前党群关系存在问题的最关键因素就是我们党在这方面还存在不足和差距,而且已经成为存在问题的总根源。首先,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生活的需要,特别是还存在着为数不少的社会贫困群休,群众对此很不满意,尤其容易引发社会贫困群体的不满和对立情绪。而当这种不满和对立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必然暴发,导致党群干群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其次,一些地方的基层财力相当困难,严重削弱了党和政府服务群众的功能,导致不少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群众对此意见很大,这也从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基层党组织对群众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向心力。

(三)做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造成当前党群之间矛盾对抗行为增强、党群之间冲突增多等问题,其中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少数基层党组织未能根据党群关系面临的新情况新变化新特点,及时转变党领导群众的方式和做群众工作方法。从群众工作领导体制来看,领导体制调度集中,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导致社会实践中一切矛盾都演化为党群矛盾;授权关系在制度机制上尚未完全理顺,导致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运行机制失衡;群众参与

监督机制的不健全,导致群众对反腐败工作信心不足;党群沟通机制、联系机制、化解党群矛盾机制不健全,造成党群之间的思想隔阂不能及时消除,党群之间矛盾升级。从群众工作的方法来看,党的群众工作的手段落后、形式单一,不能适应群众思想多元化、宣传手段多样化的需要,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缺乏灵活性、针对性;不能与群众平等相待、相互交流,仍然习惯于过去“我说你听”的传统说教,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缺乏互动性、有效性;特别是在处理群体性突发性事件中,少数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缺乏洞察民意的敏锐性,平时不善于或不注重捕捉民情民意;不善于把握矛盾运动的规律,正确判断矛盾主次方面,往往使小矛盾演化成大矛盾;习惯用“镇压”方式来解决矛盾。从群众工作的考评机制来看,现行干部考核机制重施政演说轻实际操作、重数字报表轻基础性工作、重显性政绩轻隐性政绩,基层干部对此牢骚满腹;认为现在上级更多时候看重的是下级的显性政绩,走“正步”、踏踏实实做事,却因为作出的是隐性政绩而得不到认可,那些急功近利、摆花架子的人却大受青眯,这种“作秀”行为,必须导致干群关系的严重对立。但很多基层干部纷纷认为,干部“作秀”诚然可恶,很多是被迫的,是上级压下来的。一位基层干部说到,现在摊派的工作任务往往是“上级压下级,层层加码,马到成功”,基层也只好“下级骗上级,缓缓加水,水到渠成”;上级在部署工作和任务时,经常不顾实际,是一种“官僚主义”,基层则为了应付检查,只好经常用“形式主义”来对付上级的“官僚主义”。

(四)少数政策不符合实际和有的政策落实不到位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人民群众对党的支持和认同最根本的不是对党的执政理论、执政观念的认同,而是对其政策的认同。当前,从总体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制定和实施政策的总体情况是好的,但也仍然存在着少数政策不符合实际和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从政策制定方面看,不可否认我们制定的有些政策的确超出了群众的承受能力。如,有的政策对农民有失公平,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有的把进城农民当作“盲流”加以限制,带有明显歧视性;教育“双基”达标等政策搞“一刀切”,没有充分考虑群众的承受能力,使一些地方陷入了“一年搞达标,三年还债务”的被动局面;有些政策动辄要求“上级出一点,基层筹一点,群众捐一点”,结果是“你集我集他集,群众告急;你筹我筹他筹,群众最愁”。有的地方在执行上级政策的过程中实用主义倾向明显,习惯搞“断章取义,各取所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自己有利的就执行,对自己不利的就不执行;有的执行上级政策的过程中盲目扩大政策外延,使政策的调控对象、范围、力度、目标超越了政策原定的要求;有的在执行上级政策的过程中,出台的一些地方性法规片面强调部门利益,搞部门利益高于一切,等等。由于一些地方在执行上级政策中出现“中梗阻”和“截流”、“走样”现象,使群众不能够从中得到真正的实惠,严重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伤害了群众对党的感情,有时还会激化党群干群矛盾。

