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之建筑之美

美学原理之建筑之美
美学原理之建筑之美

《美学原理》之“建筑之美”

5-1 简述古埃及建筑中“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

金字塔:

及人类文明建树时,人们首先会想到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它是人类幼年时代最伟大的成就之

一。金字塔把王权和神权的稳固强烈地表现了出来,纵使今天大地上早已没有古老的埃及王国,可是金字塔雄风犹在,人们在它的面前依然会感到渺小和卑微。

在离开罗不远的基泽地方平坦广阔的沙漠上,耸立着许多体积庞大、高耸入云的金字塔,最高的胡夫金字塔高146.5米,它是古埃及第四王朝法老王胡夫的陵墓。金字塔现在只有137米高,底边各长230.6米,占地5.3公顷,用230余万块平均重约2.5吨重石块砌成,塔身斜度为51°52′。

金字塔的构思反映古埃及人的信仰。他们相信高山、大漠、长河都是神圣的,法老王被宣扬

为自然神。于是通过审美就把高山、大漠、长河的形象的典型特征赋予王权的纪念碑,在广阔的大漠中金字塔显得高大、稳定、沉重、不可动摇,单纯、简洁,雄伟壮观。它带着强烈的原始性,仿佛是人工堆垒的山岩、混沌未凿。它的形象和尼罗河的风光十分协调,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何其壮阔。

狮身人面像:

在仅次于胡夫金字塔的哈夫拉金字塔的东面,伏着一尊巨大的狮身人面像,它面朝着东方,似乎在向初升的太阳行注目礼。当年希腊的旅行家们走到这儿,不禁大叫起来:“斯芬克司”斯芬克司是希腊神话中的怪兽。其实狮身人面像在希腊神话产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一千多年了。它和金字塔共同显示了法老生前的无上权威以及死后的灵魂不灭。

这个巨大的、身子蜷缩着的巨像,是在一个软石灰石小丘的基础上雕刻而成的。它雄踞在巍峨的金字塔旁,更为法老的陵墓增添超人间的威仪和神秘感。狮身长240英尺,高66英尺,

人面部是哈夫拉法老的理想肖像。这种创造起源于图腾崇拜:把某种动物当成祖先或神加

以崇拜,再把法老的面容雕在这种动物身上,这就意味着法老是神的化身,借以显示无上权威。这是人类第一件巨型雕像,仅人面部就有5米长,耳朵有3米。这座巨大塑像是伟大的科学和艺术成就的结晶。由于雕像过于庞大,在雕作过程中首先要重视的是整体艺术效果,不可能

对形象细部精雕细刻,因此这座巨像的造型手法极其简练、概括,达到一定程度的写实,充

分显示了古代埃及雕刻家们的高超技艺。

5-2 简述古代中国建筑中的“武当山古建筑群”。

武当山,自古以来就是天下名山。它在湖北省北部,北通秦岭,南接巴山,连绵起伏,纵横400多公里。宋代书法家米芾曾为武当山写下了刚劲有力的“第一山”三个大字。作为旅游胜地,武当山主要有三方面的特色。

武当山上有宏伟的古建筑。据说,在建筑的规模上,超过了五岳。早在1300年前的唐代贞观年间,武当山即兴建五龙祠,宣扬道教。以后道教逐渐增多,武当山便成了道教名山。武当山的道教,敬奉“玄天真武上帝”,据说,武当山就是由“非真武不足以当之”而名。元朝末年,武当山上的古建筑大部分毁于兵乱。目前山上的宫观多为明代所建。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成祖朱棣派侍郎郭瑾等,役使30多万军民工匠,在武当山大兴士木,用了将近十年时间,建成了净乐宫、迎恩宫、玉虚宫、紫霄宫、南岩宫、玉龙宫、遇真宫、太和宫、复真观、元和观等33处大建筑群。此外,还建了39座桥染,12座台,铺砌了全山的石磴道,整个武当山成为一座“真武道场”。在设计上充分利用了地形特点,布局巧妙,座宫观都建筑在峰、峦、坡、岩、涧之间,建筑精美,各具特点又互相联系,整个建筑群体疏密相宜,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现存的主要建筑有金殿、紫霄宫、遇真宫、复真宫等。

坐落在武当山主峰一天峰柱上的金殿,是我国最大的铜铸鎏金大

殿,建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殿高5.5米,宽5.8米,进深4.2米。殿内栋梁和藻井都有精细的花纹图案。藻井上悬挂一颗鎏金明珠,人称“避风仙珠”。传说这颗宝珠能镇住山风,不能吹进殿门,以保证殿内神灯长明不灭。其实山风吹不进是因为殿壁及殿门的各个铸件,非常严密、精确。金殿内有“真武”铜像,重达10吨。殿外是白玉石栏杆台,台下是长约1500米的紫金城。城墙由巨大的长方形条石依山势垒砌而成。这座金殿建在武当山群峰中最雄奇险峻的天柱峰上,具有“天上瑶台金阙“的效果。紫霄宫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是武当山的主要宫殿,也是保存最完整的建筑之一。共有殿宇、楼阁、廊庑860间,规模宏伟,气派非凡。5-3简述古罗马建筑中“斗兽场”和“凯旋门”

斗兽场:

在古代统治者寻欢作乐方面,再没有比罗马帝国的统治者更狂热的了。从共和时期就开始兴建斗兽场,最著名的罗马大斗兽场始建于公元72年弗拉维王朝到公元82年提图斯时代才完成。

据说是帝国征服了耶路撒冷后,为纪念胜利驱使8万犹太俘虏修建的。斗兽场呈椭圆形,长轴为188米,短轴156米;中央区为86∶54。周长527米,高57米,占地2万平方米,可容8万观众。

建筑形制椭圆的外形单纯、明确,浑然一体,无始无终;外观极其宏伟雄壮,高高的立面为4层,自下而上分别采用多利克柱式、爱奥尼亚柱式和科林斯柱式。

凯旋门:

凯旋门是古罗马统治者为炫耀侵略战争的胜利而创造的纪念性建筑。一般单独建立,通常是横跨在一条道路上。目前留存下来著名的有《提图斯凯旋门》。提图斯是帝国时期弗拉维王朝第二代皇帝。为了纪念他即位前镇压犹太人的胜利而建,始建于公元81年。

这座凯旋门主面的台基与女儿墙都较高,给人以稳定、庄严威武雄壮之感。建筑物用混凝土浇筑,大理石贴面,檐壁上雕刻着凯旋时向神灵献祭的行列。提图斯凯旋门上有一块浮雕,表现提图斯的军队正抬着从耶鲁撒冷神庙里缴获的重要战利品——黄金圣案、烛台和银喇叭,兴高采烈地走在象征着罗马的凯旋门前。浮雕布局和造型运用虚实相间的手法,创造出真实的空间感。由于着意表现人物的动势,浮雕中的人物虽不多,却给人以气势宏伟之感。

5-4简述古罗马建筑中“图拉真纪念柱”和“塞维努斯凯旋门”

图拉真纪念柱:

