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汉字发展的一般规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汉字发展的一般规律

摘要:汉字从甲骨文,历经金文、小篆、隶书、行书、草书,一直到今天的楷书,在其漫长的三千余年的岁月和所经历的实际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汉字发展有其一般规律:汉字发展呈现简单化,定型化,形声化,匀称化,规范化的特点。

关键词:汉字发展规律

汉语和汉字实际上是汉民族的一种生活方式。在汉民族的生活中,汉字不只是一种书写工具,而是和汉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等等完全深铸在一起,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生活的重要内容。文字的发展经历了从结绳、刻契、文字画到象形文字这一阶段, 这是世界上多数文字的演变规律, 汉字也未能例外。本文拟就汉字发展的一般律做一个简单探讨。

一、书写的简单化

文字要便于书写,书写要求便捷。在汉字的形体演变过程中,为了追求书写的快捷,汉字的笔画(或线条)和结构呈现出简化的发展趋势。总之汉字形体的发展,从甲骨文开始到现行的楷书,形体的简化从未中断。

汉字简化的内容大致包括符号化、统一化、规律化、工整化、简体化几种。所谓符号化, 是指把难写的曲线变成易写的符号, 把不规则、不整齐的符号变成规则的整齐划一的符号。这个符号化的过程共分两个阶段一是线条化, 二是笔画化。统一化意味着汉字的定型。文字是群众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时代分别创造的, 各人的方法不同, 理解各异, 因而创的文字也多姿多彩, 异体纷呈, 这就增加了学习和使用文字的人们的负担, 因而必须使文字形体统一化。规律化是把漫无规律的曲线变成有规律的线条或笔画。象形文字随着所象物体的曲线描绘, 原无什么规律, 小篆把古文、搐文无规律的曲线变成有规律的线条, 这是汉字的第一次规律化。隶书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横平竖直的笔画, 这是汉字的第二次规律化。简体化就是用简体字代替繁体字。由于汉字不是一时一地而造的, 存在着繁简并存的现象, 但最后总是简体字获得了胜利, 成为汉字发展的主流。

汉字的由繁趋简是形体演变的一个重要趋势,也是由文字本身的工具性决定的。作为记录语言的书写工具,人们总是希望它能够最大限度地方便使用,在写字的时候,人们总是希望写得越快越好,这就导致了书写求简的趋势。文字形体演变的过程就是简化的过程。文字越符号化, 越便于书写和使用文字越统一规律化越便于学习和书写。只有文字形体的不断简化, 才能提高文字的使用价值和作用, 才能适应语言的发展形势, 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

但是,文字要很好地完成记录语言的功能,就要保证字形之间有足够的区别度,为了

便于识字,还需要字形本身提供尽可能多的音义信息。这不同方面的要求有时会发生矛盾,在书写过程中出现的简体字,有时会降低字与字之间的区别,因而给阅读造成障碍;有时会破坏字形提示音义的功能,增加识字困难;有时个体字符的简化还会造成系统的繁难。理想的状态应该使上述三方面达到平衡,既要保持足够的区别,又要适当照顾到字形提示音义的功能,在这个基础上实现最大限度的简化,同时个体的简化又不能与整个系统发生矛盾。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理想状态,很难完全做到。但是,在系统整理简体字,或把简体字提升为规范字体时,要全面地考虑到诸方面的制约因素,才能把汉字的系统简化工作做得更好,最大限度地降低它的负面影响。

二、字形的定型化

字形的定性化是指汉字的形体和结构由不定型像定型发展的方向和过程。早期汉字的字形不固定,尤其是在甲骨文阶段,异写字、异构字繁多,构形时线条商量的简繁、字样置向、相同构件的数量及构件的相对位置不定等现象大量存在。,一个字常常有很多不同的写法,表现为一个字往往可繁可简,方向可左可右、可上可下,偏旁的位置也可以互相颠倒,所从的偏旁在不影响构形意图的条件下也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到了小篆时期,汉字字形由多种多样逐渐演变为固定的写法:字形的繁简确定,不能任意增减笔画;置向固定,不能任意掉转方向;偏旁的位置固定,不能任意改变偏旁的位置,实现了字形的定型化。随着汉字构形的不断成熟,汉字不断朝着定型化的方向发展。