(五)民主政治制度还不够健全和完善

我们党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其目的是为了让群众能从中获得更多的民主权利,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导致因群众权利受损而对党产生不满和对立的现象经常出现。如,旨在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依法保障村民自治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罢免村委会成员必须有五分之一以上有选举权的村民联名提出罢免要求,并在投票表决中有一半以上有选举权的村民赞成方可。不少乡镇干部反映,这一法律规定的罢免程序从理论上讲是可行的,但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操作,除非是该村委会成员的行为引起的民愤到了众叛亲离的程度,否则罢免很难成功。在这种情况下,乡镇党委对那些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甚至依靠宗族势力与当地党委、政府对着干的村委会成员常常是束手无策,使得农村一些长期存在的矛盾无法得到根本解决,严重影响了农村党群关系的改善。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严重的混乱局面;村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的关系还缺乏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做保证,村党组织对村委会排斥党支部的领导、片面强调村民自治,片面强调“一切权力归村委会”的言行束手无策,结果党支部与村委会互相争权,互不妥协,各自为政,严重对立,关系紧张,引发了党群干群之间的一系列矛盾。由于民主政治制度不够健全,致使一些地方对党群干群关系热点难点问题的处理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或是出现“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的现象,或是要经过领导的层层批示才能得以解决,或是依靠权威新闻媒体曝光才能得以解决等等。这些超越常规的做法,“人治”的成分很多,与“法治”

的要求距离甚远,如果不及时从制度上加以解决,群众的不满将会与日俱增。

三、坚持以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不断提高群众工作的能力,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关键在于做好党的群众工作。做好党的群众工作,提高党的群众工作的水平,同样要抓住执政能力这个关键。只有不断提高党的群众工作的能力,才能适应新时期党群关系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要求,也才能迎接新时期党群关系特别是党的群众工作面临着新挑战。具体来说,要认真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切实加强教育,把执政为民作为提高群众工作能力的基本理念始终坚持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通过教育,解决各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思想问题,打牢工作的思想基础,是我们党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好办法。要通过宣传教育,促使各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基本理念,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切实加强教育,要讲究工作方法。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教育要分层次、分步骤地进行,切忌“一锅煮”,大而全。

(二)突出工作重点,把创新群众工作理论、推动经济发展、推

进民主进程、加强文化建设、协调社会利益、化解党群矛盾和处理突发性事件作为提高群众工作能力的重要内容

党的群众工作,涉及党和群众两个主体的方方面面。提高党做群众工作能力又是一项长期、复杂而艰巨的任务,若不突出重点,不善于抓矛盾的主要方面,“胡子眉毛一把抓”,不仅会主次不分,甚至会事半功倍。当前,要切实提高群众工作的能力,就要抓住影响党群关系的主要方面,突出以下几个重点内容:

1、注重创新群众工作理论。要根据党的群众工作的客观现实,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不断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以创新的群众工作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并通过群众工作理论创新,推动群众工作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方式方法创新以及其它方面的创新,在群众工作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进。

2、注重推动经济发展。“发展经济、致富百姓”是凝聚力量、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基础,也是党一切工作的主题,是决定人心向背的晴雨表。提高群众工作的能力,必须把推动经济发展摆在首位,把加快发展作为密切党群关系的治本之策。当前,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为指导,变“吃祖宗饭、砸子孙碗”的短期行为为“固本强基、造福子孙”的长远规划,变发展经济“窍门不通、无从着手”的尴尬局面为“引领百姓,致富有方”的成熟谋略,通过推动经济发展,推动群众工作能力的提高。

3、注重推进民主进程。推进民主的进程,既是人民群众参与社会事务、体现意志的过程,也是协调、磨合各种相关利益关系的过程。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在推进中发现问题,在推进中解决问题。特别要建立和完成民主选举、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各项民主制度;努力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参与机制和人权保障机制。