在罗马的纪念性建筑中,除凯旋门外还有纪功柱。至今在罗马城里仍保留罗马时代遗存的图

拉真纪功柱和奥利略纪功柱。两柱柱身都饰满浮雕,以图拉真柱为杰出。图拉真柱,总高度

为38米,柱身高27米,用大理石块构成,耸立在方形的基座上。周围缠满由22个圈组成的螺旋形浮雕带,浮雕总长为200米左右。出

现在浮雕上的人物多达2500个。浮雕饰带表现图拉真率领罗马人向达奇人的进军。圆柱直径3米,以陶立安式柱头结顶,柱顶安放图拉真雕像,柱础为爱奥尼亚式,础下埋藏着图拉真夫妇的骨灰。在纪念柱基圈上雕刻着一位半身巨人,据说这位巨人象征着多瑙河,罗马人正准备渡河,士兵在构筑工事、坚守阵地,图拉真向士兵训话。场面按叙事的发展配置十分复杂,图拉真是所有场面的中心,曾出现90次之多。整个雕刻是一部形象的战争史,是世界上最长的战史立体画卷。浮雕在刻画人物的容貌、民族特点、服饰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历史真实性。据说居住在罗马尼亚境内的达奇人后代——一个牧民想见见自己的祖先,便来到罗马城。当他看到柱上所描绘的他的祖先十分留恋,就睡在柱下。有位摄影记者发现这个人非常像浮雕中的达奇人,于是拍了一张照片,不几天罗马市报就以“一个达奇人从图拉真柱上走下来”为标题发表了这帧照片。罗马写实雕塑艺术的水平多么令人叹服。

塞维努斯凯旋门:

塞维努斯凯旋门是塞维努斯王朝第一代皇帝米乌斯·塞维努斯(公元193—211年),为纪念对帕提亚人和阿尔比努斯作战的胜利而建造的(公元203—205年)。它有三个拱门,体量大,高23米,面宽25米,进深11.9米。墙面布满颂扬塞维努斯战绩的浮雕,顶上有皇帝和二子驾车青铜像。整体形象十分壮丽。

5-5简述古希腊建筑中“巴特农神庙”、“埃皮道罗斯剧场”和“雅典列雪格拉得音乐纪念亭”。

巴特农神庙:

巴特农神庙是雅典卫城最重要的主体建筑。“巴特农”原意为“处女宫”,因它祀奉的雅典娜女神是处女,故又称“雅典娜处女庙”。它建于公元前447—432年。设计人为伊克谛诺斯和卡里克拉特。整个建筑工程是在大雕刻家菲狄亚斯的指导和监督下完成的,神庙的雕刻都为菲狄亚斯和他的弟子所创作。

巴特农神庙坐落在卫城的最高处,从雅典各个方向都能看到它那宏伟庄严的形象。它采用典型的长方形的列柱回廊式形制。列柱采用多利克柱式,东西两面各为八根列柱,两侧各为17根列柱。每根柱高10.43米,由11块鼓形大理石垒成。神庙的柱头、瓦当,整个檐部和雕刻,都施以红蓝为主的浓重色彩,显得格外庄严肃穆,充满灿烂夺目的光彩。

埃皮道罗斯剧场:

这个巨大露天剧场是希腊古典后期建筑艺术的最大成就之一。

埃皮道罗斯是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北部沿海的一个城邦。公元前4世纪中期兴建了以最崇敬的医神阿斯枯拉庇乌斯神庙为中心的建筑群,其中最著名的是这个露天大剧场。它的设计者是著名雕刻家波里克里托斯的儿子小波里克里托斯。

古希腊剧场起源很早,基本造型是利用山坡地势,观众席逐排升

高,呈半圆形,并有放射形的通道。表演区是位于剧场中心一块圆形平地,后面有化妆及存放道具用的建筑物。剧场不仅是娱乐场所,也是自由民集会的地方,因此规模巨大。

雅典列雪格拉得音乐纪念亭:

这种建筑是古希腊供陈列体育或歌唱比赛所获奖品的独立的纪念性建筑物。因此也称为“雅典得奖纪念碑”。从公元前4世纪起,这类纪念性建筑的兴起,这是仅留存的一座。

这座亭是公元前335—334年间,雅典富商列雪格拉得,为了纪念由他扶植起来的合唱队在酒神节比赛中获得胜利而建的。

亭子基部是2 9米见方,高4 77米基座;基座上立着高6 5米的实心圆形亭子;亭子四周有6根科林斯式倚柱。顶部是由一块完整大理石雕成的圆穹顶,安放奖品;檐壁有浮雕,刻着酒神狄奥尼索斯(巴库斯)海上遇盗,把海盗变成海豚的故事。

亭子的构图特色体现了一个法则,即基座和亭子各有完整的台和檐部,各部分形成对比:基座的简洁厚重与亭子的华丽轻巧形成的对比产生稳定与优美感。它是希腊建筑中较早使用科林斯柱式建筑物。

5-6简述中世纪建筑中“巴黎圣母院”和“维也纳圣斯提凡大教堂”。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始建于公元1163年,一直到公元13世纪才全部建成。

从巴黎圣母院的正面看,纯粹的尖拱形建筑已形成。整个平面还

是十字架形的,但东西长于南北向。底部是凹进去的三座券门,门内层层线脚中布满了神的雕像,给整个建筑增添了华贵感。代替罗马式建筑的典型巨塔是十字形交叉点上的小尖塔,它的高耸使整个建筑显得更加巍峨。

圣母院西边正面有两座高耸的巨塔,塔有三层,下面一层设有国王画廊;第二层中央是一个象征天堂的玫瑰花形的大圆窗;第三层是可穿行的回廊。

雕刻是圣母院中不可缺少的装饰,有植物图案和幻想的怪物;还有彩色玻璃大窗,使建筑形成一种恍惚的神的幻境,加强了教堂神圣的宗教色彩。

维也纳圣斯提凡大教堂:

维也纳的圣斯提凡大教堂是奥地利哥特式最大的建筑纪念物。这座教堂的前身是一座建于公元1141年的罗马式教堂,公元13世纪初加以改建。教堂有非常复杂的哥特式蜗状拱。比较接近于公元14世纪广泛流行于德国南部的大厅式教堂。

大教堂南北两边,盖有两座锥形的塔楼,以代替废除了的袖廊。北边的没有盖完,南边的塔楼公元1433年建成,非常严整,直向上冲,是成熟哥特式的卓越创作。

力学与美学的完美结合,成就中国建筑

力学与美学的完美结合,成就中国建筑 举世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学者,他们差不多都极力称赞中国建筑结构和构造上的力学和美学相结合的原则。这个原则和现代建筑的功能主义“实用就是美”的理论大体上是相吻合的。同意这种主张的建筑师们自然就不会忽略历史上所出现过的先例。 木结构本身 为什么中国建筑长期坚持着这样的一个原则呢?有人说这是基于古代对建筑设计问题的一种见解,有人说是由于有标准制式的规定。其实,主因是在于木结构的本身,因为在构造上,木材是不宜于置于完全密封的状态下的。假如,我们将木料埋入泥土或者砖石之中,或者用其他的构造将它们遮盖和包藏起来,结果其中的木材就十分容易腐烂。任何一种木构件朽坏,或多或少都会影响房屋的稳固和安全。因此,为了使木构件能够有更长的寿命,最好的方法就是使它们处于经常通风的境地中,结果,任何一部分的构件就必须毫无遮掩地直接暴露出来。这个原则并不需要任何理论的指导,只要通过实践,很容易就会对这个问题有充分的认识。 力学和美学统一 开始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结构设计都会符合美学上的要求,由于解决力学问题而来的构件并不是看起来一定是美观的。一些建筑师常常会把不大好看的地方用别的东西遮盖起来,或者为了好看而添加一些虚假的构造。但是,在木结构的构架上,这是不能采取的办法,因为材料的性能不宜于作任何的遮掩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使所有的结构和构造在力学和美学上完全统一起来。 古建构件的形制

