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对话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对话的过程
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
教学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沟通”的活动,是一种通过“提出问题”(实际上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提问”)的方式进行对话的活动。
适时施教的课堂要求这种“对话”必须是民主、平等、理解、宽容等精神的体现。
1.课堂教学对话的性质
(1)作为教学方法的对话。
传统教学是“传话教学”,在“传话教学”中,即使是形式上的对话也是比较少的。
在“满堂灌”之余,多是一些近乎机械的问答,基本上谈不上是对话。
其实以对话为教学手段的自觉行动早已出现,中国的孔子和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是这方面的典范。
孔子的对话教学不仅仅是形式意义的,也有“以对话求新知”的企图,与学生做着认识与情感的交流。
苏格拉底的教学则更加充盈着对话的精神。
苏格拉底开展教育活动时,既无教材,又无课堂,他是在街头、广场等场所因人因事而异地对人施教的。
他用讨论问题的方式与人谈话,不直接把结论教给人,而是提出问题并引导得出最后的正确的结论。
可见,对话在孔子和苏格拉底那里是自觉应用的,而且的确产生了教学效益,因而是当之无愧的教学对话。
但是,他们所处的时代等级森严,民主的精神远远没有到来。
尽管教育家个人会有民主的作风和与学生对话的情怀,但整个时代还是非对话时代。
在非对话的时代,对话就只能是一种技术,教学对话也只能是一种教学的艺术。
只有在教育历史不断前进的步伐中,对话才逐渐从教学艺术升华为教学精神,或者说教学原则。
(2)作为教学原则的对话。
首先,作为教学原则的对话意味着教学从知识的传授走向知识的建构。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发生在对话与合作之中的知识生成。
所以,作为教学原则的对话其意义之一是追求教学的创造性质,“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
程之中创造的”。
其次,作为教学原则的对话意味着师生关系人性化。
只有民主、平等、对
话的师生关系才是真正符合人性的师生关系。
这里的对话,不仅仅是指师生双方狭隘的语言交谈,而且是指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胸怀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沟通。
所以,作为教学原则的对话其意义之二是追求教学的人性化。
2.课堂教学对话的内涵
(1)对话是民主、平等的。
民主、平等是对话教学中的第一法则。
没有民主与平等,师生之间是无法对话的。
因为对话的现代意义不仅仅是狭隘的语言交谈,而且是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敞开胸怀和彼此接纳。
民主与平等包括知与情两个方面。
从知的角度看,教师和学生只是先知者与后知者的关系,并不存在尊卑关系。
从情的角度讲,学生与教师一样,在人格上是独立的,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都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尊重。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就成为伙伴式的师生关系。
这样的师生关系真正具有人性,它自身就具有极大的教育价值。
(2)对话是沟通、合作的。
坚持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法则,教和学双方必然会走向积极的沟通与合作。
沟通与合作是对话教学的生态条件。
在教和学双方的沟通与合作中,对话的精神才得以体现。
在自然状态下,人与人之间似乎有一面无形的墙,人们也因此各自独立地存在着。
但参与社会活动时,人就不得不暂时放弃独立,走进关系世界。
要想在关系世界中获得肯定的情绪,人就需要与他人沟通;若有共同的任务,还要与他人进行合作。
适时施教是合作的艺术,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表演。
成功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在进行情感和思维上的对话,对话的发生和存在都依赖于情感合作的持续发展。
(3)对话是互动、交往的。
有沟通和合作,必然会有互动与交往。
但是,互动和交往显然是在沟通、合作基础上的进一步的行为。
互动与交往绝不只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在对话教学中的存在状态,而且是对话的基本手段。
对话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长的内在机制,它指向更深邃、更新颖、更富有启发性的对话。
(4)对话是创造、生成的。
建立在对话性沟通基础上,教学当然会超越传递信息的功能。
在对话精神的作用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就教学内容进行平等地交流、真诚地沟通,互相借鉴,取长补短。
在合作的氛围中,各自生成或建构了自己的认识与知识,与传话式的教学相比较,整个教学过程是充满创造色彩的。
对话教学借助创造性、生成性的过程,使学生不再仅仅是知识的接收器,还是知识的发生器,对于学生创造性心理素质的形成也是大有裨益的。
(5)对话是以人为目的的。
对话的教学使教师和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知识则退居到“谈资”的位置。
贯彻对话精神的教学,并不排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不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只是知识的掌握成为教学的一种副产品,教学的最终产品是具有对话理性的、具有社会交往和沟通的对话能力的人。
3.课堂教学对话的原则
(1)宽广性原则。
课堂教学过程中总是希望能够最大程度地获取教学反馈信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调查表明,各种层次的学生都具有回答教师提出问题的愿望和要求,因此,课堂对话的面应尽可能宽广些,不仅要和优秀生对话,也要和中等生、后进生对话。
(2)量力性原则。
对话的对象必须是对所提出的问题在经过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能回答或基本能够回答的学生。
换句话说,问题的难易与提问对象的水平应努力追求“跳一跳,摘到桃”的理想境界,避免学生能力有限而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并影响学生后续学习的积极性,或者因问题过易而失去对话所欲达到的预期目的。
(3)目的性原则。
课堂对话总是在一定目的的支配下来进行的,因而在选择提问对象
上应该注意提问对话所欲达到的目的。
