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教育最终的目的是什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在的社会一片浮躁,学校的教育也无一例外的遭受到熏染。从政府到学校,从社会到家长,都在努力只培养一种人,就是追求好成绩好名次的人,就是不惜血本,哪怕牺牲身心健康,只要能考取大学、重点大学的人。做为教育工作者你有没有过认真的思考,你教育出这样的人,他们能够真正的拥有幸福人生吗?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成就学生的幸福人生。如果教育的过程和方式给学生带来了痛苦和压抑,带来了心灵的扭曲,这种教育就是严重错误的。如果教育的结果使学生失去了幸福的能力,这种教育不要也罢。可是我们很多教师也深知这一点,为什么就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呢?是自身主观意识如此还是客观环境使然?这件事上我们真的认真的探讨探讨吧。

当前单一的评价模式,以成绩的好坏来论成败的唯一标准,使得中国教育的走向歧途。使得大多数学生感觉挫败和沮丧,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和对自己的信心。这种单一的评价模式,还使学生用了几乎全部的精力在知识的学习上,无暇顾及人的全面发展,结果大量社会适应力很差、不会与人交往、心理不健康的大学生被培养出来。所以,药家鑫,用自己弹钢琴的手去杀人。回国的大学生,在机场追杀自己的母亲。少年大学生,逼迫自己的父母在北京买房子。

其实,古今中外教育家早就有过共识,就咱们一个小小的边远小镇的中学也曾在宿舍楼里张挂着“先学做人,后做学问”的牌匾!

孔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大意就是说先做一个仁德之人,有多余的力量,再来学习文化知识。就我理解,如果没有多余的能力,做一个仁德之人也不错了。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如果一个人做人很失败,心理不健全,读书成功又有何用?林则徐早就说过:“行止不端,读书无益;作事乖张,聪明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

我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拥有自我实现的能力,拥有成就幸福人生的能力,应该注重以下三方面的培养:

第一要身体健康。身体素质要好,要有一定的速度、力量、动作协调性等。同时要有一两项运动爱好。运动对学生的好处太多了,简单地说,运动可以使学生情绪高昂,生活充满激情;团体运动还可以培养合作、团体意识。

第二要心理健康。主要是指人格的健全。例如:良好的自我接纳,有责任感、与人为善、善于沟通。

第三要学会学习。学校要给学生受益终身、用之不竭的财富──科学思维。让学生以理智和逻辑推理面对他的世界,将来就能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能不断适应角色变化、环境变化。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多有体会,最重要的不是记住了哪些知识、定理、公式,而是训练、论证过程以及由此形成的思维方式、自学习惯。

最后我以教育家斯霞曾谈到这样一段话为结尾:人的智力有差异,受的教育更有差异,但经过教育都可以成为有用的人。智育不好是次品,次品不好看,粗笨一些,也有用处,不一定非是专家,当普通人只要努力都会对社会有贡献。身体不好是废品,道理更明白,我爱人是大学毕业生,也有才华,却因肺病毁了自己。德育不好是危险品,可以北京大学生冯大兴为例。冯大兴是高材生,出国深造之前,竟因偷窃而杀人被枪毙,这不是个危险品吗?可惜呀,我们的家庭与社会乃对教育界,并未真正吸取教育,重智轻德又轻体,一心只盯着考试分数,悲剧必然愈演愈烈。所以,三品之说值得三思,应试教育一定要转移到素质教育上

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