结构和装饰的配合——祈年殿藻井 刚中带柔,柔中有刚 在满足结构要求的前提下,几乎所有中国建筑构件的形制都是经过美学的加工的。它们一方面不失其原本的功能形状,同时又显现出极为丰富的装饰趣味。这种要求并不是一下子就达到完善的。中国建筑中的每一种构件,它们各自都有自己的长远历史,它们的形状、它们的构造方式都经过数以百年甚至千年的考验。总的来说,中国建筑的构件都是倾向于将来自力学要求的几何图形的功能形状改变成为一系列柔顺的曲线,也许是想借此改变由规则整齐的构造而带来的呆板感觉,直线的主体和一系列曲线的构件就此而形成有趣的对比。这符合中国传统的美学观点:相反的意念交替地出现—刚中带柔,柔中有刚。 柱 以框架中的主要垂直杆件柱而论,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保持木材圆形的断面和力学上的功能形状,虽然偶然也有使用方柱、八角柱、梅花柱、雕龙柱等这只不过是个别时代的特例。但是,为了使这构件看起来更为柔顺一些,梭柱的形式就产生了,就是柱身逐渐往上收小,柱头则成为覆盆形。 梭柱 《营造法式》上的规定就是:“凡杀梭柱之法,随柱之长分为三分,上一分又分为三分。如拱券杀渐收至上径比栌枓底四周各出四分,又量柱头四分紧杀如覆盆样,令柱项与栌枓底相副。其柱身下一分,杀令径围与中一分同。”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处理的目的就是希望柱身的纵断面由直线而变成一条柔顺的曲线,而这种改变又完全与力学上的功能完全无损,而且可以使节点的关系更为紧密一些。 水平杆件 至于水平杆件的梁、额枋等,它们的断面转角地方很少是尖锐的方角的多半都处理成小圆角。在另一方面,在梁制之中发展出一种弓形的“月梁”,这也是中国建筑所特有的一种梁的形式。这种形式的梁除了在制作上耗费工料之外,它本身毫无疑问也是一种力学功能上的形状。 月梁 相信,这是由拱券承重概念而带来的一种形式,或者是一种与村木合并而演变成的形状。无论如何,它在构图中又成为一条活泼的曲线。在结构意义上,支承梁架叠梁(橡栿)的托木本来需要的只是一根垂直的短杆,为了它的稳定或者两侧可添加三角形的夹角但是,在中国建筑上就发展成为一种极富装饰趣味形状的构件——驼峰。驼峰的形状是由一些有趣的曲线构成的,但是它却不失其原来的

建筑之美如何欣赏建筑读后感

建筑之美 --《如何欣赏建筑读后感》 思创的主营业务之一便是建筑智能化,但我作为一财务人员对建筑真是可谓一窍不通,面对三楼到六楼的公司各类设计师、工程师,从心底只有崇敬之情。为了让对建筑一无所知的自己摸进建筑学的大门,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因此在公司举办的第二届读书活动中,我毅然选择了一本看起来通俗易懂的书--《如何欣赏建筑》。 此书是我国台湾着名的建筑学家汉宝德所着,全书以游记式的轻松笔调,将古今中西十七座经典建筑的来龙去脉娓娓道来,层层剖析它们的内涵深意,深入浅出地带领读者认识、理解、进而欣赏建筑之美。 书中十七座建筑都是举世之作,有世人耳熟能详的悉尼歌剧院、泰姬玛哈陵,有国人的建筑骄傲-徽式建筑宏村,也有我等普通人未曾所知的建筑,如:哥伦布小镇上的消防站。一个建筑作品,一篇文章,对所介绍的每一建筑,我深深感受到汉老先生对具有鲜明特色的建筑的情感,用充满人文气质的行文方式迫切地向世人展示各个名家名作。为了让读者直观的感受到建筑的美感所在,汉老先生不限使用文字,他运用了大量照片来引起读者的共鸣,让读者从多角度来欣赏建筑之美。为了让读者深刻的了解建筑的美之所在,他对每一建筑都以故事性的方式介绍其结构或功能,同时对美做了一定的分析,把形式的美感用理性的文学来进行说明。 在汉老先生看来,建筑学是理性和感性的交融。笔者欣赏结构之美,推崇黄金比例。在介绍剑桥国王学院教堂时,我从平面的文字里感受到的是汉老先生强烈迸发出的情感,这座小教堂被笔者誉为“真正是英国中古建筑冠冕上的珍珠”。从外观上的装饰式曲线,到大量使用的理性直线。从拱顶的扇面装饰,到“火柴盒”式的建筑主体。这座历史上最早的骨架玻璃建筑,被笔者描述的如诗如画。好吧,我浅薄的笔墨根本无法描述十之一二,只好也学学汉老先生的方式,上图! 精美的骨架玻璃建筑—国王学院教堂 教堂内部的扇形拱形—以扇骨为经,圆弧为纬,构成具有音乐感的设计,而不失力感。 文学与图片的结合一下就让我们感觉到扑面而来的美!用笔者的原话:“如果你有机会到剑桥,千万不要只去剑河划船,一定要到国王学院教堂走走!” 十七篇文章,篇篇华美,十七座建筑,座座经典。愿在有生之年能去亲身体验这些着名的建筑作品,以不枉此生!

中国古代建筑之美(新)

中国古代建筑之美 谢耀华 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也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中国古代建筑自新石器时代萌芽,商周时初步成型,秦汉至南北朝基本定型,隋唐至南宋成熟兴盛,元明持续发展至清代渐趋衰落,其发展过程历时数千年,其间的汉、唐、明三代,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三个高峰。 一、古代建筑类型; 中国古代建筑种类繁多。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建筑为满足人们各种不同的需求而产生,并不断地发展完善。依据不同类型的建筑所具有的不同性质,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出示图片):宫殿、宗教建筑、陵墓、园林、住宅、桥梁等。 宫殿、 宗教建筑、 陵墓、 园林、 民居、 桥梁 二、中国古代建筑的之美: (一)独特的木框架结构体系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它的基本做法是以立柱和横梁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各构件之间的结点用榫卯相结合,构成了富有弹性的框架。四根柱子组成“间”,柱子之间填筑门窗和围护墙壁,“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同时,由于房屋的墙壁不负荷重量,门窗设置有极大的灵活性。 在大型木构架建筑的屋顶和屋身的过渡部分,还有一种我国古代建筑所特有的重要构件,称为斗拱。它是由斗形木块和弓形的横木组成,纵横交错,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这种构件既有支承荷载梁架的作用,又有装饰作用 (二)独特的群体组合形式 1、中国古建筑以“间”为单位,再以这种单体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 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一般地说,多数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应和外界隔绝的人物(如贵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离外门很远的庭院里,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层层深入的空间组织。宋朝欧阳修《蝶恋花》词中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门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处,就都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征。 2、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