如,在检查知识的对话中,若对话是以复习巩固旧课内容为主,应尽可能提问中等程度的学生,因为他的水平最能代表一般同学所掌握的水平;如果对话是为巩固当堂所教(学)的新知识,则可提问学习程度较高的同学,因为他们的正确回答能起到表率作用,有利于其他同学对当堂知识形成正确的理解;如果对话是为检查教学效果,则要多提问程度较差的学生,因为只要他们理解并掌握所教(学)的知识,其他同学往往也就不成问题了。
(4)全体性原则。
为使对话发挥最大的效益,让每个学生都开动思维,在呈现问题与选择对象的时间顺序上,切忌先指定对话对象再呈现问题或按一定顺序对学生进行发问。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然后再指定回答的对象,避免因过早指定对象而让其他同学感到回答无望或因不需自己回答而不去思考,影响思维的积极性。
4.课堂教学对话的要求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设疑、释疑的过程,是以问题的解决为核心展开的。
对话是教师的重要教学手段,它被运用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成为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
(1)对话要有目的。
课堂对话的目的必须清楚、明确。
教师有目的地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
(2)对话要有启发性。
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促进其知识内化。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取决于教师引导、启发作用发挥的程度,因此课堂提问必须具备启发性。
(3)对话要有序。
问题的设计要按照课程的逻辑顺序,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序,循序而问,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以使学生积极思考,逐步得出正确结论并理解、掌握结论。
如果前后颠倒,信口提问,只会扰乱学生的思维顺序。
(4)对话问题要有“度”。
浅显的随意对话引不起学生的兴趣,他们随声附和的回答并不反映思维的深度;超前的深奥对话又使学生不知所云,难以形成思维的力度。
对难点问题,要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系列提问,使学生通过回答问题,逐步突破难点。
只有适度的提问,恰当的坡度,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对话时还应尽量避免那些“对不对”之类的提问,以及由此引出的简单答复。
(5)对话要新颖。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
同样一个问题,提出时平平淡淡,既不新颖又不奇特,而且是“老调重弹”,那么学生就不可能被吸引。
相反,如果变换一下对话的角度,使学生有新奇之感,那么他们就会开动脑筋、积极思考。
(6)对话要有科学性。
课堂上,问题的设计必须准确、清楚,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应学生的认识水平,切忌含糊不清、模棱两可。
问题的答案应该是确切和唯一的,即使是发散性的问题,其答案的范围也应在教师预料之中,要避免答案不确定或超出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
(7)对话要灵活。
围绕教学中心、重点难点而精心设计几个提问是十分必要的。
但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信息交流的过程,因而不排除在师生交流过程中出现一些教师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
一旦问题出现,这时就要灵活地根据教学活动中的情况,当场设计出一些提问,以调整和改善教与学的活动。
对教师的提问,学生回答有错误是正常情况,教师应能迅速准确地判断出学生的回答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从而灵活地提出针对性强的新问题。
(8)对话的语言要明确。
教师的对话语言既要顾及学科特点,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用自然语言表述要准确精练,不能含糊不清。
5.课堂教学对话的设计
(1)分解整合。
把一个问题从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分解成几个小问题来问,然后再加以概括归纳,这样比较容易把问题讲清楚。
(2)阶梯设疑。
阶梯设疑就是说设计问题要有梯度,由浅入深、由易而难、步步推进地解决问题。
(3)正反问结合。
这种问法倡导于两千多年前的孔子。
孔子说:“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意为有人向我问难,我什么也不答,只是尽量指出问题的正反面,让他们多动脑筋,自己做结论。
有时也可先不用“叩其两端”,而是先指出问题的一方面,看他能否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如,指导学生写记叙文,可以正问:怎样才能把记叙文写得生动形象,做到以情感人呢?也可以只“叩其反端”,即注重反问:“要想把文章写得生动形象,做到以情感人,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这样,一正一反两次问难,学生便扎实地掌握了这个知识点。
6.课堂教学对话的类型
根据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理论,遵循课堂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特点和规律,依据对话的内容和目的,一般将课堂对话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记忆对话。
记忆对话是检查学生已学知识,主要培养学生记忆能力的对话。
目的在于确定学生能否掌握已学知识的实际内容,是否了解所学内容的基本事实。
记忆对话有两个特点:一是答案具体;二是答案唯一。
(2)理解对话。
理解对话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对话。
它在记忆对话(提问)的基础上,由教师提出更深层的对话,多用于了解学生对所学新知识的领会、掌握情况。
如,请某某同学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3)创新对话。
创新对话是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对话。
它要求教师要有创新精神,提出综合性强、激活力强、角度新、质量高的问题;学生要有探索精神,多角度、多侧面、深入地进行思考,巧妙地谈出自己对问题的独特看法。
(4)管理对话。
管理对话是加强学习管理、学习纪律,使学生持续进行学习的对话。
管理对话有的是提出具体要求,有的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的是指定学生做某一实验等。