三、构形的形声化

构形的形声化是指汉字的构形模式由以表意为主体发展为以形声为主体的演化方向和演化过程。早期汉字是以象形字为主体的。假借的产生及其发展, 说明文字是应记录语言的需要而产生的。假借排斥文字形体本身所提示的意义, 它只需要这个形体所记录的语音, 充分显示了汉字的音化趋向。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 有了假借, 汉字体系才得以初步建立。因为有了假借的运用, 汉字才得以逐词地记录句子, 表达完整的意思。它极大地扩大了文字的记录功能, 缓解了字少义多的矛盾。还有一种情况是通假, 它把文字当作表音符号, 不同字义, 只要字音相同就借来一用。通假加强了汉字的表音作用, 它和假借一样, 继续把汉字推向音化。简化汉字时的同音代替法, 也显示了音化趋向,它既不同于同音通假,也不同于同音假借, 它是有意识地利用同音的简体字代替了繁体, 而不是别字。由于字词的使用总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出现的, 所以并不产生意义的混淆。

但是, 汉字毕竟有它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它一方面要求表音, 一方面又顽强地要求表意。它在表音上是有一个弹性限度的, 超过了这个限度, 它就会反弹过来。通假字仅仅沿用了一个时期, 就废而不用, 同音代替也不可能大面积地推广, 就是假借字也未能在汉字的发展中居于主流。假借字所造成的文字兼职过多, 产生了字符使用中的混淆, 削弱了汉字形意统一的构形体系。因此, 不少假借字未能在汉字中站稳脚跟, 而是用适当增加

意义信息的方法构成新字, 强化字形的表意功能, 并保证不同的字之间的有效区别。正是在这种情况下, 产生了区别性和归纳性都很强的形声结构。

据统计,在甲骨文中,形声字只占20%左右,到小篆时期,形声字的总数已经超过了87%,非形声字的总数减少到不足13%,而且这不足13%的非形声字,绝大多数都充当了形声字的构形成分,所以小篆时期的汉字系统基本上就是一个形声字系统。到了现行汉字中,形声字占到90%以上。形声系统的形成和完善是汉字构形系统逐步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形声系统形成后,汉字的表意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人们对字符的认识不再是与物象直接联系,而是凭借形音义已经结合了的基础构件来概括表意。形声系统的形成和完善是汉字构形系统成熟的重要标志,因此,汉字构形的形声字化实质上代表了汉字系统不断趋于成熟的过程。

四、书写的匀称化

汉字的匀称化就是汉字书写要整齐美观,来保持方块字的统一形式使其匀称平衡。随着人们的书法美学意识增强, 就要求文字不光能表意, 还要好看, 而美化汉字的一个最基本的方法就是使之匀称化。汉字共经历了两次匀称化。第一次小篆把古文大篆的曲线匀称圆转化了。第二次是隶书把小篆的形体平直方正化了, 决定了汉字的方块形式。匀称化属于书法美学范畴, 我们民族一直追求书写的整齐美观, 匀称化对汉字的影响至大, 并由此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 光彩夺目的书法艺术。写汉字必须掌握汉字的匀称平衡规律, 来保持方块字的统一形式, 也就是说, 写字要受字的四方形所制约。每一个字不管笔画多少, 也不管结构繁简, 都要写得整齐匀称, 不可轻重失衡。这样笔画多的和结构复杂的, 就要写密一些, 以免写得比笔画少的字大, 笔画少结构简单的, 就要写得稀一些, 要把方格填满, 不可挤做一团。

匀称平衡规律还要求一个偏旁的结构的高度和宽度与笔形的繁简成正比例。笔画繁多的,高度和宽度就大些反之高度和宽度就小些。小篆形体长方, 隶书结体四方, 有些在小篆中上下重叠的字, 隶书多变为左右并列的字。就重叠和并列的字来说, 如果是四个同等高度和宽度偏旁的组合, 每个偏旁应各占四分之一如果是两个偏旁左右并列的组合, 笔画少的所占地步少,笔画多的所占地步多, 书法上习惯称之为让左(边占地多)让右(边占地多)。

五、人为的规范化

汉字的使用与发展都带有社会性,每一个汉字字符的创造与改变,一般都经过三个阶段:个人使用、社会通行和权威规范。从个人使用到社会通行,这是汉字自行发展的阶段;从社会通行到权威规范,这是人为规范的阶段。没有前一个阶段,汉字的社会性能便要丧失,它记录汉语的使用价值便会减弱,而没有后一个阶段,汉字演变的合理性和构形功能系统的形成规整和严密化是无论如何难以实现的。所以,汉字需要人为规范,又必须在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