混凝土艺术之美

混凝土建筑的艺术特征 [摘要] 混凝土作为现代最主要的建筑材料被广泛的运用,它非凡的技术表现力成就了不少经典留世的建筑。本文将从结构、空间、材质、色彩等方面粗略介绍混凝土的建筑艺术特征。 [关键词] 混凝土;技术表现;艺术特征 混凝土具有坚固、经济、结构性能好、可塑性强、防水性能好和适合工业化生产等优点,具有很强的结构和材质表现力,作为一种大众型的材料凭借其优异的建筑物理特性得到广泛的运用。混凝土被普遍运用的同时,也被认为是一种单调和冷漠的建筑材料,但如果能很好地把设计与施工结合起来,混凝土也可成为一种丰富多彩的材料。 1 混凝土的类型和特点 1.1 混凝土的组成与分类混凝土是由无机胶凝材料(如石灰、石膏、水泥等)和水或有机胶凝材料(如沥青、树脂等)的胶状物,与集料按一定比例配合、搅拌,并在一定温湿条件下养护硬化而成的一种复合材料。按集料分类,混凝土可分为重混凝土、普通混凝土、轻集料混凝土、大孔混凝土、细颗粒混凝土等五种类型。 1.2 混凝土的特点 混凝土在运用中体现出以下几大特点: (1)可塑性极强,可通过模板成型,制成各 种形状及尺寸的构件或构筑物。 (2)价格较低,取材简易,施工建造方便。 其建筑物理性能有类似石材的特点,强度高,结构 耐久性比较好,结构建成后维护费较低。 (3)抗拉强度较低,需要与抗拉强度高的钢 筋配合来改善抗裂性。 (4)自重较大,需采用轻骨料来减轻自重, 需一定硬化时间,施工期长。 (5)热工性能较好。 2 混凝土结构的艺术特征 建筑的美学特征需符合实用、坚固和美观三个原则,只有把建筑的实用和审美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具有好的艺术性和技术性的建筑作品。而建筑美的形式有赖于建筑材料本身的物理特性和潜在规律去实现,这也是材料力学特征规律的合理表现,建筑的“美”就是这种逻辑关系的统一。而混凝土所具有的自重大、可塑性强的特点,也使其在结构、形体、空间、材质及色彩方面具有非凡的艺术表现力。 2.1 混凝土的结构美 混凝土的建筑表现,首先是以结构体系出现的,其所表现的内在精神和生命力成为建筑表现的核心部分。结构设计与科学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而结构本身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人们对建筑的艺术审美。混凝土以具有类似石材的形象结构表现,把这种石材力度和厚重感的特点很好地继承和发扬,并在其中关注着材料的生命力。这点使得混凝土的结构表现更增添了有别于其他材质的敦实和稳重。巴西利亚大教堂16根抛物线状的混凝土支柱支撑起教堂的穹顶,支柱间用大块的彩色玻璃相接,远远望去如同皇冠,被认为是现代建筑中的典范。罗马小体育宫把建筑形式、结构形式和施工技术精巧地结合起来,堪称是工程力学和体育建筑的典范和精品。穹顶通过拱肋把力转移到“Y”型构件的支点上,理性地表达建筑的结构形式,重复和虚实对比手法的运用,使整个穹顶显得十分轻盈,空间结构与建筑形式完美统一。 2.2 混凝土的形体美 混凝土建筑出色的物理力学性能,粗犷沉稳的材料外表,以几何方法所设计出的几何体块,

建筑美学法则实例分析

建筑美学法则实例分析 在许多伟大的建筑面前,除了通过视觉的愉悦程度感受建筑外在的美,还应该根据一定的法则在深一层次来欣赏建筑的形式美。建筑形式美的十大法则基本较全面的概括了建筑美学的基本内容。 一、统一 统一可以给与人一种很强烈的和谐感,建筑构图为了统一,会从平面组合到立面处理,从内部空间到外部形体,从细部处理到群体组合都遵从一定的统一性。例如造型统一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运用了很多形式相似的拱顶和中央的大穹顶互相协调,使得建筑达到色彩上,文化意义上的统一。 二、对比和微差 建筑要素之间存在着差异,对比是一种显着的差异,微差则是细微的差异,就形式美来说两者都不可少。例如巴西议会大厦,其矗立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市的核心三权广场上,整 幢大厦水平、垂直的体形对比强烈,而用一仰一覆两个半球体调和、对比,丰富建筑轮廓, 构图新颖醒目。在巴西灿烂的阳光下,它就象是一曲恢宏的乐章,自由自在地歌唱着,使人震撼,令人陶醉。 三、均衡 均衡是指在视觉和感觉上给与人稳定感,例如,下大上下的山,对称的人等等,这些都会带给人稳定感。而且通过实践证明,均衡的建筑通常都是安全的,感觉上也是十分舒服的。在古代建筑中这些特点尤为突出。例如埃及的金子塔,仿佛山的造型,又例如巴黎圣母院的西立面,给人的感觉都均衡稳定的。 四、比例尺度 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表示,美是客观存在的主要表现在建筑的各部分间的和谐比例。数学上有着名的“黄金分割”理论,以1比的比例的长方形是最理想的。一个优秀的建筑往往在尺度上会让人觉得舒适。如果比例尺度失调则会让建筑变得怪异,比如大空间如报告厅,礼堂等,如果层高过低就会显得压抑,进深大,开间小的房间往往采光就有问题。例如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光之教堂是现有一个木结构教堂和神父住宅的独立式扩建。没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入口,只有门前一个不太显眼的门牌。进入它的主体前, 必须先经过一

用心体味建筑之美教学设计说明

教学设计

4分钟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引出本节课要讲的主题方 向。 通过刚才的视频,我们看到了雄伟壮 阔的大佛,金碧辉煌的叶卡捷琳娜宫,他 们都各自记录着一个时代的历史,体现着 一个地方的特色,而我们也被他们的造型 和空间深深的打动着。那么,究竟什么是 建筑艺术?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欣赏一 座建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美术鉴赏第 17课《用心体味建筑之美——探寻建筑艺 术的特点》。 观看视频激发兴趣 6分钟 二、新知探究 教师提问:建筑=房子吗? (一)、什么是建筑艺术? 1、概念:是由空间和实体构成的艺 术,它蕴含着建筑形式美的规律,并通过 视觉给人以美的感受。(图片:埃菲尔铁 塔、古罗马大斗场) 概念理解: A、空间和实体——由建筑材料(实 体)构成的虚体空间供人使用。 B、形式美的规律——变化统一、比 例尺度、对称均衡、对比和谐、节奏韵律 等 C、美的感受——主要通过视觉途径 来感受。 2、建筑艺术是综合性很强的艺术。 A、建筑创作不可能超越技术的可能 和经济承受能力。 B、建筑艺术需要绘画、雕塑、工艺 美术、园林艺术丰富其涵。 举例:(图片)悉尼歌剧院 学生:“不等 于”。比如。。。 布置课下作 业:查悉尼歌剧 院一波三折的 建造故事 5分钟 (二)、建筑有哪些类型? 建筑类型是适应人类的不同活动需 要而出现,随社会发展而增加。例如: 人类早期需要:巢穴、宫殿、庙宇、 陵墓、民居等类型。 商品交换需要:学生举例。 交通发展需要:学生举例。 科学文化发展需要:学生举例。 我们有理由相信:伴随着人类活动领 举例身边的 各类建筑

域的拓展,还会不断涌现出新的建筑类型。 15分钟 (三)、建筑艺术有哪些特性? (重点) 1、欣赏金字塔图片。 教师讲解:①金字塔斜坡坡度约为5 2度,是最稳定、最完美的坡度。(举例) ②共分三层,最上层是国王殡室,中层是 王后殡室,下层是地下殡室。有四个通 风道,其中一条指向天狼星,是艾西斯女 神的代表,一条指向参宿一,代表奥西里 斯,掌管死亡与重生。 学生得出结论:科学性 2、欣赏科隆大教堂图片。 ①德国的科隆大教堂是欧洲哥特式 建筑的代表作,它的中厅部高达46米, 西面双塔高152米,极为壮观。②科隆大 教堂的大门层层往推进,并有大量浮雕, 对于即将走入大门的人,彰显着很强烈的 吸引力。科隆大教堂的束柱不再是简单的 圆形,而是多根柱子合在一起,强调了垂 直的线条,更加衬托了空间的高耸峻峭。 教堂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建筑风格 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个建 筑看上去线条简洁、外观宏伟,而部又十 分开阔明亮,给人以庄严肃穆的感觉。 学生得出结论:艺术性 3、欣赏长城图片。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 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 公元前七八世纪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 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 土地上,总计长度达50000多千米,是 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丰碑和智慧结晶, 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和民族精神。 学生得出结论:文化性 4、欣赏金字塔、科隆大教堂、长城 的图片,说明其适用性。 学生得出结论:适用性 教师:总结建筑的特性,下面,我们 带着建筑的科学性+适用性+艺术性+文化 性来欣赏一段视频(法国圣地——圣米歇 尔山修道院),用心体味建筑的几个特性。 回答关于图 片的了解,根据教 师的分析回答每 图片所对应的建 筑艺术的特性是 什么。 观看《圣米 歇尔山修道院》 视频体味建筑