4、注重加强文化建设。在新的形势下,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剧烈竞争,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互相碰撞、激荡,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都要求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上作出积极回应。提高群众工作的能力,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内容。切实加强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化解党群之间文化领域的思想隔阂,在逐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中提高党做群众工作的能力。

5、注重协调社会利益。改革作为一场革命,必须会在各个方面、各个领域上触及人们的利益;市场经济竞争的结果,也必须打破旧的利益平衡,引起人们利益关系的新变化和利益格局的新调整。如果继续让这种不均衡扩大,将导致少数没有得到政策实惠的群体不认同党的政策,或对党的政策的公平性提出质疑。当前因利益问题引发群众对党的不满情绪甚至对立情绪,是造成党群关系紧张的一个主要诱因。因此,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必须十分注重协调各方面的社会利益。

6、注重化解矛盾和处理突发性事件。突发性群体性事件是党群干群之间矛盾激化和升级的表现,是当前党群关系的突出问题。能否及时正确地分析、处理这类事件,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必须注重化解矛盾和处理突发性事件。化解矛盾和处理突发性事件,要有不回避矛盾的心态,善于及时发现问题;要善于抓住时机解决问题,防止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把小问题处理大。

(三)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提高党的群众工作能力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落实

群众是最讲实惠的。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群众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密切党群关系的最有效的手段,也是党提高做群众工作能力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经济、文化、政治等全面发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有最牢固的基础和最可靠的保证。

1、努力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把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把社会公平作为重要的政策因素加以考虑,使效率和公平有机统一起来,使我们的政策向缓解贫困、关怀社会困难群体倾斜。同时,要充分考虑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充分调动和保持人民群众的改革热情,保持社会稳定,促进改革和发展。

建立健全有利于发挥群众智慧和力量的群众参与决策、管理、监督等各项制度。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是通过各种具体的制度和机制来实现的。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如果缺乏具体制度的保障,只能是一句空话。当前,要建立健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决策的制度、决策议题的提出制度、决策信息反馈制度、人民意志表达制度,以及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决策论证和评估制度等,让最广大人民有条件、有可能通过正常的渠道、健全的制度有序参与到决策中来,才能有效地发挥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同时,要建立健全群众监督制度。要切实尊重人民群众的知情权、选择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强化群众监督制度和法规,通过建立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来保证群众的监督、检举、控告、质问等权力有效行使,从制度上机制上保证监督的有效实施。

2、依靠法律、经济和科技手段。要充分依靠法律手段,要按照胡锦涛同志“越是工作重要,越是事情紧急,越是矛盾突出,越要坚持依法办事”的要求,在改进方式方法过程中要符合法律规定,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要科学运用经济手段,要灵活使用价格、税收、利率等各种经济杠杆,改进传统的调节不同群体的经济利益关系的方式方法,协调解决好群众的经济利益矛盾;要重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如新的通讯手段和宣传媒介等,不断改进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

持之以恒地抓好作风建设。要按照党中央提出的“八个坚持,八个反对”,一靠教育,二靠制度,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着力解决

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要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建立健全党的作风建设落实机制,各级党组织每年至少要研究一次作风建设问题,分析本地区、本部门作风建设的形势,检查一年来的工作,找出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改进措施,作出相应部署。

认真做好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工作和党员教育管理工作。适应发展变化的新形势,进一步做好发展党的工作,是保持党员队伍生机和活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迫切需要。要切实按照《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工作的意见》要求,坚持不懈地做好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和干部中发展党员工作,积极稳妥地开展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工作。要积极探索不同职业身份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途径,增强党员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创新党员管理的制度和方式。要积极探索创新加强对业主党员等新的社会阶层中党员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必要的管理教育制度,充分发挥包括业主党员在内的新的社会阶层中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