设计美学-材料之美

设计美学 学生姓名孙鑫立 学号200910302201 指导教师许佳 学科、专业工业设计 日期2011.12.29

在设计中,充分体现材料之美的运用 学号:200910302201 姓名:孙鑫立 摘要:在现代的产品设计中,创新虽然是设计的重要砝码,但是材料的运用,又是另一种全新的视野,你可以忽视材料的效果,但是你不能不知道材料的功能, 因为产品的创新是依附在实现功能的前提下。 关键词:纳米材料,半导体材料,合金材料,塑料材料,磁性材料 在设计的过程中,除了创新之外,那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材料的选用了,不同的材料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也会有不同的质感,例如:金属强硬的质感就会给一种严肃,木材的柔软的质感给人一种复古等等。那么,在我们设计当中,要如何把材料运用的恰到好处,这就成为了我们探讨材料之美的关键。 要想把材料用的恰到好处,我们首先就要先了解各种材料的用处和功能性了。我们最熟知的材料一一纳米技术,耳熟能详。但真正对他有所了解的人还不是很多。 一、纳米技术材料 其实纳米本是一种尺度,它的基本涵义是在纳米尺寸范围内认识和改造自然,通过直接操作和安排原子、分子创新物质。纳米科技主要包括:纳米体系物理学、纳米化学、纳米材料学、纳米生物学、纳米电子学、纳米加工学、纳米力学七个方面。纳米材料是纳米科技领域中最富活力、研究内涵十分丰富的科学分支。纳米材料是指由纳米颗粒构成的固体材料,其中纳米颗粒的尺寸最多不超过100纳米。纳米材料的制备与合成技术是当前主要的研究方向,因此研究纳米材料的制备对其应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纳米材料的性能:纳米材料具有奇异的磁性,主要表现在不同粒径的纳米微粒具有不同的磁性能,当微粒的尺寸高于某一临界尺寸时,呈现出高的矫顽力,而低于某一尺寸时,矫顽力很小。纳米结构材料可以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有效的掺杂,可以在较低的温度下使不混溶金属形成新的合金相。扩散能力提高的另一个结果是可以使纳米结构材料的烧结温度大大降低,因此在较低温度下烧结就能达到致密化的目的。 纳米材料与普通材料相比,力学性能有显著的变化,一些材料的强度和硬度成倍地提高;纳米材料还表现出超塑性状态,即断裂前产生很大的伸长量 纳米陶瓷:首先利用纳米粉末可使陶瓷的烧结温度下降,简化生产工艺,同时,纳米陶瓷具有良好的塑性甚至能够具有超塑性,解决了普通陶瓷韧性不足的弱点,大大拓展了陶瓷的应用领域。 目前我国已经研制出一种用纳米技术制造的乳化剂,以一定比例加入汽油后,可使象桑塔纳一类的轿车降低10%左右的耗油量;纳米材料在室温条件下具有优异的储氢能力,可以不用昂贵的超低温液氢储存装置。

我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涌现出许多建筑大师和建筑杰作,营造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民宅等。下面是自己在翻阅了诸多资料之后对于传统建筑的理解。 首先从中国传统建筑的群体和谐性来了解,正如老师所讲,追求与周围环境的统一、和谐,既是建筑美必须遵循的空间结构的原则,也是建筑美得以显现自身的员重要的途径。孤独的人,他的力量是有限的,孤独的美也是有限的。中国传统建筑在于讲究建筑个体和群体组合的风水地理环境的和谐统一,热衷于建筑群体的全面铺排,象征严肃而有序的人间伦 理,也让我理解老师在第一次讲美学的根本是哲学。 中国传统建筑的平面布局大多体现出严谨纵直的“中轴”理念,在井然有序中层层扩大,左右延展,呈现和谐对称的态势,崇尚中轴的理念和依恋大地的情 结,使建筑布局折射出井井有条的秩序感和对称均齐的和谐性。正如中国古人秉承“天人合一”的理念,即“天时,地利,人和”的协调统一。这是基于与自然高度协同的文化精神--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建筑

镶嵌在自然中,仿佛是自然组成的一个有机部分。和谐于自然的环境意识,更自觉深刻的体现在园林建筑中,在园林里面,建筑不必拘泥于一正两厢,伦理象征或多或少的被冲淡甚至完全消失,建筑布局获得最大的自由度。建筑与山水花木等有机的组织成为一系列风景画,使得园林在总体上达到一个更高层次的的建筑美与自然美相互融揉的境界。典型的苏州园林,可称中国园林的代表作,苏州造园家运用独特的手法,在城市住宅旁有限的空间里,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园林建筑,加之大量的匾额,楹联,书画,雕刻,碑石,家具陈设和各式摆件等反映出古代哲理观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从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写意山水园林,独具匠心的营造出“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趣,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致”的清雅环境。自然与建筑的完美和谐统一,是苏州园林建筑美中不可或缺的一点。另外从我生活的角度去理解,我来自北方,对于北方四合院再熟悉不过,四合院也体现和谐的特点,在建筑上对称圈闭,与外部隔开,平实,方正体现着一种中国传统伦理中正直刚正之气。使居住之地区别于街坊闹市,但它的和谐性我觉得更多体现在人文上,想想古代,四合院可是一个家族整体居住的,一大家子人生活居住在一起,彼此日常生活都

建筑的美与符合结构力学的选型

筑龙网 W W W .Z H U L O N G .C O M 建筑的美与符合结构力学的选型 【提要】通过对一些建筑的结构选型与艺术价值的分析比较,认为好的建筑通常是结构选型合理,传力路径简单明确,符合力学原理的;是经济和安全的;同时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提请建筑师们应该在方案选型的第一步,就选择一个好的结构方案,因为这与建筑的美并不矛盾。 【关键词】结构选型 结构力学 建筑的艺术 看着一座座超高层建筑的建成,一栋栋结构选型极不合理的建筑方案顺利过关,进而在不久的将来变为一种现实的存在,我真不知道作为结构工程师应该感到骄傲还是悲哀。 我们把很多近乎不可能的建筑变成了现实的存在。在中国的大地上,从国家大剧院到奥运会的几个体育场馆,从中央电视台新台址到某博览中心、某某五星酒店。中国成了新建筑新结构的实验场。在这个过程中,结构工程师承担了很大的风险,很多的责任,可只有很小的权力去对建筑结构的选型进行选择和优化。我们只能在各国“建筑大师”划定的圈子里做少许的调整。真想让大师们都去上堂结构课。 纵观古今中外多少优秀的建筑均是力与美协调的产物。埃及的金字塔,存在千年源于坚实浑厚的基础。法国的象征艾菲尔铁塔,自是力的流畅的线条。中国两千年的石拱桥,仅仅用石块就造就了大跨度并且线条轻盈优美的曲线。哥特教堂取消了大量厚重的石材,而代之以细的拱肋,使推力和反力互相抵消,完美的体现了力的平衡。这些建筑无一例外的充分利用了材料的特性,有很好的结构体形,是美的建筑,也是符合受力特征的建筑。它们完全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仅仅由线条和形体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我认为这是真正的每个建筑的个性,决不会雷同,无论从外表还是骨子里。 现在的建筑多的是堆砌和浮华、虚伪的装饰、莫名其妙的符号,它们仅仅通过改变窗子的大小和形状,增加一些装饰的腰线和檐口,没有任何实际作用的柱子,几种柱头的形式,就说自己是什么什么风格。结果造就了很多不伦不类,似是而非的东西。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意大利著名建筑工程师P.L.奈尔维就在他的《建筑的艺术与技术》中为我们做了很好的指导,时至今日,其中的很多观点,仍然感觉是对现今建筑界的一济良药。比如其中提到“对一个设计得很差的结构,想以堆砌附加的东西来加以掩盖完全是徒劳的。建筑的受力结构必须以简图方案为基础正确的进行设计,它应该以最简单最自然的方式,符合于把重量和应力传递到柱子和基础的功能要求。”我们现在的很多建筑,动则进行转换,错层,移位。全然不顾最基本的力学原理。仅仅为了某种形而上的大空间而不惜一

解析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之美

解析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之美 内容摘要:文章就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灵动美、虚实美、流动美、序列美展开论述,并通过中西方建筑美学之比较,意在说明我们应传承中国传统建筑之精髓。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美学 一、建筑空间之美学概述 建筑,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人造的空间环境。这种空间环境,一方面要满足人们一定的功能使用要求;另一方面还要满足人们精神感受的需要。即建筑不仅是一种物质性产品,它同时也是一种精神性产品,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或曰是精神对物质的超越。为此,不仅要赋予它以使用要求,而且还应当赋予它以美的属性。 回顾建筑史册:希腊庙宇神堂的尺度、罗马万神庙内部的完整、哥特教堂中庭的运动感、文艺复兴时期室内的和谐以及巴洛克建筑的诡谲变幻,都说明了建筑空间之美。从众多建筑名作中可以看到,诗意的空间一方面来自实体美的建构,这主要是与建造逻辑相符的建筑结构、材料、构造等建筑元素自身美的创造;另一方面则来自对富于内涵和象征意义的空间观念的创造,它源于人与自然的一些原始体验,在建筑中主要表现为对自然元素的妙用。而空间观念的实现必须借助于实体的构成。 二、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之美 (一)灵动空间之美 中国传统的室内居住空间都具有功能上的灵动、可变美。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建筑结构上的灵活性。中国传统建筑在结构上是以“柱”为主要承重构件的,支撑屋顶和楼层的木构架和室内分隔空间的墙体在结构上是分开的,这使得墙体不承担重量,而且为灵活分隔室内空间提供了可能性。在古建筑中,分隔室内空间的方式有两大类:一类是完全分割,即在柱子之间砌薄墙或镶板;另一类是半分隔,即在相邻空间之间设置隔扇、屏风、碧沙橱、帐幔、罩、博古架和其他陈设来分隔,造成空间若断若续、若分若合、若开若闭的层次和丰富的变化,使相邻空间之间相互沟通,又彼此隔离,成为一个互相渗透的有机体。 2.建筑空间的不定义性。中国的传统建筑只营造空间而不定义功能。传统的中国室内居住空间各房间只有空间位置上的差异,没有功能上的明确分工,所以每个房间均可以适应多样功能。中国传统居住空间是以不变的“单位”,组合形成“变化”的居住空间去适应各种变化中的生活环境。 (二)实虚空间之美 实空间即实体,虚空间则是实体的扩张,也就是“得之于外”的形象,是没有形象的空白形象。建筑艺术中的实空间与虚空间的对比协调,从大的范围讲表现为建筑物之间的空间环境状态,从某个建筑物来讲,又有其实体与空间的巧妙安排。 我国采用的木结构传统建筑,一般以虚为主,但由于局部采用了实墙体,则可借虚实之间的对比而获得变化。关于传统建筑艺术所创造出的“实虚空间之美”,早在计成《园冶》中就有论述:“砖墙留夹,可通不断之房廊;板壁常空,隐出别壶之天地。亭台影罅,楼阁虚邻。”传统的园林建筑,正是通过对隔扇、门洞、漏窗、景墙、月门、空窗的精心设计,才创造出景物的穿插错落、步移景异、合中有开、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的小空间大境界,从而达到了空间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三)流动空间之美 近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设计的巴塞罗那德国馆,以其流动的内部空间和精

浅析建筑美学

浅析建筑美学 收稿日期:2009202226 作者简介:史 丽(19802),女,助理工程师,新疆公路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房建室,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史 丽 摘 要:阐述了建筑美学的产生、建筑美学的划分及其定义,研究了建筑美学的意义主要体现的几个方面,并通过对建筑美学的原则和特征进行说明,以期有助于人们全面认识建筑美学。关键词:建筑美学,设计,美学观,审美价值中图分类号:TU 285文献标识码:A 如何设计赏心悦目的建筑、如何让自己的设计体现出建筑之 美是每个设计师孜孜追求的目标,然而“美”这个概念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通过对建筑美学的定义、意义、原则和特征四个方面进行综合阐述,以求对建筑美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1 什么是建筑美学 1)建筑美学的产生。自从世界上有了第一幢刚具雏形的“房 屋”,建筑美学就随着它的出现而出现了。建筑美学经历了一个从茅屋之“美”到广厦之“美”的发展过程,它的每一步发展都以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为基础,而“美”的最后形成,还有赖于人的意匠,加工和创作。真正美的建筑艺术、美的建筑形式和构图,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建筑技术、材料、结构和构造等物质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结果。大量历史事实表明,建筑美学的产生不但具有客观性的一面,而且有着主观性的一面,材料、结构和构造等物理方面的问题属于美的客观范畴,人的心理机能和智慧创造,属于美的主观范畴,前者是产生美的实际条件,后者是产生美的真正动因。2)建筑美学的划分。随着建筑美学的产生,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对建筑美学的意义的争论,一般认为建筑美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通常地说,狭义建筑美学是指单体建筑美学,是指美的房屋、美的造型、美的装饰;而广义建筑美学则把建筑放到广阔的特定时空背景中去研究,它跨越单体,走向群体,跨越房屋自身,走向整体环境,跨越单体建筑,走向城市。前者旨在揭示单个建筑造型美的规律和艺术特性,而后者侧重于从建筑美学的边界条件,从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从建筑街道、广场、区域乃到城市的宏观角度,去把握美的特性,研究建筑美学的问题。狭义建筑美学的核心是源于维特鲁威《建筑十书》的建筑三要素。英国建筑理论家柯林斯也认为实用、坚固、美观的提法很全面,不能去掉其中的任何一项。3)我国对建筑美学的定义。对建筑美的解释有多种多样,我国出现的主要有三种:a.“新功能论”,认为建筑师在创作过程中只不过在复杂而严格的功能、技术、经济条件下尽量按照形式美的法则推敲外形罢了,这一观点基本否定了除了“形式美”以外的任何建筑“艺术美”的形式。b.“两层次论”,认为建筑物的美可分为“形式美”和“艺术美”两个层次,前者具有一般形式的审美性质,而后者还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c.“系统”建筑美论,即把建筑美的意义放在宏观的建筑大系统中去考察,一反传统的从功能到形式的“线性思维”模式。 2 建筑美学的意义 之所以建筑美学是设计工作者所追求的共同目标,是因为建筑美学在实际建筑中存在着重要意义,建筑的美学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能真实地反映一个时代、一个社会形态、一个家庭,概 言之,就是建筑物拥有者的政治文化、经济状况,具有真实美。真实是美的内核,建筑的美学价值首先在于,通过对建筑的审美,可以窥见这个建筑物或建筑群所构建的社会、时代或家庭当时经济、政治、文化之真实状况。反过来,又可以通过对建筑的审美,窥见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的状况,对建筑美的构建的支撑力和制约力。说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是凝固的史诗,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的。法国的埃菲尔铁塔、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原子塔,人们通过对这两个不同时代的建筑物的审美,可以看到工业时代和原子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真实状况,并且是勿庸置疑的。2)建筑反映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科技进步状况、创新能力,以及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形态下人们的审美情趣、审美价值取向和美学追求。应该说,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科技进步状况、创新能力,决定这个时代、这个社会所建造的建筑物的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水平。反过来,通过对一个建筑、一个建筑群的审美,也可以窥见这个建筑物、这个建筑群所建造的社会、时代的科技进步状况和创新能力。科技和创新是美的内涵,是美的创造的原动力,是美的母体。一般意义上的美是如此,建筑美亦是如此。3)建筑的实用性,也就是建筑的实用价值,同样是建筑美的美学意义的重要体现。建筑的美学意义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这个建筑物或建筑群的实用性(实用价值)。美的感受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实用,建筑尤为如此。一般说来,建筑都具有一定的实用性。而实用性有直接实用性和间接实用性之分。没有实用性,就很难说有什么美的感受,也就谈不上什么美。实用价值可以产生舒适,可以产生愉悦,可以激发美感,让人感受美。显然,建筑的美学意义,体现在其实用价值上。反过来,建筑的实用价值,彰显建筑的美学意义。4)建筑的美学意义还体现在建筑的鉴赏价值(也叫观赏价值)上。一个好的建筑物或建筑群及其环境,可以构成一个很好的建筑景观,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一般说来,建筑及其环境是同步设计,同步建造的。建筑群尤其是这样。环境强化了建筑物或建筑群的美感,环境又扩展了建筑物或建筑群的美的内涵和外延,有了建筑主体,有了与主体建筑和谐映衬的环境,其观赏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好的建筑物或建筑群及其环境,它(它们)的外观、神韵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3 建筑美学的原则 人们探索美,并努力地创造美,但是“美是难的”,有没有建筑的永恒之道来阐述美的原则,如果研究建筑美的形态,那么有造型美、空间美、环境美;如果研究美的机制,可以从美感心理、审美中介、理情寓合等因素来探讨;如果研究美的客观规律,甚至可以 追溯到自然界最基本的存在法则。这些多方位的阐述无非是在寻

美学原理全部答案

《美学原理》模拟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在艺术接受中,每个接受者所具有的先在的自身素质,被现代接受美学称为()A.期待视界B.先验图式 C.主体经验 D.先见之明 2.在艺术接受中,意象的重建过程主要在于( ) A.读 B.悟 C.观 D.品 3.意境和意象的区别在于( ) A.意境是指审美的广度,意象是指审美的深度 B.意境具有主客一体的特征,意象具有主客对立的特征 C.意境属于形而上的领域,意象属于形而下的领域 D.意境是一个艺术范畴,意象是一个美学范畴 4."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这段古诗中意象的类型是( ) A.仿象 B.兴象 C.喻象 D.抽象 5.现实主义艺术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属于( ) A.仿象 B.兴象

C.喻象 D.抽象 6.意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区别不是表现在( ) A.前者主要是心理学范畴,后者主要是认识论范畴 B.前者一般不使用抽象概念,后者需要运用抽象概念 C.前者的目的在于求美,后者的目的在于求真 D.前者的成果是精神产品,后者的成果不是精神产品 7.从艺术起源的角度界定艺术的学说是( ) A.符号说 B.表现说 C.游戏说 D.教化说 8.古人云:"粗绢恶扇,败人意兴"。在艺术品的层次结构中,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是( ) A.物质实在层 B.形式符号层 C.意象世界层 D.意境超验层 9.下列美学家中不主张模仿说的是( )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贺拉斯 D.席勒 10.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乐",体现了美育的( ) A.形象性 B.愉悦性 C.独创性 D.逻辑性 11.叔本华说:"国王和乞丐从窗口看夕阳,两者都可以感觉到美"。这是在强调()A.美有绝对一致的评判标准B.美的普遍性和超功利性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特点 计科1404 0902140420 余贤锋摘要:美学是研究美、美感以及艺术美的学科,筑美学是艺术美学和建筑学的重要分支。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它充分的体现了中国悠久的建筑的历史,同时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关键字:中国古代建筑,美学。 建筑是一个人化的“四度空间”。不同于一般美学的是,建筑美学能满足人的居住和社会活动需要的楼房和各种建筑物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现实的艺术。建筑创造了一个与自然相隔离、与自然环境相对立,只有进入其中或者围绕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才能体会到建筑美学。 中国古代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特征,即平面组合的对称和内向,至少在周代已经基本成形。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蜒万里的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建于隋代的河北的安济桥,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的前列;现存的高达67.1米的山西佛宫寺木塔,是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更为独特的是岳阳楼的斗拱结构,不用一钉一柳,这一系列现存的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国建筑的发展阶段及类型 中国建筑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保持着自身的独特风格。中国建筑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商州到秦汉时期,这一阶段是建筑的萌芽与成长期,秦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魏晋隋唐到宋朝是中国建筑逐步发展至成熟的阶段,唐代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个高潮;元明清是充实与总结的阶段,明清时期是第三个高潮。 中国的传统建筑为主流,主要包括如城市、宫殿、谭淼、陵墓、寺观、佛塔、石窟、园林、衙署、民间公共建筑、景观楼阁、王府、民居、长城、桥梁等大致十五种类型,以及如牌坊。碑、华表等建筑小品。他们有着共同的发展历程,但在时代、地域和类型风格上又有着不同之处。 二、中国古代建筑代表时期的建筑特点 (一)秦汉建筑 秦代建筑奏响了中国建筑雄浑的前奏。“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的阿房宫,美学价值极高的秦始皇陵墓。汉代宫苑建筑在秦代的基础上又融合了壮伟的时代音调。 (二)魏晋南北朝建筑 魏晋南北朝区域文化的融合、南方的开发、玄学的流行和佛教的传播赋予建筑文化以新的风格和内涵。秦汉建筑雄浑的古典风格至此变调为清奇素朴,宗教建筑和园林建筑则为这时期建筑文化增添了神奇一笔。佛教建筑的主要类型有寺、塔和石窟寺三种。园林从皇家苑囿向文人写意园林的转型,标志着园林从早期的物质享乐,开始向林泉放逸的精神满足过渡,开启后世文人园林的先河。

《欣赏建筑之美》教案

《欣赏建筑之美》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是关于建筑的词汇,以及如何根据这些美学要素去欣赏建筑艺术,本课为接下来的两课作铺垫,同时本课建筑特性说明建筑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建筑艺术的辉煌成就。 1、教学目标:了解建筑艺术的含义和特性;了解建筑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建筑艺术的辉煌成就。 2、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弄清建筑的基本涵义和特性,对建筑有一个感性上升到理性的理解。 3、教学难点:让学生们了解建筑艺术的基本词汇,从而懂得如何以理性的眼光去分析和欣赏建筑艺术。 二、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 1、我利用很多图片展示介绍知识,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在兴趣中学习。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具和图片,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采用观赏观察、实践、讨论、归纳的方法学习,采用讨论法,小组合作法。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解决学生的个别差异,要求全组同学共同讨论。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欣赏图片提出问题:什么是建筑艺术? (二)新知探究: 环节一、什么是建筑艺术? 1、建筑艺术的概念:是由空间和实体构成的艺术,它蕴含着建筑形式美的规律,并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感受。 2、教师活动:多媒体出示概念。 建筑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 环节二、建筑有哪些类型:(强调建筑的适用性) 教师活动:用多媒体投出:宫殿、庙宇、陵墓、民居等。 学生活动:能分出哪些满足了人的物质要求?哪些满足精神需要? 环节三:建筑艺术有哪些特性?(重点)(学生自己整理,分小组回答建筑艺术的四大

特征) 1、建筑史上三句名言: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建筑是居住的机器 2、四个特征: (1)科学性 教师活动:用多媒体投出哥特式教堂图片,指导学生了解建筑的科学性。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并理解其科学性。请同学选取一典型回答。 (2)适用性:建筑是实体与空间的结合。 (3)艺术性 雨果:名言 中外建筑:中外园林的不同特点 (4)文化性 一个时代最重要的建筑往往反映出整个民族的文明和社会状态。 教师活动:让学生分析古埃及、希腊、中国建筑的典型特征。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并汇总答案。 环节四:建筑艺术有哪些语汇: 建筑艺术依靠哪些词汇表现个性? 1、形体 2、比例 3、尺度 4、均衡 5、节奏 6、色彩与质感受 7、环境 (三)、拓展:提高实践能力 分析建筑,哪些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哪些满足精神需要? 四、课堂小结: 我们对建筑艺术的内涵、类型、特性和表现语汇有了初步的认识。艺术来源于生活、只有在生活中不断观察和体悟,才能培养出一双懂得欣赏建筑之美的眼睛。

现当代建筑赏析试题及答案

现当代建筑赏析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2分,计40分) 1、建筑形式美原则,不外是()、()、( )、()这几个方面。我国古代建筑如北京的天安门,它的美都可以从这些原则来进行分析、欣赏。 2、建筑毕竟是艺术文化,所以,除了()之外,人们对它的品评,还需有()。按照后现代主义理论的说法,就是建筑的()。 3、欣赏分析建筑的造型美,一要(),二是( )。 4、对建筑物的艺术价值评价,重要的是了解建筑物的(),看看它的风格是不是(),比例是不是(),韵律是不是( ),色彩是不是(),材质是不是(),环境是不是( )等。 5、美国当代现代建筑大师文丘里指出:现代主义的建筑师都自觉、不自觉地在建筑设计中运用()或(),创造了许多巨型的、英雄的作品,在后现代主义建筑作品中,大多运用的是()手法,文丘里的这段话说明,了解建筑师的()对我们鉴赏建筑艺术十分重要。 二、简答题:(60分) 1、建国50周年时被评为上海十大经典建筑金奖的十大建筑是什么(10分) 答:

2、简述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的主要建筑特色。(10分)答: 3、简述金茂大厦的建筑艺术。(10分) 答: 4、简述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的主要功能。(10分)答:

5、上海图书馆是怎样做到与上海城市建筑形态的和谐的(10分) 答: 6、简述上海展览中心的建筑风格。(10分) 答: 现当代建筑赏析试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2分,计40分) 1、(变化与统一)(均衡与稳定)(比例与尺度)(韵律与节奏)。 2、(形式美)(文化性)。(文脉性)。

3、(从形式美原则出发),(从这一流派所提倡的观点来分析)。 4、(内涵),(统一),(协调),(讲究),(妥贴),(优良),(和谐)。 5、(隐喻手法)(象征手法),(隐喻)(设计手法)。 二、简答题 1、(10分) 答:金茂大厦、新锦江大酒店、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上海图书馆、上海博物馆、上海展览中心、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上海大剧院、上海体育场、浦东国际机场。 2、(10分) 答: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的主要建筑特色是: 一是外形优美, 二是色彩和谐, 三是交通流畅, 四是融合自然, 3、(10分) 答:答案在14页。 4、(10分) 答:答案教材71页。 5、(10分) 答:答案在85页 6、(10分)

美学原理整理版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 1、美学的对象是什么? 第一、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鲍姆嘉通) 第二、研究美的艺术(黑格尔) 第三、研究整个艺术领域(车尔尼) 第四、研究审美心理学(“移情说”、“心理距离说”) 第五、目前的观点: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 或者说:美学研 究的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 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 (单选、填空)学习美学的目 的是:时代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审美教育的需要。在西方美学史上,被称为 美学之父”的是:鲍姆嘉登(填空) 4、为什么美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 1、美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古老 :观念、意识;思想) 从人类朦胧的审 美观念、审美意识看:几乎与人类自身一样古老;从人们对美的探讨研究看:追溯到两千年前 2、美学是一门年轻的 学科从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看(年轻学科:鲍姆嘉通 Aesthetic.1735 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探讨 1、西方美学史上探索美的本质主要通过哪些途径?西方美学家给美下的定义。 (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 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康德:美 只能是主观的”黑格尔:认为 美是理 念的感性显现”,自然不能显现理念,只有艺术才能充分地显现理念 (二)从客观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 亚里士多 德: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主要是在事物的 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 体积与安排”,要见出事物的 整一性”达芬奇:认为美不是什么神意的体现,而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是可以用感官认识到的事物的性质。他认 为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 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 ”如《蒙娜丽莎》 狄德罗:美是关系(实在美和相对美) 车尔尼雪 夫斯基:美是生活。 基本途径:⑴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⑵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⑶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⑷从事物 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⑸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⑹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 (多选) 第三章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1、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索有什么特殊之点?孔孟荀等给美下的定义。 首先,西方与世界观联系,中方则朴素,与世界观不密切。 其次,中国有许多美学范畴,如气韵、风骨、意境、神韵 等,西方没有。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思想源流方面:中(儒道) 、西(古希腊哲学);对艺术实践的概括方面:中 (抒情、表现)、西(摹仿、再现);研究方法方面:中(形象性、文艺味、夹杂在艺术研究中) 、西(抽象性、哲学味、 夹杂在哲学逻辑学研究中);具体表述方面:中(具体、生动、形象) 、西(理论性、逻辑性强) 墨子:万民之 利”才是美的标准,因此美与功利、与善有密切联系。 孔子:他的美学思想与儒家的 思想一脉相承。 以为人(君子) 也就是仁、义、 美感。荀子: 的。 2我国古代探讨美的本质的几条途径是什么? 一、结合善(功利)来研究美 二、结合艺术来 研究美 1、从主客观 关系研究美2、从内容与形式上 研究美 3、从风格上研究美 三、结合现实研究美 第四章 美的本质的初步探索 1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美? (一)首先就审美客体(审美对象)来说, 是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工具,劳动过程、动作,产品等) (二)再就审 美主体(审美者)来说, 也是社会实践创造的。(灵巧的双手,高度发达的大脑以及语言、思想感情、认识、感受能力 等) 2什么是美? A.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是对象的形式特征表现人的自由创造活动内容的感性形象。 B.美是一种客观 存在的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实践把具有真和善的品质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中实现出来,从而使对象成为 一种能够引起爱慕和喜悦感情的感性(欣赏)形象。 C.美是一种与真善相联系的、 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智慧、 才能、品格,人的创造力、思维力、想象力、审美力等方面的能力)并通过宜人的感性的形式显现出来的客观形象。 第五章真善美和丑 1、真善美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A 美与善的联系与区别 什么是善?符合人的目的性。 联系:第一,美以善作为前提;第二,美是蕴涵着善的。 区别:第一,抽象与具象的区别。 第二,注重形式和不重形式的区别 第三,与功利联系的方式不同(直接、间接) ; 、1750) 中庸之道”的哲学 和谐为美。(1)孔子认为艺术品的美应该是尽善的内容与尽美的形式的和谐统一。 (2)孔子 文质彬彬”(质:仁义道德;文:礼乐修养) 孟子:(1)充实之为美”即充实人的品德, (2)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3)孟子认为 耳有同听”、人有同悦”,君子与小人有共同的 致其用”, 是有功利性 其核心是 的美应当是 礼、智等。 美不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客观事物之所以美,就在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